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 生命和信仰

工作的記錄,生命和信仰的思考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深度工作》:碎片化時代,活出專注的人生

(2017-07-15 21:47:19) 下一個

《深度工作》:碎片化時代,我想活出專注的人生

百科TA說特邀作者:靈林玖玖

01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是我近一個月看過為數不多的好書之一。

看完這本書,我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把手機裏的所有APP的信息推送提醒全部關掉,也關掉了微信朋友圈更新提醒會顯示的紅點。

為什麽要這樣做呢?

每次我說想認真地看一本書時,微信的提示音、短信的叮咚音、還有各種APP推送信息突然“噔”的聲音就會紛至遝來,我的專注力就被這些聲音打亂了,心裏有點煩躁,然後就會拿起手機瀏覽各種新聞啊、信息啊。

最糟糕的是等到睡覺之前,我才赫然發現自己一天的時間裏除了刷手機信息,啥事也沒有做成,一天又一天沒有成就感的生活。

你是否像我一樣?你知道這是什麽原因嗎?

《深度工作》裏對於社交媒體的看法“它們隻是產品,由一些私人公司開發,投資巨大,營銷精心,最終的設計目的是虜獲你的個人信息和注意力,將其賣給廣告商。“

一針見血!

可以消費者自居的我們卻是渾然不知,真的是那個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的傻姑娘。

我不想等到十年後,驀然回首往事時,發現自己的同學都已經開豪車住別墅,有自己的一翻事業時,而我的生活卻是一片渾渾噩噩。

因此,我從現在起,我得把時間用在刀刃上,放棄一些無用的信息、社交等一切會幹擾工作的事。

02

我之所以判定《深度工作》是一本好書,原因有二:

一是作者卡爾.紐波特自己是一個深度工作的實踐者。他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裏,發表了的專業論文數在同行平均水數之上,還寫了四本暢銷書,下午五點半以後他還能在家陪伴妻子和小孩。

之所以能平衡事業與家庭,功勞全在於他真正地落實“深度工作“的理念,正因為如此,他的本書中提出的建議是具體、每個讀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裏實踐,這點意義非凡。

二是這本書的邏輯嚴謹、行文流暢,語氣親切,不由自主就會被吸引住,毫不費力就能讀下去了。這點也是本書獲得《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力薦的原因之一吧。

03

我們先來談論本書的結構,本書就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深度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可在生活中卻是少見。

首先我們得了解什麽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是在無幹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的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心理學大師卡爾.榮格就是一個深度工作者。他在發表重要著作《心理類型》的前一年長時間地呆在建在鄉村裏的“塔樓“,優勢在於榮格能夠在這裏得到很好的休息和恢複,沒有人打擾,他可以進行冥想、深度的思考和撰寫論文。

馬克.吐溫、比爾.蓋茨等人都是深度工作者。

作者舉出這些例子,隻是要說明這些知識工作者之所以能在他們的領域裏達到優秀的水準是因為受益於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的反麵是浮淺工作。浮淺工作是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受到幹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

比如在一個公司裏,設計師、工程師等專業人員是知識工作者,適合深度工作。而行政人員、雇員服務部是事務性工作,容易被人取代的淺工作。

兩者之間的工資,當然是知識工作者高了,取代性低。

同樣科技辦公,但收入卻不一樣。圖片來自網絡。

這個也就是作者卡爾.紐波特要告訴我們深度工作的意義。

他認為未來有三種人會獲得優勢,也就是踏入精英階層。

第一種是利用智能機器把工作做得漂亮並具有創造性的人。

第二種是在所處的行業裏最優秀。

第三種是那些擁有資本。

擁有資本是需要原始資金的積累,有時要好幾代人才能實現。因此,卡爾.紐波特認為對大多數人來說,真正要努力成為的是第一種和第二種人,途徑是通過深度學習和工作。

如果寫成雞湯文,卡爾.紐波特可以舉一個現實的例子就完結了。可是,認真的卡爾.紐波特分別從神經學、哲學和心理學三個角度論證了深度工作的益處。

神經學:科學作家威妮弗雷德.加拉格爾在《全神貫注》裏告訴我們:全神貫注的的狀態占據了我們的感官器官,構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避開了生活中不愉快又難以回避的事。

心理學:深度工作帶來的心流經曆可以為你帶來深度滿足感,這是一條經過驗證的道路。

哲學:在事業中擁抱深度工作,培養個人技能,可以使知識工作從令人心煩意亂、心力交瘁的責任變成一件令人滿意的事情。

既然深度工作對於知識工作者的益處非常的明顯,可現實中很多人卻做不起來呢?

卡爾.紐波特認為有四個原因:

1、最小阻力原則。當人的在選擇工作時,總是從簡單的工作開始,因為這些阻力最小,往後就是重複了。

2、忙碌代表生產力。有這種觀念的管理者認為,隻有忙碌才能有產出、才為公司創造了價值。

3、對互聯網的頂禮膜拜。互聯網的確是人類了不起的發明,可在實際生活中卻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和專注力。

4、深度工作是生意人來說是壞事,他們需要不斷地與他人聯結、接觸,處理事務性工作。但對於想要提升技能,從事知識工作的人來說是好事。

可見,深度工作的實用範圍是想提升技能進行深度學習的人,還有就是知識工作者。

學會深度工作,是踏入精英階層的基礎。

04

《深度工作》的第二部分就是告訴讀者要做到深度工作需要遵守的四個原則。

第一原則:工作要深入。

有人說最好的工作是錢多活少離家近。如果真有這樣的工作,那麽剩餘的時間做點什麽呢?

卡爾.紐波特引用《意誌力》作者的實驗結論:人類整天都在抵抗欲望。

也就是說人類在散碎的時間裏,腦袋裏想的都是吃喝拉撒性這些欲望,純粹是浪費時間和人生。

因此,卡爾.紐波特結合自身的實踐,對於想要進入深度工作的人給了以下的建議:

首先是選定自己的深度哲學。

有人喜歡像榮格那樣固定一段時間深度工作,一段時間浮淺工作,這是雙峰哲學。

有人喜歡的是融入世俗的生活裏,早上五點至七點或是晚上八點至十點,在沒有人打擾的情況下深入工作。這個是節奏哲學。

最後一種是禁欲主義哲學,也就是摒棄一切幹擾,專注於自己的事精。這個大多數的知識工作者比較反感,現實中也很難做到。但確實存在,就我所知,一些高僧想要有所成就都用這個方法,比如國學大師南懷瑾閉關6年,聖嚴法師閉關前後6年等。

其次是習慣化。

一個人做事,如果一直靠動力、意誌力會消磨得很快,不易長久。

顯然,卡爾.紐波特也認識到這一點。

因此,他建議讀者在選定了自己的深度哲學後,那麽就是適應和重複做,形成習慣後就可以達到隨時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

接著就是環境不允許進入深度工作時,要有大手筆了。比如J.K.羅琳在完成《死亡武器》時,家裏太吵了,她就住進五星級酒店,摒棄一切幹擾。

還有不要獨自工作、要圖安逸,要像經商一樣執行深度工作。

第二個原則是擁抱無聊。

人之所以無聊就是無事可做,心非常的散,無法專注。

想要深度工作,就要把心力集中,把心沉入做的事情裏。這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無旁鷺做事的最佳狀態。

但是,未經訓練的人都是不斷在分心,因此有必要刻意地訓練自己的專注力。

卡爾.紐波特建議做有成果的冥想、給自己設一個網絡安息日,試著去記住一副牌等做法。

第三個原則是遠離社交網絡。

就像我的開頭所說,社交網絡正在分散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難於集中。

可是,對很多人來說,社交網絡是聯係親朋舊友的重要聯結,也是獲取工作的重要渠道。

一定程度上來說的確是這樣。

一天24個小時中,你花一個小時來上網處理為些私事,效果很好。可是一天24個小時,用了十幾個小時在不停地刷微博、朋友圈和回複郵件等,那麽就是過度了。

卡爾.紐波特建議讀者遠離社交網絡的理由是:

1、網絡社交隻是淺層次的交往,真正能打動人心的友誼往往是線下麵對麵的交流,一個有力的擁抱抵過網上的千言萬語。

2、並不是每一封郵件都要回複,思維的要點是說服你回郵件的人應該是寫郵件的人。

3、不要把網絡當成消遣。除了網絡分析了注意力外,關鍵是低質量的消遣會損害你抵抗分心事物的能力。

第四個原則是摒棄浮淺。

浮淺工作的定義,我們在前麵介紹過。

浮淺的工作是無助於個人技能的提升,想成為一流的作者,老是閱讀九流作家的作品,怎麽能進步呢?

05

有一個詞叫“奴役”。

互聯網時代,人獲取信息容易了,碎片化了,沉浸於此,我們被網絡奴役了。

你想啊,就算你讀了十萬條的微博,可在你有腦袋裏構不成知識體係,你能記住微博的內容嗎?對你的生活有什麽幫助嗎?

不能!

相反,專注於一件事,深入學習一項技能,卻是能提升自己價值的事。

因此,深度工作對我們的影響正如威妮弗雷德.加拉格爾所說:“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