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東方時事] 印度借孟買慘案劍指巴基斯坦,歐美千方百計要拿下中國!

(2008-11-30 22:30:36) 下一個

東方時事:

星期五 08年11月28日
  
  
  辛格稱孟買恐襲有境外背景 對鄰國提出警告
  
  【綜合消息】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27日說,孟買連環襲擊可能由總部設在鄰國的恐怖組織策劃。他沒有明確指出具體國家。"這些精心策劃、組織嚴密的襲擊可能與境外有聯係,意在通過選擇知名襲擊目標製造恐慌。"辛格當天在全國電視講話中說。
  孟買襲擊發生後,自稱"德幹聖戰者"的組織宣布對襲擊負責。
  辛格說:"顯然,實施這些襲擊的組織總部設在國外......目的是在我國商業中心製造混亂。"
  路透社說,印度政府先前多次指責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鄰國為一些武裝組織提供庇護,支持它們在印度境內發動襲擊。
  辛格當天對鄰國提出"嚴正警告"。按照他的說法,印度"不會容忍"襲擊者利用鄰國領土向印度發動襲擊,如果鄰國不采取合適措施,"將付出代價"。
  辛格在講話中向遇難者家屬致以哀悼,承諾加強安保措施,推動安全機製改革,避免類似悲劇重演。"我保證,盡快落實措施,以認真的態度推進改革,"辛格說,"印度將不惜一切代價確保公眾安全。"他提出,將成立專門調查機構,通過立法加強反恐力度。
  辛格同時承諾追捕發動襲擊的恐怖組織成員。《印度時報》報道,襲擊發生前幾天,辛格召集會議,呼籲建立專門反恐部隊,應對國內不斷發生的襲擊。
  報道援引辛格當時的發言說,國內已經發生多起襲擊,再也承受不起更多恐怖事件。
  連環爆炸發生時,孟買似乎一下子成為一座不設防的城市,警方反恐能力引發一些人質疑。
  一些分析師推斷,孟買襲擊規模大,危害嚴重,將提速印度安全機製改革。
  
  【時事點評】在這裏,我們首先譴責製造這場恐怖襲擊的勢力。其次,我們也想提請印度政府注意:不要"輕率"地從"習慣角度"下"定論",特別是在西方媒體將"目標"拚命地往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甚至阿富汗這些個"敏感詞匯"上"扯"的時候,更應該如此。
  
  請大家注意我們用引號強調的兩個詞:一個是"輕率"、一個是"習慣角度";
  
  ●西方媒體"喜歡回憶"印度政府之前的習慣做法
  
  我們先來看什麽是所謂的"習慣角度"?
  
  大家知道,就在全球媒體都在強烈關注這起恐怖襲擊事件的時候,西方媒體有一個共同愛好,那就是"喜歡回憶"、且用大量篇幅"回憶"印度政府之前的習慣做法,即"類似事件一定與克什米爾問題相關,從而與巴基斯坦鐵定相關"。
  
  
  ●與"誰是幕後黑手"相比,誰是此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更加重要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恐怖襲擊發生之後,特別是,在恐怖襲擊仍然沒有完全平息、各種證據有待收集、仔細驗證的現在,與其"主觀猜測"誰是幕後黑手、還不如"客觀關注"誰是此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來得重要。而在思考"誰是最大受益"的問題時,有這麽幾個細節值得注意:
  
  第一,在金融危機在大西洋兩岸全麵爆發的情況下,諸如"中國向印度境內恐怖組織提供武器"之類的不實報道開始見諸於西方媒體(中國外交部已對此公開予以駁斥);
  
  第二,由於中國拒絕支持歐盟精心製定的、旨在"即借中國等南方國家之手打倒美元本位製,又要借‘G7'同屬北方國家這一支點、繼續掌控國際金融體係"的"新版布雷頓森林體係",被歐盟寄予厚望的華盛頓金融峰會"最終失敗";
  
  
  ●再談"有了印度這塊掣肘,美國就可以分頭對付中歐俄的原理"
  
  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曾經說過:如果印度在"歐美有可能支持它加入伊核六方會談"的"戰略誘惑"之下,暫不參與"中俄"正在嚐試的"相互貿易用本國貨幣進行結算的結算模式"的話,那麽,中俄用"另起爐灶"之方式向美國、歐盟施加戰略壓力的力道就會小許多,反而憑空多出了一塊掣肘(事關巴基斯坦局勢穩定):
  對美國而言,即便局限在經濟層麵去看問題,有了這塊掣肘,麵對"中歐俄"必須交出美元本位製的"逼宮",就可以分頭對付,其原理如下:
  
  對付"中俄",它可以用"萬不得已、就同意歐盟的條件,既簡單回歸布雷頓森林體係,由西方共同主導國際金融"的選擇去對"中俄"施加壓力,而歐盟也可以用"美國有可能願意簡單回歸"為籌碼,拒絕考慮"中俄"之"必須充分考慮中俄等南方國家的金融話語權的合理要求";
  
  而對歐盟,歐盟"仍然不願意放棄金融主導權"的私心,足以讓"中俄"隻願意提供"有限支持",那就是:必須打倒"美元本位製",但同時又由於不可能接受"西方主導國際金融體製"的安排,對歐盟非常重要的15日華盛頓金融峰會,很可能在"必須打倒美元本位製,但如何打倒、特別是打倒之後的國際金融體製是個什麽樣的爭論"中,開成一場"茶話會"。
  
  
  ●華盛頓金融"茶話會"反證了"上述論述"的合理性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一方麵,"上述論述"實際已明示了11月15日華盛頓金融峰會不可能取得實質性突破;而另一方麵,最終開成了一場"茶話會"的華盛頓金融峰會、又反證了"上述論述"的合理性。
  
  ●自布托遇刺之後,美國人手上就一直"磨蹭"著一張大牌
  
  第三,也許大家很難注意到,恐怖組織發動恐怖襲擊的時間距離巴基斯坦前總理貝-布托遇刺就快一周年了(還有一個月的時間)。
  一如我們一再強調的,自布托遇刺之後,美國人手上就一直"磨蹭"著一張大牌,即"布托之死的後續發展",在我們看來,美國人在打這張牌的過程中雖有收獲、但並不如意:
  
  一方麵,華盛頓在巴基斯坦政府"低效化"的層麵的確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根據我們的觀察,由於北京對巴基斯坦的影響力非常強大,華盛頓顯然在"將巴基斯坦政府低效化"與"防止巴基斯坦局勢徹底失控"之間很難把握節奏。
  
  事實上,對美國決策者而言,巴基斯坦政局徹底搞亂也不失為"布托之死後續發展"的一個選擇(我們並不懷疑,美國人的確能夠做到這一點,比如策動巴基斯坦分裂勢力公開行動),但從目前的情況看,由於堅決反對美軍進入巴基斯坦反恐的穆沙拉夫已經"著眼於避免巴基斯坦陷入內亂而被迫辭職",再加上巴基斯坦國內反美勢力原本就非常強大、現在就將巴基斯坦徹底搞亂也等同於將駐阿美軍、駐阿北約軍隊的主要後勤補給線(經過巴基斯坦)給徹底搞亂,且必將巴基斯坦主要政治力量全部推向北京一邊、甚至"上合"一邊,盡管美國曾威脅要將巴基斯坦炸回石器時代,但巴基斯坦本身就是一個核武國家,而且是伊斯蘭世界唯一一個核武國家,國內伊斯蘭激端勢力也很強大(受到激端反美勢力支持的謝裏夫派能參與政府就是例證),數萬駐阿美軍、及北約軍隊本質上就"坐在核彈周圍",所有這些,都是一個失控的巴基斯坦同樣可以成為"非美勢力"借助阿富汗境內的塔利班等反美武裝,在阿富汗深入打擊、全麵消耗美軍、並撕裂北約之前沿軍事基地的條件。一旦如此,巴基斯坦所起的作用,就如上世紀80年代、"中美"通過巴基斯坦這個軍事基地,借助塔利班等反蘇武裝打擊、消耗前蘇聯軍隊、並拖跨華約組織一樣。
  
  因此,直至目前為止,心存顧忌的華盛頓,在利用布托之死"將巴基斯坦政府低效化"的層麵上,並沒有完全實現其既定目標,這一點,從巴基斯坦政府仍然不讓美軍"合法"進入巴基斯坦反恐、而美國仍然"在繼續美援"就可以看出。
  
  
  ●美國人不敢"親手、直白地"將它"兜底打出"的原因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從某種程度上講,巴基斯坦順利地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拿到的那幾十億美元貸款,即得益於中國的幫助、也得益於自己的努力、還得益於美國的放水,顯然,在巴基斯坦的"自我努力"中,巴基斯坦國內激端反美勢力就"占比"不少;而美國之所以"放水",也是出於無奈:一方麵是要避免在華盛頓金融峰會上受到"中歐"的聯手夾擊,並指望中國繼續購買美國國債,從而在這場主要仍局限在歐美的金融危機中、令美元的"持續能力"高於欲搶班奪權的歐元;
  
  另一方麵,也是心知肚明:如果巴基斯坦政府拿不到"救命貸款",華盛頓一手扶持上去的巴基斯坦聯合政府可能就會立刻垮台,巴基斯坦政府雖控製不了、但可以遏製的巴基斯坦邊境兩側的反美武裝,立刻就能讓華盛頓為駐阿美軍的補給問題花更大的代價、費更多的心血。
  
  顯然,從某種意義上講,巴基斯坦境內勢力強大的反美勢力,就是巴基斯坦政府手中的一枚、憑借其即可以繼續從美國手中拿到一定的美援,又可以繼續拒絕美軍入國門反恐的"核彈"。
  
  這也正是自布托遇刺之後,美國人手上就一直"磨蹭"著那張大牌,但又不敢"親手、直白地"將它"兜底打出"的原因。
  
  
  
  ●在對巴基斯坦貸款的問題上,歐美表現一致雙雙"放水",說明了兩個問題
  
  
  第四,因此,從整個過程來看,就如我們之前所"猜測"的那樣,在巴基斯坦總統訪華時、雖然承諾支持巴基斯坦的金融係統,但卻隻給了"5億美元現金"的北京,顯然知道"有人"會大把地掏銀子,不管樂意不樂意!
  
  顯然,在"現金北"的問題上,通過這種"給多給少"的實例,北京再次讓"歐美"、及方方麵麵明白了一個事理兒,在巴基斯坦,不論政府如何更迭,中巴友好都是"基調",因此,中國一方麵願意承諾支持巴基斯坦的金融係統,但另一方麵,也敢於"隻掏"5億現金。
  
  這對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具有否決權的"歐美(美國作為一個國家,單獨就有否決權,歐洲作為一個整體,也具有否決權")而言,在華盛頓金融峰會前後鬥得撕破臉皮、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巴基斯坦貸款的問題上,歐美卻表現一致、雙雙"放水",這其實也說明了兩個問題,那就是:
  
  其一:那條對駐阿美軍、歐洲軍隊非常重要的"巴基斯坦後勤補給",即需要"買路錢"、更需要"養路費","不同的巴基斯坦政府"所帶來的不同、終究隻是"費用的高低"及"通行效率的高低"而已。
  
  其二,那條"巴基斯坦後勤補給線"其實也"內分"了"美國車道"與"歐洲車道","歐美"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政策上,仍然有巨大分岐。
  
  
  顯然,歐美間的這種分岐也就給了其它大國(主要是中俄)機會。
  
  第五,值得強調的是,不讓美軍合法的進入巴境內反恐,實際上就是不讓美軍、或者北約軍隊在巴基斯坦境內參與保護自己主要後勤補給線,徹底打通中亞(裏海)-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的能源通道,不給美國、或者北約截斷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的能源通道、或者"上合"組織通往伊朗交通通道的機會。
  
  事實上,這一縱一橫、以巴基斯坦為核心的兩條能源通道"計劃圖",將相當程度地決定印度的對外政策。
  
  顯然,印度是個大國,而且是個極具抱負的政治、經濟、軍事大國,因此,最符合印度大國利益的選擇,是兩條通道都要,如果加上正在商量的"俄羅斯-中國-印度"能源通道,這陸地上的三條線印度同時都想要,絕不在一條線、或者一個點(巴基斯坦)上"吊死"。
  
  因此,印度的這種想法對"中歐俄美"而言,是利弊參半。
  
  
  ●華盛頓打"布托之死後續發展"這張大牌的"核心目標"
  
  
  第六,在東方評論員看來,華盛頓打"布托之死後續發展"這張大牌的"核心目標"在於利用克什米爾問題引爆巴基斯坦與印度之間的軍事衝突,由於巴基斯坦通道對中國中亞、中東、以至全球戰略意義無法估量,這也就等同於將中國拖入局中。
  
  如此一來,一方麵,美國、包括歐洲就可以直接考驗"中俄"的戰略協調能力。由於巴基斯坦是中國全球戰略的核心支點,而格魯吉亞局勢又決定著俄羅斯最為關注的烏克蘭對外政策,因此,隻要看看俄羅斯的南亞政策是否配合中國?如何配合中國?也就不難推測出中國的格魯吉亞政策、及科索沃政策了。
  
  而另一方麵,即便中國不直接卷入,巴基斯坦與印度之間的軍事衝突也可以極大地消耗中國的戰略資源,再加上其它方向的牽扯(值得警惕的是:陳水扁家族貪汙案已經是如火如荼,正在靠近揭案,而馬英九政權又恰好在這個時間點上成立了台灣保釣會,北京有必要警惕台獨在台灣局部製造科索沃模式,及台灣國民黨政權在美國授意下、用釣魚島問題激化中日關係的可能性),就有希望徹底扭轉在伊核問題、甚至全球局勢中的被動。
  
  最後,今天還陷在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中,並被金融危機鬧得焦頭亂額的美國,明天就可以從容地在"巴印"及"中印"的軍事對峙中拿到戰略主動權。
  
  
  ●美國人一直在尋找、或者製造機會,想"假手它人"將它打出去
  
  
  因此,首席評論員就明確指出,一旦美國的這張牌打成功,不僅可以立刻弱化"中俄"在伊核問題、整個中東、中亞、甚至全球的影響力,還可牽引、甚至迫使歐盟實質性調整其阿富汗政策、巴基斯坦政策、格魯吉亞政策,也就是調整其對美政策、對華政策、對俄政策,從而導致"中歐俄"之間的伊核協調徹底瓦解。
  
  也正因如此,不敢"親手、直白地"將那張大牌打出去的華盛頓,一直在尋找、或者製造機會,想"假手它人"將它打出去。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就是最大受益人
  
  
  顯然,在我們看來,不論孟買恐怖襲擊是否"美國製造(下這樣的結論是需要切實證據的,就如同美國911一樣,誰都明白怎麽回事,誰都不能直說是怎麽回事)"、由於時間、地點、手段都太符合美國的戰略需要了,因此,時事評論員們就打趣說,這場恐怖襲擊在時間上來得真是時候,在手法上做的也非常到位,完全符合"美國的戰略需要"。
  
  在我們看來,其符合程度之高,讓人有理由感歎它就像一份"量身訂製"的產品。因此,在沒有切實的證據之前(恐怕永遠也不會有切實的證據),雖然我們並不肯定、也不打算討論誰是幕後主使,但通過上麵的討論,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就是最大受益人。
  
  
  ●西方媒體已經開始將這場襲擊貼上了"印度911"的標簽
  
  
  也許是有意、或者無意,但值得高度警惕的是,西方媒體已經開始將這場襲擊貼上了"印度911"的標簽,
  
  非常清楚,可能與"美國911"導致了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類似,如果美國"操作"得好的話,如果歐盟"配合"得恰到好處的話,如果其它大國(包括中俄、特別是印度)又出現致命的失誤的話,"布托之死的後續發展"、在"印度911"的有效配合下,就會走出一個令美國決策者夢寐以求的結局---克什米爾就會爆發巴基斯坦與印度之間的軍事衝突。
  
  顯然,由於巴基斯坦與印度即是鄰國、又是核武國家,民間對立情緒又非常嚴重,且有曾經引發了兩場戰爭的克什米爾爭端,再加上印度"三條能源線"中的兩條都要經過巴基斯坦這個點,因此,在克什米爾再來一場戰爭,不僅對巴基斯坦、就是對印度也是需要極力避免的。
  
  這一點,對中俄而言,是非常有利的,並極大地增加了美國的"操作難度",並提高了歐盟的"配合要價"。
  
  
  ●在所有主要經濟體中,印度經濟是最為脆弱的、也是最容易受到金融危機衝擊的
  
  
  第七,歐美金融危機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直至目前為止,雖然它嚴重衝擊的是歐美金融體係,但是,其影響已經開始蔓延。在中國政府製定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大幅降息108個基點的背後,除了經濟角力的因素之外,中國經濟前景"的確嚴峻"的事實不能否認。
  
  值得強調的是,與中國經濟主要依靠自己的儲蓄進行發展,依靠龐大的製造業、向歐美提供"實物產品"的情況有本質不同的是,印度經濟高度依賴外來資金,其"經濟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為歐美的金融服務業、IT業做配套服務上,不僅自己不能滿足自己的"一般實物產品"需求,甚至連糧食這種要命的戰略物資都不能自給(在這一點上,就連嚴重依賴能源出口的俄羅斯都比它安全);
  
  還有,中國、俄羅斯、美國的國內政局相對穩定,而對歐盟(有個科索沃問題)、特別是印度(國內宗教、種姓衝突嚴重)而言,其政局穩定是個大問題,因此,在所有主要經濟體中,印度經濟是最為脆弱的、也是最容易受到金融危機衝擊的。
  
  這一點,對美國南亞戰略有利,對中國南亞戰略不利。
  
  
  ●基於上麵的討論,我們不難知道為什麽要選擇印度?
  
  
  
  通過上麵的討論討論,我們認為,這場四處開花的恐怖襲擊是一個勢力龐大的組織精心策劃的,且有著鮮明的政治意圖。
  首先,就大的方向而言,基於上麵的討論,我們不難知道為什麽要選擇印度?
  
  其次,如果我們將範圍具體到孟買,由於它是印度所謂的金融中心,顯然,襲擊孟買的一個重要意圖就是"進一步"打擊印度的"經濟穩定性"、意在刻意警告印度"有人可以用它想像不到的手段"讓"本就不穩定的印度經濟"處於"空前恐慌"、直至崩潰。
  
  
  ●這是一起綜合考慮了"國際政治、經濟、軍事角力、包括意識形態衝突等因素"的"大規模政治恐怖戰爭"
  
  
  最後,根據報道,襲擊之前,就的大量恐怖組織成員、武器通過海路運進了印度,人員襲擊中恐怖分子重點針對"英美公民",而其它西方國家、比如澳大利亞、意大利、法國、日本等都有人員死亡;最後,恐怖襲擊的具體目標除了西方遊客集中的五星酒店之外、還有非伊斯蘭宗教、比如猶太宗教建築、且有大量人員傷亡。非常清楚,這是一起綜合考慮了"國際政治、經濟、軍事角力、包括意識形態衝突等因素"的"大規模政治恐怖戰爭"、其戰略意圖在於引爆克什米爾戰爭,搞亂南亞,利用印度這個因素,徹底打亂中國的南亞、中東、中亞布局,並直接"拷問"中國的"國際金融政策、國內經濟決策"。
  
  而在列舉了上麵幾個細節之後,特別是回顧"有了印度這塊掣肘,麵對中歐俄要求必須交出美元本位製的逼宮,美國就可以分頭對付的原理"之後,我們也就可以看出美國是這場恐怖襲擊的最大受益者,歐盟次之。
  
  非常清楚,通過上麵"七點"中所列舉的諸多"有利"與"不利"、在南亞這塊地方,對已經是伊核六方會談成員的"中俄美歐"而言、對"有可能"在"歐美"支持下"啟動加入伊核六方會談進程"的印度而言,圍繞這場"印度911",其發生的背景及今後的其戰略選擇有這樣幾個可能。
  
  在進一步展開之前,我們再來閱讀兩則重要消息。
  

  
  
  
  
  俄總統滿意美不強迫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加入北約
  
  【綜合消息】據報道,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27日稱,俄羅斯對美國不強迫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加入北約表示滿意。
  梅德韋傑夫是在出訪古巴時做出上述表示的。美國國務卿賴斯26日稱,在下周的北約會談中,她不會因為以德國為首的成員國反對而強迫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加入北約。
  
  
  俄情報官員稱孟買遭襲前曾向印度發過襲擊警報
  
  【綜合消息】俄羅斯一位高級官員27日表示,造成數百人死傷的孟買恐怖襲擊事件與基地組織有關,並表示俄在事先提醒過印度可能會遭到恐怖襲擊。
  據俄羅斯新聞社報道,這位官員稱是從俄羅斯情報部門得到這個消息的,他說:"俄情報部門事先截獲了襲擊孟買的某些組織與基地組織聯係的情報。""其中就包括名叫"Lashkar-i-Tayyiba"的恐怖組織,他們的成員在基地組織的訓練營接受培訓。"
  這個名為"Lashkar-i-Tayyiba"組織在印巴邊境地區活動,不過該組織早些時候發表聲明稱其與孟買恐怖襲擊無關。
  這位俄羅斯官員稱,莫斯科已經將來自"Lashkar-i-Tayyiba"的恐怖襲擊威脅告知了新德裏,但沒有受到印度方麵的重視。他說:"不幸的是,印度人,至少到目前為止,還將他們看作是一幫烏合之眾。在他們看來,這(恐怖襲擊)與跟巴基斯坦之間的領土爭端有關。"
  印度總理辛格27日在全國講話中稱,這起恐怖襲擊是"外國勢力"所為。
  
  【時事點評】針對"賴斯26日稱,在下周的北約會談中,她不再堅持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加入北約",在昨天的點評中,我們已經配發了討論紀要,並明確給出了我們的觀點:
  
  ●賴斯何以"突然放棄"對"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堅定支持"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賴斯在這個時候"突然放棄"對"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堅定支持",顯然是在討好俄羅斯,並刻意賣給歐盟一個麵子,其意圖在於用這根"胡蘿卜"仔細觀察俄羅斯的具體反應,並具體測試已經用不同手段(中國是經濟手段為主、俄羅斯是軍事手段為主)、分頭開進美國後院的"中俄",在全球戰略層麵的"戰略協調能力"。
  
  有意思的是,中俄兩國的具體反應恐怕有點讓華盛頓失望。

●中俄對克什米爾爆發軍事衝突、或出現軍事對峙的可能性非常警惕
  
  第一,之前,因俄羅斯借機整合"歐亞經濟共同體"這個戰略平台,強化俄羅斯對"上合"中亞成員國的經濟領導力、而在烏茲別克斯坦退出"歐亞經濟共同體"的問題上暴露出某些分岐、並導致中俄貸款換石油協議談判"一度休息"的中俄之間,已經恢複了該協議的談判。
  
  這也就是說,作為"南方國家"中綜合實力最為強大的兩個大國,中俄決定繼續推動"南南合作"。就如我們之前所強調的是,中俄間的南南合作具有重大意義,它承載了"南方國家"可以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在"能源定價、貨幣結算"的問題上"另起爐灶"的可能性。顯然,這對繼續激化"歐美"間的"三邊撕裂"至關重要。
  
  第二,就是俄羅斯"放風""孟買恐怖襲擊事件與基地組織有關,並表示俄在事先提醒過印度可能會遭到恐怖襲擊,但沒有受到印度方麵的重視"、並"暗示"俄羅斯情報部門對印度人所持的"這(恐怖襲擊)與跟巴基斯坦之間的領土爭端有關"之觀點的不以為然。
  
  顯然,俄羅斯、或者中國對"有人"想用"不再支持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加入北約"這種"仍局限在口惠層次的"玩意兒、去鑿開"中俄戰略協調"的意圖有充分的認識,就如美國被迫讓馬英九扔出"兩岸三通"相關協議一樣的道理,並在通過這種方式、向包括印度在內的方方麵麵"刻意昭示":中俄、或者上合對南亞、或者克什米爾爆發軍事衝突、或出現軍事對峙的可能性非常警惕。
  
  ●有人想用"國際硬通貨(美元或者歐元)"購買"印巴政策"、"印中政策"
  
  這樣一來,由於這場恐怖襲擊規模很大,且組織的相當嚴密,因此,如果俄羅斯官方的說法為"真"的話,那麽,在這場"大規模恐怖戰爭"的前後,印度可能麵對了這樣幾種可能性:
  
  首先,印度事先對恐怖襲擊不知情,或者說在接到俄羅斯的情報之後,因"習慣思維"沒有引起足夠的警惕、或者沒有能力采取到位的防範措施,最終導致悲劇發生,那麽,"有人"精心策劃這場恐怖戰爭的意圖,恐怕在於借勢金融危機的衝擊,著眼於印度在經濟結構上的缺陷、及對外資依賴,選擇印度金融中心孟買這個節點,用這場恐怖戰爭徹底打垮印度政府的"經濟自我穩定的信心",從而一步步實現用"國際硬通貨(美元或者歐元)"購買"印巴政策"、"印中政策",並將印度從"中俄"正在嚐試的"用盧布、或者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嚐試中、從中國正在奮力推動的、旨在為一手"南下"、一手"北上"打下堅實基礎的"南南合作"之進程中"強拉"出位、並製造中印軍事對峙。
  
  
  ●在這場"大規模恐怖戰爭"的前後,印度有可能麵對了另一種可能性
  
  顯然,在歐元急於打倒"美元本位製"的情況下,用盧布、或者非美元結算嚐試是"中俄"、或者"南方經濟"繼續激化"三邊撕裂"的重要手段。而有效的"南南合作"、更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南方國家、最終能否順利渡過這場金融危機的關鍵。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有人"想購買的"印巴政策"、"印中政策"、或者印度有關"金磚國國"的相關政策中,應該包括有"印度應該製造克什米爾軍事衝突"、並在中印邊境一帶軍事牽製中國、並對至關重要的"南南合作"保持"非積極態度"的"明確要求"。
  
  
  ●假如印度事先對恐怖襲擊"知情",就可以通過打"悲情牌"(如同美國911事件)實現這樣幾種意圖
  
  其次,印度事先對恐怖襲擊"知情",或者說在接到俄羅斯的情報之後,因"習慣思維"的原因,不僅沒有引起足夠的警惕、反而出於三種原因(一則有意轉移國內日益激化的宗教、種族、區域矛盾,二則需要歐元或者美元應付"經濟上的即時困難",三則,有意利用印度眼下"特殊的戰略價值",通過打"悲情牌"(如同美國911事件),可以實現這樣幾種意圖:
  
  一是借機、利用印度社會的習慣思維,對有"原罪"的巴基斯坦全麵施加壓力,並轉移印度社會對本就緊張的國內局勢、及經濟困境的注意力;
  
  二是在後續發展中,可視"歐美"對印度的支持程度、或快速"接近"美國反恐聯盟(北約),或盡可能迫使巴基斯坦及中國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做出讓步。
  
  三是即便是做不到上麵兩點,也可以以反恐為由、一邊對中國的巴基斯坦通道以不排除發動克什米爾戰爭來相威脅、並施加壓力,一邊可以進軍阿富汗反恐(顯然,在今天,由於美軍、北約的占領,任何恐怖活動都可以在阿富汗找到切實的證據,美國911如此,印度911也不例外),最終對伊朗局勢發揮印度影響力,一旦"歐美"等北方國家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需要不顧一切地幹擾"南南合作",這時候,拉攏印度就成了歐美的第一選擇,從而為印度最終擠進"伊核決策圈"、在"北約"與"上合"兩大組織間、在"南方"與"北方"之間,在"中歐俄美"四方之間"遊刃有餘"打下基礎,並伺機獲取"伊核六方會談"這張"世界事務決策機構"的決策權,從而就有可能以這種特殊身份,將決定印度對外政策基調的"三條陸上能源線"一一編織起來,顯然,如果"三條線"能全部到位,再加上印度濱臨印度洋,也就是意味著印度將扮演一個橫慣"東西世界"、"南北經濟"的世界玩家,也將在國際金融體製中占有相應的話語權。
  
  
  ●兩個顯見的道理
  
  
  一個顯見的道理就是,一個即與北約打得火熱、又是上合觀察員國、政治抱負雄偉的印度,一旦"中俄"因巴基斯坦安全問題而被迫同意它加入附加有"國際金融體製問題"等諸多全球核心問題的"伊核N方會談",其對中俄的戰略利益、特別是"上合"的長遠發展而言,其"破壞性"遠大於"建設性"。這對歐美、或者北約是可以考慮的。
  
  還有一個顯見的道理是:盡管"歐美"仍在拿"支持印度加入伊核六方會談的可能性"當"胡蘿卜"使,但從印度總理辛格在恐怖分子還沒有徹底清除、就在第一時間匆匆拋出"與巴基斯坦有關"、其政府官員更是"劍指克什米爾"的情況來看,不論印度政府對恐怖襲擊是否事先知情,印度政府顯然覺得這根"胡蘿卜"即便最終吃不到肚子裏,眼下也值得用"嘴巴"下勁去啃。
  
  
  ●除了美國這個最大受益人之外,歐盟當然是第二大受益人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如果印度堅持將目標鎖定在巴基斯坦、並如"歐美"所願的製造克什米爾衝突,那麽,除了美國這個最大受益人之外,歐盟當然是第二大受益人。
  
  顯然,由於巴基斯坦國家安全事關中國的核心利益,而克什米爾更是聯結中國的西藏,因此,在這個時候堅持打達賴牌、拿西藏問題來"警告"北京注意自己的戰略處境,自然就是當然選擇。
  
  
  ●"歐美"的幾個動作
  
  
  我們注意到,自寄予厚望的華盛頓金融峰會失敗之後(注:盡管薩科齊在峰會前就開始撿達賴牌,但歐盟主席巴羅佐卻稍後放出了"準備向中國等南方經濟體讓渡部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投票權"的軟話,足見歐盟需要中國支持其金融改革計劃的急切心理),"歐美"在繼續幾個動作:
  
  第一,法國總統薩科齊再提將麵見達賴的話題。
  
  第二,美國當選總統奧巴馬不厭其煩地強調"準備從伊拉克撤兵、但決定向阿富汗大幅增兵"。
  
  第三,在金融風暴中、在"歐元與美元"的爭鬥中,或者在"地中海計劃"與"大中東計劃"的碰撞中、早已淡出媒體焦點的"巴以和平"又傳來重新啟動的聲音。
  
  第四,之前、在格魯吉亞戰爭爆發後,口口聲聲不再與俄羅斯人在國際會議中會麵的賴斯,終於對俄羅斯說出軟話"不再堅持格魯吉亞、烏克蘭必須加入北約"。
  
  
  ●法國(歐盟)想讓"中俄、包括美國"等明白的就是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通過這些個動作,法國(歐盟)想讓"中俄、包括美國"等明白的就是:
  
  其一,美國(下任政府)打算在中東方向對歐盟讓步,這也就是我們之前所說的:奧巴馬"準備從伊拉克撤兵、但決定向阿富汗大幅增兵"的真實意圖,是想強調"美國準備用大中東計劃向地中海計劃讓路的方式,換取歐盟對美國阿富汗政策、特別是巴基斯坦政策的支持"。盡管怎麽看,這種所謂的讓步都像是根胡蘿卜。
  
  其二,從法國重撿達賴牌的"吃相"來看,歐盟也像印度一樣,覺得這根"胡蘿卜"即便最終吃不到肚子裏,眼下也值得用"嘴巴"下勁去啃。因為這樣也就可以警告北京:對中國而言,歐盟"即將調整"的阿富汗政策、特別是巴基斯坦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也就有必要對歐盟已經擬好的那份"國際金融體製改革計劃"是重新加以考慮。
  
  
  其三,美國在歐盟的堅持下,已經放棄了"強迫格魯吉亞、烏克蘭必須加入北約"的條件,因此,歐美在北約的"團結問題"已經不是問題,這就給了歐盟可能迅速調整其阿富汗政策、特別是巴基斯坦政策的理由。
  
  因此,法國(歐盟)想讓北京在"國際金融體製問題"做出讓步的理由,值得強調的是,一旦北京對歐盟進行配合,那麽,北京的配合反過去,又會成為歐盟壓美國盡快交出"美元本位製"的籌碼。
  
  
  ●美國想讓"中俄、包括歐盟"明白的是
  
  
  而美國(特別是下任政府)想讓"中俄、包括歐盟"明白的是:美國已經施展的手段,即:準備用大中東計劃向地中海計劃讓路的方式,換取歐盟對美國阿富汗政策、特別是巴基斯坦政策之支持,已經在歐盟那裏獲得了回應--"巴以和平"傳來重新啟動的聲音。而歐盟的回應則說明:
  
  其一:美國可以指望歐盟在阿富汗問題上、特別是巴基斯坦問題上予以支持。
  
  其二,歐美之間的相互讓步,足以證明"西方"可以繼續合作、從而為這場"誰也輸不起"的"歐美金融危機"找到另一條出路,那就是"南北撕裂"、向南方經濟體轉移危機。
  
  顯然,一旦巴基斯坦因這場"印度91"而陷入戰爭,那麽,中國就必須牽扯其中,再加上陳水扁(官司)、馬英九(保釣)這兩顆棋子已經被擺放到位、關鍵時刻就可以製造麻煩,一旦如此,大陸不僅沒有時間將"兩岸三通"坐實,什麽世界範圍的"南南合作"、及中國正在展開的"南下"與"北上",都無從談起。
  
  這即是華盛頓在伊核問題上要求北京讓步的理由,也是北京一旦讓步,美國就可以立刻拿著去分解"伊核問題"之"中歐俄"的工具,分解"中俄"、甚至上合的工具。
  
  ●北京取消中歐峰會所放出的信號是明確的
  
  
  對此,北京的反應是無限期推遲即將舉行的"中歐峰會",顯然,結合中國軍方在該方向的軍事部署,中國政府對達賴集團的強硬講話,北京取消中歐峰會所放出的信號是明確的:
  
  第一,盡管南亞風高浪急,但北京仍然不打算在國際金融體製改革問題上做無原則讓步。北京的原則就是中國等南方國家必須擁有對"國際金融遊戲規則"的決定權,或者否決權。那種歐盟願意對中國"釋權",但"釋放的權力"不足以改變"歐美"所擁有否決權,中國等南方國家雖然增權,但"無法否決""歐美一致決定"的"騙人把戲",還是留給"歐美"自己玩好了。
  
  第二,在第一的基礎上,"歐美"在東歐方向、中東方向搞的"相互客氣"、隻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即便是那套"騙人把戲"、也無法熨平"歐美"各自的私心,顯然,如果美國果真願意與歐洲分享"金融權力",又何苦開什麽華盛頓G20金融峰會?"G7會議"不就可以私下解決嘛?
  
  非常清楚,法國(歐盟)要想讓人相信"歐美可以玩這種爛遊戲"是很困難的。起碼堅決取消中歐峰會的北京是不相信的。
  
  第三:在南亞這一塊,全球"所有核武國家的勢力"都在此"紮堆",但由於是中國核心戰略區域,中國不可能主動弄險,但一定會反擊。
  
  第四:中國已做好了應對一切情況的準備;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用一句老話來形容中國的態度應該是最貼切的了,即:我們不惹事兒,但也不怕事兒!
  
  
  ●這場突然爆發的"印度911"所肩負的"曆史角色"也就不難明白了
  
  
  顯然,在方方麵麵都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這場突然爆發的"印度911"所肩負的"曆史角色"也就不難明白了:它將擔負起決定附著"國際金融遊戲規則"這一核心問題的"伊核問題"何去何從的"曆史角色"。
  
  對此,在我們看來,既然"有人"硬是製造了一出"印度911",那麽:
  
  首先:基於前麵的討論內容,可以看出,在南亞這個地方,由於各方勢力都在勾心鬥角,因此,對事件的主角、國內各種矛盾多如牛毛、經濟、特別是金融形勢危如疊卵的印度而言,一定要明白:不論是歐美、還是北約,都是不可靠的,且本就有意向包括印度在內的南方國家轉移"歐美彼此間正處於相持階段的金融危機",再加上南亞是個核武國家紮堆其間的要害地方,並緊靠伊核問題,各家的核心利益都處於盤根錯節之中,因此,如果它膽敢率先弄險,稍有不慎,局勢就會失控,輕則會受到重創,重則陷入政治內亂、國土分裂、經濟崩潰;因此,我們也就不妨冷靜地觀察:看看是"哪個不要命的"敢率先打出"南亞第一槍"?
  
  
  ●我們擔心的倒不是誰打響南亞第一槍,擔心的是印度經濟崩潰
  
  其次,也是最關鍵的是,如果印度不敢率先打出"南亞第一槍"、那麽,有誰敢打第一槍?美國嗎?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如果最終還是美國打第一槍的話,那麽,前麵"七條"中所列舉的"所有對它有利的條件"都將消失,不利的則會更加不利,它敢嗎?
  
  最後,我們擔心的倒不是誰打響第一槍,而是擔心在"印度911"的"有利條件"下,印度政府一旦頭腦發熱、決策錯誤、被歐美的那根"胡蘿卜"吸引、在歐美用"國際硬通貨(歐元或者美元)"購買印巴政策、印中政策的過程中,脫離"南南合作"太遠、甚至反向相行,很可能成為大國中、被"歐美向全球經濟超常規投放歐元、美元流動性"擊倒的第一個受害者,導致印度經濟、特別是金融陷入崩潰。
  
  
  ●新一輪拋出"流動性"的競賽又已開始
  
  
  我們知道,在金融上已經無力自已應付的韓國、不過是中國周邊的"小國家",但因與中國經濟聯係緊密,它的經濟困難已經影響到中國經濟,如果印度這個經濟大國也倒下,又有利用克什米爾問題進行轉移矛盾的投機心理,那麽,中國所努力推動的"南南合作"就將受到極大的阻礙,也必將給"彼此仍在處於金融危機相持階段的歐美"以可趁之機。
  
  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危險,我們注意到,在美國追加8000億美元救助資金、歐盟也宣布2000億歐元的一藍子救助計劃,而在中國央行也開始大幅降息之後,新一輪拋出"流動性"的競賽又已開始:今天歐洲央行也宣布準備大幅降息。
  
  
  ●僅"部分釋放"這些"紙上富貴"所產生的"現金量",恐怕就是個以"數十萬億美元"計算的天文數字
  
  
  值得警惕的是:歐美金融危機的"表象"是商行銀行之間,商業銀行與企業之間的"流動性不足",但實際上卻是個"天量的紙上富貴"無法兌現、無法消費的問題,是個誰都不要紙上富貴、隻要現金、或者實物的問題,這即是個信心問題,更是個經濟結構問題,隻要實際提供"實物產品"、或者擁有巨額淨儲蓄的"南方國家"不願意買單的話,那麽,如果歐美金融管理層向各自經濟體注入的現金、相對那些紙上富貴太少、就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如果注入的數量達到"可以解決問題(還不是與紙上富貴相當)"的規模,那麽,僅僅"部分釋放"這些"紙上富貴"所產生的"現金量",恐怕就是個以"數十萬億美元"計算的天文數字,這些現金如果滯留在歐美經濟體內,必然導致惡性通貨膨脹,怎麽辦?這就要向南方國家"定向釋放",一則用來購買令"歐美"經濟可以低成本運轉的"實物產品",二來用這些名義上"解決歐美企業流動性"的"超常規流動性"、經過"包裝"、"出口"、再轉去衝擊南方經濟,三則是用"流動性"去大量收購受衝擊的南方國家的製造業、金融業、以及土地、礦產資源,從而不僅徹底平息金融危機,也順勢完成對南方經濟"最終控製"。
  
  
  ●仍然不願意放棄國際金融主導權的歐美,為爭取時間,就必須從中國的"周邊經濟"著手
  
  
  顯然,"歐美資本"要想完成最後一步,關鍵是拿下中國,拿下中國為首的東亞經濟。現在的問題是,中國在政治上太穩、在金融上處於管製狀態,在軍事上也太強,製造業又特別龐大,且經濟自成體係,不僅對東亞經濟(包括日本、韓國)完成了初步整合,"集成"了東亞國家"對歐、對美貿易順差",還在憑借自己實力、針鋒相對地力推"南南合作",並在此基礎上搞"南下"與"北上"、以實現中國經濟結構的全麵調整與產業升級換代,最重要的是,北京已經對"金融對峙中的歐美、超常規拋出歐元、美元流動性"有足夠的警惕,並聲稱"不排隊人民幣貶值"以應對,因此,即要阻止這一進程,又要防止拋出的流動性(盡管幾千億、幾千億的拋出,但相對於那些凍結的紙上富貴,仍然太少)不僅解決不了"流動性"問題、還會令歐美經濟"先"陷入"流動性陷阱","再"進入惡性通貨膨脹,因此,仍然不願意放棄國際金融主導權的歐美,就得爭取時間,就必須從中國的"周邊經濟"著手。
  
  
  ●有核武器的印度可能就是"歐元、美元超常規流動性"的第一個"合乎當量"的目標
  
  在我們的討論中,顯然,韓國經濟容量太小、人口太少、土地太小,日本的經濟結構又與歐美類似,且是"三邊"之一,目前下手,除了能撈點兒"現金"之外,由於在軍事上不足以威脅中國,最後也解決不了具體問題。
  
  而印度911的爆發,加上印度的國情,已經使問題明朗化了,那就是:有核武器的印度可能就是"歐元、美元超常規流動性"的第一個"合乎當量"的目標。特別是,一旦爆發軍事衝突,國際資本就可能立刻抽逃,從而全麵打擊印度經濟,當這些資本在印度的懇求下、再回來的時候,很可能遠比抽逃的要多得多,很可能就是那些包裝過的"超常規流動性",如果是這樣的話,印度很可能成為南方大國中第一個被"西方資本完全控製"的大國。
  
  因此,一旦印度政府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出現失誤,就很可能會將中國牽扯入局,從而可以起到有效破壞"南南合作"的戰略目的,這對在"三邊撕裂"框架下雖然惡鬥、但也不願意讓"南方經濟"分享金融話語權的歐美而言,顯然是個"最大的共同利益"。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這個時候,所有的球都集中在印度政府的腳下,所有的路都擺在印度政府麵前,何去何從,我們希望印度政府"三思而行":"北方國家"的歐元與美元都不是那麽好拿的、經濟困難是一回事,要搞好經濟、還是得依靠自己,在金融危機當頭的今天,搞好南南合作,將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中國能源管道建設提上日程就是一個方向,與中國、巴基斯坦、東盟等搞好區域經濟合作才是正路,再不行的話,就量力而行,暫時就不要去打什麽衛星、發什麽探月火箭了;如果因為經濟困難就出賣自己的"對外政策"、搞戰略投機,那注定是要加倍付出慘重經濟代價、甚至亡國的代價的。
  
不過,有一點是清楚的,經過一段時間後(有可能就是美國政權交替的這段日子),一旦印度政府最終不敢、或者不願打出南亞第一槍,那麽,借"印度911"精心布了這道局的"歐美"、恐怕又得回去"自己死掐",在金融上,是歐元繼續PK美元;在政治上,恐怕還是"大中東計劃"繼續PK"地中海計劃",倒是"第二次金融峰會"可能會出點兒成果了。
  
值得強調的是,這種可能性相當的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