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美夾縫中,海外華人何去何從?

(2018-02-21 09:56:17) 下一個

    2月13日,中國農曆春節前夕,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克裏斯托弗·雷在國會聽證會上公開宣稱將中國威脅,不隻看成整個政府的威脅,而是中國整個社會的威脅,需要美國整個社會去應對(One of the things we're trying to do is view the China threat as not just a whole of government threat, but a whole of society threat on their end, and I think it's going to take a whole-of-society response by us)。他同時說,中國政府使用了包括教授、科學家以及學生等非傳統的情報收集人員,兼職情報收集工作,而聯調局正在對有中國政府背景的團體促成的美中學術交流展開積極調查。

 

    一言既出,滿座嘩然。美國的華人團體紛紛表示震驚和譴責。李文和、郗小星和陳霞芬的案子大家還記憶猶新,現在整個華裔學術界,甚至留美的全體學生學者都成了聯邦調查局的懷疑對象,令人不得不擔心赤裸裸的排華主義和麥肯錫主義在美國死灰複燃。

 

    雷局長的上述雷人之語隻是中國崛起引起美國警覺和不安的最新例證而已。川普總統在1月30日的國情谘文演說把中國定性為挑戰美國利益的“對手”。再早一點,去年12月19日,川普在其第一份國家戰略安全報告中明確宣布,美國麵臨的來自俄羅斯和中國的競爭日漸加劇,稱這兩個大國競爭對手“試圖挑戰美國的影響力、價值觀和財富”。

 

    如果說官方的文件還有所克製的話,美國非官方智庫和民間學者的反華調門早就越來越高了。曾任國防部高官的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在2015年出版的《百年馬拉鬆》(The Hundred-Year Marathon, China’s Secret Strategy to Replace America as the Global Superpower)一書中,試圖說明中國從毛澤東時代起,就對美國實施“戰略欺騙”,以窮困、落後形象忽悠美國曆屆政府,騙取美國的同情、支持以便竊取美國的技術。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首任院長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T. Allison)在其2017年出版的新書《注定一戰:中美能否走出“修昔底德陷阱”?》(Destined for War: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中斷定,迅速崛起的中國與試圖保持全球霸主地位的美國難逃修昔底德陷阱,雙方必有一戰。而川普曾經的高參班農(Steve Bannon)更把中國比作1930年代的德國,警告西方國家對中國不要犯綏靖錯誤,必須對華采取強硬措施,公然叫囂在經濟領域對華瘋狂開戰,甚至斷言美國“在未來五到十年裏會在南中國海與中國開戰”。

 

    毋庸諱言,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所帶來的軍事實力的增長、外交領域的強硬和文化力量的輸出與擴張,特別是中國堅持與美國不同的社會製度和價值觀,堅持所謂“製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都加深了美國精英階層的疑慮。中共“十九大”對國內外明確宣布,“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決不會搞西方那一套,更強化了美國政界鷹派們對中國崛起的擔憂與質疑。至少在一個較長的時期,中美之間的摩擦、競爭與較量將難以避免:

 

  1. 中美不同的政治製度與價值觀對立難以改變,而中國悠久的曆史和權謀傳統所形成的不同於美方的行為模式,可能會令美國精英誤讀中國的長遠戰略意圖,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的冷戰思維很可能會卷土重來;
  1. 中美經濟競爭所帶來的利益衝突不可避免,貿易戰、匯率戰已初露端倪,而雙方對全球資源、技術、資本、人才、市場的爭奪才剛剛開始;
  2. 中國戰略擴張與美國戰略收縮造成的地緣政治衝突難以避免,如果管控不當,南海、台灣、甚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可能成為走火點,中美就有可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3. 隨著中國公司對美投資增多,華人、華僑、甚至中國遊客數量的增加,華裔社會地位的提高和影響力的增大,中國文化在美國的“存在感”、“滲透感”乃至“侵入感”會越來越強,中華文化與美國主流文化和其他族裔文化將會持續形成文明的衝突。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美國許多親華派、知華派不敢、不願為中國說話,就連對中國了解頗多的原商務部長保爾森也在書中坦承:“過去相信中國崛起有利於美國的人,現在開始動搖了。”那麽在中美關係日益緊張的夾縫中,海外華人華僑該如何應對,才能盡可能的避免兩邊受氣,裏外不是人呢?甚至進而避免中美發生嚴重衝突呢?

 

    首先,對於種族主義和新麥肯錫主義的言論和行為,必須堅決進行鬥爭,不姑息、不畏懼,要勇於發聲、敢於鬥爭,而且要互相幫襯、團結一心,要讓美國社會聽到華人的聲音。隻有聲音夠大,有理、有力、有節,才能讓人覺得華人不是軟弱好欺的族群。既然美國有保護種族平等的法律,有民主法治的機製,華人在美國就必須要勇於、善於運用憲法和法律武器,運用輿論和網絡的力量,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讓種族主義者不敢輕舉妄動,得寸進尺;

 

    其次,對於冷戰思維,要兩邊勸,而且要勸和不勸戰。中國文化總體來說不具有對外侵略性,這一點可能老外很難理解和接受,但從曆史上看,中國的統治者往往滿足於中華地大物博,隻要老外不來打擾他們魚肉百姓,他們通常不會主動去侵犯別國;對於美國和西方的民主迷信,似乎也可以進一些忠言。西方的製度不是完美的,也不是萬古不變的。民主製度帶來的低效率和高內耗,選舉帶來的民粹主義和法治鬆懈,槍支泛濫帶來的濫殺無辜和普遍的不安全感,宗教衰敗與文化多元所帶來的精神空虛和社會解體,這些都值得反思。近年以來,西方的有識之士已經普遍意識到了這些問題,比如曾高喊曆史終結的福山(Fukuyama),近年來大談美國的政治衰敗,而對中國的政治製度評價甚高。

 

    第三,對於中國崛起過程祖國同胞的傲嬌與自大,甚至盲目和狹隘的愛國主義,不妨潑潑冷水,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說中國與美國在總體實力上還相距甚遠,就算在經濟上超過了美國,中國在民主、法治、人權方麵就不需要與世界接軌了嗎?一黨專製的體製是否因為過去40年經濟的發展就具有了合法性、合理性?西方式的民主製度確實有缺陷,但中國人是否就應該永遠生活在威權之下,永遠不值得擁有投票的權利?人民主權、三權分立、言論自由、法律至上、無罪推定等所謂西方的政治、憲政、法治理念是否就永遠不能適用於中國?中國的發展必須擺脫土豪和暴發戶心態。中國經濟發展了,不意味著一切都完美了,更不意味著中國道路就放之四海而皆準了。對於這些問題,海外華人華僑應該有更清醒的認知,至少應保持敬畏之心和開放的態度。

 

    再次,對於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和美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要有敏感度,身在美國、心係故土沒什麽不好,但入了美國籍就不要處處以中國人自居了。隻顧為“祖國”的成就點讚,而不為美國的建設出力,這種客人心態,客觀地說,隻會造成華人自身的身份困擾:一方麵指責白人不把自己當美國人,一方麵自己其實就沒把自己當美國人。如果你不認同美國的價值觀和社會製度,何必要入美國籍?如果隻是希望暫時享受美國的空氣質量、生活環境、教育水平,那麽拿綠卡保留中國國籍也很好,但也請多參與當地社區活動,入鄉隨俗多交朋友,就當自己到在朋友家暫住作客,也要有起碼的客氣與禮貌。

 

    最後,要學會自我保護。如果在比較敏感的行業,有比較敏感的朋友,要注意分寸,除了有特別企圖之外,對敏感事項和信息要保持必要的距離,留存必要的證據。入了籍的別太天真,別真把自己不當外人 —— 中美戰略競爭的大背景下,華人的特殊身份想要不獲得特殊關注也難;沒入籍的更要謹慎,交稅是必須的,連酒駕都要小心,不要讓本來就想在雞蛋裏挑骨頭的執法人員有機可乘。

 

   中美之間的競爭與較量將是貫穿幾代人的大事件,但“風物長宜放眼量”,競爭的結果希望是互相促進、取長補短,而不是對抗甚至戰爭。幸運也罷,不幸也罷,海外華人既生於這個時代,又背負這樣的雙重身份,跨越中美兩個不同的社會,兩種不同的文化,於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左右為難還是左右逢源,恐怕要靠海外華人華僑共同努力,促進中美友好,增進相互了解,才能給曆史一個交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行難知亦難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tatama' 的評論 : 多謝!共勉!
tatama 回複 悄悄話 怎麽大拇指變成了三個問號?
tatama 回複 悄悄話 這種文章居然2年無人點讚,真是暴殄天物啊,哈哈。從沒看到與吾觀點如此相近之人,幾乎到了分寸契合的程度,速點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