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珊博士心理工作室

專業的心理幹預,情緒調節,親子關係,兩性關係等心理主題的原創小文。旨在普及心理科學知識普及,推動大家對心理谘詢的認識和重視。歡迎提問和討論!
正文

爆炸後早期心理幹預,人人有責!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談爆炸後如何為孩子伴侶父母朋友構建心理支持

(2015-08-14 07:56:46) 下一個

美國在接連經受911,颶風,龍卷風的打擊後,美國國家兒童創傷聯合會和美國國家創傷後應激綜合征(PTSD)中心攜手合作,聯係美國各地擁有豐富災後心理幹預的心理學家們整合了一些簡單實用的,有翔實研究依據的心理急診方法(Psychological First Aid)。說這是“急診”,因為大災難發生後的一段時間內,可能都沒有條件進行長期穩定的係統性的心理谘詢。最先接觸創傷人群的往往是趕往第一線的救援人員,親人朋友鄰居等等。這些人群如果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急診”知識,在災難後的動蕩不安時期裏,便很有可能成為彼此心理上的支柱,有助於降低長期嚴重精神創傷後遺症發病率或持續時間。

 

急診方法的內容非常多,涵蓋也很廣,我在這裏隻想結合自己的經驗為大家提供一些切實有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心理急救宗旨:

減輕壓力,幫助滿足即時的需求,增強適應性機能

而非重複幸存者災難中的經曆和喪失了什麽

 

人人都應掌握的基本點:

態度:人性化且富有同情心的

當我們身在災難中的時候,可能在壓力,悲傷,精疲力盡的情況下忽略了周圍人的感受。尤其是當家人孩子在不停的哭泣的時候,心煩意亂的大喊“哭什麽哭”“光哭有什麽用”可能還不如一句“我知道你很悲痛”來的擲地有聲。

在提供幫助前,先有禮貌的觀察一下,然後用尊重的態度詢問你怎樣能幫上忙。

行動:提高安全感。

災難後,喪失安全感是最大的心理威脅之一。對死亡的恐懼可以壓垮一個健全的心靈。安全屋,衣物,水,食品,實時信息分析,都是很好的破冰方法,可以有安撫作用。了解了生還者的即時需求和擔憂後,就可以更有效的有的放矢。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向受助者保證他們現在徹底安全了,除非你有足夠的證據表明目前的狀況確實安全了(沒有後續爆炸等等)。

情緒:想要幫助別人的時候,自己要盡量保持鎮定。

人心慌慌的時候,鎮定的人往往是群體情緒調節的好標榜,周圍的人會被感染然後慢慢模仿。做好心理準備,麵對你的幫助,對方或者避開你,或者帶來大量的情感巨浪將你淹沒。說話時保持鎮定,語速緩慢,盡量用詳細具體的詞句,不抽象,避免專業術語,有耐心,有問有答。如果受助者想要說話,做好聆聽的準備,邊聽邊想他們想要傳達的是什麽,你怎樣能幫上忙。

社會支持:幫生還者聯係到認識的人,或其他種類的社會支持。

孤單彷徨的時候,遇到認識的人抱頭痛哭一場都是幸福的。當知道有這樣幾個或者一群人在自己身後支持著自己的時候,這種歸屬感和被需要感都有助於慢慢驅散恐懼。如果你要幫助他人聯係社會支持,請記得提前溝通清楚你什麽時候能夠提供幫助,什麽時候不能。溝通不良可能導致生還者重複體驗被拋棄感。

自我救助:積極應對,強調自己他人的優點長處,救助他人時注意自我情緒調節。

指出受助者的積極麵,例如,他們是怎樣讓自己安全逃脫的,他們在事發時和事發後是怎樣幫助別人的。幫助他們意識到自己做的好的地方。

 

有意無意中,提供幫助時要避免

  • 不要隨意假設幸存者經曆過什麽。

  • 不要假設每個經曆爆炸的人都有創傷。

  • 不要貼標簽,避免 XX症狀,診斷,心理問題,等字眼。

  • 不要以高人一等的態度對待幸存者,如關注他們的無助,脆弱,錯誤,殘疾,等等。

  • 不要假設所有的幸存者都想或都需要跟你談。很多時候,你人在大家看的見的地方就足夠了。

  • 不要詢問具體發生了什麽。

  • 不要提供不準確的流言。碰到回答不了的問題,如實告知,然後去了解真相。

 

麵對兒童和青少年:

爆炸波及的地區,有孩子的父母,請學習以下技巧:

  • 對幼小的孩子進行幹預時,坐下,讓自己保持在孩子眼睛水平線的高度。

  • 麵對學齡兒童時,將他們的情緒,擔憂,和問題用語言表達出來,用簡單的語言標注他們的普遍情緒,如:生氣,傷心,害怕,擔心,等等。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用激烈極端的情緒標簽,如恐懼,因為這樣的詞語會增加孩子的焦慮和壓力。

  • 傾聽的時候要仔細,時不時的詢問他們,確保你理解他們想要表達的內容。

  • 爆炸後,兒童在行為和語言上可能會有一定的退行表現,家長老師不要過分慌張。

  • 跟小孩子聊時,盡量用和孩子認知發展水平匹配的語言。太小的孩子無法很好的理解抽象詞語的概念,如“死亡”。盡可能的運用直觀而簡單的詞語。

  • 跟青少年聊時,要用“成年人麵對成年人”的姿態,借此傳達的信息就是:我尊重你的感受,你的擔憂,你的問題。

  • 爆炸後盡量為小孩子提供安全的場所休息玩耍,如果能有一些玩具,彩色圖畫書之類的就更好了,注意保證周圍有充足的監管。

  • 爆炸後為青少年留出一些特殊的時間讓他們聚在一起交流他們的擔憂,並鼓勵他們參與合適他們年齡的活動,如聽音樂,玩遊戲,編故事講故事,等等。

  • 如果小孩子目睹了周圍的人情緒非常激動,可以對孩子說:“那個人太難過了所以不能安靜下來。有些人要花比別人更長的時間才能安靜下來。如果你覺得傷心,很重要的就是你跟爸爸媽媽講,或者跟其他能幫助你的人講”!

  • 家長需要監控限製孩子從電視網絡上看到太多相關的爆炸信息。家長可以告知孩子自己在跟進消息,會跟孩子們時時更新。當家長分享消息時,要注意篩選,如有讓孩子非常悲痛的消息,盡量的解釋清楚。可以說:“你已經經曆了太多,這種時候,大家都想從電視和網絡上獲取信息,但是有時候這樣做很嚇人。如果你能適當的遠離電視和網絡,那是最好的。如果你看到或聽到什麽讓你非常困擾的消息,記得告知父母”。

  • 如果孩子有家人去世,孩子每天顯露悲傷的時間可能很短,但是就算孩子參與遊戲等積極活動,我們要記住,孩子內心經曆的悲傷並不比成年人少。需要向孩子傳達這樣的信息:悲傷是正常的。

 

麵對老年人:

  • 老年人閱曆豐富,除了脆弱感外,還會有很多強項幫他們度過人生的大風大浪,指出並強調這些強項。

  • 對於聽力退化的老人,說話人清晰,聲音低沉。

  • 不要因為老人的年紀或外表就做出各種假設。

  • 有心理問題的老人更容易受到爆炸的負麵影響。如果身邊有這樣的老人,盡可能考慮求助專業心理谘詢師。

 

有親人朋友逝去的幸存者:

  • 向悲傷的幸存者強調他們所經曆的是值得理解的,正常的。

  • 交談時用逝者的名字,而不是“逝去的人”等類似字眼。

  • 告訴幸存者,他們還會經受一段時間的難過,孤獨,或憤怒等負麵情緒。

  • 如果很長時間以後悲傷抑鬱的症狀都沒有好轉,影響了正常的日常生活,就需要考慮見專業的心理谘詢師進行疏導。

 

不要說:

你很堅強;

她/他逝去的很快,沒有受苦是值得開心的;

你做了你所有能做的;

你需要時間來悲傷;

你需要休息;

你會好起來的

 

災難無眼,但是我們的心都係在爆炸災區人民。你們不是在孤軍奮戰,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你們的強大精神後盾!

 

文/徐藝珊,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

資料來源:Brymer, M., Layne, C., Jacobs, A., Pynoos, R., Ruzek, J., Steinberg, A., ... & Watson, P. (2006).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field operations guide. National Ch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zl9876 回複 悄悄話 這方麵就目前的中國很難做到,忒多的原因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