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39

(2016-09-19 05:27:46) 下一個

2.工業化沉澱了本來就不多的資金

其次士大夫的行為模式變了。前清時候,士大夫辦實業的不多見。一般都是官辦,士大夫的股份作為商股夾雜在裏麵。存款也是唯恐人家知道,偷偷摸摸地存在洋商銀行裏。有的連家人都不告訴。李鴻章死後,天津匯豐給出150萬兩存款。李經方拒收,認為他父親在匯豐的存款絕不止這點。大清一倒,這些就都漂白了。可以拿出來用了。幹什麽呢,辦實業。民國初的風氣是士大夫人人談實業,個個講救國,形勢看得都很明白,地主階級必須趕緊向資產階級轉變,過了這個村可沒這個店了。中國的民族資本從此誕生了。工業投資是很耗費資金的,即便是輕工業。

一戰是中國工業騰飛的起點。投資主要來自二個方向:一個是日資,一個是民族資本。日資前一章已經充分敘述過了。並不消耗中國的白銀,他實際上是向中國注入白銀。現在單說民族資本。1911年民族工業資本是1.5億銀元。到1933年不包括東北的數據是4億元。這些民族工業資本數據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當時的民族資本家是根本不考慮流動資金的,都是先投入固定資本,周轉的事情等廠子轉起來再說。1911年全中國白銀存量才12億庫平兩,民族工業固定資本幾乎要占據10%。1933年全國流通銀元大概17億元,民族固定資產要占23.5%. 這是新出現的問題,跟工業化之前的經濟模式不一樣。以前都是辦貨,貨如輪轉,錢也是飛快周轉的。1911年中國12億庫平兩的白銀能夠支撐100億兩左右的商品經濟規模,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經濟主要是以貿易為主的。一戰以後,變了,辦貨變成了辦廠,工業化像個怪獸,源源不斷地吞噬中國本來就不多的資金。其實何止是工業化,現代化本身就是錢坑。通訊,交通,公用事業哪個不是費錢的無底洞?Rawsky做了個估算,他把所有的帶現代味道的固定資本投資全部算進去, 1903-1936,中國年均投資4.95億元。總共168億元。就算東北全是日本人在投資好了,去掉44億元,剩餘124億元。這些錢妥妥地沉澱到了近代中國經濟的底層,成了他的地基,周轉緩慢。

3.銀根奇緊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新的社會經濟行為帶來了新的資金使用模式,從而造成了新的問題。一戰爆發,歐洲各國暫停了金本位,禁止金銀輸出,鼓勵輸入。英國開始從中國抽回白銀,1914-1917年海關記錄了8170萬關兩白銀的淨輸出。偏偏1916年開始中國的民族工業快速崛起,二下夾攻,再加上農村日益增長的銀元需求,上海的銀底撐不住了。

銀根緊到什麽程度?17,18,19年連續三年上海的白銀存底月平均金額始終保持在3000多萬規兩。這是什麽概念?當時全國中外鈔票發行量在1.2億元,準備金至少要求5000萬銀元;那還有存款保證金呢,1922光中交二行的存款就達3億元,外商銀行方麵,單是匯豐一家就有1億元存款在內地,10%的保證金起碼的吧?這就是4000萬元!二項相加9000萬元,合6480萬規兩是雷打不能動的;錢莊日常結算資金呢?前麵章節裏說過100億左右的全年結算金額,一天就是3333萬,10%的現金結算都要300萬元;其他零零碎碎的比如標金,外匯倉位保證金等等,這些都得靠月均3000萬規兩銀底來支撐,難不難?千難萬難!

但是飯不能一天不吃啊,生意也不能一天不做。每年春季絲茶上市,中秋一過,棉花,雜糧,上海都要拿出白花花的銀子去采購。一年之中,上海銀底,洋底的最高水平和最低水平可以相差三千萬規兩。[1]一到冬季洋貨結賬和土貨收購兩麵夾擊,一邊是白銀嘩嘩地向洋商銀行裏流,一邊是銀元大量下鄉。銀拆,洋厘本來應該是個蹺蹺板,此時卻同時上漲。銀根極緊,商家到處找銀子,急如星火,深夜不息。1923年冬季上海可以動用的存銀下降到500萬規兩。連洋商銀行都恐慌了,從來沒有過的事。[2] 1924年冬季基於上年的教訓,大家都多準備了白銀。總庫存從23年的月均5399萬規兩上升到月均6985萬規兩。結果還是出了事,還倒了幾家錢莊,比23年還不如。[3]那麽上海的白銀少了,內地的白銀是否就多了呢?才不是呢!看當時的報刊,大家都在叫錢少,而且都將原因歸結給對方。上海叫嚷內地土貨吸收了太多的銀元。內地叫嚷上海的錢莊將頭寸全部調回上海,總之誰都缺錢。錢到哪裏去了,一個沉澱到了農村裏了,一個沉澱到了洋商銀行裏去了。

1911年以後的中國需要錢,需要大量的錢來和日益增長的經濟規模相匹配,來完成從商貿經濟到工業經濟的轉變,但是中國沒有一個起碼的現代貨幣製度,中國法幣的發行之路遲至1935年,還是被迫,不得已才走上去的。之前,中國隻有白銀,隻能依靠白銀輸入和加速周轉來解決自己的貨幣困境。輸入的事慢慢再說。先說周轉

 

[1]這裏將,銀兩,銀元統算在一起,以規兩為單位。

[2]一戰後的白銀緊張還有東北的原因。東北戰前是用盧布的,可兌換黃金,好像四個盧布一錢。所以東北經濟發展的貨幣負擔戰前是俄人承受的。戰後盧布崩潰,東北的貨幣負擔轉嫁到了內地。

[3]24年還有江浙戰爭的因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3)
評論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七十年代的房和車比現代的比簡陋多了,同樣工資水平肯定供不起現在的房和車;說明工薪階層工資水平至少沒有增加,背後的原因是什麽不知道。以前我的鄰居好像是個老西,夫妻倆加嶽父三人一起供房,生了三個孩子,後來老公失業沒收入賣掉房子搬走了。中國人過過苦日子,有勤儉持家的觀念,老美一直過寬鬆日子沒這個概念,剛來米國的時候還聽說,一個中國人嫁給老美,很快就把老公歉的信用卡債務給付清了,老公高興的說,終於翻身了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哈神探' 的評論 : 嗬嗬,房子不夠大。要改成中式四合院那樣的,一房一排屋,然後工資全部上繳,由老祖母統一安排。這倒真解決了真實工資下降的問題了。真的奧,社會生活方式是由經濟生產方式決定的。以前70年代,一人工作養一家,不過一房一車一狗的中產階級生活,現在同樣的生活水平得夫妻二人同時工作才能維持。就是說同70年代相比,人均實際工資已經下降了一半。瞧這趨勢還要再往下降,這樣下去,30年後,父母孩子二,三個家庭住一起,賺三,四份工錢維持中產階級生活水平也不是不可能。如果要堅持小家庭,哪裏去找第三份收入呢?一夫二妻?一妻二夫?要麽技術進步到買個機器人做奴隸?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嗯,一代又一代的命,比起上山下鄉的一代,還是好一些,那代人連婚房都沒有呢。人年紀大了,消費的少,啃老實際是家庭內部代際財富轉移,促使後來的人更加重視家庭。照這樣發展下去,可能要回到大家庭了,老爺子,大房,二房,(三房),同居一個屋簷下:)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哈神探' 的評論 : 對,低利率,負利率對退休老人尤其不利.有房套現的還好說.我剛來的時候5萬年薪都找不到大學畢業生,現在3.5萬都搶著去.日常生活費用上漲起碼一倍,房子漲了近4倍,叫孩子們怎麽過?現在啃老成為時尚了,不但亞洲人,南歐人,連正經白人也肯老。不然怎麽辦? 可是他們啃的是我們的退休金, 對吧?如果他們能自立,我們退休生活會好過很多。昨天聽電台說sacrifice,說一代有一代的時代,現在年輕的一代可能是sacrifice的一代。很為孩子們痛心。他們為什麽要為上一輩的過錯買單?baby boomer那一代是自私的一代。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貨幣進入流通領域要靠貸款,銀行貸款要看借款方的信用,現在信用最好的是大公司,政府,最差的是次貸學生貸,華爾街曾經想通過金融工程的手段點鐵成金,但是失敗了;房貸的規模大,現在銀行還在消化上周期的壞賬。還有用大數據的網絡貸,短時間內規模不會大。所以隻有貸款給大公司和政府,大公司貸到款就回購股票,政府花錢主要是填福利和軍費。
這些對經濟成長有沒有幫助,隻能維持。前兩年米國還談論重修橋梁和公路,走PPP的方式,
但是私人資本要求保正收益,似乎也沒下文了,可能是各個利益集團之間內部談不攏。
低利率,人工控製yield curve, 對大公司大企業有好處,對pension fund最不利,對一般的工資階層中性,對沒房的,要付房租的不利。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哈神探:是,我又說錯了。不是印鈔購買qe,是購買國債。二回事。但是fed資產負債表的擴張,貨幣的總流通量不變?這隻是個技術上的trick而已。隻要不是買斷次債,或者隨便什麽爛債,都不屬於發行基礎貨幣。比如約好央行收進次債隻是抵押,到期你一定要贖回的。但是到期我不贖回你又能怎麽樣?你不是已經在救我了嗎?難到下次你還會不救我?所以這些都是trick。老伯得到很多掌聲,說處理危機具有專業風範。經濟學的專業造詣難到就是這些trick?
目前是騎虎難下,低利率是毀滅性的,因為抬高了資產價格,使資金定向流入,並且排斥其他一切經濟活動。損害了各行各業的,尤其是銀行的盈利能力。使得房地產成為全社會幾乎唯一的盈利點,逼迫銀行加緊向房地產放貸,推高資產價格。而高聳入雲的資產價格反過來又要求央行維持低利率,更低的利率。一旦進入自我循環,就很難改出。tail spin,在經濟活動並不罕見。
我們生在了一個偉大的時代。
對了,我想了一下,融資功能的確是央行的第一職能。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QE的解釋一般是說,增加流動性,增加FED的資產負債表,但是不增加貨幣流通總量,一直上期利率;實際是定向寬鬆,救華爾街,不救政府,因為政府赤字在縮小,不救P民,因為貸款收緊;所以屬於刺激經濟鼓勵投資的政策,當然不就P民,經濟就沒有增長,所以資本家不投資,因為沒增長,而是用低息債券酬來的錢回購自己的股票,因為這樣做無風險回報率高。副作用是資產泡沫,房價高,房租貴,年輕人找不到好工作,所以川普才這麽火爆。其實央行像通脹,日本央行也想通脹,但是通脹不是說有就有的,通脹了資本家受損,資本跑到別地方去了,去回報更好的地方去了,這又涉及國際政治,變量又多了一個。資本家要的是溫和通脹,有經濟成長的通脹,這不是想有就有的,還有人口的因素,如果人口增長的都是難民文盲這樣的,那也不可能有經濟成長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哈神探' 的評論 : 國民黨那個例子可能有點問題。他軍事開支太大。大概占財政的80%,好像。印鈔直接開支,死路一條。08年美國是印鈔做潤滑,把死了的流動性救出來。政府開支還是靠發債進行。二者是有區別的。可是後期的qe是靠fed印鈔購買的吧?這個和國民黨有什麽區別?但是據說老伯沒有依靠發行基礎貨幣,是靠長短債之間的倒騰,變戲法變出錢來購買國債的。果如此,也和國民黨不一樣。但是我又想了一想,08年開始的窗口貼現,那時還不叫qe, 到後來的qe,說fed沒有大量發行基礎貨幣就度過了這次危機是說不去的。那麽老伯,這個芝加哥經濟係的當家小生,貨幣學派的傳人和隨便大街上找一個無知妄人區別在哪裏呢?在於一個是打白條直接去商店買東西,一個是打白條發給銀行,籲,內部使用奧,自家心裏有數,不要用到外麵去。就是這點區別,人類用了三百年時間研究實踐經濟學,用了多少智力,發了多少諾獎,難道隻取得了這一點點進步?好吧,就算是這點進步到了2016年來看也危險了,白條用到外麵來了!你得收回去呀,你隻發不收,總有一天,白條會在外麵用的鋪天蓋地。這就導出了央行的另一個功能,收錢。哈總你是偏向於央行貨幣融通的功能的。這當然是央行的本份,但是央行還有另一個本分,打擊通脹。收錢啦!收錢得罪人呐!央行為什麽要收錢?為什麽不能任由通脹?或者“溫和”通脹?因為經濟像衣服一樣,隔三差五要洗一洗的,投資錯配像灰塵,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資金寬鬆的環境下,錯配了也無所謂,無利潤也無所謂,用新貸款掩蓋一下就可以了。所以央行必須保持資金適度緊張,不能濫發。這樣總體資金盤子大體固定的情況下,新貸款需求上升,利率就上升了,守夜人出來報警了,狼來了!清洗開始,倒黴蛋們死去吧!就是說,不是央行要提高利率,市場利率已經升高,逼得央行的窗口貼現率升高。否則就是擴大資金盤子放水,掩護錯配。嗬嗬,最終誰買單?央行買單?老伯買單?o8買單?你我買單啦,我們的孩子買單啦。就像你家公子,才這麽小,分到他頭上的債務就不少了,公平嗎?
所以我說現在的央行不是真正的央行,是富人們洗劫窮人的工具。至少目前階段央行的主要功能應該是收錢,而不是所謂金融融通。收錢了我會失業,他們就會跳樓,二敗俱傷,但是我們的孩子可以有一個新的起點,野火繞盡了,春風才能吹生。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央行的功能主要是防周轉不靈引起的信用危機,通貨緊縮,deflation,溫和通脹是央行運行的結果,像佛理德曼所說的貨幣現象,主要效果是寬鬆貨幣,刺激經濟發展生產,防止1907年那樣的PANIC。比如QE刺激了頁岩油的開發,導致油價下跌;元朝的情況不很清楚,國民黨財政崩潰是軍事失敗,喪師失地,稅源減少政府入不敷出的結果,印鈔去補財政窟窿是肯定要崩潰的;政府的財政擴張一般是通過發行國債,前提是管製區內經濟健康有活力,政府稅源有保障或者因為財經刺激而前景看好,這樣才有人買,讓央行印鈔去買那是自欺,欺不了人。元朝,國民黨時期是政治動蕩,經濟不穩,越印鈔死得越快。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哈神探' 的評論 : fed產生很晚,對吧,之前很多央行功能由財政部執行。19世紀的美國人沒有覺得有央行的必要。但是在歐洲,至少在19世紀下半葉,央行的必要性深入人心。那時還沒有貨幣學派呢。央行是玩弄貨幣的,這個對,但是底線在哪裏呢?怎麽來防止濫發?其他國家我清楚,就是靠黃金儲備和外匯儲備。但是英格蘭銀行我不太清楚,有本書,英格蘭銀行史,英文的,我一直沒看。20世紀初英國以世界黃金儲備量的百分之3點幾承擔大部份的世界貨幣發行負擔,他的底線在哪裏?總之我不認為央行是個水龍頭,隻要想就可以放,想放多少就放多少。要是這樣能行,元朝就不會垮,國民黨也不會垮。再說如果放水成為央行的主要功能的話,那央行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了,財政部下麵設個發行局就可以了。放水能搞定一切真是侮辱了經濟學家了。
所以說如果貨幣供應是央行的主要職能的話,那中國央行的傳統源遠流長,不說得很遠,北宋發了多少貨幣?隻不過沒有央行這個名稱而已。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中央銀行的成立代表fiat-貨幣時代的到來,能提供貨幣供應量;二零年代米聯儲就開始公開市場操作,實際就是提供貨幣和流動性;佛理德曼和柏南極就是研究貨幣供應量與經濟的關係,後來很多得諾獎的經濟大家實際是FED的經濟高參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我沒有仔細研究過央行的製度功能。我以為央行就是為各銀行做短期融通,收放貨幣,穩定利率。央行的貨幣能力取決於它對國家債務的承購能力。他對國家購入國債,轉身對各銀行出售這個債票,收取現金,類似個包銷商。反過來,它也可以放出現金,收回債票。從這裏可以看出央行的運作,關鍵是債票,他是信用的源頭。那麽,一,要國債,其他的債不行,二,國債也不能濫發。總之維持信用才有央行運作的機會。不然無所謂央行,不過是擊鼓傳花。
這麽一個東西,我們沒有。因為我們沒有國債這個概念。國就是皇上,皇上取你項上人頭一用都不用給出理由。債是個什麽東西?中國第一次國債是光緒發的,叫做“昭信股票“。當時一群五毛如喪考妣地嚎叫,天地都要坍塌了。有人在北京門市部買入若幹債票,當場撕碎。為什麽?自古以來不曾有過的!是違背禮教的。
中國是個奇異的國家,很多情況下,理念和現實可以毫不相幹,二層皮,水和火相容,篤悠悠的過日子。前清中國到底有沒有國債?現實當中有的是!就不說淮揚鹽商,廣東行商,就說山西票號吧。山西票號一年幾千萬兩的銀兩匯兌,都是依附在政府身上的,那清的財政一年多少?不過五,六千萬兩到八千萬兩。就是說清政府南來北往,東調西撥,離不開票號。中國這個的製度,對任何民間的力量都是心存戒心的,所以清政府曾經討論過甩掉山西票號,不就是個匯兌嗎?政府成立個局,自己幹部就行了,還肥水不留外人田。後來有奏折上來說不行,這不是一個匯兌的問題,各地上繳稅款,中央下撥用款實際上錢款都到不了位的,要票號先墊上的。左宗棠說朝廷播下的西征款,出不了北京城,票號的人跟在他的軍營裏,隨取隨用,一旦用款批撥下來,直接進了票號。這實際上就是國債,當然是短期的。我不相信這個國債是山西票號自己的生意款,它一定和各地的錢莊票號有拆借關係,其實就是政府短期國債的包銷分拆,我也相信這對上海天津的利率是有影響的。同時山西票號也收攬政府存款,並將餘額拆借給上海的錢莊。
天下的商人都是一樣的思維,實踐上都有,程度不同,理論覺悟不同而已。那麽為什麽中國的山西票號沒有發展出類似英格蘭銀行的組織?環境不同。英格蘭銀行是獨立的。他是國王或者議會的債主,這個債務如教會般神聖不可侵犯,惟其如此,才有信用。山西票號沒有這個好運。他連自身的生存都時刻在政府的威脅之下。隻要政府願意,他頃刻間就可以完蛋。後來他真完蛋了,不是因為辛亥革命,他之前就奄奄一息了。開始是督撫用私人開票號,與山西票號競爭。後來幹脆每個省都建立自己的錢號還是錢局,沒有足夠的資金怎麽辦,發紙幣,政府強行推廣使用,當時小票滿天飛,各省都有,各省還各自鑄幣,大洋,小樣,銅元,銀角,再也用不著票號了。再後來呢?政府垮了,因為沒錢,地方政府有各種撈錢的辦法,但是中央政府沒有,它隻能靠稅收,要麽借債,再看山西票號,他已經垮了。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中央銀行製度歐美1920年之前就有了,宋子文之前就沒有人試圖建立央行嗎,還是都忙著征戰,沒功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