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

20世紀50年代,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的屠呦呦與老師樓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藥。

(博談網記者蘇智敏報道)屠呦呦成為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後,在一片祝賀聲之中,有輿論認為,這應歸功於民國時期的教育體製,而不是毛澤東。

院士製度

今年84歲的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因領導研製抗瘧藥物——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而成為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之一,是第一位獲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人,同時也是諾貝爾醫學獎史上第13位女性得主。

受中醫典籍啟發的屠呦呦獲諾獎後,稱“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而她的得獎也引發許多話題,除了中西醫之爭再被討論外,同時引來大眾對中國院士製度的檢討,因為屠呦呦多次被提名參選中醫科學院院士卻一直落選,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她,被稱為是“三無科學家”。

2011年9月屠呦呦因青蒿素而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時,《人民日報》曾發表評論“屠呦呦為什麽落選院士”,探究其落選院士的原因,文中提到四川大學副校長魏於全、中國農大原校長石元春、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等人,雖涉嫌學術造假而屢遭檢舉、質疑,卻依然穩坐院士的寶座,而貢獻卓著的屠呦呦卻落選院士,因此提出應該檢討、改進兩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方法和程序。

因戰爭而起的研究

另一個被討論的話題,則是屠呦呦能發現青蒿素,應該“歸功”於毛澤東和毛時代嗎?

同樣在屠呦呦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後,《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指出,抗瘧藥物青蒿素的發明其實要“感謝”毛澤東。因為在60年代,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讓全中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進行暴虐摧殘。包括科學家在內的知識份子被批鬥、迫害、從事大量的體力勞動,多人被打死或選擇自殺。中醫也不例外,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崔京豔在“百年中醫的三次論爭”一文中提到:“文革期間,由於種種錯誤導向,全國絕大多數老中醫被批鬥、迫害;很多中醫古籍被當成四舊送進了造紙廠的化漿池。”但就在這情況下,北越的求援意外救了許多科學家。

炎熱潮濕的越南,蚊蟲眾多,北越士兵患上一種當時無藥可治的瘧疾,倒下一大批人,北越高層因此向中國求援。毛澤東下令將優秀的科學家投入到抗瘧藥物的研發,成立523項目,全國60多個單位的500名科研人員參加這個秘密軍事科研任務,屠呦呦就是其中的一員。

抗瘧藥物研發之難,被形容成大海撈針,這群科學家轉而向傳統中醫找出路,在文革期間雖有點諷刺,但屠呦呦正是從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得到啟發,改用低溫榨汁的方法,獲得了青蒿素。

該“感謝”毛澤東嗎?事實上,毛澤東政府下令研發藥物的背後,不是為了中國人的健康,而是因為援外戰爭——解決北越士兵瘧疾問題,在這情況下,更諷刺的是,數年後,中國反而跟越南在邊境上打了起來。

教育與體製

另外,屠呦呦的成就,許多民眾也認為不應該歸功於毛時代,網友把這歸於是民國時期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

綜述網友的評論觀點,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跟得到諾貝爾獎的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及李遠哲一樣,都是在接受完整的中華民國的基礎教育下長大的,民國時期對教育及人才的培養極為重視,在抗日戰爭期間,教育依然擺在重要的位置。雖然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藥學院)藥學係,但那時的大學還是民國期間的教育遺風,基本教育理念、知識傳承並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但如果屠呦呦是在文革時期讀中小學,那麽她不是工農兵學員,就是下放知青,將不會有今日的成就。

許多網友認為,如果沒有反右、大躍進、文革這種事的發生,人民能有安定的環境接受教育,今日得到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應該會更多。

除了教育問題,體製也是原因之一。中國作家冉雲飛也借著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獎一事,發文指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錢學森曾問說:“這麽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什麽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冉雲飛認為,曾在大躍進時支持畝產上萬斤,反右時痛斥右派反社會主義言論的錢學森這是在“明知故問,揣著明白裝糊塗”,冉雲飛對此表示:“一個不自由的製度下的學校教育,怎能培養出人才?”

作者: 蘇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