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蠻族勇士 提交日期:2012-07-16 17:24
細說武漢——探尋中部崛起之路(文:蠻族勇士)
(本文原本是我進行2011年年度總結的時候,對武漢這個城市做的分析,原帖地址: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house/1/353107.shtml 後來問題越講越深,開始產生中國第二次產業轉移這個宏大命題。現在想起來,感覺有必要單獨將它列成一個帖子,以供深入的討論。)
第一章:中部困局
在我前期的文章中,從未係統的解釋過發展工業的基礎條件。作為全球第一的工業大國,發展工業是中國諸市發展經濟的唯一選擇(北京除外),因此在論述中西部城市的前景時,我很有必要先解釋一下工業的基礎要求。一般來說,發展傳統製造業依賴兩大要素:交通和能源,兩者缺一不可。原材料和人力的問題很小,強大的貨運和客運能力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但運輸和能源必須依賴於路網和水電煤氣生產和輸送網絡的建設,需要巨大而持續的投入。目前我國高速公路的造價達到3500萬/公裏;電力建設的投入更是驚人,每1千瓦的生產能力,造價平均超過3000元。任何城市要發展工業,都必須解決這個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
印度越南等亞洲國家現在試圖發展工業,從中國手中競爭製造業大國的地位,但它們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非常落後,其各項建設投入的單價必定高於中國。中國用30年時間節衣縮食完成了基本覆蓋全國的基礎建設,其它亞洲國家到今時今日才開始這些建設,它們需要投入的社會財富將達到難以想象的地步,到目前為止,完全看不出這些國家有完成基礎建設的可能性。印度連首都都經常停電,越南更是有一大半的人喝不上自來水。因此這些國家,就算要爭搶中國的各項基礎製造業,也不具備真正的競爭力。近年來在國內蔓延的中國製造業末日論、被東南亞國家超越論,全是奇談怪論,不值一駁。在可預見的時間內,中國的各項產業都隻可能在國內進行轉移,大規模轉移到東南亞等國家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中國形成目前東強西弱的經濟格局,有其必然性。上世紀80年代,東部沿海城市憑借其良好的港口運輸條件,率先承接了國際產業大分工時期由歐美諸國轉移出來的傳統製造業,由此走上了富裕之路。中國自此開始了每年固定兩次的人口大遷移:超過兩億的民工,春節前夕從東部回歸中西部,春節後再從中西部匯聚東部。從1980年代到2000年的20年時間裏,這種局麵一直沒有變化。道理很簡單:窮中國之力,也隻能滿足東部城市的建設需要。鋼筋水泥、電力、人才,等等等等,全都優先傾斜於東部。沿海城市在改革開放之後基本上就沒有了限時供水供電這種供應短絕的現象。現在的廣州或上海人對在家裏備一個水缸存水的行為聞所未聞,而中西部城市的居民們至今在裝修時都會下意識的在廚廁裏預留出水缸的位置。物資短缺在中西部城市的居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並可能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時間才能淡化。
2000年之後,隨著東部的建設逐漸達到飽和,高速公路已經通達到每一個縣城,東部城市開始富裕起來,因此它們對資源的吸納也不再那麽酷烈,資源逐漸回流中西部,並帶動了中西部的基礎設施建設。中西部地區的路網,在2000年前幾乎隻有修修補補的小動作,坑窪崎嶇,曲折難行。當時在四川省內開車走一圈,搞自駕遊,那得抱著隨時為了中國人民的旅遊事業奉獻生命的決心。2000年之後中西部也開始啟動高速路網建設,在這新世紀的10年中,四川建成了近2000公裏的高速公路,基本貫通各地級市;而湖北建了2800多公裏。
中西部城市的麵貌開始改變,產業基礎得到了改善。同時,富裕起來的東部城市,也開始從事更高回報的產業門類,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因此對回報率很低的、高汙染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產生了巨大的反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開始出現產業轉移的跡象。東部開始放棄最低端的“三來一補”和代工行業,這些產業開始向西部的人口大省轉移,這就是西部大開發的背景。四川成都和陝西西安因此在05年後踏上了城市崛起之路,GDP幾乎可以實現每三年翻一番,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東部絕大多數城市。
然而,不幸的是,中部省份作為中國最主要的農產區,對汙染型工業有著強大的抵觸。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這些擁有全中國最優質農田的中部省份麵對 “三來一補”和代工行業的轉移大潮束手無策。與在貧瘠的西部艱難求生勉強糊口的農民不同,中部耕種優質農田的農民收入並不比在低端工業的流水線上工作的工人低多少。因此這些省份的政府官員即使有著無視環境保護法的勇氣,它們的人民也會勇敢的站起來,堅決的對低端工業說不。中部省份就此陷入困境。2000年之前中西部一起勒緊褲袋支持東部建設,2000年之後東部開始回饋西部,而中部諸省則完全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它們隻有付出,卻沒有回報。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中,中部諸省似乎即將消失。
這就是中部的困局:它們無法接收最低端的工業,但又沒有能力從事高端製造業。它們由此陷入彷徨:怎麽辦?中部諸省的出路何在?請看下一章:大氣武漢。
作者:蠻族勇士 提交日期:2012-07-16 17:25
第二章——大氣武漢
要說武漢,就必須從楚文化說起。楚地原為蠻荒之地,原始居民多為苗蠻部落,茹毛飲血,桀驁不化。炎黃部落戰爭後,炎帝部落戰敗,遂從陝西沿漢江向湖北地區遷移,收攏和教化各苗蠻部落,並相互影響。在這種長期文化融合中,逐漸形成了狂放不羈的楚文化,與黃帝部落在中原地區建立的以禮樂文明為特征的周文化區分庭抗禮。
周文化在之後的千年歲月中逐漸演變為以“禮”為核心的儒家文化,被中原地區奉為文化上的正朔。禮是什麽?禮就是上下等級,尊卑有序。不同的等級之間,必須遵循不同的行為模式,譬如從事不同的職業,穿不同的衣服,行不同的叩拜儀式,這就是“禮”。儒家“禮製”最有利於培養順民和奴隸,並可以輕易扼殺民眾的獨立精神。在三叩九拜和繁文縟節之中,所有的個性都會被消滅,所有的勇悍都會被馴化,最終養出一批任人宰割的羔羊。因此在中國古代,凡是儒家大盛的時期,對應的一定是國力最為衰弱不堪的王朝,最終的結果一定是國破家亡。譬如東晉的中原陸沉、兩宋的喪地辱國、明末的滿清入關,而所有這些危難時期,都是楚人挺身而出,力抗強虜,為漢王朝輸入勇悍的血液。湖北是中原王朝抗擊北虜的最終防線,襄陽則是漢王朝能守住天下的最後期望。襄陽失,則天下亡。東晉依靠楚人保住了半壁江山;南宋依靠襄陽楚軍苟延殘喘;到了滿清末年,又是悍勇的楚人振臂一呼,天下響應,結束了中國曆史上最黑暗無恥的滿清王朝。
中原文化區在兩千餘年的儒家教義洗刷之下,普遍養成了“溫良恭儉讓”的懦弱性格。易水河邊的瀟瀟悲歌,被早就習慣了跪拜的中原諸省當成千古笑談,凡提及必嘲諷不已。而楚人則完整的傳承了勇悍的血脈,衝冠一怒,血流五步。抗戰期間,是對中國諸省性格的大考驗。假裝豪爽的東北人不發一槍就丟失家園,此後日軍高歌猛進,每戰必勝,大半中國傳檄而定,北方的民眾均自動的馴服於日軍鐵蹄之下,安心的做亡國奴。一直打到楚地,日軍才遭遇到真正的血性抵抗,至此不能再前進一步。武漢打成焦土、常德打成焦土、長沙打成焦土……每戰之後,日軍都隻能退縮回中原休整,絕不敢在楚地長期駐守。勇悍的楚人真正實現了“人不分男女老少,地不分南北西東,均有抗戰守土之責”。此前國軍傷亡3成即會崩潰,但楚人為軍,每每戰至全軍覆沒。兩湖戰場,以師為單位的全員犧牲,不斷出現,楚人對此習以為常,依然前赴後繼。8年抗戰,日軍隻用了1年就席卷大半個中國,剩下的7年,就在楚地反複拉鋸。楚人悍不畏死,百萬楚軍血灑戰場,才換回了最後的勝利。我以下麵這段話作為對楚文化的總結陳詞。常德會戰,名將餘程萬以8千人守城,全軍覆沒,僅83人生還,戰至最後,餘將軍向司令部發出電文,全文如下:“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副師長,指揮官,師附,政治部主任,參謀主任等固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區域,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以報國恩,並祝勝利。第七十四軍萬歲,蔣委員長萬歲,中華民國萬歲。”
說回武漢。武漢的興起,源於明代中期的漢江改道。此前武漢僅是長江航道上一個非常普通的城市。漢江在大潰決後定型,在漢陽地區流入長江,漢江自此連通了長江航道和陝西區域,成為中國在南北方向上重要性僅次於京杭大運河的運輸要道。武漢由此興起,發展成為中部中國最重要的貿易港口,並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武漢文化。港口文化講究的是兼容並蓄四海為家,武漢人因此鄉土觀念淡薄,處處無家處處家;遠途商貿必須精明幹練有勇有謀,因此武漢遍地都是人精;同時,武漢人又保持了楚文化勇悍狂放的精神。千年以降,最終形成了在中國城市文化中最為立體的武漢文化:內外有別。武漢人對親友爽朗仗義,對外人則精明算計。被精明的武漢人當成朋友非常困難,但一旦交上了朋友,將是非常幸運的事,這意味著你將得到一個真正願為你兩肋插刀的兄弟。附帶說一句:外表爽朗的山東人或者東北人,全是一肚子的小肚雞腸,絕無義氣一說。
在這裏,我們必須要問:將勇悍與精明融合為一體的武漢人,將怎麽應對中部困局?他們能找到真正的出路嗎?在每個艱難的時刻都能挺身而出的楚人,他們這一次能夠力挽狂瀾嗎?請期待下一章:中部崛起。
作者:蠻族勇士 提交日期:2012-07-16 17:31
三、中部崛起
中部其實不窮。2000年湖北省農民的年人均純收入2268元,以戶均3.6人計,農戶平均年收入為8165元。緊鄰的湖南,當年度農民的戶均年收入為7909元。江西是7686元。在當年這樣的收入,已經可以集全家之力,節衣縮食,供養出一個省吃儉用的大學生。這些學生此後大多成長為凡事必定以家族利益為重的鳳凰男,並將在10年後禍害廣大婦女同胞,演繹出無數的感情悲劇。當然,公平的說一句:也正因為這些地區的農戶必須竭盡全力,乃至剝奪其他兄弟姐妹的學習機會,才能供養出一個大學生,這些農戶的子弟們也因此在學習上異常刻苦,競爭異常激烈,並導致中部省份成為高考分數最高的地區(再順帶自誇一下:作為血統純正的楚人,本人親眼見識過刻苦到甚至能把數學課本都從頭背到尾的神人,但本人還是輕易的戰勝他們並拿到了地區高考狀元,啦啦啦啦)。這些刻苦的學生瘦弱的肩上,背負著整個家族的殷切期望,因此這些簡直稱得上背負了國仇家恨的學生們大多養成了少年老成寡淡無趣的性情。畢業後這些個鳳凰男們必須留在競爭激烈的城市掙紮求生以奉養雙親償還親情債務,這導致他們的眼界更加狹窄,情趣更加單調,並注定將最終進化為一名合格的寫字樓民工:思維機械,行為拘謹,言辭無趣。
正如我反複說過的,任何數據都需要對比才有意義。與貧窮的西部進行比較:2000年陝西農民的戶均年收入僅為5051元,甘肅為5140元,貴州為4950元,雲南為5356元。這種收入水平,普遍比中部的兩湖地區低40%!這意味著這些西部省份的農民們,大多在溫飽線上掙紮。在整體上,他們的子弟沒有擺脫貧窮並成長為鳳凰男的機會,因為他們太窮了,即使窮全家之力,也交不起當時一年3000塊左右的大學學費。因此他們在麵對資本家的盤剝時別無選擇,隻能低頭忍受。這也是低端基礎工業在2000年之後紛紛向西部遷移的經濟上的原因:每個月千把塊錢的收入,對中部的農民來說形同雞肋,但對西部的農民而言,卻是救命稻草,可解蒼生之倒懸。
中部諸省因此錯過了從2000年開始的中國第一次產業轉移的浪潮。西部大開發紅紅火火,可以輻射西部諸省的天府之國成都和千年古都西安因此成為了明星,魅力四射,令中部的武漢和長沙黯然失色。
然而,我們必須知道,產業經濟必定會向前發展。10年前的經驗,10年後絕無可能照搬。近10年來東部諸省的工業水平不斷提升,並終於在本世紀00年代中後期,撞到了發展的瓶頸:重工業。在這裏我們必須補充一些工業發展方麵的基礎知識:低端工業無須複雜的機床,譬如服裝鞋襪以及小家電的組裝,簡單的工業流水線和手工操作已經可以滿足需求。但隨著工業的發展,往小了說,我們總是要學會生產越來越精細的集成電路,往大了說,我們也一定要學會生產汽車輪船和航天飛機。這都依賴於重工業的發展。要生產出加工精度為1微米的機床,首先必須造出加工精度為1毫米的機床。即使中國在製造業的科技研發問題上長期持山寨為王的態度,破解任何技術都是手到擒來毫不費勁,但要真正山寨出像模像樣的產品,也必須依賴於製造上的精細化,在這一點上絕無投機取巧的可能性。因此,在本世紀00年代中後期,由於東北這個傳統的重工業基地長期沉睡,落後的重工業水平已經成為製約中國產業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原因。在這個節骨眼上,武漢挺身而出,帶起了中國第二次產業轉移的大潮。
我們必須知道,武漢有著悠久的重工業傳統。武昌地區的重工業曆史可以追溯到清後期的洋務運動,張之洞開湖北鐵路局、槍炮廠和紡織廠,並因此在整個武昌地區培育出第一批熟練的技術工人。此後武昌逐漸發展成為中部最強大的工業區,重型機床製造、造船及鋼鐵冶煉等重工業林立。今天的武漢人在文化上以江為界,江北的漢口地區商風鼎盛,而江南的武昌地區則崇尚實業,便是這種重工業傳統影響的結果。
2000年,武漢重工業產值810億,占工業總產值的比例僅為57%,比輕工業的成績強不了多少。作為中部具有悠久曆史傳統的重工業重鎮,這一成績實在是非常落後,清晰的顯示出中部在上世紀的衰落。此後數年這一比值維持穩定幾乎沒有變化。到05年,風雲突變。這一年重工業產值達到2095億,比值突然上升到78.3%!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武漢開始義無反顧的承擔起推動中國重工業發展的重任。此前在生死線上掙紮的武船、武鋼、武重,以及不可計數的各類重型機械製造廠發展得如火如荼,並吸引了東部城市的裝備製造業匯集,由此引發中國第二次產業轉移的浪潮:東部的重工業開始逐漸向中部城市轉移,合肥和長沙都因此走上了城市發展之路。2010年武漢的重工業產值達到4931億,占工業總產值的比值為76.8%。這一比值在國內已經處於巔峰數據,與上海的78.4%、沈陽的74%處於同一檔次,顯著高於廣州的68%、蘇州的62%、長沙的58%、佛山的52%,重工業因此成為武漢最重要的經濟部門,其創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達到30%,遠遠超過武漢傳統的商貿行業(運輸+批發零售)16%的比值。2011年,武漢的重工業有著超過20%的產值增速,其中裝備製造業的增長速度甚至超過25%。這意味著武漢的重工業在其經濟結構中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
與中國當之無愧的重工業第一城市上海進行數據對比。上海2000年重工業產值4119億,武漢的810億相當於上海的19.7%。此後這一比值逐年下降,04年下降到最低值13.3%。05年之後形勢逆轉,武漢的重工業發展速度開始超過上海。到2010年,上海重工業產值24346億,武漢4931億,比值恢複為20.2%。
說到這裏,武漢的房地產市場已經沒有太多闡述的必要性。我曾在書裏闡述過,武漢的住宅市場在09年後才進入上漲通道。2010年大武漢的銷售均價6500元,一手住宅銷售麵積1124萬平米。2011年武漢一手住宅成交麵積約1000萬平米(扣除新洲、漢南、蔡甸),較2010年僅9%的下降,而均價則上升到7000元,漲幅近8%。在重回計劃經濟體製的調控背景下,武漢強大的產業經濟頑強的支撐起了房地產市場。
我已經反複闡述過,房價的本質,是城市的經營水平在住宅銷售價格中的集中體現。城市的經濟、文化以及未來,決定了房價的高低。武漢已經確定了自己當之無愧的中部重工業發展領頭羊的地位。它必將成為中部最為耀眼的中心城市。也正因為此,它的房地產市場,也必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空間。我在寫作本文的過程中,總是有一種時空交錯的宿命感。悍勇狂放的楚文化總能在任何困境中奮起,並帶領懦弱的國人走向輝煌。所謂的中部困局,在現在看來,隻不過是一個玩笑罷了。楚人放棄了低端製造業,卻拿起了高端的重工業。我相信,楚人也必將帶領國人走出重工業的瓶頸。這將是時代賦予楚人的宿命般的曆史責任。
我深深的,為自己身上流淌著的楚文化的熱血,而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