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走馬歐洲之羅馬篇 太初有道

(2004-12-16 20:35:17) 下一個

【原創】走馬歐洲之羅馬篇 太初有道 (上)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血肉模糊的身軀扛著沉重的十字架和世人的罪孽,身後羅馬兵丁的皮鞭如雨點般落下;鐵釘穿透掌心,深深的釘入木頭中,鮮血滴在滾燙得岩石上;髑髏地的山頂上,十字架緩緩升起,發出嘎吱嘎吱的刺耳的聲音,但卻掩不住奄奄一息的禱告:“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意大利是我在歐洲的最後一站,可真的稱得上是“走馬觀花”,四天之內,去了米蘭,Verona,威尼斯,弗羅倫薩,羅馬,比薩等地,這麽多名勝都一晃而過,因此至今沒能寫下一篇在意大利的遊記,直到這個周末看過了新片<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這部片子的情節講述了聖經福音書的記載:耶穌因猶大的出賣被猶太人的祭司抓去,交給當時的統治者羅馬人,受盡拷打折磨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流血為世人贖罪,三天後從死裏複活。影片中間還穿插了耶穌被捕前傳教的言行,結構非常緊湊,情節之間的轉換也很巧妙。雖然是我早就很熟悉的故事,而且整部影片中對白全都是拉丁語和亞拉姆語,但這兩個多鍾頭的時間裏,我的心靈一直處在強烈的震撼中。

猶太人逼迫羅馬總督彼拉多處死耶穌時,打著的是凱撒大帝的旗號:“你若釋放這個人,就不是該撒的忠臣。凡以自己為王的,就是背叛該撒了。”那個時候凱撒已死去了多年,而羅馬帝國卻正如日中天。走在羅馬的廢墟,我由衷地佩服他們創造的文明。曆經了兩三千年前風雨,無數高大石柱和雄偉宮殿還挺立著。從廢墟裏收集出的石料蓋成了舉世無雙的聖.彼得教堂,當初這裏全盛之時的氣派由此可見一斑。

這是廢墟中的古羅馬宮殿,側麵的腳手架有點大煞風景,不過對其維護還是必不可少的。在還沒有保護文物概念的古代,天主教廷曾試圖將殿拆掉。他們用粗大的鐵索纏住石柱,想將它拉倒,未遂,在石柱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隻好在頂上加了一個十字架,算是古代版的“XXX到此一遊”。古羅馬人的建築水平之高實在令人驚歎,也幸虧如此,天主教廷才少做了一件遺臭萬年的事。

古羅馬帝國人才輩出,將星閃耀,但其中最負盛名的,自然是凱撒大帝。包括拿破侖在內的無數歐洲英雄,無不以能與凱撒比肩為榮。這情形倒有象中國的曆代皇帝,被臣子稱作“鳥生魚湯”後,必然“龍顏大悅”。

 

凱撒和他的侄子奧古斯都的雕像

凱撒一生滅國無數,縱橫捭盍,他的名字千古來成了權力和威武的象征,然而他死於暗殺後,羅馬帝國混亂了一陣子,直到他的侄子奧古斯都掌權。結果凱撒雖沒落得象齊桓公“蟲流出戶”的下場,卻也是草草下葬,一代英雄,最後靜靜躺在廢墟中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墳包裏,連墓碑都沒有。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耶穌的門徒彼得生前身後的際遇。

凱撒墓

耶穌之後,他的門徒們按他的心意,四處傳教。彼得最終在羅馬被捕,也走上了十字架,並且死得更加慘烈:他認為自己不配和耶穌一樣,因此自己要求被倒釘十字架。耶穌的門徒傳道中都受到了迫害,除約翰得以善終外,其餘都先後殉道。終於,基督教成了羅馬的國教,而一生潦倒的彼得,在死後備極哀榮。如今天主教教皇駐節,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壯觀的梵帝崗聖彼得大教堂,便是為紀念他而建,而他的遺體,則葬在教堂中間最為氣派的墓室裏。否極泰來,陰至陽生,盈不可久,剛者易撓,中國的傳統智慧,在彼得和凱撒二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應證.

彼得的墓室

梵帝崗聖彼得大教堂從16世紀初開建,於17世紀二十年代完成。一百二十多年時間搞一個基本建設,用今天的眼光看來是太慢了,不過按當時的標準和教堂的規模,簡直是個奇跡。歐洲很多教堂動輒數百年,比如米蘭大教堂,巴黎聖母院,都花了差不多四百年的時間。這意味著第一代的設計者肯定是看不到自己的作品完成了,許多代人也會終生在裏麵嘔心瀝血(不過這樣也好啊,有個終身鐵飯碗了,這種工作也不會外包到印度去,哈哈)。

“彼得大教堂的建築風格具有明顯的文藝複興時期提倡的古典主義形式,主要特征是羅馬式的圓頂穹窿和希臘式的石柱式及平的過梁相結合”, “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許多著名的建築大師和藝術大師都參加這座教堂的設計和建設,如勃拉芒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貝爾尼等。聖彼得大教堂的堂基呈拉丁式十字架形,長212米,寬137米,中殿高46米,圓頂直徑達46米。屋頂有一座高聳的十字架,十字架的頂尖離地有137米。這座教堂可以容納25000名教徒。教堂前麵的對彼得廣場呈橢圓形,兩側有半圓形大理石柱廊環抱,這是貝爾尼設計的,建於1655到1667年。”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曆史室許斌的一篇文章中介紹的。

那設計者的名單,今天看來真是個超豪華陣容,光一個米開朗基羅就夠讓人汗不敢出了,要不設計個宇內獨步的建築來,世界人民也不答應啊。不過要吹毛求疵,我還真能找出點不對勁來。老米負責為保衛梵帝崗的瑞士雇傭軍(我在寫獅子紀念碑時提到過)設計服裝。他一生才氣橫溢,三十歲前就完成了天下聞名的傳世之作,<<大衛>> 和 <<悲傷>>的雕像,這次卻有些晚節不保。大家不妨看看,這些衛兵們的衣著,可有半分剽捍威武?

 

【原創】走馬歐洲之羅馬篇 太初有道 (下)

公元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數十年後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國教。然而,耶穌拯救世人的理想卻並沒有隨之水到渠成的實現。多年媳婦熬成婆的教會,迫害起他們定義的“異端”起來更是變本加利。這倒真有點象金庸筆下的黃蓉,<<射雕>>裏那個漂亮伶俐惹人愛憐的俏蓉兒被全真派的牛鼻子們無端指責,到了<<神雕俠侶>>中便成了個麵目可憎的三八去欺壓楊過和小龍女了。在此後千餘年的時間裏,羅馬教廷往往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阻力。歐洲那數百年不知所雲的中世紀肯定有他們的責任,教廷把布魯諾押上火刑柱的同時也把自己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這兩年天主教的神職人員有先後湧現了若幹“紅豆”式的人物,更是讓世人對<<聖經>>和基督教產生了懷疑。

我一直認為,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與其說是<<聖經>>的勝利和發揚光大,不如說世俗勢力對其的綁架和侵入。國家機器對教徒和教會以特權和優待,使得大量投機分子在利益的趨動下加入教會,破懷了隊伍的純潔性。這還在其次。天主教被“招安”開始,很多地方就已變得世俗化,違背了<<聖經>>中的教義。比如,<<聖經>>中嚴禁偶像崇拜,天主教和後來的東正教卻處處懸掛耶和華耶穌聖母瑪麗婭的畫像;耶穌和其門徒強調“因信稱義”,認為隻要人承人耶穌的神子身份,接納他作為自己的救主便可以得救,個人可直接和神溝通,而天主教卻要求對教會的奉獻以求罪的赦免,並設類似世俗的層層級別,神父,主教直至教皇,作為神的代言人。尤其是後一條,用物質捐獻和向神父懺悔來換取神的恩典,這已是很商業化的舉動了。上圖是聖保羅教堂的“聖門”,25年方開啟一次,人從門走過,一切罪便都能赦免。這讓我想起了國內的一些寺廟門口照壁上的“佛”字,閉上眼睛伸手走過去,如果摸到了便能有好運,看來這一招還是咱們中國人玩剩下的。也不知是哪代教皇想出的這個主意?

羅馬教廷千年來所做的不光彩的事,其實正是精彩的證實了聖經中揭示的最深刻的一點:人與生具來的原罪。此原罪並不是我們法律上所說的“罪行(crime)”, 而是說“罪性(sin)”。 每個人都有貪婪,驕傲,軟弱的本性,差別僅在於程度不同而已,而這些本性在神看來,都是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馬書 3:23)。以前我們教科書上對此的標準解釋是,這是統治者欺騙廣大人民群眾的麻醉劑:你們都是有罪的,就夾起尾巴老老實實的吧,不要反抗!

這種解釋其實有點曲解了。<<聖經>>明確指出人皆有罪,而並不是說開拖拉機賣大蔥的農民才有,開寶馬的貴婦就沒有。人皆有罪的意思,是上自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一例外。

如果我們把眼光在人類數千年曆史上掃一眼,不難發現,那些讓這個地球赤地千裏,伏屍如山的大災難,有多少不是因為人類的貪婪和殘暴引起的自相殘殺?這些災難,都是“原罪”的注腳。

古羅馬帝國的共和製常被作為今天西方政體的原型,其實,<<聖經>>中的“原罪”之說,也是現代西方民主共和體製的奠基石之一。典型的美國三權分離製,就是以“懷疑”而不是“信任”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在“原罪”的前提下,如果給人以沒有製約的權力時,他心中的罪性,比如貪婪,驕傲等等,便有可能會轉為危害他人和社會的罪行。因此,咱們得先小人後君子,製定一套遊戲規則讓你幹壞事沒那麽容易,或者幹脆讓你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對大家都好的事情來。比如克林頓,花花腸子一大堆,從人品上來說不是個什麽好鳥,但八年抗戰在白宮,除了親切關懷了一下小實習生,倒也還算守規矩,政績也不錯。這不能不說是“原罪”是說到了點子上。相比之下,羅馬教廷打著神的旗號,在一定時期內被賦予了神一般沒有製約的權力,時時做出荒悖的事便不足為奇了。

走出教堂前,我再一次來到米開朗基羅的得意之作,<<悲傷>>雕像前。耶穌瘦弱的身軀躺在聖母瑪利懷中。但他仍然表情安詳,他到這世上,本是為為拯救罪人而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