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樹下

走的多,見的就多,見的多,想的就多,想的多,悟的就多
個人資料
正文

2016加州秋日行 (八)天邊的晚霞

(2017-01-04 19:54:37) 下一個

2016年九月二十八號 第八天   住宿地:Porcupine Flat Campground

這一晚睡得香甜,直到自然醒來。早飯後,收拾行囊上路,按計劃北上,然後沿著Tioga Road ,進入公園北部的Tuolumne Meadows地區。在Crane Flat 營地附近的一個岔路口有一個商店和加油站,不要錯過呦,那可是公園北部唯一可加油的地方,開山路費油。現在開放的營地有限,隻有兩個選擇:Crane Flat和Porcupine Flat Campground。 按我的行程計劃,我們先去Porcupine Flat Campground,因為它在整個區域的中部。營地開放時間從每年七月至十月中旬,先到先得,52個露營點,沒有衝水廁所。我們十點多鍾才趕到營地,正開車在營地裏尋找空位,見20號營地一個白人女子正在拆帳篷,便上前搭訕,她果然要走。這個營地是我喜歡的那種,位置隱秘,樹林環繞。閑聊中,她說一個人已經在這兒呆了七天了,她也很喜歡這個營地。我問她是不是走了很多Trails,她說沒走多少路,就是喜歡這種自然安靜的感覺,她的最愛是Soda Springs Trail 。臨走時,她還把一份地圖留給我,我連聲稱謝,她笑笑說,我不是第一次來這裏的。我們揮手向車窗裏的她告別。如果她換身職業裝,坐在玻璃大樓的寫字間裏,絕對是一個精致的白領,誰會想到這樣一個斯斯文文的女人會熱愛荒野叢林呢。我們搭好帳篷,在營地中轉悠,熟悉一下地形,發現52個露營點隻剩下一兩個空位了,多虧來得早。在營地裏沒找到理想生火用材料,樹木過於濕硬,鄰居營地的小夥子告訴我,這裏不行,在一些徒步路線上可以撿到很好的枯木。

這一區域,Crane flat & White wolf,有多條徒步路線。看看今天的行程計劃,Ten Lakes (12.6 miles), May Lake (2.4 miles)。老婆說累了,走不動了。我理解,走了昨天的Half Dome,今天感覺強弩之末了。應該有張有弛,來點容易的吧。從營地出發,沿Tioga Road 繼續向東,然後沿一條岔路,就到了May Lake的Trailhead,一路坑坑窪窪的。停車場隻有兩三輛車,看來人不多。通向湖邊的路簡單易行,可以眺望遠方的Half Dome。走到湖邊發現,這裏是Backcountry的露營地,營地現在已經關閉。

想象一下,炎熱的夏天在涼爽的湖邊露營,有多麽的愜意!

我們一下子就喜歡上這裏,懶懶地坐在湖邊看風景。

遠處幾個哥們在釣魚。在這樣美麗的風景中釣魚,享受啊。

湖麵積不大,沿湖有條小徑,走著走著就沒路了,不過我們繼續興趣盎然地走下去.

有時需要在大石頭上猴子一樣上串下跳,蠻有趣的,在一塊大石頭上坐下來,吃個蘋果,看看風景,四周靜寂無人,美麗的景色就是身體的充電器。

繞湖一圈,轉到了當初遠處那幾個釣魚的小夥子旁邊。他們一邊放著音樂,一邊喝著可樂,自得自樂。聊上一聊,他們告訴我,這裏的魚是Trout,鱒魚,他們用的魚餌就是一種發亮的金屬片,他們昨天就來這裏釣魚了,收獲頗豐,今天運氣也不錯。一個小夥向我展示他們的戰利品。

以悠閑的心情和步伐走完了May Lake,推薦繞湖走一圈,雖然沒有路。在回到停車場的路上,沒忘了在營地聽到的忠告,撿了幾根幹枯的樹幹,事實證明,晚上升篝火非常好的材料。從May Lake出來,繼續向東,不遠處就到了路邊的一處觀景點--Olmsted Point,以美國著名景觀建築師,Frederick Law Olmsted,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者為命名。不要僅滿足於停車場那處的風景,沿石階走下去,有一條短路,通向山頂的瞭望點,那裏才見絕佳的風景。我們沒有過多停留,因為我想回來看日落。於是我們沿Tioga Road 繼續向東,前往Tuolumne Meadows地區,想去看看那裏的visitor centre和Soda Springs Trail。現在是淡季,visitor centre和其它的一些設施都關閉了。根據前些天的經驗,日落的時間大約在640-7pm之間,我們不敢耽擱過久,調頭回程,趕到Olmsted Point大約630pm,時間剛好。懷著憧憬,我們重回山頂的瞭望點,落日的大戲慢慢上演。Half Dome左邊,最高點處就是Clouds Rest (海拔9926英尺),站在那上麵,可以俯瞰Half Dome了。

遙望Tenaya Lake, Tenaya Peak, and Mount Conness

鏡頭拉近些看,藍色的窄條就是我們開車經過的Tenaya Lake

我們到時,隻有一個穿藍色上衣的,來自奧地利的小夥子站在那裏。他是一個攝影愛好者,熱情地教給我攝影知識,給我看他在一個意大利山區拍的照片,落日的彩霞、巍峨的山峰、綠色的森林和草地,不同時間、同一地點的照片合成在一張照片,產生出驚人的效果。

此時遠方的Half Dome和它前麵的Sub dome在我眼前呈現出一幅日落油畫,這是我看到的最美麗的Half Dome。如果在白天,你手裏有一個望遠鏡,會看到北麵山坡上螞蟻一般向上攀登的人們。昨天我們就是這樣的小螞蟻,我懂得那種艱辛和努力,所以現在我飽含深情望著Half Dome,默默地欣賞它披著餘暉的風采。

此時落日餘暉褪去。奧地利小夥告訴我們不要走,再等一陣,空中有雲層,如果氣候條件適合,日落後十幾分鍾內還會有晚霞的出現。

果不其言,等了一陣,天邊絢麗的晚霞出現了,而且色彩不斷變幻,像似有人在雲層裏玩著色彩的魔術,開始是紅燒雲的紅色,後來轉為漂亮的玫瑰色。寫遊記時,我特意搜索晚霞是怎樣形成的,才明白“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 的說法。“朝霞多是積雲造成的,極容易發展為積雨雲;而晚霞多是淡積雲造成的,淡積雲不會造成降水,而且一般預示著一定範圍內未來幾天將持續晴好,有利於出行。 ”想那天在Tunnel view看日落,落日的餘暉剛褪盡,大家就紛紛走人了,也許就錯過了另一個遲到的美景。

待晚霞褪盡,我們就和奧地利小夥道別了。太陽落下後,這裏冷風襲人。小夥子隻穿了件夾克衫,不斷蹦跳取暖,卻還要堅持守在這裏拍星空。在合適的時間,遇到合適的人,我幸運地看到今晚絢麗的晚霞。感謝旅途中那些給我以無私幫助和指引的人,他們的出現就像天邊的彩霞,雖然短暫相遇,但卻絢爛了我的旅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