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僅限站內轉載,站外轉載請私信聯係作者。
什麽是財富?如果你在北京有自己的房子,這些年隨著房價的上漲,房子的價格也在飛速上升,這代表著你的財富在增加嗎?如果你在10年、或者20年前買入並一直持有阿裏和蘋果的股票,如今它們的票麵價錢已經增長為當初的幾百倍,但這代表著你的財富也相應地多了幾百倍嗎?
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很多社會經濟事物的內涵和外延都在逐漸發生著變化。由於這個變化是漸進式的,學者們習慣於繼續沿用了這個事物的最初稱謂,這卻給後人造成了很多誤解。細極恐思,這也許是有意為之也說不定呢?比如,我們談論的21世紀的經濟危機與衰退,與羅斯福時期一樣嗎?中國社會目前逐漸承認私有製,但現在這一批人能夠留給下一代繼承的財富(房產、股票、債券等)與傳統社會的財富(土地等)繼承能夠等同而論嗎?本文將重新審視這些基本概念的定義,給人一個不同的答案。但也請注意一點,筆者所分析的全部是宏觀的現象,很可能不適用於單獨的個體。
經濟危機是人類工業革命帶來的特有的經濟現象。工業革命解放了生產力,同時也造成生產資料的大量剩餘。人類自身沒有足夠的人口消化這些剩餘,或者是說生產出的產品因為各種原因無法被消費,當這種情況成為一種大規模的社會現象,於是引發了通貨緊縮,產生了經濟危機。但這是指人類20世紀的經濟危機,誘因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也是生活必須品。
隨著科技進步到了今天,社會上隻需要很小比例的人從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然而兩個產業提供著人類賴以生活的產品。換句簡單的話說,就是當前的發達經濟體隻需要10%到20%但人口工作就足以養活全社會。當然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這給了發達國家政府相當大的壓力。政府的職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不斷變化來適應這個社會巨變。當權者由絞盡腦汁生產更多的糧食和工具來讓整個社會填飽肚子,到為不斷新興的工礦企業培養教育足夠數量的勞動者,再到今天盡其所能創造新的工作崗位。這也是為什麽現代社會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的原因,因為現代的社會結構要想保持穩定,就需要讓所有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工作(keep them busy),並且達到收入平衡。
最初的金融市場的目的是為了融活閑散的資金。但隨著第三產業比例的加大,金融市場又漸漸發展出了更多的作用。第三產業的產品本身是很難計算其附加價值的。很多第三產業的行業,工種是政府通過法令,行政政策來影響和明確其價值的。換句話說,從事第三產業的人要有工資收入,收入水平還要向第一與第二產業人員看齊,那麽我們就必須有一種說得通的方法去計算他們工作成果,它們的價值也一定不能低於相同工資收入的第一、第二產業人員。這樣整個社會的收入水平看起來才算合理。但是,這樣一來,合計三個產業總產值的價值總量裏麵就多出了很多看不見,摸不到的財富。這些財富,雖然不能折換成對應的實體產品,但我們還必須承認它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怎麽辦呢?把它們放到金融市場裏麵,讓這些多餘的資金在裏麵打滾,作為虛擬經濟的一部分。
虛擬經濟,也可以說是數字經濟。它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為了消化上麵提到的這些並不代表實體產品的財富。這些財富作為數字生活在股票,期貨,債卷市場,生活在房地產市場,隨著一定的經濟規律增長,維持,或者損失。當你把它們兌換成實體商品的時候,它們由數字變成了真正的財富。反之,則永遠是保存在金融市場之內的變化的數字。對於個體來說,由於有法律法規的保障,可以自由地將財富在實體與虛擬經濟圈之間轉換。但請注意一點,當你將財富由虛擬經濟圈中兌現成為實體商品,前提是必須有人為你買單,填補你留下的空白。無論是你的房產,還是股票。
這樣的話,實體經濟仍然能夠繼續健康的發展。社會上多餘的財富也會投入到虛擬經濟中在數字計算上不斷增加,以合理地滿足人們積累財富的心態。
發生在21世紀的大大小小的幾次經濟危機/衰退大都局限於金融業所代表的虛擬經濟空間,是國家或者市場對那些過渡發展的虛擬財富重新整理,所以說造成影響並不會像過去實體經濟的危機那樣危害巨大,損害社會根本。
另外,無論是東西方,一部分人極力渲染西方的民主製度的優越,卻不知當前發達國家的政治製度之所以會形成如今這樣,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科技進步導致的社會大分工的巨變。就像上麵提到的,當一個社會隻需要10%或者20%的人口工作就可以生產出足夠所有人消費的商品的時候,剩下的人怎麽辦?政府必須重新考慮分配製度,稅收製度,價值與價格杠杆。人類社會的傳統是我們用自己的勞動成果,轉化為金錢,拿去交換其他人生產的商品。而一個社會僅僅有少部分人工作,然後無償將自己的勞動成果分配給大多數不工作的人,這顯然是不行的。隻有生產市場,而沒有對應的合理的消費市場,這樣的社會將很快喪失競爭力,發展出足夠將其推入崩潰的惰性。所以政府隻能不斷創新出工作職位,新的工種,並且賦予其崗位價值。這樣這個社會才能形成足夠,並且合理的購買力來消費生產出來的商品。因為是商品社會,再加上交通運輸係統的發展帶動商品的異地運輸,為了盡可能地消費掉社會生產的商品,就需要不斷地提高社會的整體購買力。而社會購買力的提高需要社會中所有個體都能夠提高消費能力、提高收入。而僅僅依靠少部分權貴,或者富豪的消費是無法完成這個任務的。所以說這個世界上的國家,無論其最初是采取什麽樣的統治製度(專製製度/軍事獨裁/社會主義/宗教神權等等),統治者隻要想發展國家經濟,就必須要實現一定程度的市場化;在市場化之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社會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提高社會消費能力的唯一途徑就是提高每一位個體的收入水平;為了保障社會個體的收入,這個國家政府就必須要盡可能弱化社會的階層差異、平衡收入水平、平權、關注教育和民眾個人發展,關注全民健康保健,等等。這就是如今我們常常提到的民主。不僅僅是資本主義,包括其它政治體製,一旦科技發展到一定地步,商品化、市場化之後,就必須實行民主製度,無論是資本主義的民主,社會主義的民主,甚至是神權下的民主,因為經濟發展的需要,製約了政府必須采取與民眾共同富裕的經濟道路。所以說,你可以說西方是民主社會,但不能說民主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相反,從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能力上預測,筆者認為中國政府目前采取的經濟結構反而會更適應今後的發展,這主要在於政策方略上,是中國政府對前文提到的虛擬財富具有更大的控製力;更多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所代表的對實體經濟的掌控能力。這恰恰是西方國家所不具備的。這是由於這種控製,中國政府在麵對經濟危機的時候能夠遊刃有餘,同時能夠引導國民經濟始終按照既定軌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