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記兒時的過年

(2016-02-07 09:49:28) 下一個

最記兒時的過年

引言

     到了懷舊年齡的時候,記憶最多最清晰的還是童年的回憶,我對這種記憶曾有過解釋不通的解釋,根據一般的規律,離開現在時間最遠的事情應該最容易淡忘,反之,應該最清晰。但對於童年的記憶卻恰恰相反。我已經無法解釋,就讓它去了,反正總覺得童年的回憶是那麽的美好和溫馨,真想永遠活在這童年的記憶裏。

 

     春節又將來臨,我已經有了老年人早醒的習慣,平時總在床上輾轉反側不願起的太早,等到牆壁上的掛鍾敲過六下,外麵的晨光已經透過窗簾讓我看見,我才起床。可是,在春節來臨之際,不知何故?使我醒的更早,我腦幕上全是揮之不去的兒時過年的情景,突然有了把它寫下來的衝動,我打開了床頭的燈,牆壁上的掛鍾才四點鍾。

     兒時過年的情景爭先恐後地在我腦際出現,我停了一下神,還是讓它們按著時間的次序在我的筆下出現吧。

     我的兒時在我的故鄉— 啟東度過的,在故鄉年複一年地度過了許多個春節。記憶最深刻的春節是在我6-7歲以後。那個時候我的父親在上海工作,聽說哥哥在上海的三個舅舅那裏隨便的混,反正才15-16歲的孩子。每年春節父親總是帶著很多我們愛吃的東西回來過年,哥哥總是喜歡呆舅舅們的家裏,春節也不願意回來,他在我的印象裏已經很淡漠了,因為在我的記憶裏,他從來沒有與我玩過或自己舍不得吃的給我吃過一樣東西,所以,他回來與否我完全不在乎,反正我身邊還有兩個寸步不離我的姐姐。

     故鄉的春節可能與其他地方過春節有些不同,沒有那麽熱鬧,也沒有什麽娛樂活動,但作為體弱多病的我看來,故鄉的春節過的最盡興,最快樂,最溫馨。

     故鄉的春節時間特別的長,一進入臘月(農曆十二月份)在我們孩子的印象裏,開始過年了,父親也從上海回來了。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了,當然忙碌是大人們的事,小孩盡在湊熱鬧。鄉下人過年不像城裏人過年,隻要帶著錢去什麽南貨商店,百貨商店,時裝商店轉一圈,就可以將所有的年貨什麽的都買回來,其中包括新衣裳,新襪子,新鞋子。

     鄉下人可在這個時候忙的不亦樂乎,家家戶戶準備蒸年糕,家鄉盛產玉米,玉米又分糯性(白色的)和梗性(黃色的)兩種,平時以梗性玉米作為主食,糯性玉米用來蒸年糕,做園子等。每家人家都會蒸很多年糕,我家也不例外,蒸年糕有專門的年糕師傅,他帶來很大的蒸籠,放在農村的大灶上蒸,這時,我大姐姐才被安排去灶後添柴燒火,要整整忙幾個時辰。每籠年糕很大,蒸好以後倒在襯著濕布的八仙桌上,整個灶間一下子變得熱氣騰騰,師傅迅速地把濕布包上,然後用力使勁地捏,拍打著年糕,認為捏,拍打的差不多了,把濕布掀開,這時年糕已經成園型,冷卻後,用刀切成長條塊存放在大青缸裏,然後用清水把它淹沒在水中,天氣暖和以後需要經常換水,才能保持不變質。可以一直保存到夏天,可以吃上半年的年糕。小時候在吃午飯的時候,總在飯鍋上麵蒸著一條條年糕,特別喜歡挑年糕吃。其實,年糕一直保存到夏天吃,還有一個原因,天氣漸漸暖和以後,到了春耕,夏種夏收季節,白天時間變長,種地人勞作時間也長了,比較辛苦,吃了年糕以後比較耐饑。而孩子往往不懂事還爭著吃年糕,一般媽媽們都讓給爸爸們吃。

     在我們家鄉大米是比較金貴的,我媽媽總是在市場上換些大米,在玉米飯上散些大米,這種混合的飯真的很好吃,小時候我最喜歡吃這種飯。還用大米蒸一兩籠年糕,裏麵放著父親從上海買回來的紅棗,蜜餞,核桃仁,豆沙等,這是我最喜歡吃的年糕。

     就蒸年糕這件事,讓家家戶戶忙了好一陣子,因為玉米要洗幹淨,凍幹(才比較糯)還要用推磨把它磨成粉末,然後再蒸年糕。而推磨是很累的活,母親常常出錢領著村裏閑著的人來磨粉,母親倒是一個不吝嗇的人,出手大方,他們都樂意幫忙,所有這一切都在我父親回來之前就早早完成,我父親一直心底裏很感激母親。

     吃完臘八粥以後,對孩子來說,已經開始過年了,隻是還沒有穿上媽媽做的新衣裳,新鞋子和剛買回來的新襪子,並一直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家鄉的臘八粥倒是名副其實的,其中有紅棗,桂圓肉,赤豆,花生仁,黃豆,蜜餞等,吃起來糯糯的,甜甜的,香香的,真是美不可言。

     在我們那裏臘月二十三晚上稱謂二十四飯,家家戶戶都很重視這頓晚飯,也比較豐盛。具體的說法我至今還不知道,大概意思是,有了這頓晚飯,明年一切就順順利利了。

     接著就是年夜飯,特別的豐盛,不過,在我們家鄉,魚是宅溝裏的青魚,白魚;肉是鄰居家殺豬以後買的;雞,鴨是自己家養的,酒是自己釀的,一般都是自給自足,不用上鎮去采購。至於菜的豐盛與否,那要看主人的手藝了,主材就上述幾種,手藝高的可以翻出許多花樣來,光是雞就可以做出白斬雞,宮保雞丁,香酥雞等花樣來。我母親正是烹飪高手,在我們村裏也是稍有名氣的,特別在年初一以後的幾天裏,許多朋友來家裏做客的時候,她會像魔術師似的不慌不忙地變出許多種菜來,客人們吃了以後,個個讚不絕口,我父親更是笑逐顏開。我和姐姐都喜歡吃媽媽做的菜,把我們慣的至今還改變不了媽媽做的口味。

    我們農村的大灶頭上都有灶菩薩,在年初一清晨,父親總是肅穆而虔誠地在灶菩薩殿前,貼上印有灶菩薩的紙彩簾,並點上香,燭;放著貢品。灶間裏燈火通明,更顯節日氣氛。感覺整個家有明亮,祥和和溫馨。

    年夜飯後,我和兩個姐姐早早坐在八仙桌上吃著炒花生,蠶豆,瓜子和父親從上海帶回來的糖果,等待著守歲時刻。父母總是忙完了所有的一切,才與我們一起圍著八仙桌守歲,並囑咐我們過年期間的種種規矩,包括不要講不吉利的話,粗話,髒話等;對待長輩要有禮貌等。

      父親難得回來,總是什麽都寵著我們,兩個十多歲的姐姐也整天跳繩,踢毽子玩,很少要她們幹什麽事;比她們小許多的我更不在話下,看著父親在空閑的時候,還要他抱著坐在他的膝上,小手窩在他十指相扣的大手裏,感覺很溫暖。大年夜臨近幾更時,守歲的激情慢慢消退,畢竟沒有熬夜的習慣,兩個姐姐領著我去睡覺了,臨睡之前,媽媽把年初一早晨給我們換的新衣裳早已放著每個人的床頭。這些新衣裳可不是從服裝店買來的,而是媽媽織的土布縫製成的,冬天穿這種土布衣裳倒很暖和與溫馨。夏天我們穿的衣服都是媽媽從布店裏買的洋布裁製的,感覺光滑而涼爽。

     年初一清晨,母親忙著準備早飯,父親在灶菩薩前麵點香燭和貢品(一般貢到初五財神爺生日)。我們穿著新衣裳起床後,灶間裏燈火通明,我們首先給父母拜年,父親分別給我們壓歲錢,姐姐高興地謝過父親,接過壓歲錢就往房間裏走,把壓歲錢藏起來;我拿著壓歲錢最終還是交給母親保存。

     年初一早晨總是特別的興奮,姐姐和我隻吃了一隻園子,就帶著我出去玩了,此時,太陽已經升高,陽光普照著光禿,寧靜的大地。村子裏的路上,穿著新衣裳的人來來往往,尋找著好玩的地方,有的聚在朝陽牆壁處聊天,有的在人家的客廳裏喝茶聊天,姐姐把我安置椅子上,看著她們踢毽子或跳繩。男孩子們喜歡玩“官兵捉強盜”到處奔跑,汗流滿臉,我看了以後十分羨慕他們,可是我隻要追跑一下就喘不過氣來,隻能看著分享他們的快樂。

     有時快到中午時分,會有從別的地方來的人,古裝打扮進入人多的住宅“跳財神”,一路翻跟鬥進入住宅,住宅的主人會主動地拿出年糕等饋贈給他們,他們中有一人專門拿著一個大口袋邊道謝邊接受饋贈。這是一種很吉利的娛樂,主人都很慷慨饋贈。乘過年時機,也有從比較貧困的地方來一些人,來我們這裏“跑發財”,他們基本挨家挨戶的跑,每家的主人乘著春節的喜氣都多少給予年糕之類的饋贈,他們都感激不盡地道謝。當時的農村沒有什麽娛樂活動,就是這樣淳樸,簡單,而又人來人往的串門聊天,聚會的熱鬧。年複一年的度過了農村一個又一個的春節。可是我一直懷念著小時候那樣的過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那時生活節奏慢,吃年飯,走親戚,過年氣氛濃多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