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小城的選舉(二)

(2022-11-14 21:10:21) 下一個

小城的選舉(二)

現任市長Dave是個70出頭的白人老頭,越戰老兵,已經在市議會服務了25年,曾在規劃委員會(Planning Commission)和發展署(Development Agency)擔任主任和副主任,之前也曾擔任過市長和副市長職務。為人和善,經驗豐富,此次競選連任,主要也是強調經驗和過往的成就,但感覺有些輕敵,甚至有些漫不經心,畢竟年紀有些大了,對新生事物缺少敏感性,居然連競選網站都沒有更新,他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解釋說,是因為他聘請更新網站的人幾周前突然去世了,並帶走了網站的密碼,所以他現在無法更新競選網站?令人忍不住要問:Are you serious? 這也從一個側麵說明,市長是不是太老了?小城的居民,是不是該考慮選擇一位年輕些的市長?

老市長麵臨的兩位挑戰者,目測都是印度裔,一位是現任4區議員Sabina,50歲上下,精明強幹,電腦工程師出身,Oracle公司高管,很可能是一位單身母親(競選文宣裏沒有出現過老公的照片,而在美國的選舉文化裏,強調家庭支持是很重要的,所以如果有老公而不出鏡是不太正常的),剛擔任了4年的市議員,期間擔任過兩年副市長,致力於提振小城經濟、鼓勵女性參與科技行業,此次放棄競選連任市議員,直接參選市長職位,向現任市長提出挑戰,主打“創新”牌,直言不諱提出更新換代,認為小城的領導層應該實現“年輕化”,並體現人口構成的變化。Sabina似乎是唯一一個在google 和youtube上投放廣告的候選人,上網的時候經常可以刷到,各個路口的廣告牌也很多,感覺人氣很旺。根據最新的人口統計,小城的亞裔人口比例已經達到48%,已經是最大的族群,但還沒有產生過亞裔市長,如果此次Sabina當選,她將創造曆史,不僅是第一位亞裔市長,也將是第一位女性市長!

另一位候選人,Dinesh醫生,也差不多50出頭,在一家大型保險公司擔任首席醫學官,有四個小孩,業餘時間做了很多誌願者工作,比如少年運動隊的教練,圖書館谘詢委員會和教育基金會的委員,等等,但沒有擔任過市議員,也沒有其他政府工作經驗,2020年直接衝出來競選市長失敗,此次卷土從來,仍然感覺希望不大,最好還是先從市議員做起,積累一下經驗,這樣比較容易讓選民接受。

但他的競選網站有兩個地方很有意思:一個是在介紹文字裏麵,引用了一段當地報紙的報道(筆者懷疑是付費軟文),直接說他比現任市長Dave和市議員Sabina都更了解小城的財務狀況,不知道依據何在?感覺有點自吹自擂;另外一個是他放了一段自己拍攝的宣傳短片,這是幾個候選人的競選網站上,唯一出現的動態影片,很生動,讓選民更直觀的了解這個人,但沒提出什麽具體的施政主張,而拍攝了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誇Dinesh 醫生是個好人,在小城生活了40多年,對小城很有感情,有領導能力和奉獻精神,還有醫學背景,可以帶領大家抗擊疫情,等等等等,直接就稱他為“最好”(best)、“完美”(perfect)的市長;讓人不僅忍俊不禁,再次領略了印度人民勇於表達、自信爆棚的特點,也值得推崇“溫良恭儉讓”的東亞人民反思J。

除了市長大位的爭奪之外,還需要選出兩個區的市議員。一個是2區,現任市議員Mark,是一位表情嚴肅的白人男性,目測60歲左右,退役美軍上校,西點軍校畢業。他的挑戰者是一位不到三十歲的年輕姑娘Sara,目測是拉丁裔,工程師,沒有太多經驗,但很有熱情,也是唯一在競選綱領中提到氣候變化問題的候選人,感覺是個很有政治抱負的年輕人。

另外一個需要選舉市議員是4區,由於Sabina放棄連任去競選市長,她空出的位置需要有人填補,目前有兩位競爭者,都是女性,一位是拉丁裔的Rubio,差不多40出頭,另外一位好像是白人和亞裔混血的Heidi,看起來50多歲(請大家原諒,筆者在介紹候選人的時候總是依靠感覺和目測,那是因為官方正式的參選文件都不會直接披露候選人的年齡、族裔等敏感信息,公眾隻能從照片、經曆、背景資料裏去猜個大概)。

前麵說過,美國許多小城的市長和議員都是不拿工資的,相當於誌願者,這裏當然不排除有些人有個人野心,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基本不會是希望利用公職牟利,攫取灰色收入。這方麵美國的法律是很嚴格的,但如果是想從政,那麽從基層幹起,積累一定的經驗和知名度,以後有機會可以去競選更高的職位,也是一條無可厚非的路徑。比如這次競選市長的Sabina,感覺就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競選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又比如參選2區的小姑娘Sara,大學業沒多久,還沒結婚,就已經想在政治上躍躍欲試。按照美國的法律,有政治野心沒有錯,想要出人頭地也沒有錯,隻要有能耐,願意“為人民服務”,就可以出來溜溜J從某種角度講,美國鼓勵“木秀於林”,鼓勵“出人頭地”,這大概也是美國長盛不衰的秘訣之一吧。

實際上,想要參選市議員一點也不難,隻有能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以:

  1. 是美國公民;
  2. 完成了選民登記;
  3. 未因實施或計劃實施行賄或受賄、貪汙、盜用或挪用公款、作偽證等被定過罪。(請注意這個限製很窄,基本上隻限於公務犯罪,既不涉及暴力犯罪,也不涉及政治犯罪,比如煽動顛覆、尋釁滋事等);.
  4. 能提供20-30份本區的選民簽名支持(這個門檻真的很低了)。

競選主要靠廣告牌J

大家常在電視新聞裏看到美國選舉活動很熱鬧,大型的集會造勢,旌旗招展、人頭攢動,其實在小城市,競選活動往往是靜悄悄的。能讓人感覺到有點選舉氣氛的不過是路邊、街角甚至鄰居家門口隨處可見的競選廣告牌。而競選廣告牌也不是亂放的,必要要“守規矩”:

a. 在擺放廣告牌之前,候選人必須簽署責任書,承諾在選舉結束之後十天內移除所有廣告牌,否則市政府會進行移除,但費用由候選人承擔;

b. 廣告牌需到市政府備案,內容必須與90天之內的選舉或投票有關(不能提前太多時間擺放);

c. 最大不能超過32平方英尺,最高離地麵不能超過8英尺;

d. 擺放位置不得妨礙通行,不能在高速路的進出匝道上,也不能在高速路上能看得見的任何地方(這應該是怕引起交通事故吧)。

除了廣告牌之外,候選人主要靠競選網站和走家串戶來宣傳自己,有些候選人,比如前麵提到的市長候選人Sabina會在youtube 和google上投放廣告,不時推送給當地上網的選民。一般在投票前一兩個月的時候,地方電視台、商會和其他一些團體,會組織幾場選民見麵會、政策說明會等,帶一點電視辯論的性質,但沒有總統選舉那麽濃的火藥味,遠沒有到州或者聯邦選舉“劍拔弩張”的程度。

美國地方選舉大多是非黨派性的!

小城選舉的這種“祥和氣氛”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市長和市議員選舉是“非黨派性的”(non-partisan),也就是說候選人名單上不會列出所屬黨派,各政黨也不會直接參與組織競選活動,所以黨爭的局麵大大減少。一般大家都很以為美國選舉通常是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相爭,但實際上在大多數郡縣和城市兩級是的地方選舉中實行的是非黨派性選舉,比如全美最大的30個城市中,隻有紐約、費城、華盛頓少數幾個城市是采用黨派性的選舉模式,其他大多數城市比如芝加哥、洛杉磯、波士頓、舊金山、丹佛、西雅圖等都是實行“非黨派”選舉的。

這是美國自進步時代(Progressive Era)以來一項重要的政治改革,目的是革除政黨機器對地方政治的控製,建立更高效、務實的地方政府。讚成地方選舉非政黨化的主要原因是許多人認為地方事務大多數是非政治性的,需要處理的多是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實際問題,用一句美國的俗話來說,就是“處理垃圾的方法,不分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因此不希望把“黨爭”帶到地方政治裏,而希望聚焦具體民生,解決實際問題。避免黨爭,也避免了因為選舉“大傷和氣”,不利於選舉之後繼續大家繼續合作,造福鄉裏鄉親。畢竟大家在同一個小城居住,低頭不見抬頭見,有很多事情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完成,如果因為選舉搞得別別扭扭的,日子很難過得舒心。

正因為如此,在美國大多數的地方選舉都是非黨派性的。當然在有些州,雖然法律規定地方選舉是非政黨化的,還是有些候選人會利用媒體訪談或其他機會,有意無意透露自己的政黨歸屬和傾向,以便收獲一些選票;有些地方政黨組織也會想法設法、明裏暗裏支持自己黨派的候選人,但加州在這方麵有更加嚴格的法律規定,有人稱之為“絕對”非政黨化的選舉:司法、學校、郡縣、城市的公職一律非政黨化,任何政黨和政黨組織不得對候選人表示支持、讚助或反對。

當然,任何事情都有兩方麵,有時候非政黨性的選舉反而競爭更加激烈,可能會出現兩個候選人同屬一個政黨的情況,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比如去年轟動一時的波士頓市長選舉,吳彌(Michelle Wu)就是戰勝了同屬民主黨的溫和派對手,贏得了市長寶座。此次筆者居住的小城選舉,候選人中間,應該也有屬於同一政黨的情況,這時候就更要拚政策、拚人氣,看選民喜歡誰更多一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