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給某報記者

(2015-03-03 16:21:47) 下一個
某兄,
 
看了你在微信上的一組發言,本來隻想旁觀的,還是忍不住,寫下幾點自己的想法。
 
你在微信中一再提到的笹井芳樹因為小保方晴子自殺的事情,隱含了一個命題:造假者應對作假負責-即便以生命為代價。我的一朋友友恰好熟知笹井,並和他有過很多交流。我朋友從和笹井多年的交往中看,認為他是一名很勤勉,很真誠的學者,小保方晴子的作假,以我好友的判斷,應該他很可能是不知情的,並對他的死亡,深表歎息。
 
    
我自己,對笹井的死亡,並不認同-即便是他在科學上有造假的行為。因為生命的價值,在我看來,是比學術造假需要付出的代價要高。他的死亡,更多的原因,應該來自於日本文化。再請你設想一下,假設笹井的親人能夠讀到你的話,他們會有多傷心,有多麽不同意你的觀點。
 
    
你真正的論點,如果我理解地不錯的話,是“應該對造假者追責,並追問其動機”。前半部分,我有保留地同意;後半部分,卻讓我很擔心。“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前例尚不遠,今人需警之。一則動機的東西,在人心,誰又敢說能洞悉別人的內心?多年同床夫妻尚且未必做得到,更別說通過公共媒體所獲得的部分信息去判斷一事一人,這種例子,比比皆是,作為媒體人,兄應該比我了解地更多。二則追問動機,容易使得問題中心發生偏移。而一個理性的討論,應該是縮小問題焦點,找到真正不同,在不同點上大家來看是數據上的問題,邏輯上的問題,還是結論的問題。三則追問動機的動機,有可能是邪惡的,且以追問動機為名,造成的結果,可能是壓製不同聲音,也可能是文革種種,這正是我覺得擔心的最主要原因。
 
“應該對造假者追責”,我部分同意,是因為我不確定追責的尺度是什麽?學術的問題,追責的方式應該也是學術的,比如雜誌發表聲明,宣布某篇文章造假被取消,比如取消造假者因為造假所獲得的名譽和利益。如果是一名是醫生造假,造成患者死亡,坐牢並取消其行醫的資格也是合乎邏輯的。對於小保方晴子,取消其博士學曆或研究員職位,收回其發表論文,在我看來,已經足矣,再多走一步,可能就是悲劇,就是謬誤。
 
所以,我更傾向於“就事論事,不問動機”。如果柴的觀點有問題,數據不可靠,指出這些有問題部分
即可。理性的人群,自然會做出合乎邏輯的判斷。而如果反過來,因為人去判斷事情,很多時候,可能會出問題。比如慈禧,興辦過女學,鼓勵女性放足,這件事情上,不能因為她是慈禧,就說她做得不對。
 
愚之拙見,奉上,求斧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