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幸福是無悔的選擇

(2015-06-01 13:11:56) 下一個

水麵上漂著一截木頭,上麵蹲了五隻青蛙,其中兩隻決定跳進水裏去。

問:木頭上還剩幾隻青蛙?

答:還是五隻。

 

從決定到付出行動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我們讀了不少勵誌文章,聽了很多勵誌講座,也做了無數次決定,可就是沒有行動。時間一久我們不得不找出一係列的理由來解脫自己。

 

生活有時必需做出選擇。

 

不選擇立場的人,往往是不想承擔責任的人。

 

但如何選擇才會無悔於生呢?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有一首詩: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我們不喜歡選擇,可是無奈生活總要選擇。不能全拿,必須取舍。怕的是選錯,小的後悔一時,大的悔恨終生。

 

為了不後悔,我們會杜撰出一係列借口,像緣分、命運、以及上帝的安排,等等。

 

人生的躁動和不安也往往是因為麵臨的各種選擇(或叫誘惑)。選擇的存在無論是被動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還是主動的(天堂地獄,善惡美醜)造就了人生的多樣和變化。沒有選擇的人生單純寧靜,無意中成了頻於選擇的人類所向往的境界。

 

哈佛大學女校長Drew Gilpin Faust告誡哈佛的學生說:熱愛才能無悔。以下是她在2008屆畢業生典禮上的講話:

 

“這所備受尊崇的學校曆來好學求知,所以你們期待我的演講能傳授永恒的智慧。

 

你們大概會問:Faust校長,生活的意義是什麽?我們在哈佛苦讀四年是為了什麽?

 

令我感興趣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促使你們提出這些問題的原因。

 

你們所問的往往不是有關學業或是校園,而是:為什麽我們很多人去了華爾街?為什麽我們哈佛畢業生中,有那麽多人進入金融、谘詢行業和投資銀行?

 

當薩頓被問及為什麽要搶銀行時,他回答:因為那兒有錢。對學生擇業的研究顯示,雖然金融行業有極高的金錢回報,但還是有很多學生會選擇其它工作。

 

比如你們中已經有人和Teach for America簽約;有人會去跳探戈,去阿根廷研究舞蹈療法;有人將投身於肯尼亞的農業發展;有拿了數學榮譽學位的人要去研究詩歌;有人要去空軍受訓當飛行員;有人要研究乳腺癌的治愈方法。也有很多人會去讀法律、醫學、或其它專業,但是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金融和谘詢。

 

高額的薪水、與朋友一起在紐約工作並享受生活、以及工作本身的趣味——有很多種理由可以解釋這種選擇。但是,你們還是要問,為什麽要走這條路。

 

如果金融行業的確就是“理性的選擇”,那你們為什麽還是不停地問這個問題呢?為什麽這個看似理性的選擇,會讓你們許多人覺得難以理解、不盡合理,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是出於被迫或必須,而非自願呢?

 

我認為,你們要問的其實是生活的意義。你們之所以擔心,是因為你們不想自己的生活隻是傳統意義上的成功。你們還希望自己的生活要有意義,但你們不知道如何協調這兩者。你們不知道在一家著名公司裏幹著一份起薪豐厚的工作,加上可以預見的未來財富,是否能滿足你們的內心。

 

這種擔心多少是我們學校的錯。從一進校門,我們就告訴你們,你們會成為對未來負責的領袖,你們是最優秀、最聰明的人、你們是這個世界未來的依靠、你們會改變世界。我們對你們寄予的厚望反而成了你們的負擔。其實,你們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成績:你們參與各種課外活動,表現出了服務精神;你們大力提倡資源環境保護;你們積極參與今年的總統競選,為美國政治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現在,你們中有許多人不知道如何把以上這些成績與擇業結合起來。是否一定要在金錢和意義之間做出抉擇?如果必須選擇,你們會選哪個?有沒有可能兩者兼得?

 

其實這些是每個人都會麵對的最根本的問題:關於價值、關於試圖調和有潛在衝突的東西、關於對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認識。你們正處在一個轉變的時刻,需要做出抉擇。隻能選一個——工作、職業、讀研——都意味著要放棄其它東西。每一個決定都意味著有得有失,因為一扇門打開了,另一扇就關閉了。你們問的問題大體就是關於取舍的人生道路。

 

金融業、華爾街和招聘已經變成了這個兩難困境的標誌,代表著一係列問題,其意義要遠比選擇一條職業道路寬廣和深刻。某種意義上,這些是你們所有人早晚都會遇到的問題。當你從醫學院畢業後選擇專業方向時,是選全科家庭醫生還是選皮膚科醫生;當你獲得法學學位後,要選擇是去一家公司工作,還是去做公共辯護律師;當你在Teach for America進修兩年以後,是繼續從事教育行業還是轉行。你們擔心,是因為你們既想活得有意義,又想活得成功;你們清楚,你們所受的教育不應僅僅是讓你們感到舒適和滿足,更是要為你們身邊的世界創造價值。而現在,你們必須想出一個方法,去實現這一目標。

 

我認為,你們之所以擔心,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你們想過得幸福。你們想找到幸福的秘訣。但我們怎樣才能找到幸福呢?我可以給出一個答案,那就是長大。調查表明,年長的人,比如我這個歲數的人,幸福感比年輕人更強。不過,你們可能不願意等待。

 

我聽過你們談論麵臨的種種選擇,所以我知道你們對成功和幸福的關係感到煩惱。或者更準確地說,你們希望知道如何定義成功,才能使之產生並包含真正的幸福,而不隻是金錢和名望。你們擔心經濟回報最多的選擇可能不是最有意義或最令人滿意的,但你們想知道自己到底應該怎樣生活。

 

答案是:隻有試過了才知道。如果你不去嚐試做自己喜歡的事,如果你不去追求你認為最有意義的東西,你會後悔的。人生之路很長,總有時間去嚐試其它,但不要一開始就退而求其次。

 

我將其稱為擇業停車位理論。不要覺得肯定沒有停車位了,就把車停在距離目的地很遠的地方。直接去你想去的地方吧!如果車位已滿,不妨再繞回來。

 

你們可能喜歡投行、金融或谘詢,它可能就是你的最佳選擇。也許你們選擇後發現並不喜歡這個工作。那就去找你喜歡的。如果在醒著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做不喜歡的事情,你是很難感到幸福的。

 

你們問問題實際是在問自己。你們在選擇道路,同時又質疑自己的選擇。你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樣的生活,隻是不確定自己所選的路對不對。關注自己的生活吧,對其進行反思,思考怎樣才能更好地生活,怎樣才會對社會有用。這些也許就是人文教育(liberal art)所能傳授給你們的最寶貴的東西。

 

人文教育要求你們自覺地生活,賦予你們尋找和定義所做之事的內在意義的能力。它使你學會自我分析和評判,讓你從容把握自己的生活,並掌控其發展路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文”才是名副其實的liberal,即自由。它們賦予你開展行動、發現事物意義和做出選擇的能力。通向有意義、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是讓自己為之努力奮鬥。不要停歇。隨時準備著改變方向,到達對自己和世界都有意義的彼岸。我們生活的意義要由我們自己來創造。”

 

人生就是一係列的選擇。在每項選擇中無怨無悔,才是幸福人生的保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