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略論中國民族歌唱的幾個流派

(2016-10-28 08:52:03) 下一個

略論中國民族歌唱的幾個流派

紐約堂叔   佟 軍*

中國人有規模的舞台演唱活動始於300多年前的昆曲,這與意大利歌劇的定型在時間上大致相當。而中國京劇在18世紀的流行又相當於歌劇在歐洲各大國的普及。當時兩地都是沒有什麽像樣的歌唱理論出現,但都發展演繹了許多不同的流派,譬如意大利西班牙流派,德國流派,法國流派;以及中國戲曲各種旦角,花臉和老生流派。上述流派往往都與語言的差別和不同的音樂處理有關。

聲樂技術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人們逐漸知道歌唱的吐字和共鳴的複雜關係和內在聯係。共鳴本是個物理學概念。大約在19世紀的某一個時候,歐洲歌唱界把它引進了唱歌的發聲理論。在中國,共鳴理論的出現和使用是在上世紀初。當時一些留洋回來的中國音樂家起著橋梁的作用。但是他們往往矯枉過正了,其中大部分人沒有把共鳴理論和漢語吐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唱漢語歌時隻有聲音而不知所雲,成為著名的唯聲派歌唱家。

這種情況在新中國成立的很長時期內都沒有得到有效的糾正,中國人的民族歌唱理論混亂,不少音樂院校的學生被耽擱,或無所適從而被迫放棄歌唱事業。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不但形成了國民經濟的極大發展,中國的藝術事業包括歌唱和聲樂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由於一大批音樂人,聲樂教育家和歌唱家的辛勤勞動,中國樂壇逐漸形成了帶有明顯中國特色的歌唱風格和方法,而它們無不在歌唱的共鳴和吐字的實踐等方麵下功夫,終於形成了“民族美聲”,簡稱的“民美”。理論界並且把它和“純美聲歌唱”和“通俗歌唱”分檔。簡單地說,所謂的民美歌唱,實際上就是科學地應用西洋聲樂理論改造中國式歌唱的結果。我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混合共鳴的使用,以及共鳴與漢語歌詞關係的適應和調節。

通過近年來的分析研究,我們發現我國的民美風格和唱法逐漸衍生出了一些不盡相同,各具特色的流派,我們認為這是符合聲樂理論方法之發展規律的。

以下我們將具體地闡述當今民美歌唱的三個流派。

第一個是學院派。

學院派的代表人物有彭麗媛,宋祖英,程誌,王麗達,王慶爽,張天甫等。

學院派是最早盛行於中國歌壇,也是代代相傳,相關歌唱家最多,最為被大眾所熟悉因而影響最大的一個主要流派。

學院派的特點是歌唱的吐字非常清晰,強調字正腔圓,絲絲入扣,聲音位置比較“靠前”,口唇運動明顯,漢字的字頭字身字尾和歸韻交代得一絲不苟,表演風格比較統一,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第二個是戲曲派。

戲曲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穀一,張也,李娜,王鳳雲,張華敏,李雙江,王亞民等。

戲曲派歌手更多的是融入中國傳統戲曲腔式。這類歌手往往有較紮實的戲曲功底。他們的行腔中強調漢字四聲,較多地運用裝飾音以及各種板式等戲曲傳統程式,作風細膩;特別在某些主題和風格的歌曲中運用得得心應手。

第三個是平衡派。

平衡派的代表人物有韓紅,譚晶,雷佳,沈淩雲,廖芊芊,戴玉強,鄭斌等。

平衡派歌手力圖在咬詞吐字上處理與眾不同,目的主要在於提高共鳴效果。他們似乎在精致考究的吐字和華美的共鳴中找到了一個最佳平衡點。仔細分辨不難發現,他們的聲音位置偏高,輔音發聲非常輕巧圓滑,某些字的歸韻不明顯,行腔細膩,輔音和母音拖腔關係微妙等。

近年來,後兩個派別的人數或許有增加的趨勢。

下麵我們來辯聽幾個歌曲樣本。

宋祖英《我愛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3Njk5NTI4.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譚晶《我愛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4MTczMjY0.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李娜《嫂子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xMjc5NjY0.html?s=222515


讀者不難發現,他們在輔音,特別是舌尖音c-s-j-q-z和唇音p-f,前口音w-y,喉音k-g-v,鼻音b-m-n以及舌根音t,還有團音ch-sh-zh上的差別。

在國際獲獎作品《嫂子頌》中,李娜運用了頻繁的分逗(斷句)處理,以及豫劇中的二八板和慢板的鏗鏘大氣,抑揚有度,韻味純美,把一個英雄的嫂子完美地烘托在聽眾麵前,其情感渲染足以催人淚下。略論民族歌唱的幾個流派

紐約堂叔   佟 軍

中國人有規模的舞台演唱活動始於300多年前的昆曲,這與意大利歌劇的定型在時間上大致相當。而中國京劇在18世紀的流行又相當於歌劇在歐洲各大國的普及。當時兩地都是沒有什麽像樣的歌唱理論出現,但都發展演繹了許多不同的流派,譬如意大利西班牙流派,德國流派,法國流派;以及中國戲曲各種旦角,花臉和老生流派。上述流派往往都與語言的差別和不同的音樂處理有關。

聲樂技術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人們逐漸知道歌唱的吐字和共鳴的複雜關係和內在聯係。共鳴本是個物理學概念。大約在19世紀的某一個時候,歐洲歌唱界把它引進了唱歌的發聲理論。在中國,共鳴理論的出現和使用是在上世紀初。當時一些留洋回來的中國音樂家起著橋梁的作用。但是他們往往矯枉過正了,其中大部分人沒有把共鳴理論和漢語吐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唱漢語歌時隻有聲音而不知所雲,成為著名的唯聲派歌唱家。

這種情況在新中國成立的很長時期內都沒有得到有效的糾正,中國人的民族歌唱理論混亂,不少音樂院校的學生被耽擱,或無所適從而被迫放棄歌唱事業。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不但形成了國民經濟的極大發展,中國的藝術事業包括歌唱和聲樂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由於一大批音樂人,聲樂教育家和歌唱家的辛勤勞動,中國樂壇逐漸形成了帶有明顯中國特色的歌唱風格和方法,而它們無不在歌唱的共鳴和吐字的實踐等方麵下功夫,終於形成了“民族美聲”,簡稱的“民美”。理論界並且把它和“純美聲歌唱”和“通俗歌唱”分檔。簡單地說,所謂的民美歌唱,實際上就是科學地應用西洋聲樂理論改造中國式歌唱的結果。我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混合共鳴的使用,以及共鳴與漢語歌詞關係的適應和調節。

通過近年來的分析研究,我們發現我國的民美風格和唱法逐漸衍生出了一些不盡相同,各具特色的流派,我們認為這是符合聲樂理論方法之發展規律的。

以下我們將具體地闡述當今民美歌唱的三個流派。

第一個是學院派。

學院派的代表人物有彭麗媛,宋祖英,程誌,王麗達,王慶爽,張天甫等。

學院派是最早盛行於中國歌壇,也是代代相傳,相關歌唱家最多,最為被大眾所熟悉因而影響最大的一個主要流派。

學院派的特點是歌唱的吐字非常清晰,強調字正腔圓,絲絲入扣,聲音位置比較“靠前”,口唇運動明顯,漢字的字頭字身字尾和歸韻交代得一絲不苟,表演風格比較統一,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第二個是戲曲派。

戲曲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穀一,張也,李娜,王鳳雲,張華敏,李雙江,王亞民等。

戲曲派歌手更多的是融入中國傳統戲曲腔式。這類歌手往往有較紮實的戲曲功底。他們的行腔中強調漢字四聲,較多地運用裝飾音以及各種板式等戲曲傳統程式,作風細膩;特別在某些主題和風格的歌曲中運用得得心應手。

第三個是平衡派。

平衡派的代表人物有韓紅,譚晶,雷佳,沈淩雲,廖芊芊,戴玉強,鄭斌等。

平衡派歌手力圖在咬詞吐字上處理與眾不同,目的主要在於提高共鳴效果。他們似乎在精致考究的吐字和華美的共鳴中找到了一個最佳平衡點。仔細分辨不難發現,他們的聲音位置偏高,輔音發聲非常輕巧圓滑,某些字的歸韻不明顯,行腔細膩,輔音和母音拖腔關係微妙等。

近年來,後兩個派別的人數或許有增加的趨勢。

下麵我們來辯聽幾個歌曲樣本。

宋祖英《我愛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3Njk5NTI4.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譚晶《我愛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4MTczMjY0.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李娜《嫂子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xMjc5NjY0.html?s=222515


讀者不難發現,他們在輔音,特別是舌尖音c-s-j-q-z和唇音p-f,前口音w-y,喉音k-g-v,鼻音b-m-n以及舌根音t,還有團音ch-sh-zh上的差別。

在國際獲獎作品《嫂子頌》中,李娜運用了頻繁的分逗(斷句)處理,以及豫劇中的二八板和慢板的鏗鏘大氣,抑揚有度,韻味純美,把一個英雄的嫂子完美地烘托在聽眾麵前,其情感渲染足以催人淚下。略論民族歌唱的幾個流派

紐約堂叔   佟 軍

中國人有規模的舞台演唱活動始於300多年前的昆曲,這與意大利歌劇的定型在時間上大致相當。而中國京劇在18世紀的流行又相當於歌劇在歐洲各大國的普及。當時兩地都是沒有什麽像樣的歌唱理論出現,但都發展演繹了許多不同的流派,譬如意大利西班牙流派,德國流派,法國流派;以及中國戲曲各種旦角,花臉和老生流派。上述流派往往都與語言的差別和不同的音樂處理有關。

聲樂技術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人們逐漸知道歌唱的吐字和共鳴的複雜關係和內在聯係。共鳴本是個物理學概念。大約在19世紀的某一個時候,歐洲歌唱界把它引進了唱歌的發聲理論。在中國,共鳴理論的出現和使用是在上世紀初。當時一些留洋回來的中國音樂家起著橋梁的作用。但是他們往往矯枉過正了,其中大部分人沒有把共鳴理論和漢語吐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唱漢語歌時隻有聲音而不知所雲,成為著名的唯聲派歌唱家。

這種情況在新中國成立的很長時期內都沒有得到有效的糾正,中國人的民族歌唱理論混亂,不少音樂院校的學生被耽擱,或無所適從而被迫放棄歌唱事業。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不但形成了國民經濟的極大發展,中國的藝術事業包括歌唱和聲樂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由於一大批音樂人,聲樂教育家和歌唱家的辛勤勞動,中國樂壇逐漸形成了帶有明顯中國特色的歌唱風格和方法,而它們無不在歌唱的共鳴和吐字的實踐等方麵下功夫,終於形成了“民族美聲”,簡稱的“民美”。理論界並且把它和“純美聲歌唱”和“通俗歌唱”分檔。簡單地說,所謂的民美歌唱,實際上就是科學地應用西洋聲樂理論改造中國式歌唱的結果。我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混合共鳴的使用,以及共鳴與漢語歌詞關係的適應和調節。

通過近年來的分析研究,我們發現我國的民美風格和唱法逐漸衍生出了一些不盡相同,各具特色的流派,我們認為這是符合聲樂理論方法之發展規律的。

以下我們將具體地闡述當今民美歌唱的三個流派。

第一個是學院派。

學院派的代表人物有彭麗媛,宋祖英,程誌,王麗達,王慶爽,張天甫等。

學院派是最早盛行於中國歌壇,也是代代相傳,相關歌唱家最多,最為被大眾所熟悉因而影響最大的一個主要流派。

學院派的特點是歌唱的吐字非常清晰,強調字正腔圓,絲絲入扣,聲音位置比較“靠前”,口唇運動明顯,漢字的字頭字身字尾和歸韻交代得一絲不苟,表演風格比較統一,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第二個是戲曲派。

戲曲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穀一,張也,李娜,王鳳雲,張華敏,李雙江,王亞民等。

戲曲派歌手更多的是融入中國傳統戲曲腔式。這類歌手往往有較紮實的戲曲功底。他們的行腔中強調漢字四聲,較多地運用裝飾音以及各種板式等戲曲傳統程式,作風細膩;特別在某些主題和風格的歌曲中運用得得心應手。

第三個是平衡派。

平衡派的代表人物有韓紅,譚晶,雷佳,沈淩雲,廖芊芊,戴玉強,鄭斌等。

平衡派歌手力圖在咬詞吐字上處理與眾不同,目的主要在於提高共鳴效果。他們似乎在精致考究的吐字和華美的共鳴中找到了一個最佳平衡點。仔細分辨不難發現,他們的聲音位置偏高,輔音發聲非常輕巧圓滑,某些字的歸韻不明顯,行腔細膩,輔音和母音拖腔關係微妙等。

近年來,後兩個派別的人數或許有增加的趨勢。

下麵我們來辯聽幾個歌曲樣本。

宋祖英《我愛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3Njk5NTI4.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譚晶《我愛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4MTczMjY0.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李娜《嫂子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xMjc5NjY0.html?s=222515


讀者不難發現,他們在輔音,特別是舌尖音c-s-j-q-z和唇音p-f,前口音w-y,喉音k-g-v,鼻音b-m-n以及舌根音t,還有團音ch-sh-zh上的差別。

在國際獲獎作品《嫂子頌》中,李娜運用了頻繁的分逗(斷句)處理,以及豫劇中的二八板和慢板的鏗鏘大氣,抑揚有度,韻味純美,把一個英雄的嫂子完美地烘托在聽眾麵前,其情感渲染足以催人淚下。略論民族歌唱的幾個流派

紐約堂叔   佟 軍

中國人有規模的舞台演唱活動始於300多年前的昆曲,這與意大利歌劇的定型在時間上大致相當。而中國京劇在18世紀的流行又相當於歌劇在歐洲各大國的普及。當時兩地都是沒有什麽像樣的歌唱理論出現,但都發展演繹了許多不同的流派,譬如意大利西班牙流派,德國流派,法國流派;以及中國戲曲各種旦角,花臉和老生流派。上述流派往往都與語言的差別和不同的音樂處理有關。

聲樂技術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人們逐漸知道歌唱的吐字和共鳴的複雜關係和內在聯係。共鳴本是個物理學概念。大約在19世紀的某一個時候,歐洲歌唱界把它引進了唱歌的發聲理論。在中國,共鳴理論的出現和使用是在上世紀初。當時一些留洋回來的中國音樂家起著橋梁的作用。但是他們往往矯枉過正了,其中大部分人沒有把共鳴理論和漢語吐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唱漢語歌時隻有聲音而不知所雲,成為著名的唯聲派歌唱家。

這種情況在新中國成立的很長時期內都沒有得到有效的糾正,中國人的民族歌唱理論混亂,不少音樂院校的學生被耽擱,或無所適從而被迫放棄歌唱事業。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不但形成了國民經濟的極大發展,中國的藝術事業包括歌唱和聲樂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由於一大批音樂人,聲樂教育家和歌唱家的辛勤勞動,中國樂壇逐漸形成了帶有明顯中國特色的歌唱風格和方法,而它們無不在歌唱的共鳴和吐字的實踐等方麵下功夫,終於形成了“民族美聲”,簡稱的“民美”。理論界並且把它和“純美聲歌唱”和“通俗歌唱”分檔。簡單地說,所謂的民美歌唱,實際上就是科學地應用西洋聲樂理論改造中國式歌唱的結果。我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混合共鳴的使用,以及共鳴與漢語歌詞關係的適應和調節。

通過近年來的分析研究,我們發現我國的民美風格和唱法逐漸衍生出了一些不盡相同,各具特色的流派,我們認為這是符合聲樂理論方法之發展規律的。

以下我們將具體地闡述當今民美歌唱的三個流派。

第一個是學院派。

學院派的代表人物有彭麗媛,宋祖英,程誌,王麗達,王慶爽,張天甫等。

學院派是最早盛行於中國歌壇,也是代代相傳,相關歌唱家最多,最為被大眾所熟悉因而影響最大的一個主要流派。

學院派的特點是歌唱的吐字非常清晰,強調字正腔圓,絲絲入扣,聲音位置比較“靠前”,口唇運動明顯,漢字的字頭字身字尾和歸韻交代得一絲不苟,表演風格比較統一,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第二個是戲曲派。

戲曲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穀一,張也,李娜,王鳳雲,張華敏,李雙江,王亞民等。

戲曲派歌手更多的是融入中國傳統戲曲腔式。這類歌手往往有較紮實的戲曲功底。他們的行腔中強調漢字四聲,較多地運用裝飾音以及各種板式等戲曲傳統程式,作風細膩;特別在某些主題和風格的歌曲中運用得得心應手。

第三個是平衡派。

平衡派的代表人物有韓紅,譚晶,雷佳,沈淩雲,廖芊芊,戴玉強,鄭斌等。

平衡派歌手力圖在咬詞吐字上處理與眾不同,目的主要在於提高共鳴效果。他們似乎在精致考究的吐字和華美的共鳴中找到了一個最佳平衡點。仔細分辨不難發現,他們的聲音位置偏高,輔音發聲非常輕巧圓滑,某些字的歸韻不明顯,行腔細膩,輔音和母音拖腔關係微妙等。

近年來,後兩個派別的人數或許有增加的趨勢。

下麵我們來辯聽幾個歌曲樣本。

宋祖英《我愛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3Njk5NTI4.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譚晶《我愛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4MTczMjY0.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李娜《嫂子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xMjc5NjY0.html?s=222515


讀者不難發現,他們在輔音,特別是舌尖音c-s-j-q-z和唇音p-f,前口音w-y,喉音k-g-v,鼻音b-m-n以及舌根音t,還有團音ch-sh-zh上的差別。

在國際獲獎作品《嫂子頌》中,李娜運用了頻繁的分逗(斷句)處理,以及豫劇中的二八板和慢板的鏗鏘大氣,抑揚有度,韻味純美,把一個英雄的嫂子完美地烘托在聽眾麵前,其情感渲染足以催人淚下。略論民族歌唱的幾個流派

紐約堂叔   佟 軍

中國人有規模的舞台演唱活動始於300多年前的昆曲,這與意大利歌劇的定型在時間上大致相當。而中國京劇在18世紀的流行又相當於歌劇在歐洲各大國的普及。當時兩地都是沒有什麽像樣的歌唱理論出現,但都發展演繹了許多不同的流派,譬如意大利西班牙流派,德國流派,法國流派;以及中國戲曲各種旦角,花臉和老生流派。上述流派往往都與語言的差別和不同的音樂處理有關。

聲樂技術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人們逐漸知道歌唱的吐字和共鳴的複雜關係和內在聯係。共鳴本是個物理學概念。大約在19世紀的某一個時候,歐洲歌唱界把它引進了唱歌的發聲理論。在中國,共鳴理論的出現和使用是在上世紀初。當時一些留洋回來的中國音樂家起著橋梁的作用。但是他們往往矯枉過正了,其中大部分人沒有把共鳴理論和漢語吐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唱漢語歌時隻有聲音而不知所雲,成為著名的唯聲派歌唱家。

這種情況在新中國成立的很長時期內都沒有得到有效的糾正,中國人的民族歌唱理論混亂,不少音樂院校的學生被耽擱,或無所適從而被迫放棄歌唱事業。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不但形成了國民經濟的極大發展,中國的藝術事業包括歌唱和聲樂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由於一大批音樂人,聲樂教育家和歌唱家的辛勤勞動,中國樂壇逐漸形成了帶有明顯中國特色的歌唱風格和方法,而它們無不在歌唱的共鳴和吐字的實踐等方麵下功夫,終於形成了“民族美聲”,簡稱的“民美”。理論界並且把它和“純美聲歌唱”和“通俗歌唱”分檔。簡單地說,所謂的民美歌唱,實際上就是科學地應用西洋聲樂理論改造中國式歌唱的結果。我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混合共鳴的使用,以及共鳴與漢語歌詞關係的適應和調節。

通過近年來的分析研究,我們發現我國的民美風格和唱法逐漸衍生出了一些不盡相同,各具特色的流派,我們認為這是符合聲樂理論方法之發展規律的。

以下我們將具體地闡述當今民美歌唱的三個流派。

第一個是學院派。

學院派的代表人物有彭麗媛,宋祖英,程誌,王麗達,王慶爽,張天甫等。

學院派是最早盛行於中國歌壇,也是代代相傳,相關歌唱家最多,最為被大眾所熟悉因而影響最大的一個主要流派。

學院派的特點是歌唱的吐字非常清晰,強調字正腔圓,絲絲入扣,聲音位置比較“靠前”,口唇運動明顯,漢字的字頭字身字尾和歸韻交代得一絲不苟,表演風格比較統一,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第二個是戲曲派。

戲曲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穀一,張也,李娜,王鳳雲,張華敏,李雙江,王亞民等。

戲曲派歌手更多的是融入中國傳統戲曲腔式。這類歌手往往有較紮實的戲曲功底。他們的行腔中強調漢字四聲,較多地運用裝飾音以及各種板式等戲曲傳統程式,作風細膩;特別在某些主題和風格的歌曲中運用得得心應手。

第三個是平衡派。

平衡派的代表人物有韓紅,譚晶,雷佳,沈淩雲,廖芊芊,戴玉強,鄭斌等。

平衡派歌手力圖在咬詞吐字上處理與眾不同,目的主要在於提高共鳴效果。他們似乎在精致考究的吐字和華美的共鳴中找到了一個最佳平衡點。仔細分辨不難發現,他們的聲音位置偏高,輔音發聲非常輕巧圓滑,某些字的歸韻不明顯,行腔細膩,輔音和母音拖腔關係微妙等。

近年來,後兩個派別的人數或許有增加的趨勢。

下麵我們來辯聽幾個歌曲樣本。

宋祖英《我愛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3Njk5NTI4.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譚晶《我愛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4MTczMjY0.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李娜《嫂子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xMjc5NjY0.html?s=222515


讀者不難發現,他們在輔音,特別是舌尖音c-s-j-q-z和唇音p-f,前口音w-y,喉音k-g-v,鼻音b-m-n以及舌根音t,還有團音ch-sh-zh上的差別。

在國際獲獎作品《嫂子頌》中,李娜運用了頻繁的分逗(斷句)處理,以及豫劇中的二八板和慢板的鏗鏘大氣,抑揚有度,韻味純美,把一個英雄的嫂子完美地烘托在聽眾麵前,其情感渲染足以催人淚下。

*佟軍:中國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院聲樂教授;中國國家一級演員;前中國中央歌劇院男中音歌唱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老馬識途 回複 悄悄話 “流派”看成“流氓”了。走錯場子了。
blueflame 回複 悄悄話 學習了,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