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轉貼: 《華爾街日報》:哈佛的排華法案

(2015-06-24 21:08:31) 下一個

6月5 日,具有2百多萬發行量的美國第一大報《華爾街日報》又刊登了對哈佛申訴組委會主席趙宇空先生的長篇采訪。這是美國主流媒體對亞裔長年來受到長春藤歧視最全麵、最深度的報道。以下是文章摘要:

在 文中,《華爾街日報》評論專欄助理編審Kate Bachelder開門見山指出:進哈佛本來已是一件十分艱難的挑戰,而一個人的種族出身可能使獲得錄取難上加難。佛羅裏達商人趙宇空接受作者采訪時說: “這不是一個政治問題,這是一個民權(civil rights)問題。”

作者介紹,趙先生幫助組織了64個團體,對哈佛錄取中歧視亞裔的行為向教育部和司法部提出了申訴。他們指控哈佛對亞裔美國學生采取更高的錄取標準,從而把亞裔學生所占的比例限定在一個固定的水平。

文 中引述了一些關於亞裔學生的數據。 亞裔美國人是當前在美國總人口中增長最快的群體。大學年齡段的亞裔學生從1990年占3%到2011年的5%。這5%的學生卻獲得了30%的全國榮譽獎學 金,也獲得了類似比例的總統獎學金。自1950年以來,美國的亞裔人口已經有了大幅增加。由於排華法案的影響,當時亞裔人口隻有總人口的0.2%。

作 者進一步提出,哈佛的錄取並沒有反映這些變化。亞裔占的比例從1990年代起就一直保持不變。今年春季,哈佛錄取的學生中兩成是亞裔美國人。在1993年 這個比例也是兩成 。將哈佛和其它不考慮種族的學校進行比較,加州理工學院在2013年有42.5%的亞裔美國人學生,而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比例也超過了30%。即使紐約的亨特學院附屬高中在2013年也有49%的亞裔美國人。
對此趙宇空認為,這種在學生錄取比例 上的巨大差異說明哈佛在錄取的時候有某種隱形配額。最高法院在1978年禁止了種族配額,但又在2003年允許了大學把種族作為錄取的非主要因素。哈佛自 稱根據一套“全盤的”標準來錄取學生。根據哈佛大學的網站,這套標準包括“興趣”、“品德”和“成長潛力”。 但人們不難發現,哈佛平均錄取10%的非裔美國人、12%的拉丁裔、2%的原住民以及19%的亞裔。這種構成在最近十年都幾乎沒有發生變化。

申訴中引述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Richard Sander的研究說,如果用申請者作為基礎來比較,沒有一個族群有像亞裔這樣低的錄取率。其它名校的情況也類似:亞裔學生在耶魯占16%,在普林斯頓占17%,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占18%。而且這個比例每年大致相同。

那麽,亞裔進入哈佛究竟有多難?申述中引述了普林斯頓大學教授Thomas Espenshade的研究,提供了以下數據: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亞裔學生的SAT分數要比白人高140,比拉丁裔高270分,比非裔高450分,這樣才能進入哈佛等美國名校。

而 哈佛否認了這些質控。哈佛發表聲明指出,該校錄取學生的做法是合法的。他們會對每個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全麵的評價,從而建立一個健康的學術環境,讓學生有 機會接觸到不同背景、想法、才華、經曆和誌向的學生。對此作者指出,哈佛其實並沒有如此自信的底氣。在1988年,教育部就對哈佛此類對亞裔的錄取歧視進 行了調查。兩年後調查報告出爐,對哈佛對校友子女照顧的錄取模式進行了批評。類似的錄取政策在20世紀初就被用來歧視猶太申請人。對於哈佛的申明,趙先生 的應答很響亮:“如果哈佛聲稱沒有對亞裔學生歧視,那就請他們把錄取學生的檔案公開,讓大家過目一下!”

作者寫到,亞裔學生在申請入學上 麵臨者諸多挑戰。就連考試培訓公司Princeton Review也在他們的培訓資料中都有一個章節專門討論不同族裔的申請策略。他們在培訓資料中寫道,如果可以選,請不要提供關於自己種族的信息;而亞裔要 避免給人數學成績很好、語言成績一般、課外活動很少的印象。

因此,趙宇空專門討論了美國學校錄取時對亞裔的刻板印象。比方說,美國急需 理工方麵的人才。但亞裔理工科強的優勢在申請時因為所謂“全盤考慮”的錄取標準卻變成了劣勢。又比方說,亞裔常常是被認為是沒有領導才能、不願意承擔風險 的。對此趙宇空反駁道:任何一個華人開的中餐館,或印度裔開的加油站都需要領導才能和冒險精神。在2006年至2012年間,42%的科技創業公司是亞裔 參與創立的(亞裔僅占美國人口6%)。 他還風趣地談到,性格內向、數學好的愛因斯坦也進不了哈佛,除非“全盤考慮”的錄取標準中把小提琴當作強項。

作者繼續引用趙宇空的話指出,這些大學之所以能夠長年實施這種明目張膽的歧視而免受譴責,是因為亞裔在政治上不夠活躍。這些亞裔美國人中有許多是移民到美國的。他個人早期忙於攻讀學位和申請綠卡和公民。一直到現在大家的孩子都麵臨種族障礙,我們才有意識來爭取平等權益。

趙 宇空說,亞裔的孩子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從大學錄取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而這又引起美國大學對亞裔過於注重學習的抱怨。這種歧視把我們的孩子推向了惡性循 環。這是對亞洲重視子女教育文化的不公平。 趙宇空也指出,大學錄取模式是唯一允許對種族因素公開進行考慮的。雇主在招募者時,種族等因素是不得考慮的。

談到大學錄取的模式,趙宇空尖銳地指出:“大學不是一個劇院。”“大學應該改變錄取模式。大學的第一要務是培養建設國家的人,多樣性是第二位的。”趙宇空說,有著同樣種族背景的人其實可以有多樣性的發明創造。他認為大學申請者不應該因為自己的膚色而受到懲罰。

教 育部和司法部到底會不會介入調查呢?本文作者並不知道答案。也許美國司法部更熱心於抓捕國際足聯的貪腐官員,而不是幫助一群少數民族學生。趙宇空代表組委 會對本文作者說到,他們要不斷地推進這項申訴,直至達到目的。他的動機很簡單,“如果我們摒棄了機會均等的原則,我們又如何吸引世界各地的父母繼續移民美 國呢?”

哈佛申訴個人聯署火熱進行中,請點擊鏈接加入:
http://www.asianamericancoalition.org/p1889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