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飛的笨鳥

講文明,講禮貌,愛藝術,談幽默
(個人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複製)
個人資料
越吃越蒙山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事實的背後會藏有政治的圖謀

(2020-01-21 17:22:15) 下一個

(對網友批評的答複)

嗬嗬,看到知縣的留言,我知道硬角色來了。

首先,我肯定要接受知縣的批評和建議,不能對曆史事實有太多的想當然。我在這篇《鑄劍斬首和弱者複仇》的雜談中,的確有幾句話說得有些不夠嚴謹,深究起來,真未必找得到過硬的,經過史學界權威認可的證據來支撐我那些觀點的正確性。然而, “十六世紀的時候,中國人所掌握的航海技術水平與歐洲人相比,不一定就有很大的差距;而要說起鑄刀造劍的冶金技術,那應該是隻在歐洲人之上不在他們之下的。” 這樣的論斷,也不完全是憑空想象,毫無根據的。

有一個叫做Gavin Menzies的英國人,曾經在2008年的時候出了一本書《1434, The year of Magnificent Chinese Fleet sailed to Italy and Ignited the Renaissance》。他講的是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按照Menzies的說法, 是遠航而來的中國人的智慧點燃了文藝複興的火焰。當然,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作者為了嘩眾取寵而非要獨樹一幟,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國古人並不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實用技術上來說,從吃的到用的東西,許多都比西方出現的同類物品早許多,有的甚至是要早成百上千年。比如上舉運動的滑輪裝置,鎖,水車,風箏,火箭等等。他列舉了不少很有說服力的證據,說明像達芬奇這樣的文藝複興巨匠所做的許多實用發明,其實從根子上來看,都是源自古老的中國。

Menzies的理論未必完全站得住腳,也未必能得到以西方文明為主導意識的主流學界的完全認可,但至少他向世人展示出了一些新的曆史層麵,而這些層麵是以往西方主流社會不屑一顧的。到了現在,比較客觀的學者應該都會承認,在十五世紀的時候,中國人的艦船水平未必一定比當時稱雄西方的海上霸王葡萄牙人落後很多,有些外國學者認為可能還更先進。(我以前看到過一個牛津學者做不同文明體係的比較時,也有過同樣的結論)。我記得曾經有位文學城網友寫文說,鄭和的家族好像是基於雲南一帶,和蠻夷有點關係。具體怎麽回事,我是記不大清了,可能就像知縣網友給我的留言裏指出的,那時候混跡在中國又能精通航海技術的,是以來自阿拉伯的回回居多。這樣的說法是合理的,畢竟在那個年代,漢人們喜歡幹的事情,是以工匠所能產生的實用精巧為榮,而航海定位所需要的三角函數之類的抽象理論概念,則是阿拉伯人擅長的獨門學識了。這也許是古時候的朝廷早早地就懂得了洋為中用的道理帶來的好處吧。

另外我文中提到了十六世紀的打刀造劍的冶金技術,並沒有涉及火槍火炮的製造技術,那些應該是年代稍後一點的事情了。我說在十六世紀中國冶金技術領先,這一推斷是根據西方人做的曆史考證信息演繹而來,我沒有做過一對一的考古證據比較分析。在這點上,確實是不夠嚴謹。我所依據的是,在宋朝的時候(1078年),中國民間的原鐵冶煉技術就已經很發達了。那時的工匠們就已經開始使用硬煤而不是木柴來提高爐溫了。那時候宋朝的製鐵年產量是125000噸,而整個歐洲是到了1700年左右,才達到這樣的水平。根據李約瑟之流做出的考證數據,我是妄斷了一下,在那個時代,中國的鋼鐵冶煉能力,不單是量上領先世界,質上也“應該”是出類拔萃的。我是覺得,這樣想像比較符合邏輯,除非我看到實錘的反例。

我記得,幾年前我在寫《畢達哥拉斯三角》時,知縣網友就來留過言,提到了文明發展的連續性問題。他所說的觀點對我很有啟發,但進一步推導時,也還有許多想不通的地方。比如說,青銅器原材料的出處問題。夏商周時代,有的銅器是用來鑄文示眾的,那就會把銅鼎做的非常的重,這樣的東西總不會是從老遠的地方造好了,再遠隔萬水千山地馱帶到中原的吧。想象一下,覺得還是不斷地運輸小批量的礦石合乎道理些。而且,像是銅礦這樣的秘密,在地大物博的華夏大地上還是早早就被人探聽出來了,要不漢文帝也不會讓鄧通獨攬開采權了。

至於甲骨文與古埃及的楔形文字之間到底有沒有關聯,我是沒有這方麵的學識背景,不敢做太多的推測妄猜。不過,如果隻是以甲骨文之前2000年,沒有任何的過渡證據來懷疑其原創性,這點可能還是不夠充分。比如說,新石器時代以來,最有可能留下文字的地方應該是在木板上,那是在金屬書寫工具出現之前,用石刀石筆最容易刻下字跡的地方。但這也是最不容易讓後人得到證據的材料,任何能留下刻痕的木板,在沒有保護的自然狀態下,最多一兩百年,都會腐朽爛掉。甲骨可能是古人發現木板文字不能保持久遠以後找到的替代物品。不過,還得再次申明,我沒有受過正規曆史專業的學術訓練,以上這些都是是屬於瞎說妄談。但我們得相信專家吧?像是Jared Diamond這樣有影響力的專業(至少是半專業)學者,說起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時候,(到目前為止),也總是把中國當成獨立的文字發源地、獨立的青銅文明起源地、獨立的鐵器發源地,而大加推崇的。當然,各文明體係之間有沒有相互感染,信息交換,在沒有確鑿的證據呈現出來前,誰也不可能給出絕對的是或不是說法。

坦白地說,在那篇講斬首的拙文中,我是有點故意把話放得大了點。這是因為,這城裏實在是有太多的數典忘宗之徒,一談起中國,一談起中國文化,氣就不打一出來,簡直就是一無是處,無論好壞都要貶損,好像隻有這樣才說明他們的見識超凡脫俗。批判當代或者現代我沒意見,這裏的確是有許多和現代文明抵觸甚至是反動或倒退的理念和做法, 讓人氣憤。老祖宗當然也可以批,批那些迂腐荒謬的東西沒有問題。但如果說華夏文明連根就是爛的,中國人齊根從來就什麽都不行,似乎根本就不配存活在這世界上。這就讓人有些氣不過了。於是,我不得不反一下潮流,把一些另類事實呈現出來。

那些號稱是掌握了某種事物的客觀認知的人,他們是在試圖控製和主宰其餘的人們。。。其實根本沒有客觀事實(史實)這回事。所有被稱作“事實”的東西,都是被理論汙染過了的。而且,所有的理論都是被道德和政治的信條感染了的。。。。 因此,當有人穿著實驗室的白大褂,過來告訴你說這個這個還有這個是事實!那麽在他那個漿洗過的白袖子裏麵,一定藏有政治圖謀。(Anybody who claims to have objective knowledge about anything is trying to control and dominate the rest of us…There are no objective facts. All supposed “facts” are contaminated with theories, and all theories are infested with moral and political doctrines… Therefore, when some guy in a lab coat tells you that such and such is an objective fact….he must have a political agenda up his starched white sleeve.)

這是美國當代人類學家Matt Cartmill 就人類對事實(或史實)認知而給出的一段精彩的論述。所以,我在想,任何時候,在盡力遵守規則的同時,是不是對別人說的事實或史實也要保持一份謹慎呢?

 

==================================================================



附錄 :臨江縣知縣在《鑄劍斬首和弱者複仇的故事》後的留言

不知道山人有哪些史實可以證明 “十六世紀的時候,中國人所掌握的航海技術水平與歐洲人相比,不一定就有很大的差距;而要說起鑄刀造劍的冶金技術,那應該是隻在歐洲人之上不在他們之下的。” ?? 

航海技術:天朝的航海技術興起於12到13世紀的宋朝和元朝時期。其技術並非本土生長,而是來自於阿拉伯。宋朝政府招撫蒲壽庚家族,授官福建安撫沿海製置使。這個蒲壽庚, 就是來自中亞的穆斯林。元代一朝,蒲壽庚家族掌控海上貿易,獨霸市舶。 

突然像是地底下突然冒出來的技術,天朝曆史上還出現過其他幾次。比如青銅器和鐵器。都沒有事先的技術發展時期的曆史證明,突然就出現了。按照科技發展的規律,青銅器(銅合金)的出現之前,必須有黃銅(純銅),而天朝則沒有發現黃銅的曆史事實記錄(發掘)。 

文字,也是這種狀況。突然間,高度發達的甲骨文就出現了。從沒有文字到甲骨文這個水平的文字,至少應該有2000 年的發展過程。而天朝沒有出土過更早期的文字發掘。 

16世紀的兵器: 

歐洲一直處在征戰之中,各國一直在搞軍備競賽。而中土在元朝,家庭擁有一把菜刀都是要獲得批準的。明朝對元朝的戰爭,也就短短幾十年而已。明朝的火器大炮,都是從西洋進口的。山人有啥證據證明天朝的兵器技術更先進? 

1415 年,英國國王亨利五世帥軍和法國軍隊在阿金考大戰,Battle of Agincourt。法軍的鎧甲和刀具之精良,已經達到一個極高的水準。法軍的鎧甲,一般的弓箭已經無法穿透。而天朝則從來沒有出現過西歐的那種精良的鎧甲。現在西歐到處都有中世紀兵器博物館。英國的倫敦塔裏麵就有大量藏品。 

山人啊,請別對曆史史實想當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6)
評論
越吃越蒙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ilverbug' 的評論 : 謝謝支持,春節快樂。
silverbug 回複 悄悄話 讚賞山人對中庸的解讀,中庸之道是正道,而非消極地無所作為。
出於各種原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個體之間的差異可以很大。 覺得你對曆史的敘述還有看法都是比較客觀的。
越吃越蒙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土豆-禾苗' 的評論 : 總的來說,中庸應該是一種方法論,一種處世之道。但如果把中庸理解為委曲求全,苟活無爭,就片麵膚淺了。我覺得,中庸是要擺脫偏執。這也是古人從生存演變進程中培育出來的智慧。在一個生物種群對外競爭的生命周期過程中,任何過激和落後,都是讓生命所處狀態的危險度提高,而越靠近正態分布中線,生命存活延續的概率就越高。所以中庸就是保證高概率生存的智慧。當然,以辯證的觀點來看,激進成功有可能得到最大的reward,所以,一個物種群要有小數量的個體激進,去突破從而得到基因變異。但那是低概率事件,對於一個物種頭領來說,他的生活理念和智慧是不能冒整體滅亡的風險,讓整體都激進,這也是基因傳遞的要求。

因此,對於個體而言,你要選擇什麽生存理念是你自己的事,你可以拿生命賭博,選擇特別激進的活法,那樣成功後可能封侯拜相,但概率很低,也可以選擇特別落後的活法,逆來順受,那就是被人宰割的可能大增。對我這種智力體力都是平庸之輩而言,中庸但偏一點激進是我認為最優化的選擇。這就是最為適應自然選擇的理念,不要最好隻要足夠好。

所以,我會反對文革無政府主義那樣的極左,也會反對種族歧視那樣的極右。我就是一個在正態分布主軸左右不大的區域內來回擺動的人,社會偏右了,我會滑向左邊,社會偏左了,我會滑向右邊。這就是我的中庸之道。

不過,在這個歲數上,每個人的生存理念都是固化了,誰也別想說服誰,但是思想一邊倒,認為中國人中國文化一無是處,我是反感的。盡管如此,我也不會跑到別人家裏去揮棒子,隻是在我認為那樣的言行損壞到公眾利益的時候,會站出來發聲。的確,道不同難以為謀,大家還是求同存異,相互禮待,取長補短吧。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越吃越蒙山人' 的評論 : “大棒伺候”,哈哈,好啊,隨時恭候,:))

“中庸好不好?”,嗬嗬,我一直認為中庸本是一種個人性格,但在很多長期禁錮的環境中,“中庸”就不再是一種由個人性格決定的“做法”,而變成一種全體人的生存之“道”,再漸漸的,中庸就搖身一變成一種“人生哲學”而被全體“人民”有意無意地支持讚賞並半強行推行……

這種情況下,“中庸好不好”就是一種偽命題了,因為大家必須中庸,要不然沒命。

“我知道硬角色來了”,我該“站在哪一邊”呢?我性格溫和,那就中庸一下站中間吧,:))

大家新年好。
臨江縣知縣 回複 悄悄話 有很多朋友參與討論,這是好事。不過,從對話中,我看到了隱憂。曆史,是一門科學。考古,更是一門科學。既然是科學,就不要“站在 ... 的一邊”,而是應該提供證據來證明論點。我自認為我是個科學工作者,自然科學。我的書房裏掛著本州州長簽名的博士學位證書。

科學,有兩種解釋方式。一種是哲學意義上的,科學就是可質疑的東西,不可置疑的都應該歸入宗教或信仰的範疇。

另一種,更具有現實意義:科學是一種方法論,提出一個假設,再找證據去證實。如果不能證實,就隻是假說而已。任何一個科學理論,都必須公開地接受質疑,隻須提出一個反例,就必須修正這個理論的適用範圍,或者,重新構建一個新的理論框架。科學,並不代表正確,隻是代表現有條件下的最佳認識。科學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否定既有認識的過程。隻有不斷地質疑,科學才會發展。現代的科學論文,都有極為狹窄的適用範圍,每個科學工作者首先就必須要認識到自己工作的不足,know what you know,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這些對科學的認識,對科學方法論的認識,其基礎是邏輯思維。竊以為,現代科學的奠基人,是一個蘇格蘭哲學家 David Hume 大衛.休謨。他的哲學思想,解釋了邏輯的過程,最重要的部分,是解釋了“因果關係”和“相關關係”的區別。現代科學,每時每刻都在探尋“因果關係”。

上海的龍美術館,把 3500 年前的時代稱為“史前時代”,就是這種科學精神的體現。一個文科的文化人,也能有這樣的科學認識,實在敬佩。

搞清楚這些這些,對認識世界非常重要。自己對世界認識清楚了,才能去教孩子。我家兩個高中生,和我討論問題,迄今沒有代溝。特別是對於社會問題的討論,30 多歲的年齡差距,根本不是一個問題。我想,原因就是我講道理講邏輯。 自吹一下,哈哈。
越吃越蒙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武勝' 的評論 : 沒錯,極左極右都在這上麵有許多拙劣的表現,都是以政治目的組合認知事實。這點以後我專門寫文和大家交流一下。謝謝。
越吃越蒙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土豆-禾苗' 的評論 : 你說的中世紀後期歐洲和文藝複興前期的歐洲人對東亞有憧憬是很有道理的。
不過鴉片戰爭後就不行了。他們把浪漫情懷久投向了日本。文化藝術上尤甚,所以有歌劇,有仿浮世繪風格的繪畫。
漢文化的優勢的確是在宋朝以後走下坡路了。尤其是經過元清的外族奴役之後。我覺得不能拿鴉片戰爭的結果比東西文化的優劣。很顯然,那是東方帝國輸了。那時的大清國在軟硬文化上比歐洲強固差的不止一點半點。所以,你批評近現代中國落後,我沒話說。但你要是說中國文化的根子一開始就不正,我就要大棒伺候了。不是說不能批判傳統文化,但要一分為二,比如,中庸好不好?它有讓人安於現狀的消極方麵,也有不偏執,即不極左也不極右的中正穩妥,這就是我說要辯證看問題的道理。辯證是帕拉圖帶給世界的,所以別學腦子一根筋的人,不要排斥辨證法哈。


武勝 回複 悄悄話 支持山人。雖然史實的認定會有爭議,但政治主導的確被很多人用得太過,左右都有。我也是懷疑論者,題目說得不錯。

關於鐵器,古代中原似乎並不令人印象深刻。好像精鐵煉製西域比較強,很可能技術原創來自中東。估計歐洲和中土一樣都受惠於中東,不用爭議小三還是小四更強了。知縣的論點中有一個無法認同,就是說缺了起源的脈絡證據就隻能是外來的。這個方法學在曆史考證方麵是有問題的,因為越是古老的東西存世的證據就越少,也越難準確辨別。仰韶文化到周朝跨越數千年,這中間不知會發生多少事,說不定往後又有發現呢?外來隻是可能性之一。不了解不要妄下結論。人類也是“突然橫空出世”的。
越吃越蒙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ng' 的評論 : 嗯,同意。大明自鄭和後就鎖國關海了。這就沒有發展了。歐洲則開始了文藝複興,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一百年後,差距還是有的。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比較站在知縣這一邊。讀前一篇時,首先想到的是如果沒有直接接觸/碰撞,(類似於鴉片戰爭),也沒有具體考古文物,很難憑“文字記錄”判斷孰優孰劣,或者說各有各的理。

另一個問題,在雙方並不互相了解的那時期,好像歐洲從中世紀到啟蒙時期,直到18世紀初,都有不少學者對中國有非常的羨慕崇拜的浪漫感情,伏爾泰、歌德、萊布尼茨等;而我們對他們似乎很少提及,甚至有很多不屑的記錄。其實憑借傳教士帶來的東西,已經可以“推理”出歐洲的“知識結構/體係”的優勢了。

我想,我可能就是屬於“一談起中國,一談起中國文化,氣就不打一出來,簡直就是一無是處,無論好壞都要貶損,的數典忘宗之徒”,:))))
c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臨江縣知縣' 的評論 : 說到刀劍,記得看過錢穆的說的一個史實,說明軍動員打努爾哈赤,臨時從庫裏取刀劍, 都生鏽了,出發前要殺一頭牛祭旗,結果換了無數把刀都殺不死。
cng 回複 悄悄話 我印象中,根據記載鄭和的船隊都是沿著海岸線航行,和哥倫布的橫跨大洋,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差距還是很大的。
越吃越蒙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臨江縣知縣' 的評論 : 謝謝知縣再來留言,道出進一步的思考和更為細致的史料。這些真的對我幫助很大,我也基本認可。希望以後常來交流探討,我們相互學習。如果認為我文中有任何錯誤和不妥,別留情麵,盡管批評指正。
越吃越蒙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Fanreninus' 的評論 : 你的總結挺有道理。
煩人最近好像官司不斷糾紛纏身哈。文學城也挺有意思,嘴裏髒話連篇惡心下作的人可以招搖過市,你說幾句嘲諷話就要被警告,搞不懂他們的規則。不過,你腦子快,感覺敏銳,以後別和別人糾纏小事,多寫點流行病學的科普,我愛看。
臨江縣知縣 回複 悄悄話 哈哈,很欣賞山人的學術討論誠意。我從山人這裏學到了很多很多,特別是藝術,藝術史和一些天朝曆史。我 bookmark 了山人的博客,以保證不會漏掉東西。謝謝!

銅器和文字的起源,這個題目太大。我這裏隻略微將幾句參觀陝西博物館的感想。那裏的藏品極其豐富,曆史極長久。不過,很多的疑惑也就產生在那裏。陝西被公認是周朝的起源,這是有很多考古發掘來證明的,這應該沒有問題。而且,周朝開始不久,就有了相對準確的可以確定年份的文字記錄。周朝和商朝的青銅器,極其精美,即使是現代,要做一個類似題材類似工藝水準的青銅器,都不一定容易。在周朝之前,那裏出現的文化,是仰韶文化,這是一個沒有文字的陶器時代的文化,因為沒有文字,很難認為是高度的文化。在商周和仰韶之間,我徘徊了很久,仔細對比兩者之間的區別。我的結論是:仰韶文化和商周文化,兩者之間,沒有曆史的傳承關係。 即使,假設兩者之間有直係的血源關係,那麽,中間至少缺失了幾千年的曆史。沒有物證,就不能下肯定的結論。

周文化,就和甲骨文一樣,是突然橫空出世出現在那片土地上的。考古發掘,已經發現了大量 7000 年前的曆史遺跡(陶器和石器shidai1),卻沒有任何文字早期起源,沒有高度發達的青銅器早期起源,等等的實際證據。3500 年前一直到 5000 年前的這段曆史,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我去上海的龍美術館(博物館)參觀。那裏的浦東館,有個“如意”展,在曆史紀年上,把 3500 年前寫為“史前時代”。我對此肅然起敬。這種尊重曆史的做法,真不多了。

關於東西方的兵器對比,我再發表幾句意見。古代的冷兵器時代的東西方,除了極少的曆史記載的大唐軍和中亞在波斯阿富汗一帶的一次戰役,怛羅斯戰役,基本沒有直接對抗的記錄。因此,直接對比兩者之間的兵器水平,恐怕比較困難。但是,西方的曆史博物館裏麵,收藏了大量中世紀的兵器,包括刀具和鎧甲等等。日本也有大量的收藏。偏偏中土近乎沒有。據說,現存的唐朝的刀,僅有三把,還不知道真假。再古代一點的,有越王勾踐劍等等極少數考古發掘。我不知道越王劍和古代的羅馬劍對砍,誰會獲勝,隻能按下不表。

推動社會進步最有力的,是社會的需求。西方的歐洲,從 3000 多年前的古希臘開始,就一直處在征戰之中,對兵器技術和戰法的需求,極其饑渴。而近 2000 來年的曆史,中土的主旋律則是大一統。一旦統一完成,就收集銷毀民間的兵器。因此,對兵器的需求,隻有間歇性的一些少數年份。在 13 到 15 世紀這個時間段,西歐正是冷兵器軍備競賽的火熱時期。表現在裝備上,法國已經可以鍛造出精美堅固的鎧甲。這些鎧甲,外部的表麵已經可以很光滑,表現出鍛造技術的高超。在阿金考戰役中,法軍的高級鎧甲,讓法軍自信心高度膨脹,不可一世。法軍進 3 萬人,對陣英軍 9000。戰鬥打響,法國衣著華麗,鎧甲錚亮的貴族重騎兵,爭先恐後地衝向裝備簡陋的英軍。英軍的農民長弓兵,發射弓箭,無法穿透騎兵的鎧甲,但擊倒了大批馬匹。落在馬下的重裝騎兵,陷入泥濘之中,錚亮的鎧甲讓他們連腳都無法拔出泥濘。於是,幾千貴族重騎兵反倒被英國的農民軍俘虜。隨後,為了防止仍然裝備齊整的法軍俘虜嘩變,英王亨利五世下令殺死俘虜。英國貴族們不願意,因為希望可以向法國勒索贖金。亨利五世隻好繞過自己的貴族,直接下令給農民兵。也是,頃刻之間,幾千法國貴族被英國農民捅死。許多法國的貴族家庭祖孫三代全部被消滅,而絕後。至此,英國正式崛起為一個歐洲強國。
Fanreninus 回複 悄悄話 我的感覺是中國人在機器發明之前還是可以的,但是有了機器和槍以後就不行了。我總覺得中國人不是不聰明或者缺乏創新精神,而是喜歡將就或者安於現狀,從我們的廚房用品就可以看得出來,幾千年如一日地用那些鍋碗瓢盆,而西方人一天到晚都在搗鼓著如何改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