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珊博士心理工作室

專業的心理幹預,情緒調節,親子關係,兩性關係等心理主題的原創小文。旨在普及心理科學知識普及,推動大家對心理谘詢的認識和重視。歡迎提問和討論!
正文

心理幹預小竅門 之 修習武術

(2015-04-30 05:43:34) 下一個

我前幾天去參加女子防身術課程,一進武館就收到好多廣告,號稱修習武術可以提高小孩子的智力發育,鼓勵父母們帶孩子去上課。我當時很驚訝,作為一個臨床心理學出身的心理學家,我多次幫助成人和孩子測智商。在臨床上,一個人的智商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是信息處理速度,語言理解能力,工作記憶能力,神經感知能力等多個方麵能力的整合。我當時拿著宣傳單心裏全是懷疑,武術怎麽能跟智力輕易的扯上關係呢?聽起來就是個噱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美國武術館的確到處都是,幾乎每個稍大的城市都有。美國家長熱衷於早早送孩子去鍛煉,一直練到黑帶。我很多美國朋友,尤其是男生,不論種族,都是某種武術的黑帶。後來詢問了一些已經為人父母的朋友們,大家提到武術對自己和孩子的積極影響主要集中在強健體魄,提高身體協調能力,提高對身體信號的感知,提高注意力和自信心, 等等方麵。那麽武術與智力發展到底有沒有關係呢?武術對孩子和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到底有怎樣的影響呢?

1)修習武術與智力發展

由於智力概念的複雜性,IQ分數的意義太有限,更重要的是智商各個組成部分的發展水平。因此,心理學研究中,我們能看到很多針對不同認知行為能力的研究結果,而很少見研究者直接對比IQ分數。這篇小文裏呈現的數據將涉及不同的跟智商直接或間接相關的認知行為能力。

大腦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以大腦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為例。執行功能是思維靈活性,自控力,工作記憶,問題解決,推理判斷,製定計劃等等多種功能的統稱(簡要綜述可參閱楊炯炯,周曉林,& 陳煊之,2002)。對於兒童來說,執行功能對數學和閱讀理解能力以及整體的學業成就都很重要(Blair & Razza, 2007; Gathercole et al., 2004)。對於成年人來說,執行功能與事業婚姻以及積極的心理生理健康均緊密相關(Prince et al., 2007; Eakin et al., 2004; Dunn, 2010; Kusche et al, 1993)。

研究表明,3到11歲的兒童如果自控力(self-control)比較差(衝動,無持久性,注意力控製差等),30年後,這些人很可能發展較差(Moffitt et al, 2011)。相關的研究者們號召早期幹預,因為他們相信早期幹預哪怕隻是產生細微的積極影響,對孩子未來發展曲線也會有巨大的影響。 

傳統的武術強調的就是自我控製,紀律性和性格發展,因此是孩子童年時期的有效幹預手段之一。修習傳統跆拳道的孩子在執行功能的各個方麵都比參加普通生理教育的孩子們要強,尤其是心算方麵(工作記憶能力)。數據表明,四五年級的孩子,尤其是男孩,比一年級以下的孩子受益更多。而且,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孩子更容易從武術訓練中受益(Lakes & Hoyt, 2004)。很多傳統武術在身體訓練之外,還會鼓勵孩子們思考自我觀察和規劃相關的問題,如我是誰?我在做什麽?我應該在做什麽?這些問題可以很好的幫助孩子多方麵開發執行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傳統武術與現代武術的區別。傳統武術強調尊重,謙虛,責任感,耐力,榮譽感,身體協調能力,自我控製,自我防禦。現代武術更多的是一種競技體育項目。一項在青少年罪犯中施行的研究表明,參加傳統武術的孩子的攻擊性和焦慮感均有降低,同時他們的社會能力與自尊有所提高。參加現代武術的孩子呈現出相反的結果(Trulson, 1986)。

科學雜誌的一篇針對大腦執行功能的文章總結出了幾點運用修習武術作為幹預方法的注意事項(Diamond & Lee, 2011,我之後在公眾號裏其他的相關文章中會更多的翻譯轉述):

(一)如果一開始執行功能比較低,反而幹預後受益最大。因此,普遍來說,低收入家庭,低工作記憶,多動症兒童,男孩,在早年修習武術後,未來的受益較大,尤其在學業成就方麵。

(二)難度不停增加的項目才能讓孩子受益。沒有對執行功能的持續挑戰就沒有進步。

(三)比起4-5歲的孩子,8-12歲的孩子修習武術的受益更大。

(四)有些執行功能的幹預訓練比較單調,很難轉換到生活的其他方麵。但是武術對執行功能各個方麵涵蓋的比較廣,雖然不能保證能夠全麵寬泛的轉換到生活的層麵,但至少修習武術的時候對執行功能有一個很好的訓練過程。

(五)很多研究數據表明,早期幹預能夠讓孩子從一開始就在積極的發展軌道上,對執行功能的發展影響深遠。如果公立學校能融合武術,冥想,瑜伽等活動,對孩子的學業成績會有積極的作用。可惜的是,很多學校目前在縮減體育運動和藝術方麵的開支。

2)修習武術與行為(Behavior)

雖然上述實驗結果顯示修習武術對孩子有諸多好處,但也有不少質疑聲。有人提到上述研究中的一些樣本方法的不足,因此上述結果有可能隻是偶然個例 (Mercer, 2011)。整體來說,修習武術與智力發展的具體關係還沒有定論卻是事實。有一些大樣本數據分析顯示,以力量為主的運動,包括武術,有可能增加孩子在運動之外生活中的暴力或非暴力的反社會行為(Endresen & Olweus, 2005)。當老師對孩子的各種行為進行評估時,孩子是否修習武術與老師所觀察到的自控行為及專注行為沒有關係(Strayhorn & Strayhorn, 2009)。

也有研究指出,單純的體育運動不能有效的提高社交能力 (Stevenson, 1975, 1985),但是修習武術一段時間後,問題行為青少年的攻擊性行為有所降低 (Trulson, 1986, Zivin et al., 2001)。傳統武術中的一些概念,如“尊重“和空手道中的“kata” 對於攻擊行為的降低尤為重要 (Adler, 2003)。還有些數據顯示訓練強度和抗壓能力的正相關(Adler, 2003)。有研究者將這種變化解釋為自我約束力提高的結果(Lakes et al., 2004)。

3)修習武術與感情(Feelings)

有些心理學家將武術運用到心理谘詢當中(Weiser et al., 1995)。按照他們的理論,對於一些神經質傾向的或者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武術可以轉化成好的谘詢輔助手段。在武術中,人們通過身體活動和團體經驗增強自信心,學會放鬆,專注,果斷,誠實的溝通交流。這些技能幫助人們通過身體形態來展示他們的情緒,谘詢師能夠在谘詢過程中及時的觀察到並加以分析討論。

很多研究還指出修習武術與提高自信心(Fuller, 1988),提高情緒的穩定性和果斷性(Konzak and Boudreau, 1984),降低焦慮和抑鬱的情緒(Cai, 2000) 均有關係。對於中國氣功的研究還顯示修習氣功的人有更健康的心肺係統和心理健康狀態(Myeong et al., 2002)。還有學者對比了內家功夫(如太極拳)和外家功夫(如注重拳法力道的外家拳),發現外加功夫與修習者的競爭性人格具有正相關(Knoblauch,1985)。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武術(如少林功夫,空手道)都是內外兼修的。

有時候,武術大師和心理谘詢師被放到一起進行比較(Richman and Rehberg, 1986;Parsons, 1984),發現他們的技能可以互相補充(Nardi, 1984)。例如,武士道精神中的rinkiohen和mushin精神都在谘詢中有所應用,強調隨機應變的能力和放空思想。還有些研究對比武術和家庭心理谘詢,據稱武術的效果好過心理谘詢(Madenlian,1979)。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沒想到關於武術的心理學研究還真的很多。雖然研究沒有統一的結論說武術到底有沒有用,至少有相當一部分的研究支持武術對認知發展,行為,和情緒的正麵積極影響。武術最重要的因素似乎是傳統武術中的一些理念,對世界,對自己,對他人的看法,而非單純的拳腳功夫花架子。對於兒童而言,太小的幼兒受益有限,可能也是因為語言能力發展階段的局限,沒有辦法很好的理解武術中的傳統的積極的精神理念,而大一些的孩子在理解後能夠更多的受益。對於成年人來說,武術似乎也有很多好處,可以幫助緩解生活中一些負麵的情緒和壓力,活學活用的話,武術精神運用在生活中可能還有自我治療的效果。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講,有一年諸事不順,精神壓力巨大,自己的狀態也不好,為了更好的關懷自己,我去修了半年的太極拳,感覺對我的精神生活有著很積極的改善作用。因此希望這篇小文能帶給大家一些知識,引發大家思索怎樣更好的照顧自己和家人,豐富自己或孩子的課餘生活。

文:徐藝珊,弗吉尼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Yishan Xu, Clinical Psychologist)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北美心理小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