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雅美之途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成功幫助國內醫學生進入美國臨床

(2021-12-18 18:48:48) 下一個

 

今天激動人心的時刻是得知我帶了幾年的中國醫學生,順利進入美國臨床,感謝他在第一時間向我分享這則好消息。雖然這隻是開始,但是從中國跨進美國臨床醫生行列實屬不易,他今年才從國內醫學院畢業不久。我這老師不想拿太多的credits, 但是必須指出,除了使用阿肯森視頻等各種信息鼓勵他外,我最大的貢獻是指出他文書中將UCSD錯寫成了UCSF。

小夥子雄心萬丈,他告訴我自己進入中國頂尖醫學院的那一刻就是為了到美國來做醫生,很多時候因為時差他是深夜起來參加聖路易斯華大內科麵向全球的CPC(臨床病例討論會), 美國之開放由此可見一斑。當年大英博物館也是這樣向Karl Marx開放的,雖然他的學說造成世界上數以千萬計算的人死亡。

我們都認為這個醫學生邁出了在美國行醫的關鍵一步,但是前方仍然有征程需要前行,正如這位在美國當主治醫生的同濟校友在我朋友圈所言:“進入residency隻有一個途徑,就是match,但是hand on US clinical experience 以及推薦信對外國醫學院申請者來說是關鍵,特別是競爭激烈的專業。沒有實習轉成residency一說。如果他實習中拿到有份量的推薦信,對他residency申請很加分。這類實習項目都要求是在校醫學生,熱門項目有很長的waiting list,Cleveland clinic經常要提前1年以上聯係申請,有的項目花費不菲,MGH10年前是5000刀一個月的包括自己支付malpractice insurance”。

我目睹無數自己的美國學生擠破腦袋想進入美國醫學院的門,他從千裏之外的中國實現了,這再次印證了什麽是事在人為,雖然最聰明的美國高中生不想學醫。可以從我與同濟海外校友的這段對話了解這位優秀的醫學生,當時我們還不知道這個好消息:

同濟海外校友:“我對生命價值的看法:生命的價值不在與一個人活著的時候擁有了多少,而在於其死後給世界留下了什麽”。

我的回答:“回答你上麵的問題,我死後我對幫助和鼓舞中國年輕人的legacy將會存在幾十年。這小夥子從讀中國的名牌醫學院不久就開始跟我,我輔導他英語和西方文明史,讓他旁聽華大線上大查房和病理討論會,他己經考出USMLE的超高分,但是因為疫情申請住院醫暫時受阻。你可看他是多麽深受阿肯森講話的感染,準備從其他途經到美國來謀生,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他的很好的發展,隻有23-24歲。我們當時太窮了,現在的有些孩子是既聰明又努力????”

阿肯森最近在國際補體會議上,推薦和介紹在自己實驗室完成訓練後成為聖路易斯華大助理教授的醫生科學家,這位印度裔贏得了這個國際會議的早期生涯獎。

這位從印度來美國做住院醫的年輕人,從2013年開始在華大呼吸科做fellow, 去年才從阿肯森實驗室獨立,也就是說在實驗室呆了七年,現在也是經常回來需要幫忙。他是在印度完成的MD, 在實驗室花了七年多的時間,隻掙專科醫生幾分之一的工資,我的計算是在他年輕可以掙錢的時候,他的這個選擇使他損失了幾十萬美元的收入。他有時moonlighting賺點小錢供家用,從最基本的實驗開始學起,堅持下來了。我看不到他未來不成功的跡象,當然在華大學術界存活十分不容易。

大家可以看後麵同濟美國醫生校友秀的圖片,顯示美國專科病理醫生每年37萬多美元的年薪,雖然以那工作為職業有時會很無聊,每天都在鏡頭下看病人的快速冰凍切片。

與這位印度醫生教授同時進阿肯森實驗室的另一位印度MD, 在激烈競爭中轉向,現在轉向全時臨床醫生。還有位阿肯森實驗室成員是印度裔第二代,在Cornell讀完本科,在新澤西讀完醫學院和住院醫後,再入華大重新做PhD學生,學術軌跡會令上海老媽心梗。所以印度醫生在阿肯森實驗室近期是30%左右獨立做科學。

這位剛獨立的印度醫生擁有印度人的兩個特點:英語流利和懂計算機,特別是英文的筆頭能力很不錯。但是最為關鍵的還是文化,英語並不是主因,這是我的體會。印度第一代在美國的成功是因為文化與英美更加接近,他們有幾百年的磨合,我們現在國內年輕人仍然在仇恨美國的大環境中成長。

印度醫生特別是第一代受訓人,與華裔ECFMG出爐做醫生的朋友很不同,雖然在美國行醫的老中MD裏有些人很有科學天賦,但是他們基本上都是選擇賺錢多的臨床,在關鍵時刻過早的放棄十分可惜。我總結的是因為我們這代人是窮怕了,當然做醫生現在都擁有很好的退休生活,可以曬泳池或世界旅遊的風光片而不需要為研究生們操心。

但是我曾經對華二代醫學生也這樣沒出息有些不滿,年紀輕輕毫無野心是可怕的。現在這種趨勢正在逆轉,我學生在Penn做MD/PhD。我們這周看到從耶魯申請華大MD/PhD項目的拚音姓氏學生,他的強大背景是我們幾十年以來都沒有見過的,成為像腫瘤免疫治療世界領袖哈佛教授Catherine Wu那樣的人物都有可能。

還想借機說明一下,我們歡迎新學生,但是千萬非誠勿擾,我是把這當興趣從事的,賺錢隻是附屬品。希望這些成功的事例不要使我的谘詢被擠破門檻,現在我們的古董房因為中國雙減後水已經滿到了二樓,如果升到三樓麥律師恐怕會找我麻煩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霧蒙蒙雨霏霏 回複 悄悄話 也來談一談印度醫生,印度醫學院的學生畢業後直接到美國來做住院醫生的人多的是。我有海量的印度同事,我的印度同事給我講,可能是文化和傳統的原因,印度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個醫生夢,都希望自己至少有一個孩子去當醫生或者做與醫學有關的工作,這不光是賺錢的問題,當醫生在印度被認為是一項很崇高的事業。在印度,為了進醫學院,學生們長年不斷的讀書,準備各種考試,我的印度同事講,這些學生長年就隻是學習,別的啥事都不幹。我認識的有的印度同事,從小就經常讓孩子看各種與醫療有關的文獻片,培養興趣。我兒子高中的一個同學,他爹是印度 Tata Motors住美的高管,他家住的房子15年前就值好幾百萬,房子的大廳有半個籃球場大,他家也是每周幾次由太太送兒子去醫院做義工,希望培養兒子對學醫的興趣。我的一個印度小老板,經常自豪給別人講她爹是 Pediatric Surgeon 而她叔叔在美國的一個醫學院當教授。十幾年前,印度政府打算每年要留出一些醫學院的名額給低種姓的學生(低分錄取低種姓的學生),當時立即就引起了印度全國很大的抗議,電視上都廣為報道。聽我的老印同事講,在印度其他什麽學校都可以這樣幹(相當於美國的 affirmative action),唯一醫學院不能,所以在印度醫學院也是高種姓的子弟最集中的地方。
pssci 回複 悄悄話 希望更多的國內醫學院的畢業生能進入做住院醫,與印度的競爭
可憐天下父母心 回複 悄悄話 why?
不開竅 回複 悄悄話 near Syracuse New York, 沒那麽邊遠/偏遠.
Beehoney 回複 悄悄話 那麽偏遠的地方,高薪水也很難招到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