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人生

教育隨筆,笑談風趣,合樂家庭,人生苦短,適時行樂,攜上家人,皆大歡喜!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怎樣培養孩子的social skills!

(2013-05-18 08:19:41) 下一個
有家長問小學階段孩子怎麽麽提高social skills? 很多elementary schools 有不少活動. 我個人認為參加base school 的活動會比上某一些興趣班更能鍛煉學生的social 能力。參加學校或社區活動,讓學生更有參與的感覺。同時接觸不同的人種,了解不同人的想法。這一點,我還是有一些感言。我二女學校的課外活動比較多,有一些是公益性質的。女兒學校十年曆史,前七年,人口比例以白人為主,最高占到百分之九十七。近幾年亞裔學生比例不斷上升,因為是GT的base school,再加上好高中學區。這一點大家可以想像。這兩年學校有些傳統活動無法進行下去。前年我老大四年級. 學校四年級學生和家長會在四月份有一個星期天組織全校捐獻舊自行車活動。學生自行動手拆散後,裝上卡車運往非洲某個地方去給需要的家庭. 就像中國的支貧。當然主要鍛煉小孩動手能力和參於感。之前每年都收到一百七八十輛車和不少家長參與。但隨著亞裔人口的增加,自行車數量及參與人數不斷下降,前年我老大他們隻收到六十輛車且隻有我們家兩個小孩和另一個中國男孩參與。那一屆有華裔小孩三十人左右。本身參加活動與否並無太大話題。問題是為什麽這些活動華裔學生不積極。有些家長說,這些活動都在周末,我小孩周末時間安排超滿。小提琴,跳舞,遊泳,踢球,美術,數學,中文等等,哪有閑工夫參加那些不著邊的事。但是正是因為我們很多家長把小孩太多的時間,精力花在這些individual activities上去了。忽視了培養群體適應能力的機會。從小就讓孩子們在一種人口占大比例的環境裏成長,這沒有給他們太多機會與不同種族的小朋友相處。到了初中以上,學生已有固定擇友標準。共同的話題,共同的興趣,信仰等等已成形。到那時已不太容易培養合群的個性了。這就昰我看到從五年級往上,亞裔學生多半聚群,except few 。就連上課坐的坐位也都在一起。這些少數比較合群的,一是可能性格外向,更大原因是家長open mind 的教育和培養方式起了作用。反之,一群同樣的朋友,同樣的話題,同樣的處事哲理,那和我們這一代有本質的區別嗎? 隻是在美國而己。其實,feel comfortable 是一種狀態。首先要從小教育小孩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different from others。 有了這個概念,盡量鼓勵小學時期的學生參與人種不同的活動。社區,學校,team 的social events。家長越重視,小孩越容易和別人交流。越多認知他人的想法,就越容易互相諒解,不是朋友,至少也不昰敵人。但等大學一畢業,社會上又回到mixing pot 那個狀態。那時已成人,比小時候更難適應與人相處。十二歲之前是性格成形的關鍵期,家長多一些influence對他們以後的交友及適應能力有相當大的影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