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珊博士心理工作室

專業的心理幹預,情緒調節,親子關係,兩性關係等心理主題的原創小文。旨在普及心理科學知識普及,推動大家對心理谘詢的認識和重視。歡迎提問和討論!
正文

父母是孩子一生心理幸福的牽引

(2015-05-20 08:43:41) 下一個

最近的一年半,在大學谘詢中心工作時見到聽到了形形色色的案例,也深切認識到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借母親節之際,我想以工作筆記的形式,淺談一下父母在孩子心理問題發展過程中的左右。當然,所有的來訪者信息都是保密的,所以我隻會談一些我見到的和聽說的比較有普遍意義的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並對細節進行了必要的加工處理,從而呈現出不分種族,沒有特定的指向性的案例,希望讀者們不要對號入座。

向父母隱瞞自己的心理掙紮

很多學生選擇大學谘詢中心,除了免費和方便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谘詢中心不動用健康保險,從而可以瞞過父母。大家來谘詢的動力各不相同,但是比較普遍的有這麽幾類:1)內心痛苦,但是沒有辦法跟其他人訴說(怕給別人造成困擾,怕丟麵子,覺得無人理解自己,或者完全沒有朋友,等等),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隻能來谘詢室尋求幫助。

2)覺得自己狀態不好,怕自己控製不住自己做傻事,來尋求幫助。

3)被同學朋友發現自己情況不好,被勸說或逼著來谘詢,否則朋友威脅告知父母,無奈下來谘詢。

4)還有一些症狀較輕,但是對心理谘詢比較了解,覺得既然自己的大學學費有一部分支撐著谘詢室的運作,那麽就該充分運用這個資源幫自己調整狀態。

接觸這些學生的時候,經常會談到家庭,很多孩子都覺的父母對自己期望很高,父母兄弟姐妹都很優秀,自己突然有心理問題了,就變成了失敗者,告訴父母的話,父母會非常失望,而學生自己無法麵對讓父母失望的現實。還有一些學生堅信心理問題這樣的“軟弱”表現是不被允許的,自己和家人都無法接受的。再就是一些學生覺得父母有他們要操心的事情,自己一旦坦白了自己的心理掙紮,父母會非常擔心,他們不想讓父母擔心自己。當然,也有和父母關係疏遠的,覺得他們理解不了自己。當學生陷入這種思維模式的時候,勸說他們考慮跟父母談心是非常困難的。但是令人吃驚的是,有些人在某個機會下終於向父母坦白,而十有八九父母都會表現出極大的支持和理解,當學生發現父母的反應和自己想象中的不同,很多人的症狀都明顯緩解。看到這些活生生的案例,我常常為獨自掙紮中的學生們心痛,也時不時的感慨父母愛的力量之強大!可惜的是,也有一些傳統的家庭無法接受孩子的一些問題,如性向問題或心理問題,結果家裏矛盾升級,逼迫著孩子一直在高危和自殺風險的邊緣徘徊。

有自殺或自傷念頭的時候,想到父母。。。

說起自殺和自傷,大家可能不知道這個比例有多高。2-6%的美國人有自殘自傷的行為,如用刀片割自己,而這一比例在高中生群體裏高達13-25%(Lazar, 2013)。2012年的研究中揭示的大學生自殺率 (詳見http://www.sprc.org/sites/sprc.org/files/library/SuicideAmongCollegeStudentsInUS.pdf) 

 

中國人常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當好好珍視才是,可是當孩子們傷害自己的身體時,他們在想些什麽呢?有些孩子受不了負麵情緒的折磨,想用身體的疼痛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或者相信自殘可以讓自己不再難過,或者看到聽到其他同學用這種方法來應對困難釋放壓力,自己也想嚐試下,再或者這是他們唯一知道的減壓方式,從而一直保留著這種不健康的抗壓模式。當自傷已經不能解決問題,自殺念頭無法遏製的時候,或者從未自傷過,但是突然冒出自殺念頭的時候,有些學生會想到父母家人,愛自己的人,為了不讓他們傷心,從而堅決的抵製自殺念頭。還有些學生覺得自己被世界拋棄了,覺得太累,隻想逃避,把一切拋到腦後,在產生自殺衝動的時候,抑或把父母拋到了腦後,抑或認為父母是自己的壓力之一,或者幹脆帶著愧疚施行自己的自殺計劃。當然也有時候他們向周圍的朋友家人隱晦的求助,可惜非但不能被大家窺破用意,還可能在無意之中讓自己陷入更加絕望的境地。

父母離婚再婚的心理陰影

在現代社會中,離婚率節節攀升,夫妻感情不和也是經常性的。並不是說這些問題一定會對孩子有負麵影響,但是處理的時候還是要謹慎。有一些學生在經曆家庭變故後,變得不信任別人,因為在家庭變故的時候,父母都沒有時間精力顧及孩子,還有些父母因為個性原因不是很可靠,對孩子許諾卻常常失信做不到。長久之後,孩子學會了凡事依靠自己,因為父母靠不住。長大之後,他們在建立自己的親密關係時,會遇到很多類似的問題。如太過獨立,無法在別人麵前放下心防,或者害怕依靠別人,因為想要保護自己不失望受傷害。或者他們不知道怎麽和異性好好相處,能想到的隻是父母吵架時的模式,或逃避爭吵或脾氣失控,無法有效的和他人溝通。還有些學生很害怕發展一段穩定的情感關係,因為見多了父母不停的結婚離婚,從而無法相信感情,或害怕卡在一段關係中動彈不得。

父母言語冷暴力的心理陰影

並不是隻有身體上的虐待才叫做虐待。言語暴力也是一種精神虐待(emotional abuse)。有一些父母長期過分的貶低孩子,孩子做什麽都不對,是多餘的,是愚蠢的,是沒有希望的,等等。不要覺得吃驚,這樣極端的父母真的有,而且會在很大程度上給孩子造成長期的精神創傷。一些學生因為兒時受到父母這樣的精神虐待,長大後因為害怕受傷害而建築高高的心理圍牆,別人想接近的時候,他們不知所措,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來敞開心房接受別人,而且一旦關係中有個風吹草動,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他們會主動的把親密關係中的另外一方推開,如主動提出分手。還有的抱著極低的自尊和自信心,出於對愛的渴求,對自己魅力的不自信,而陷入糟糕的異性關係中不能脫身。

父母心理問題在孩子身上的延續

我們通常都會詢問一下學生家人的精神健康曆史。有時候我對學生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況瞠目結舌。比如,我們來構想一個極端的例子,有的學生來治療焦慮,結果仔細一問,家裏有一個超級焦慮的母親。母親自己焦慮不說,還經常打電話對孩子的一切行為進行評價,說這個多麽多麽可怕,你怎麽能這麽幹,不能去ATM,被綁架了咋辦?不能隨便出去玩,被車撞了咋辦?更有甚者,母親在電話中越說越激動,越想越害怕,結果當場panic attack發作,孩子不知所措,每次和媽媽通話都是種折磨,雖然知道媽媽這是焦慮症,但是最後自己也成了高焦慮人群中的一員。雖然這隻是一個想象中的極端例子,但是現實中類似的例子並不少。父母一方或者雙方有抑鬱症,躁狂症,強迫症,精神分裂,等等,孩子會見到很多症狀的發生發展,沒有合適的幹預的話,就很可能對孩子造成負麵的影響。當然了,也有孩子從中學習到很多,積極的尋求幫助父母,也幫助自己更健康的心理疏導方式。

窒息的親情

用“讓自己感到窒息”來形容父母,我在最近的3個月中就從不同的學生那裏聽到了很多次,真的讓我很吃驚。心理研究中有個詞來專門形容這類父母:“helicopter parents”(直升機父母)。一般來講這是形容像頭頂的直升機一樣不停徘徊管東管西的父母們的。這個詞一般用來形容孩子行為生活中父母的過分幹預。我覺得這個詞還可以用來形容父母在思想層麵上的過分滲透,如有些父母把自己的價值觀,社會觀,自己未實現的理想,社會上父母對孩子的普遍期望,強加到孩子身上,讓孩子覺得自己從內到外都沒有自由,感受不到個性的存在,從而窒息痛苦。

以上的幾條並不全麵,隻是個人見聞中的一小部分,雖然看起來有些負麵,但是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的精神是我一直所崇尚的。有些時候,了解一些負麵的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改善自我,從而有著更加積極更加陽光的生活理念。我個人並不喜歡給一些條條框框的建議,因為我覺的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特點,做父母的都有愛孩子的心,也都在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所以把孩子走的彎路全部怪罪到父母的頭上是很不公平的。但是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我們每個人在步入社會前,十多年的時間都基本和父母或者其他的教養者在一起,父母的一言一行對我們每個人的一生確實有著這樣那樣的影響。做家長的有空可以時不時的自省一下,有沒有那麽一瞬,或幾瞬:

我不帶判斷標準的聆聽過孩子?

我在聆聽的時候感受孩子所感受的,而不是快速的想著解決辦法?

我向孩子表達我的理解支持?

我為孩子建立自信心作出貢獻?

我做的不對的時候向孩子道歉?

我覺得孩子把我當朋友?

……

聚沙成塔,生活中偶然的小細節都有可能是孩子在想不開時,在孤單無助的掙紮時,感覺全世界都把他們拋棄了時,願意對父母敞開心扉的契機。

雖然我總結的這些工作見聞來源於大學生們,他們卻可以映射到不同年齡的各自掙紮著的人群中。不論在讀這篇小文的是單身的年輕人,孩子尚幼的父母們,孩子正在讀大學的父母們,還是空巢老人們,希望小文能引發大家對自己過去,現在,未來的行為方式的思考,換位思考與自己的父母,與自己的孩子的關係。

 

文:徐藝珊,臨床心理學博士 (Clinical Psychologist)

微信公眾賬號:北美心理小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yishan_心理 回複 悄悄話 是呀,童年時期的家庭影響很重要的。我很多美國教授選擇做兒童家庭心理谘詢就是因為覺得幹預要趁早。
Quickstart 回複 悄悄話 我知道的父母離異家庭的孩子,不隻一個,長大之後就是同性戀。家庭缺失太可怕了!
chiclady 回複 悄悄話 遺傳占80%,童年受過傷害占20%。如果做父母的有心理問題,對孩子盡量多保護。孩子5歲前保護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