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音樂隨筆(32); 歌唱的共鳴和吐字 (講座稿 上)

(2015-02-12 08:45:45) 下一個

 

- 音樂飛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紐約堂叔

     紐約堂叔

這是我2月8日應紐約古典音樂愛好者協會的邀請,在紐約法拉盛圖書館的一次聲樂講座。
由於反應良好,場內外聽眾紛紛要求得到文字的東西。這也表明人們“飽暖思文化”後的一種群眾性趨勢。今天把講稿的內容整理了一下,分段發表,以餉讀者。

(一) 關於歌唱的幾個概念

1,唱歌與歌唱
 唱歌是一種簡單的娛樂活動,人可為之。
歌唱則是一種較高級的藝術活動,因此就有一個技術上的問題。

2,輕鬆地歌唱和歌唱的鬆弛
前者是指歌唱時要求身體的各個部位處於放鬆的狀態,
包括發音器官,不要搞得臉紅脖子粗的。後者是要求吐詞咬字的清晰和鬆弛,目的是保證每一個字和音都能夠獲得充分的共鳴。

3,歌唱理論與技巧的簡單性
網上有關聲樂和歌唱學的文章鋪天蓋地,各種理論爭媚鬥豔。
書店裏的專著也是林林總總,有時候相互打架,一般的學習者可能會覺得狗咬刺蝟無從下口。我還認識紐約一位自稱聲樂理論家的哥們,他說他要寫一本聲樂新進理論的著作,厚厚的分成上下冊。我聽了心裏就想,還好你沒有寫,我也沒讀;如果我真的去學習這樣的聲樂理論,可能會有兩個結果:一是被弄殘廢,送進社會福利院;或者被整瘋掉,直接送瘋人院(笑)。

沒有一個聲樂學習者願意做書蠹。
因此我提倡聲樂理論必須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不要用一些高深莫測的詞匯和抽象的道道去難為人家。因此,像任何學問一樣,一個好的聲樂理論或方法必須是簡單易學的,一個好的老師也應該是知道如何化難為簡的。因此我的這個講座是讓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都聽得懂的,其內容易懂易學易用。

4,歌唱的實踐性
我的老師沈湘先生曾經說過,
成為一個優秀的歌者必須具有以下條件,一是優良的聲音器官,包括聲帶,共鳴腔和聽力等,二是領悟力。以上都是天生的。後生的條件則是勤奮。一個歌唱理論或方法,可能用幾分鍾就講清楚了,但卻要窮幾個月幾年甚至終生去實踐它,這也就是聲樂學習難之所在,其實那一門學問不是這樣的呢。

有一次,一個喜愛唱歌的朋友問我,
已經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歌唱有幾年了,但感覺沒有明顯的長進,是什麽問題所在。我就問他一周練唱幾個小時,他說平常忙,早出晚歸的,主要是周末會唱幾個小時。我就告訴他,症結所在是練習的時間太少,基本上是7天打魚6天曬網,當然是不行的(笑),但並不說明你的發聲器官不好。

5,歌唱學有關聲音之四要素
可以說歌唱的共鳴和吐字是歌唱學的核心理論。關於聲音的要素,它們是音色,音質,音量和音域,都和共鳴有關。其中,
被開發後的音色是不可改變的。你不能把自己練成像帕瓦羅蒂那樣的音色,或者打造成趙忠祥那樣的磁性聲音。但後麵三個要素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改善和提高的。

(二) 歌唱的共鳴
在這個部分,我打算講三個問題,即頭腔共鳴,
聲道的打通和咽音原理。

1,頭腔共鳴的獲得
(1)高泛音共鳴
眾所周知,高音共鳴是通過頭腔獲得的,
因此頭腔共鳴也叫做高位置共鳴或高泛音共鳴。與中低音共鳴相比,頭腔共鳴的獲得不那麽容易,有較多的技術問題,因此也就成為聲樂界一個重要課題,並產生了一些不同的理論和方法。

(2)混合共鳴
我們平時的歌唱都是使用混合共鳴,
它的意思是:唱高音時,要有中低音的支持;相反,唱中低音時要有高音的支持。

(3)泛音

圖1,頭麵部的一些小腔體--竇

 
一個簡單的歌曲,如果你唱得不好聽,首先應當是音質的關係,聲音是散的,高音發白發飄,一定是共鳴不到位。共鳴不好可能主要是你的口腔共鳴太多,而頭腔共鳴不夠。所以頭腔共鳴非常重要,直接關係到你的音質和音色。

實際上頭腦部分是不會產生共鳴的。人的頭顱裏麵隻是一些腦組織,
沒有空間。我們所說的頭腔共鳴是指頭麵部的一些小腔體。從上麵的圖示可以看到,它們一共是4對8個腔體,叫什麽什麽“竇”(Sinus)的東東。當聲音進入這些腔體時,便會產生泛音(Overtone)。“泛”就是多,豐富的意思。泛音越豐富,音質越好,音色也越美。所以,聲音的動聽與否取決於參與共鳴腔體的多寡。

(4)關於口腔共鳴
口腔共鳴主要與吐詞咬字有關,這個我下麵會談到。

2,聲道的打通
(1)目的
聲道的打通也就是打開喉嚨。其目的是擴大共鳴腔體,把聲道理順,
使聲音暢通地進入頭腔。

(2)要領

圖2,打開喉嚨,提起軟顎
 
這裏我本人總結了有關打開喉嚨的12字口訣:“提著軟齶吸氣,下喉嚨唱歌”。動作要領提示如下:
提高軟齶(軟口蓋)---小舌頭保持興奮狀態---打開會厭--
-放鬆下巴 ---降低喉嚨。解釋一下:
軟口蓋大家都知道是什麽。講一下會厭。會厭是舌根部的一個組織,
平常是隨呼吸開開合合的。吞咽的時候,它是關著的,以防食物掉進氣管裏。歌唱的時候,它就必須保持完全打開的狀態,以保持氣息的供給。小舌頭保持“興奮”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在打通的過程中它是顫動的。還有喉頭,當你提起軟齶時,當然要吸一口氣,此時你的喉頭就會自動下降。這些動作是一氣完成的,關鍵是提起上顎那個動作。

(3)體驗和練習

圖3,黃的部分是咽腔,藍的部分是喉腔

 

練習:可以用打嗬欠的辦法嚐試這種狀態;也可以用醫生檢查喉嚨時,發“啊”元音的狀態來體驗打通。大家可以和我一起來試一下。

(4)打通的結果
a,咽腔拱起前傾,咽腔的體積擴大了;
b,喉頭下降,此時咽腔與喉腔完全對接了,氣息和聲音的管道完全通暢;
c,高音音頻順利地進入頭腔;
d,頭麵部分產生有韻律的振動,聲音從這個部位向外發散出去,即聲樂界所說的“麵罩效應”,就
像那個什麽化妝晚會的麵罩。我的老師說“圓頂效應”,說法不同,其實道理一樣。有人說麵罩唱法,我不以為是什麽唱法,我認為這是一種頭腔共鳴的效應或結果。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