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飛越200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6個理由別錯過罕見大規模的高更回顧展

(2015-02-26 02:58:05) 下一個

正在瑞士巴塞爾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展出的高更回顧展,展示了高更重見天日的重要雕塑作品《特蕾莎》,該展也是繼2003-2004年“高更:大溪地島”之後規模最大的高更回顧展

 


 

正在瑞士巴塞爾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展出的“保羅·高更”展覽,是2004年後規模最大的高更回顧展,視頻來源: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


No.1 2004年後規模最大的高更回顧展


 

巴塞爾。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Fondation Beyeler)的高更回顧展將成為美術館自1997年成立以來最具野心的展覽。在曆時六年的籌備工作後,美術館已經從13個國家借到了50件繪畫和雕塑作品。它將會是繼2003-2004年於巴黎大皇宮和波士頓美術館舉辦的“高更:大溪地島”(Gauguin: Tahiti)之後規模最大的高更回顧展。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及版畫家,與塞尚梵高合稱後印象派三傑


 

No.2 彌補貝耶勒基金會未收藏高更作品的遺憾,關注高更在波利尼亞群島上的藝術流放生涯


 

展覽的聯合策展人之一拉斐爾·布維爾(Raphael Bouvier)試圖將高更展現為“現代藝術的先行者之一”。鑒於貝耶勒尚未收藏任何高更這位後印象派大師的作品,這個展覽也會彌補美術館的一個重要缺口。盡管展覽會涵蓋高更的一生,但將重點關注他自1891年至1903年過世之間在大溪地島和馬克薩斯群島的歲月。他在波利尼西亞群島上試圖尋求一個結合了自然與文明,神秘與野性,夢幻與現實交織的異域。


 


 

展覽“保羅·高更”布展花絮,視頻來源: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


 

No.3 波士頓美術館出借高更代表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1897-1898》


 

本次最重要的借展作品是由波士頓美術館出借的《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1897-1898》(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1897-1898)。這幅長約4米的巨幅作品鮮少外借。展覽的另一位聯合策展人之一馬丁·史萬德(Martin Schwander)將該作品形容為高更“藝術生涯的遺囑”。


 


高更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1897-1898年


 

No.4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和普希金博物館各自出借三幅重要畫作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和普希金博物館這兩家頂級的俄羅斯博物館也各自出借了三幅重要畫作。普希金博物館的《摘水果的女人》(Rupe Rupe)自逾一個世紀前為俄羅斯所收藏後就極少被外借。為了如願借到這幅名作,貝耶勒提出讚助普希金博物館時下的“保羅·克利特展”(展期至3月1日)。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的高更展也鎖定了不少來自私人藏家的展品,其中最重要的三件畫作皆由高更創作於1902年,即他去世前一年,包括《沙灘上的騎馬者II》(Riders on the Beach II)、《咒語》(The Incantation)以及來自另一位不願透露身份的藏家的《浴女》(Bathers)。


 


高更作品,《摘水果的女人》,1899年


 


 

高更作品,《沙灘上的騎馬者II》,1902年


 


 

高更作品,《兩個塔希提女人》,1892年


 


高更作品,《雅各與天使搏鬥》,1888年


No.5 別忽視了那些原創的高更雕塑, 展覽收入了最新發現《特蕾莎》


高更的雕塑常常被忽視,但事實上他的木雕和陶瓷作品非常具有原創性,也揭示了他藝術創作的另一麵。布維爾表示:“高更雕塑中的表現力及其質樸性在畢加索的早期雕塑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諸多在該展覽上重新與世人見麵的雕塑中最精彩的一件無疑是高更1902年的木雕作品《特蕾莎》(Thérèse)。它刻畫了一個典型的波利尼西亞女性。


 


最近發現的高更雕塑作品《特蕾莎》,1902年


 

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的館長山姆·凱勒一直想把《特蕾莎》囊括到這次展覽中,但這件作品在約1980年起被一位倫敦私人藏家收藏後就再未出現在公眾視野,直到凱勒在去年10月的弗裏茲大師展(Frieze Masters )倫敦Lefevre畫廊的展位上突然見到這件雕塑。這件令人歎為觀止的作品據傳描繪的是馬克薩斯群島主教約瑟夫·馬丁(Joesph Martin)的女仆。高更認為馬丁與該女子有性關係。遺憾的是,與這件作品配對的另一件刻畫該主教的雕塑《好色的神父》(Père Paillard)無法從華盛頓美國國家美術館被借出,神父和他的女仆也因此無法團聚。



高更的雕塑作品,《好色的神父》(Père Paillard),1902年,該件作品未能從美國國家美術館借出而未能參加此次展覽


No.6 別錯過瑞士今年最受歡迎的展覽


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預計將有約30萬人次參觀該展,這個展覽也因而有可能成為瑞士今年最受歡迎的展覽。文/Martin Bailey 譯/趙文睿


 

-巴塞爾-

保羅·高更

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 | 6月28日結束

www.fondationbeyeler.ch


 


 

高更作品,《拿著調色板的自畫像》,1893-1894年


 


 

高更作品,《持扇的女人》,1902年


 


 

高更作品,《Arearea》,1892年


 

關於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Fondation Beyeler)

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外觀


作為私人美術館,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位於瑞士巴塞爾近郊的裏恩,由恩斯特·貝耶勒(Ernst Beyeler)和希爾迪(Hildy)夫婦捐出珍藏籌資成立,每年吸引超過35萬人不遠千裏來到巴塞爾觀看藝術。館藏包括貝耶勒夫婦半個世紀來近200件繪畫和古典主義雕塑收藏——從後印象派畫家,如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梵高(Vincent van Gogh)和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到立體主義運動的畫家,如畢加索(Picasso)和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再到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和巴尼特·紐曼(Barnett Newman)。


 


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莫奈展廳


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由意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並於1997年建成對公眾開放。美術館建築的頂部為一個水平放置的屋頂桁架延展在一個捆紮過的、幾乎是脆弱的支架上,就像是漂浮在土地上或牆壁上。這一屋頂以它的明顯性、透明性和輕巧性表達了它的高挑和解放。與此相反牆壁則帶有牢固性、沉重性、束縛性和莊嚴性。內部空間特別是莫奈和賈科梅蒂(Giacometti)的展示空間,配合戶外的池塘以及照射進來的陽光,演示著唯美的空間感。


 

關於恩斯特·貝耶勒(Ernst Beyeler)


 


恩斯特·貝耶勒(Ernst Beyeler)及夫人希爾迪(Hildy)


 

恩斯特·貝耶勒出身於鐵路工人家庭,最初隻是一名在古玩書店打工的學徒,他於1944年從最基礎的書店店員做起,後來轉而賣版畫,並將位於巴塞爾市中心的書店轉型為畫廊。然而,他並不僅僅是一名畫商,他對藝術有著獨特的品味和眼光。1970年,他創辦了被譽為“藝術界的奧林匹克”的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將萊茵河畔並不出名的小鎮巴塞爾推向國際,並打造成今日的全球藝術重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