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鐵手

原來何鐵手到的海外是加拿大呀。
正文

牛人評《中國好聲音》-民族的真是世界的嗎?

(2012-09-26 11:12:28) 下一個
民族的真是世界的嗎 談到民族風,必須先澄清一個概念:到目前為止所有的音樂樣式,都來自於民歌民謠。如整個現代流行音樂體係,都來自於美國黑人布魯斯,美聲來源於拿坡裏民歌等。而民歌民謠來源於哪裏呢?一般有這樣幾個來源:民族語言,方言,環境聲,以及有關的藝術體裁,如詩歌,舞蹈等。 吉克雋逸初登場時唱了一首混搭:彝族民歌《不要怕》和靈魂曲《I feel good》。據說這是導演組的主意。可是之後她接連演繹的都是英文歌,讓人對她的“民族風格”產生了懷疑。到底劉歡想讓她幹什麽?吉克算是民族風嗎? 我之前已經分析了整個的現代流行音樂體係,這個體係是建立在現代工業基礎上的。那麽,在中國完成整個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前,如何趕上歐美國家的水準,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裏麵要明確的首先是這麽幾個問題:1,如果我們按著別人的路子,無論如何也是唱不過別人的。比如韓國,你拷貝歐美拷貝的再好,也不過在亞洲稱王,還是不能進入世界主流,那我們拷貝幹什麽?2,能不能超前發展一種新的音樂樣式,搞跨越式發展,直接衝到前頭去?3,從本民族的文化特質著手,發展一種新的適合於華語流行的音樂風格,可不可行? 好,第一個問題,跟著走,自然是走不到第一的,那我們要拷貝什麽呢?會不會在拷貝過程中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 這是個很大的問題,牽涉到方方麵麵。我就不去仔細分析了,直接給答案:最重要的是拷貝相關的工業體係和技術手段。這方麵亞洲韓國和日本都是例子,而港台其實不是好榜樣。這個帖子前麵有人跟我爭論港台和內地誰高誰低的問題,我得說,在流行音樂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地球任何一個角落都能聽到你想聽到歌曲的今天,還保有這樣的觀念,實在已經不值得去辯駁了。 那麽問題的反麵就是,會不會在拷貝中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這確實有可能,實際上這個問題在百多年前那個救亡圖存的時代就被爭論過無數次,至今仍未有明確答案。可以明確的是,拷貝技術文明和工業體係的過程中,確實很可能把別人的意識形態和價值標準一股腦兒搬過來,以致把人打造成“香蕉人”。韓國流行音樂現在就麵臨這個尷尬的問題,而日本在這方麵其實做的比韓國好。這個問題這裏不細討論,先把結論放在這兒:土洋結合是個必然方向,需要一代代最頂尖的音樂人前赴後繼,而有一個體係支持這種探索和努力是最重要的。 2,能不能超前發展?我們得承認,在文化領域並不是如經濟領域那樣,一個貧窮落後的民族照樣可能產生第一流的藝術成果。實際上在經濟科技領域,這樣的例子也是存在的,這個就像當年王選搞印刷技術,跳過日本的第二代和美國的第三代,直接搞第四代激光照排一樣,結果是造福萬民永垂青史。在音樂上,最好的例子是《阿姐鼓》,它誕生於中國流行樂剛剛起步的1994年,百萬打造,全球發行,頂級音樂人製作,天籟歌手獻唱。《阿姐鼓》是一個音樂史上的神話,但神話並不總能成為現實。我們得承認流行音樂發展的客觀規律性。一兩個精彩的案例並不能支撐整個流行文化產業的發展。但是給自己的民族文化留一個“自留地”加以保護和培育也是重要的。 3,能不能發展一種自己的文化樣式,自己製造自己消費?這種“擴大內需”的思路有一定的合理性。這次東方衛視的《聲動亞洲》雖然我吐槽過它,但裏麵有一幕最讓我感動,就是看到幾個印度歌手和組合在舞台上賣力演繹自己民族的歌舞作品,明明沒那麽多人感興趣愛看,但他們還是很投入的沉浸在其中,這就是給自己的文化之根留有必要的土壤,總有一天能發揚光大。日本一直注重自己的演歌傳統,韓國注重自己的民族歌舞,台灣有台語歌,香港有粵語歌,內地有自己的地方曲藝和民歌,這些都是重要的資源。前麵也說過,從來沒有一個通行世界的“流行”標準,流行的最初都是民族的。 那麽各種風格如何搭配融合呢?這就是頂尖的音樂人考慮的問題。吉克雋逸初登場的混搭歌曲,就是這麽一個試驗品,效果還是很不錯的。這次PK上她唱的《帶我到山頂》,從演繹上來說不是她最好的作品,但是感情是充沛的。在幾個高音上,我依稀聽到了原生態唱法的痕跡,但是吉克很注意的調和了這種風格,沒有顯得太突兀。從整體上,這是個值得努力的方向,我強調的是,如果吉克沒有演繹歐美流行樂的功底,這種風格是拿捏不好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