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的背後會藏有政治的圖謀
文章來源: 越吃越蒙山人2020-01-21 17:22:15

(對網友批評的答複)

嗬嗬,看到知縣的留言,我知道硬角色來了。

首先,我肯定要接受知縣的批評和建議,不能對曆史事實有太多的想當然。我在這篇《鑄劍斬首和弱者複仇》的雜談中,的確有幾句話說得有些不夠嚴謹,深究起來,真未必找得到過硬的,經過史學界權威認可的證據來支撐我那些觀點的正確性。然而, “十六世紀的時候,中國人所掌握的航海技術水平與歐洲人相比,不一定就有很大的差距;而要說起鑄刀造劍的冶金技術,那應該是隻在歐洲人之上不在他們之下的。” 這樣的論斷,也不完全是憑空想象,毫無根據的。

有一個叫做Gavin Menzies的英國人,曾經在2008年的時候出了一本書《1434, The year of Magnificent Chinese Fleet sailed to Italy and Ignited the Renaissance》。他講的是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按照Menzies的說法, 是遠航而來的中國人的智慧點燃了文藝複興的火焰。當然,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作者為了嘩眾取寵而非要獨樹一幟,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國古人並不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實用技術上來說,從吃的到用的東西,許多都比西方出現的同類物品早許多,有的甚至是要早成百上千年。比如上舉運動的滑輪裝置,鎖,水車,風箏,火箭等等。他列舉了不少很有說服力的證據,說明像達芬奇這樣的文藝複興巨匠所做的許多實用發明,其實從根子上來看,都是源自古老的中國。

Menzies的理論未必完全站得住腳,也未必能得到以西方文明為主導意識的主流學界的完全認可,但至少他向世人展示出了一些新的曆史層麵,而這些層麵是以往西方主流社會不屑一顧的。到了現在,比較客觀的學者應該都會承認,在十五世紀的時候,中國人的艦船水平未必一定比當時稱雄西方的海上霸王葡萄牙人落後很多,有些外國學者認為可能還更先進。(我以前看到過一個牛津學者做不同文明體係的比較時,也有過同樣的結論)。我記得曾經有位文學城網友寫文說,鄭和的家族好像是基於雲南一帶,和蠻夷有點關係。具體怎麽回事,我是記不大清了,可能就像知縣網友給我的留言裏指出的,那時候混跡在中國又能精通航海技術的,是以來自阿拉伯的回回居多。這樣的說法是合理的,畢竟在那個年代,漢人們喜歡幹的事情,是以工匠所能產生的實用精巧為榮,而航海定位所需要的三角函數之類的抽象理論概念,則是阿拉伯人擅長的獨門學識了。這也許是古時候的朝廷早早地就懂得了洋為中用的道理帶來的好處吧。

另外我文中提到了十六世紀的打刀造劍的冶金技術,並沒有涉及火槍火炮的製造技術,那些應該是年代稍後一點的事情了。我說在十六世紀中國冶金技術領先,這一推斷是根據西方人做的曆史考證信息演繹而來,我沒有做過一對一的考古證據比較分析。在這點上,確實是不夠嚴謹。我所依據的是,在宋朝的時候(1078年),中國民間的原鐵冶煉技術就已經很發達了。那時的工匠們就已經開始使用硬煤而不是木柴來提高爐溫了。那時候宋朝的製鐵年產量是125000噸,而整個歐洲是到了1700年左右,才達到這樣的水平。根據李約瑟之流做出的考證數據,我是妄斷了一下,在那個時代,中國的鋼鐵冶煉能力,不單是量上領先世界,質上也“應該”是出類拔萃的。我是覺得,這樣想像比較符合邏輯,除非我看到實錘的反例。

我記得,幾年前我在寫《畢達哥拉斯三角》時,知縣網友就來留過言,提到了文明發展的連續性問題。他所說的觀點對我很有啟發,但進一步推導時,也還有許多想不通的地方。比如說,青銅器原材料的出處問題。夏商周時代,有的銅器是用來鑄文示眾的,那就會把銅鼎做的非常的重,這樣的東西總不會是從老遠的地方造好了,再遠隔萬水千山地馱帶到中原的吧。想象一下,覺得還是不斷地運輸小批量的礦石合乎道理些。而且,像是銅礦這樣的秘密,在地大物博的華夏大地上還是早早就被人探聽出來了,要不漢文帝也不會讓鄧通獨攬開采權了。

至於甲骨文與古埃及的楔形文字之間到底有沒有關聯,我是沒有這方麵的學識背景,不敢做太多的推測妄猜。不過,如果隻是以甲骨文之前2000年,沒有任何的過渡證據來懷疑其原創性,這點可能還是不夠充分。比如說,新石器時代以來,最有可能留下文字的地方應該是在木板上,那是在金屬書寫工具出現之前,用石刀石筆最容易刻下字跡的地方。但這也是最不容易讓後人得到證據的材料,任何能留下刻痕的木板,在沒有保護的自然狀態下,最多一兩百年,都會腐朽爛掉。甲骨可能是古人發現木板文字不能保持久遠以後找到的替代物品。不過,還得再次申明,我沒有受過正規曆史專業的學術訓練,以上這些都是是屬於瞎說妄談。但我們得相信專家吧?像是Jared Diamond這樣有影響力的專業(至少是半專業)學者,說起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時候,(到目前為止),也總是把中國當成獨立的文字發源地、獨立的青銅文明起源地、獨立的鐵器發源地,而大加推崇的。當然,各文明體係之間有沒有相互感染,信息交換,在沒有確鑿的證據呈現出來前,誰也不可能給出絕對的是或不是說法。

坦白地說,在那篇講斬首的拙文中,我是有點故意把話放得大了點。這是因為,這城裏實在是有太多的數典忘宗之徒,一談起中國,一談起中國文化,氣就不打一出來,簡直就是一無是處,無論好壞都要貶損,好像隻有這樣才說明他們的見識超凡脫俗。批判當代或者現代我沒意見,這裏的確是有許多和現代文明抵觸甚至是反動或倒退的理念和做法, 讓人氣憤。老祖宗當然也可以批,批那些迂腐荒謬的東西沒有問題。但如果說華夏文明連根就是爛的,中國人齊根從來就什麽都不行,似乎根本就不配存活在這世界上。這就讓人有些氣不過了。於是,我不得不反一下潮流,把一些另類事實呈現出來。

那些號稱是掌握了某種事物的客觀認知的人,他們是在試圖控製和主宰其餘的人們。。。其實根本沒有客觀事實(史實)這回事。所有被稱作“事實”的東西,都是被理論汙染過了的。而且,所有的理論都是被道德和政治的信條感染了的。。。。 因此,當有人穿著實驗室的白大褂,過來告訴你說這個這個還有這個是事實!那麽在他那個漿洗過的白袖子裏麵,一定藏有政治圖謀。(Anybody who claims to have objective knowledge about anything is trying to control and dominate the rest of us…There are no objective facts. All supposed “facts” are contaminated with theories, and all theories are infested with moral and political doctrines… Therefore, when some guy in a lab coat tells you that such and such is an objective fact….he must have a political agenda up his starched white sleeve.)

這是美國當代人類學家Matt Cartmill 就人類對事實(或史實)認知而給出的一段精彩的論述。所以,我在想,任何時候,在盡力遵守規則的同時,是不是對別人說的事實或史實也要保持一份謹慎呢?

 

==================================================================



附錄 :臨江縣知縣在《鑄劍斬首和弱者複仇的故事》後的留言

不知道山人有哪些史實可以證明 “十六世紀的時候,中國人所掌握的航海技術水平與歐洲人相比,不一定就有很大的差距;而要說起鑄刀造劍的冶金技術,那應該是隻在歐洲人之上不在他們之下的。” ?? 

航海技術:天朝的航海技術興起於12到13世紀的宋朝和元朝時期。其技術並非本土生長,而是來自於阿拉伯。宋朝政府招撫蒲壽庚家族,授官福建安撫沿海製置使。這個蒲壽庚, 就是來自中亞的穆斯林。元代一朝,蒲壽庚家族掌控海上貿易,獨霸市舶。 

突然像是地底下突然冒出來的技術,天朝曆史上還出現過其他幾次。比如青銅器和鐵器。都沒有事先的技術發展時期的曆史證明,突然就出現了。按照科技發展的規律,青銅器(銅合金)的出現之前,必須有黃銅(純銅),而天朝則沒有發現黃銅的曆史事實記錄(發掘)。 

文字,也是這種狀況。突然間,高度發達的甲骨文就出現了。從沒有文字到甲骨文這個水平的文字,至少應該有2000 年的發展過程。而天朝沒有出土過更早期的文字發掘。 

16世紀的兵器: 

歐洲一直處在征戰之中,各國一直在搞軍備競賽。而中土在元朝,家庭擁有一把菜刀都是要獲得批準的。明朝對元朝的戰爭,也就短短幾十年而已。明朝的火器大炮,都是從西洋進口的。山人有啥證據證明天朝的兵器技術更先進? 

1415 年,英國國王亨利五世帥軍和法國軍隊在阿金考大戰,Battle of Agincourt。法軍的鎧甲和刀具之精良,已經達到一個極高的水準。法軍的鎧甲,一般的弓箭已經無法穿透。而天朝則從來沒有出現過西歐的那種精良的鎧甲。現在西歐到處都有中世紀兵器博物館。英國的倫敦塔裏麵就有大量藏品。 

山人啊,請別對曆史史實想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