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珊博士心理工作室

專業的心理幹預,情緒調節,親子關係,兩性關係等心理主題的原創小文。旨在普及心理科學知識普及,推動大家對心理谘詢的認識和重視。歡迎提問和討論!
正文

美國心理學家的兒童節禮物攻略!

(2015-05-29 20:14:29) 下一個
兒童節禮物攻略
幸福客幫你給孩子挑禮物啦~(≧▽≦)/~


六一兒童節是每個小朋友最開心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能夠收到爸爸媽媽充滿愛意的禮物。那麽爸爸媽媽到底應該送給孩子什麽禮物呢?
送禮物,也是一門大學問~


爸媽們有沒有為禮物犯愁?
有沒有覺得孩子的對禮物的要求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貴?
有些孩子有自己的願望名單,平時看到什麽好東西就加到名單裏,節日的時候拿出來一看,長長的單子上玲琅滿目且不乏昂貴物品,讓當爸媽的頭痛不已。

教育心理學家Lynne Namka指出,當今文化背景下,我們都在鼓勵孩子去獲取他們能得到的一切東西,因此,很多時候孩子覺得他們理應得到所有他們想要的東西,而不去考慮他們的父母的經濟壓力。
抱著這種心態,不論父母如何滿足孩子,總有讓孩子失望的一天。

如果孩子心有所屬,家長卻無法滿足,該如何防止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休呢?


1. 不要製造驚喜


兒童心理學家發現,相比較成年人對驚喜的熱愛,孩子更喜歡對未來發生的事情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因此,父母應提前告知孩子什麽樣的禮物無法得到,他們該期待怎樣的失望。

2. 讓“失望”變成健康的一課


小孩子需要親身經曆各種失敗和失望才能逐漸成熟的控製自己的情緒,在實踐中體會如何麵對失望情緒對孩子今後的社會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都有好處。

而且,過去幾十年中全世界兒童學家反複驗證過的棉花糖實驗也明確指出,能延遲滿足自己欲望的孩子,長大後普遍有更高的成就。

因此,父母可以有意的製造一些小失望,遏製自己立即滿足孩子購買欲望的衝動。

3. 聆聽孩子的“為什麽”

美國一位專門研究孩子玩具選擇的專家Julie Creighton指出,與其問孩子想要什麽,不如問孩子為什麽想要這樣禮物。

孩子想要的很多時候源於電視媒體的廣告效應,周圍小朋友的攀比效應。但如果父母能夠靜下心來聆聽孩子到底“為什麽”需要這樣禮物,父母就能更多的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需求,從而做出合理的選擇,或者買,或者一起動手製作,或者選擇作用相似但價格便宜的其他產品。

4. 分享自己的“為什麽”

當父母的不需要時時把自己塑造成百毒不侵的權威形象。相反的,與孩子分享自己無法滿足他們願望的原因很可能拉近親子關係。

例如,誠實的告知孩子家庭的經濟壓力,給孩子一點兒錢(不要太多),讓他們去商店買玩具,他們就有機會體會到在經濟壓力下做出選擇有多麽艱難,從而更加理解父母。

再例如,在孩子失望的時候分享自己兒時得不到想要的禮物時如何應對失望情緒,借機為孩子樹立好的情緒調節的榜樣。

5. 鼓勵孩子將自己的願望排序

當孩子想要很多禮物時,這是個非常好的教育機會。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這些物品的意義,一起找出優先級並給這些小“願望”排個隊。這樣可以從小培養孩子思辨的能力,條理清晰的組織分配龐雜事情的能力。

在心理谘詢中,不擅長這種思維習慣的患者常常更容易焦慮,因為他們無法輕易有效的解決問題。

6. 強調分享與感恩

很多中國的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就是孩子的,當父母的就是應該把一切都奉獻給孩子。因此父母給的慷慨,孩子也接受的泰然,而“感恩”二字完全不在家庭字典中。

在實踐中,父母與孩子交換禮物可以是鼓勵孩子動手動腦表達自己謝意的一股動力。而且,鼓勵孩子講注意力轉移到為別人製作禮物並分享節日的愉悅,可以在灌輸分享理念的同時,迅速的降低孩子的失望情緒。


金錢不是萬能的
哪些禮物經濟實惠,有創意
且又有寓教於樂的意義呢?


最佳禮品清單

1. 父母和孩子的“玩耍約會”,和孩子一起玩耍,或者邀請朋友的家庭一起玩耍,並在過程中積極的關注,聆聽,讚美孩子。

2. 父母與孩子一起動手製作禮物,然後相互交換。

3. 買一套家庭遊戲套裝,爸媽陪孩子一起開展家庭遊戲時間!

4. 家庭照片(孩子關鍵的成長時刻,表演,運動比賽,家庭旅遊等等),配以溫馨的卡片,文字,或圖畫,向孩子表達父母的愛與支持。這項小禮物對於有自閉症等心理問題孩子尤其的有意義。



看了以上的內容,爸爸媽媽有沒有覺得有幫助呢?
還是趕快去給孩子準備兒童節的禮物吧~
讓爸爸媽媽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來組建幸福的家庭。

參考文獻
Metcalfe, J., & Mischel, W. (1999). A hot/cool-system analysis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 dynamics ofwillpower. Psychological review, 106(1), 3.
Articles and books from Dr. Holly VanScoy, Julie Creighton, Ann LaForge, and Ed. D. Lynne Namka.

作者:徐藝珊, clinical psychologist
作者微信公眾號:北美心理小站
作者微信親子專欄:幸福創客

全文地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