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 生命和信仰

工作的記錄,生命和信仰的思考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2016-03-19 08:45:27) 下一個

  • 在我們的人生中,唯一不變的,就是什麽都在變。位高權重的,會一落千丈;生死相許的,會勢同水火;合家歡聚的,會曲終人散;壽比南山的,會撒手人寰。所以,一切的美好都難逃變化,變化就會帶來痛苦,這才是“人生皆苦”的真諦。 懂得人生皆苦,實際上,對每個人來講至關重要。假如你一直看不清這個世界的真相,認為它應該充滿快樂,一味地蒙蔽自己,以“苦”為“樂”,那永遠也離不開痛苦。而隻有認識痛苦、正視痛苦,才是邁向快樂的第一步。當年,釋迦牟尼佛也正是看到了老、病、死之苦,才開始思考怎麽樣根除痛苦,並為此嚐盡各種方法,最終找到了通往解脫的光明之路。所以,不要逃避痛苦,不要懼怕痛苦,沒有大自然的風霜風雨,就不會有萬物的春花秋實。 有些人隻喜歡追求一帆風順,卻不願麵對任何苦難,這樣的期望不太現實。人生在世,風風雨雨總是難免,磕磕絆絆也是尋常。所以,人活著就是一場修行,不論世事多麽複雜、生活多麽難忍,都要學會為自己開個“藥房”。
  • 如今,世人多為各種痛苦所逼,究其根本,主要是源於對利他的漠視,對無常的無知,對死亡的毫無準備。多數人認為,利他讓自己無利可圖,卻不知利他恰恰是最大的利己;他們以為,了知無常會讓自己喪失追求的動力,卻不知它隻會讓自己的人生更顯燦爛;他們整日惦記著,要為自己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卻偏偏忽略了為來世的快樂買一份保險。
  • “苦難,到底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了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當苦難戰勝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人生需要一些苦難,才能激發自己抵禦逆境的潛力。對堅強的人來講,苦難可以轉為前進的動力,可以成為成功的助緣。否則,沒有絲毫苦難、整天放逸無度的話,這種人生就像大海上沒有載貨的“空船”,往往一場突如其來的“狂風巨浪”,便會輕易把它打翻。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不能因為看到別人好,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再偉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短處,再渺小的人也有自己的優點。所以,不必拿別人的優勢,來和自己的短處比。你的長處,或許是他人永遠也無法比擬的!
  • 消除痛苦的大法: 第一、利益眾生,斷除自利。第二、苦樂皆轉為道用。第三、修持自他交換。第四、修持安忍。第五、麥彭仁波切的“心情愉快法”。
  • 言行恒時隨順友: 言行舉止經常隨順他人,對上者恭敬,對中者和睦,對下者愛,跟誰都合得來,不會動輒橫眉怒目,處處與人作對,不論到哪個團體都攪得雞犬不寧。當然,隨順他人,也不是沒有原則的。別人生貪心你也隨順,生嗔心你也隨順,不是這個意思。隨順並不等於一味地投其所好,而是對如理如法的行為,才應當去隨順。人與人在一起難免磕磕碰碰,任何團體都會有許多矛盾,但人格好的話,跟誰接觸都十分融洽,而不是別人說上去、自己偏要下去,別人說做稀飯、自己偏要吃幹飯,什麽都要特立獨行。
  • 秉性正直: 不管說話還是做事,心都要正直,不包庇自方、嗔怪他方,而是以客觀事實為準,不偏袒任何一個人。有些人性格非常直,看不慣馬上說出來,想什麽就說什麽,認為這就叫做“正直”。其實不然,這隻是把心裏想的,從嘴裏吐出來而已。所謂的正直,是以良心作證,遇到事情時既不偏向自己,也不偏向他人,無論對方高低貴賤,是高官抑或乞丐,隻要符合客觀事實,就當仁不讓地站在那一邊。
  • 學會敷衍不講理的人:其實,有些人的爭論,根本沒有什麽實義,完全是為了爭一時之氣。這在智者的眼裏,就跟看小孩子搶玩具一樣,隻會一笑置之。性格粗暴、蠻不講理的人,若與之交往甚密,很容易煩惱纏身,深受其擾。若爭論起來,你講一句,他會回敬你十句,無理也要辯三分,邪理歪道胡攪蠻纏,吵得臉紅脖子粗,最後往往會反目成仇。所以,作為有智慧的人,跟他們既不要過於親近,也不必爭吵。或許有人會問:“這種不講理的人,有時躲也躲不開,你不理他,他反要自己找上門,那又該怎麽辦?”此時,你可以用安忍來對治,或不答話,或隨彼所說,暫時隨順。
  • 不經逆境,怎能見真情:當自己條件比較好時,很多人都謙恭順從、讚歎有加;而一旦你落魄了、生病了,非常需要人安慰和照顧,此時願意陪伴你的,恐怕是屈指可數。現實生活中,很難分辨出誰是善友、誰是損友。真正的友情,在順境中難以發現,往往是於逆境中才見真情。
  • 老友不可輕拋,新友不能全信: 常言道:“美酒越久越香,朋友越老越好。”親近了多年的老友,彼此之間有深厚的情義,不要因為看到對方的一些毛病,就厭惡嫌棄,從而輕易舍棄。朋友的真正價值,在於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都向好的方向勉勵。對於無關緊要的事,用不著經常斤斤計較、小題大做。
  •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被眾人恭敬、名利雙收時,沒必要心生傲慢,因為這個會過去的;窮困潦倒、山窮水盡時,也不必痛苦絕望,因為這個也會過去的。
  • 無常時刻與我們形影不離,每個人一定要有心理準備。甚至哪怕自己再不願死亡,死亡也遲早會來臨。到了那時,就算是最珍愛的身體,也要萬般不舍地留在人間,唯有自己一人隨業力而前往後世。對於這一點,隻不過有些學唯物論的人持一種逃避的態度,不願意接受也不願意這樣想而已。他們總覺得學佛是在逃避,實際上,不承認後世,對下輩子沒有任何打算,才真正是一種逃避。你這一世隻有短暫幾十年,死了以後多少萬年、多少世的快樂和痛苦,都取決於這一生的業力。如此重要的事情,你能輕易忽略嗎?佛教最重要的就是要關心後世。
  • 感謝無常,讓我們少受折磨:當你明白名利的無常,一旦失去就不會覺得天崩地裂;當你懂得感情的無常,遇到變故也不會尋死覓活;當你懂得生命的無常,親人去世也可以坦然麵對。世間萬事萬物,沒有一個是絕對靜止的,全部都在運動變化,這就是佛教所謂的“無常”。正因為無常,我們的快樂不可能永遠,它可以隨時變成痛苦。如《四百論》雲:“無常定有損,有損則非樂,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凡是無常的法,就一定會壞滅;隻要會壞滅,則非真正的快樂。
  • 世人的痛苦,皆源於各種錯誤的執著。若能懂得無常之理,對一切不會太執著,痛苦便不會那麽強烈了。比如,當你明白名利的無常,一旦失去就不會覺得天崩地裂;當你懂得感情的無常,遇到變故也不會尋死覓活;當你懂得生命的無常,親人去世也可以坦然麵對。
  • 蓮藕是佛陀加持過的食物:蓮藕真是好東西,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吃它,對身體有幫助;學習它的精神,對心又幫助。可謂一舉兩得!蓮藕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生吃能清熱潤肺,涼血行瘀;熟食可健脾開胃,止瀉益血,安神健腦,具有延年益壽之功效。蓮生於汙泥而一塵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代表其謙遜的品德,“外直”代表其正直的個性,“不蔓不枝”說明其不具分別念、不向外攀緣的特點。同時,蓮藕還是前輩許多修行人苦行時的食品。
  • 發心若不是為了自己,見什麽人說什麽話,並不是一種取巧,而是一種遊刃有餘的智慧。掌握這種智慧,做起事定會事半功倍。說話掌握一定的技巧,也是利益他人的一種方便。比如,對醫生一直講天文學,他肯定不想聽;或者,對一個不太聰明的人,拚命地講難懂的邏輯推理,他也聽不進去。眾生的根基千差萬別,故而,往昔釋迦牟尼佛應機說法,廣開了八萬四千法門,每一法門均是“應病予藥”,治療相應眾生的心理疾病。
  • 與人交談,要因人而異。對於正直、衷心的人,可以推心置腹,有話直說,不必隱諱;而那些試探自己的人,問長問短之後,就添油加醋、斷章取義,臆造一些子虛烏有的事,對其就沒必要說太多,否則,言多必失,容易成為惹禍的根源。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常常給自己帶來許多麻煩。其實,有些話,該說時一定要說;不該說時,最好不要說。
  • 生死事大,早做準備:現在的人,對世間的一切事,無不斤斤計較、絞盡腦汁,對死亡大事卻置之不理,仿佛死神已將自己忘卻,這實在是掩耳盜鈴的自欺之舉。
  • 為什麽我們的日子過得那麽難: 幸福的根本,並不在於你擁有了多少金錢,而在於你減少了多少欲望。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而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中搖擺。
  • 修心是一門技術: 世間上的萬事萬物,無一不是心所生的虛幻假象,但芸芸眾生信以為真,顛倒地將其執為實有,導致各種痛苦此起彼伏。心的力量不可思議,它可以讓一切可能變成不可能,也可以讓一切不可能變成可能。
  • 宗教信仰和迷信有什麽區別?堪布答:信仰任何一種宗教,不管是基督教、道教、儒教或是佛教,假如你不懂它的道理,隻是流於表麵形式,這很容易變成迷信。比如,有些人為了升官發財,就到寺院了燒香拜佛,這雖然也算一種信仰,但你若不知道這樣做到底有什麽作用、佛和神有什麽差別,隻是把佛陀當成求財工具,這就成了一種迷信。如今很多寺院裏,天天都有人拜佛,我雖不敢說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但有些人確實帶有迷信色彩。為什麽呢?因為他們連自己為何要拜佛都弄不清楚。真正的信佛,是通過自己的智慧,看一些前輩大德的文章或書籍,知道釋迦牟尼佛曾來過這個世界,他所說的一切符合真理,對解除自他痛苦、解決人生問題有不可磨滅的作用,然後從心坎深處對他誠信不疑,這才是真正的信仰。反之,假如隻是表麵上信佛,實際上迷迷糊糊的,並不明白其中道理,那就算你是個佛教徒,也仍是一種迷信。所以,燒香拜佛不一定是真正信佛,若不知道它的功德,單單是外在的一種崇拜,有些人為了打漁也會這樣做。我以前去南方時,就看見很多老百姓出海打漁前,都會去廟裏燒香,讓佛保佑他多捕一些魚,此舉完全是一種迷信。梁啟超曾在一本書中也講了迷信與正信之間的差別,說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非迷信。但你不懂佛理的話,就很可能不是智信,而是迷信了。
  • 問:您以前是怎麽修行的?堪布答:我本人對修行十分有信心。以前剛出家時,不管是背書、辯論,還是自己講課,在十來年中還是很精進,心中除了學習佛法以外,什麽都沒有,修行上也一直保持夜不倒單。但後來修行就比較放鬆了,主要是因為要管理漢地來的很多修行的人,需要給他們翻譯。沒有翻譯的話,他們聽不懂藏語;而要翻譯的話,對自己精進禪修還是有一定的影響。
  •   問:您在修行的時候,會不會有過懷疑或者動搖?您是如何克服的?您有沒有開悟的體驗?堪布答:我自己確實是個凡夫人,但對釋迦牟尼佛有虔誠的信心,對生死輪回有不可退轉的定解。如果別人說前世後世不存在,我絕對不相信,並且有千百個理由可以破斥他;如果別人說佛教不好,怎麽說是他的自由,但我不會有絲毫動搖,因為我從骨髓裏對佛的誠摯信,在有生之年是不可能變的。這並不是一種簡單的信任,而是通過二十多年聞思修佛法,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最後變成了一種“固體”。在我的血液裏,這樣的信心“固體”不可能輕易融化。不過,作為一個凡夫人,我看到很多好吃的東西,肚子餓了的話,心還是會動搖。這時候也覺得很慚愧,口口聲聲給別人講空性,自己卻做不到言行一致。所以,說證悟的話,我不算什麽證悟,更沒有開悟,隻不過對佛教有一顆堅定的信心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今留 回複 悄悄話 多謝登載。好文章,令人深思。人生是苦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