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懿 - www.huanghaiyi.com

加國財務顧問(保險、基金)
正文

認知的悖論

(2021-08-18 17:22:47) 下一個

不少大預言和未來人的說法中,2021年,人類正在經曆意識的覺醒,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提升了,地球也會隨之升級和提速,人類社會隨之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隻是我們並不太知道,這個意識的覺醒指的是什麽,所以就成為了,需要不斷去尋找,雖然還不知道要找的是什麽。

 

有時,我們暢想科技發展的未來,隻是科技發展了就一定更有前途嗎?是更有利於大眾嗎,還是被當作韭菜更快地割掉?未來的十年,會有紛爭和戰火嗎?難道真的會像聯合國頻頻預警的那樣:將有史詩級的饑荒來臨?

 

當金字塔結構依舊、人們的欲望依舊,科技的步伐也許不該那麽快,慢一點兒,大眾才不會那樣被迅速和無情地碾壓。

 

有些認知的悖論,不禁令人歎息:

 

  • 我們都不是輕信的人。

     

    別人轉來的信息,都需要自己核實一下、以常識過濾、按感覺排除。假若我們是輕信的人,可能早已掉在無數的坑裏,用做交易的人的話來說:“早在市場中被消滅了”。

 

  • 可是如果我們沒花時間去核實,我們的常識不構成判斷的基礎,或是有些事情超出了感覺的能力,又能怎麽辦呢?

 

  • 當壓力來臨時,人的本能反應是逃避,逃避壓力、逃避負麵的信息,假裝危險的環境不在,正如有些動物,當夜間的車燈照射,它們就石化不動了,或是像鴕鳥一頭紮進沙子裏,暢想著幸福生活。

     

推論下來,竟然是:

 

1、如果我們沒有去花足夠的時間自己去核查信息,而同時我們也是不輕信的人,我們其實有可能更危險。

 

2、如果我們讓自己在動蕩的環境下沒做什麽準備,保持放鬆的心態,我們也有可能像那些在車燈下石化的動物和鴕鳥,在危險麵前毫無防備。

 

3、如果小團體合作,協同分享信息和討論對策,那也就是說我們無法不做完全不輕信的人(這裏自然就會產生關於“輕信”定義的討論)。

 

4、當環境動蕩的時候,和平環境下原先我們認為的很多美德,可能會麵臨更多的挑戰;有些做法,原先不推崇,現在可能會更有效。

 

 

以前我曾經以為海明威可能是喜歡打仗,也許那樣危險的環境更能激發他的創作熱情,有些人可能天生就不喜歡平淡的人生,而願意置身於轟轟烈烈的場景中,不然他為什麽千裏迢迢做著飛機去西班牙自願參戰呢?直到幾個月前無意中看到他的一篇短文,是討論戰爭的,不得不說,海明威的文筆太好了,你能直接地感受到他的內心,他寫下了大概這樣的話:當到了那樣的地步,心裏隻剩下唯一的想法:就是這場戰爭再難,也要將它繼續地打下去,哪怕拚到最後一個人,也要將那些敢於發動戰爭的孫子們都打趴下……

 

曆史書上一而再、再而三地標注上那一場場的人間悲劇,那一次次的少數人將廣大民眾的命運玩弄於股掌之間,這難道沒有與人類本性中的恐懼和傾軋有關嗎?

 

當多數人還能具備反抗的能力時,很多人常因為恐懼而放棄。而馬斯克最近訪談時的一句話說得好:譯成中文就是人們常說的“人總有一死…”,當理解了這一點,還有什麽可恐懼的呢?而傾軋,莫不來源於嫉妒、仇恨、貪婪那些極為負麵的情緒……

 

希望人類真能在我們這一代,實現史上還從未有過的整體的人類意識的提升,希望那之後將能有一個美好的時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