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鐵手

原來何鐵手到的海外是加拿大呀。
正文

牛人評論《中國好聲音》-“擇我所愛!愛我所選!”

(2012-09-25 11:51:27) 下一個
撲朔迷離的選拔 好了,四位學員唱罷第一輪,該選拔誰晉級誰淘汰了。 我在這裏稍稍打斷一下,與大家回味一下這次好聲音比賽的進程。本次比賽進行到後段,導師的選擇引起了很大爭議。有黑幕內定說,有人情關係說,有正邪PK說,有體製對立說,到底哪一種更接近事實真相? 這一切還是要從好聲音這個節目與以往任何其他選秀節目的不同說起。我先定一個基調:好聲音裏麵的學員選拔機製,更接近於職場晉升,而不是比賽。 這兩者有什麽區別?比賽有遊戲規則,看重的是臨場表現。而職場晉升的特點在於,領導心中早有屬意的人選,所謂的選拔不過是讓領導心目中的人凸顯出來的過程而已。 有些朋友看到這兒恐怕要嚷嚷了:我們追著看這麽多場的選拔PK,就是為了讓導師心目中那幾個人上位啊,這是比賽呢還是電視劇? 這裏我想強調,真人秀節目從來都是有導向的,誇大一點說就是都有劇本和表演成分的,隻是劇情和控製程度不一樣。這是電視行業裏公開的秘密,而國內第一個真正注意到並全麵利用好這一遊戲規則的是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從那以後,中國的真人秀節目就上了一個台階。而中國好聲音比起以往的歌唱選秀節目還有幾大不同,在於: 1, 導師與學員的利益更加一體化。以往不是沒有知名歌手或音樂人帶領學員或團隊進行PK的歌唱選秀節目,但一般隻限於節目內的合作。而中國好聲音的學員與導師是有利益分成的,學員的歌曲下載、彩鈴等導師都能分一杯羹。這實際上改變了過去那種打造選秀明星的機製。過去一般是主辦方在晉級過程中就與學員簽詳細的合約,規定走到哪一步履行多少權利義務。最後的合約一般是主辦方與選手的經紀約+唱片公司與選手的唱片約。好聲音的模式是一個長期模式,其意義在於讓歌手從相對強勢的主辦方和唱片公司那裏獲得更多的自主權。過去因為僵化的合同條款造成大家不歡而散的例子太多了,對很講人情關係的娛樂圈來說實在不是好事。 2, 最終隻有一名學員能代表導師,相應的導師也承擔更多培訓學員的義務。這實際就是中國古代的師徒繼承關係,有一名大弟子繼承師父全部的衣缽,並代替師傅傳道授業。雖然目前好聲音的學員能不能享受這一待遇還有疑問,但在賽後,他們與導師的聯係比以往更加緊密卻是事實。如果學員將來成了大腕大牌,對導師來說也是無上榮光。這樣的方法也有益於讓導師的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和發揮。至於組間PK,倒不是那麽重要,因為導師的學員不會這麽一屆,日子長著呢。3, 好聲音要做長久的平台。我之前總結過,以往選秀所受的兩大掣肘一是廣電總局的政策,二是主辦方與選手的合約。選秀出身的選手在成名後,往往會急切的“去選秀化”,這不是內地特色,全球皆是如此。如台灣超級星光大道第三屆的冠軍徐佳瑩,出道不到一年就拿了金曲獎最佳新人,但成名後卻很少回去為星光班“站台”或以娘家的名義活動,搞得星光幫一票人都很有意見。而好聲音如果真能形成產業鏈不斷擴展上下遊,那麽就不是學員搶著要解約或“去選秀化”,而是搶著要借助這個平台來發展自己。這個目標實現的難度比以上兩點要大,不過另一方麵,導師位置的爭奪可能會愈發激烈,畢竟好聲音平台對導師的事業助力是不容小覷的。好,說了這麽多,可以說出推論了:好聲音這個選拔機製,注定了導師從盲選階段就要注意挖掘種子選手,並著力打造。相關的傾斜和“偏心”其實是免不了的,畢竟除了精力有限,更重要的是出來的人就代表了導師的水平和顏麵,豈能掉以輕心? 所以導師內心看中的人才,輕易是不會變更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四個組裏劉歡,哈林,楊坤做的都是合格的,目標明確,該下手時絕不手軟。從整體來講,劉歡楊坤不用說了,這裏補充一下哈林和那英。哈林雖然在盲選階段一直收斂鋒芒,但該下手的也是據理力爭,並不輕易退讓。而在battle站中力挺金池則充分體現了他臨場應變的審時度勢和冷靜睿智。本來他內心的人選是魏語諾,在金池超常發揮後,迅速反轉並力挺金池直接進入4強,這正是一個合格的導師(領導)的素質。較為讓人看不懂的是那英,由於她的比賽還未播出,不好說她力挺的人沒走到最後是有意為之還是真的沒控住局麵。不過作為盲選時唯一一個為梁博轉身的人來說,她的直覺和眼光並不比其他導師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