個人資料
正文

先有社會分工還是私有製

(2018-01-09 16:32:23) 下一個

本文原創。僅限站內轉載,站外轉載請私信聯係作者。

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嗎?筆者整理出人類初期社會發展的大致變化,然後我們再來看看。

毋庸置疑,人類最初都以狩獵、采集為生。那麽,他們究竟怎樣從這個狀態,逐漸演變形成國家和社會呢?期間大致經過這幾個過程:

在生存條件還不錯的地區,從事狩獵采集的人類生活是最輕鬆的。人類屬於食物鏈最寬的雜食動物,隻要區域足夠大,人們總能夠較輕鬆地獲得溫飽。溫飽思淫欲,這是人類的動物本性,這就必然造成同一個地區人類種群數量增加。當數量增加到一定規模,就達到了該地區能供養的極限。這時有兩個選擇,要麽多餘的人組成新的團體遷徙出去,要麽就必需選擇一種新的生存方式,能夠讓現有的土地供養更多的人口。

已經有好多證據表明,處於狩獵采集階段的人類很早就了解糧食種植。他們知道有一些植物,如果將種子播撒到土地中,如果給予足夠的水,加上適當照顧,幾個月之後就能夠收獲大量的種子作為食物。

既然糧食種植這麽輕鬆,為什麽原始人類沒有馬上選擇從事農業呢?其實這裏麵有一個認識的誤區。相對於狩獵采集,農業化並不是一個輕鬆的生存方式。請看下麵的圖表:其中狩獵采集的生活需要最大的地理空間;原始的靠天吃飯的農業種植方式需要的麵積大大減小;而一旦采用了灌溉技術,更小的土地就能夠產生足夠生活的食物。但是,一旦涉及到糧食生產,就代表著從下種到收獲的季節,每一天都要勞動。翻地,下種,灌溉,除草,補種,捉蟲,防備動物破壞,直到收獲。每一環都都需要牽扯大量的精力。即便是這樣,一旦遇到氣候問題,或者病蟲害,導致糧食減產或者絕收,種植者一年的幸苦就會落空,就會餓肚子。而狩獵采集的人們從不依賴某一類食物,他們常常有幾百種食物可供選擇。這不僅保證了攝入的營養均衡,同時,在饑荒之年也能有更多的選擇,他們也可以選擇那些可以食用,但正常年景因為口味原因而不去碰食物種類。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人類掌握了工具和火的使用以後,就已經淩駕於動物界之上,不再受到自然界食物鏈的約束。可以這麽說,除了人類自身,已經很少有捕食者能夠威脅人類的生存。隨著狩獵采集人類數目的增多,慢慢地,人們發現已經很難找到更大的的空間容納下一代了,人們必須找到一種方法,能夠讓現有的土地產生更多地的食物。於是,一部分人群逐漸開始農業生產,轉入一種半農半狩獵的定居生活。殖民者到達北美大陸時期五大湖地區的印第安人就已經進入了這種狀態。並且其中的易魁落人甚至進一步發展出來部落會盟,距離形成國家又更接近了一步。北美印第安人的社會研究可以詳見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他也是恩格斯最喜歡批判的學者之一。

一旦農業革命開始,人類便再沒有了回頭路。不僅僅是現有的高密度靠農業生存的人無法返回到狩獵采集的生活方式,那些依然保持著舊的生活方式的人群也被農業化人類一一擊敗,驅趕到越來越偏遠,生活條件惡劣的地區。舉例中國先秦的曆史,好多中原對周圍蠻夷的征戰記錄都是農業化人類為了耕地的需要,有組織的對尚處於狩獵采集狀態的部落的驅趕。

隨著初期農業社會人口的進一步增加,這個壓力也迫使人類不斷改良現有的工業技術。其中灌溉技術的采用再一次大大增加了單位麵積土地的糧食出產。同時,灌溉技術工程通常需要有組織的大規模人類群體,良好灌溉的農田反過來會養活更密集的人口,這就給大型人類定居點的產生提供了直接條件。不僅如此,在人類探索構建灌溉係統的過程中,也直接促使了丈量技術、數學、書寫語言的產生。

為了讓不斷進步的新興農業社會變得更有效率,自然而然產生了初期的社會工作分工。一部分人專門從事種植;一部分人專門製作修理工具;一部分人專門燒製陶器;等等。

同時,糧食生產存在豐年和災年。人們必須把豐年生產的糧食想辦法存儲起來,這樣在食物不足的時候便不至於餓肚子。同時,在這個農業革命,人類開始定居的時期,為了蛋白質攝取和畜力的需要,人類開始飼養牲畜。這樣,由於這種額外糧食和牲畜的存在,“價值”這個觀念開始逐漸產生。因為這些都是通過勞動獲得的成果,後來我們把它們稱為“剩餘生產資料”。進一步讓人們意識到用“剩餘生產資料”來換取別人的勞動是合理的。開始的時候,這些“剩餘生產資料”規模較小,可以由集體臨時指派人看管。慢慢隨著規模增多,出於管理和安全的考慮,一部分社會精英便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專門的官僚和軍隊便應運而生。這樣,人人平等的集體生活便不再存在,這種社會階層的出現,代表了最初人類複雜社會的起源。同時,這部分擔任管理工作,控製暴力機構的“精英”,由於掌握著“剩餘生產資料”的支配權,逐漸便占有了它們,“私有製”也就出現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