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饅頭:穿越來的故事

(2016-12-13 07:45:15) 下一個

吃貨讀曆史

第五章 饅頭:穿越來的故事

      

    吃了“亂燉”,喝過“雞湯”,湯足飯飽,神清氣爽,我們也湊熱鬧,玩個穿越。

穿越之前,伸伸腰,踢踢腿,做點準備活動。真正的吃貨是好吃好做好學,人稱“三好吃貨”。前兩章都是講宰相的故事,那麽宰相是神馬?“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西漢宰相陳平語),一句話,是對皇帝(君主)負責、總攬政務的人。事實上,宰相,隻是中國國曆史上一個泛指的職官稱號,作為一個真正的正式的官名,“宰相”隻在宋遼對峙時的大遼出現過!宰相的正式官名跟隨朝代的更替,曾經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等多達幾十種官名。比如,熱播的羋月傳裏有個宰相樗裏疾,他在當時的正式官名是左丞相;那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宰相趙普,他當時的正式官名是門下侍郎、平章事。宰相的權力也隨著朝代輪替,中央集權的強化,黃鼠狼給雞拜年,一年不如一年,到了清朝宰相的名字又臭又長,變成了皇帝的高級跟班。之所以搞出這麽多花裏胡哨兒的名字來,估計是皇帝老兒閑得慌,一朝天子一朝臣,人要衣服馬要鞍,找些文鄒鄒的人,來玩個川劇變臉,彰顯新朝新氣象。好在我們也不是曆史學家,折磨多名字,記住了也沒啥用,還不如記個菜名,餐館點菜多實惠。再說,宰相多好記。

古往今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風流史上,真正能讓我們耳熟能詳的宰相,偶以為有兩位:丞相諸葛亮,宰相劉羅鍋。前一位是他太有名,從小到大他出現的次數太多,你沒法記不住;後一位是滿大街電視劇宰相劉羅鍋,加上有個逗哏的和中堂,耳朵被動長繭,你無奈隻有記住。現在都喜歡八卦,偶也來和大家八一八(偶不用扒,那字老讓人聯想起扒糞,八字吉利又簡單,耶)他倆的八卦,既滿足了好奇心,又完成了求知欲。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先八八孔明諸葛亮。諸葛亮,山東琅玡人,沒錯就是琅玡榜的琅玡,後遷居南陽。琅玡,是古地名,秦朝統一全國後,設琅玡郡,為三十六郡之一,現今屬於山東臨沂。琅玡是個名人輩出的地方,“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的“王”家,就是指琅玡王氏,魏晉南北朝頂級士族,白金貴族俱樂部成員,家族中當過大官、成家成名的烏泱烏泱的多了個去,王羲之、王獻之就是琅玡王氏中出名的兩個。以後偶會詳細聊聊王氏名人。神劇琅玡榜是描述南北朝南梁年間的事,因此琅玡榜、琅玡閣肯定不關山東琅玡鳥事,好在安徽滁州有琅玡山,想必是琅玡閣所在。好了,趕緊繞回來八卦諸葛亮。史載諸葛亮是也是美男子,長得比當下台灣省的豬哥亮至少高十八個檔次之多。但是,他的妻子奇醜無比,《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裏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偶讀完此段,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美男子娶個黃頭發黑皮膚的醜女好難,娶了醜妻,被時人取笑而鎮定難上加難,揚名立萬,衣錦還鄉之後,不負糟糠之妻,難難難!真是天下第一極品帥鍋好丈夫也。偶小人之心度君子大肚子,鬥膽猜一下,諸葛亮娶醜妻的幾個原因:一,地域歧視。外來戶搞不過坐地戶,外鄉人受盡白眼,不好找媳婦;二,不是高富帥。南陽耕讀,鳳凰男一枚;三,人力資源。未來的嶽父黃承彥人脈深厚,屬於領英(Linkedin)裏朋友超多,微信裏刷爆朋友圈的牛人,還與官聯姻,萬一沒有人三顧茅廬,嶽父就是最好的備胎。四,有可能黃承彥考驗自己,黃頭發兼黑皮膚,這基因得多強大才有?!五,我不入地獄,誰下地獄,從基因改良出發,為人類進化做貢獻。六,黃承彥家居沔陽,沔陽三蒸是諸葛亮的最愛(此處偶哈喇子流了一地)。汗,最後一個理由屬於滿嘴跑火車,因為沔陽三蒸據傳始於元末明初。偶在想,三國時畢竟信息太閉塞,沒電視,沒網絡,如果諸葛亮活在當下,著名的音樂家、發明家、演說家、散文家兼濕人兼帥鍋,一定有多少女孩子舉著牌子高喊,“亮哥,亮哥,我愛你!”,他能否糟糠之妻從一而終,真要打個問號。偶靈光一閃,連他的粉絲團名字都起好了----涼(亮)粉!

諸葛亮還是個發明狂人,八卦陣、孔明燈、孔明鎖、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等都出自他手。據說木牛流馬駝一年的糧食每天能行二十裏,且能夠在崎嶇不平的蜀道上行走,關鍵是這東東不吃不喝,不拉不尿,綠色環保,百公裏油耗為零,無噪音無汙染,放在今天,絕對屬於熱銷環保百度排名交通工具第一。腫麽好的交通神器,為啥木有傳下來擰?吃貨還是要說吃,關於諸葛亮的其他發明都可以裝清高,翻眼皮,但是他發明的有個東東必須肅然起敬:饅頭!據《誠齋雜記》記載“孔明征孟獲。人曰:蠻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則出兵利。孔明雜以羊豕之內,以麵包之,以像人頭。此為饅頭之始。”諸葛亮南征孟獲,南蠻之地,瘴氣濕重,當地有用俘虜首級來祭祀神靈祈求保佑的傳統,諸葛亮宅心仁厚,改用饅頭祭祀,當時稱為蠻首,後演變為饅頭。三國誌也有這樣記載:“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靜境內豐熟。’亮曰:‘我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由此一個偉大的發明誕生。當然也有人說,饅頭不是諸葛亮發明,在他之前就有饅頭存在了。偶很是好奇,饅頭如是南征孟獲的傑作,何時傳到北方,成為北方人的主選麵食,不論怎樣,饅頭不分大小,飲食不分主次,人不分南北,饅頭已經成為吃貨們不可或缺的一道麵食。

白駒過隙,歲月如梭。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我們乘坐“時光隧道”號高鐵,從三國直穿大清帝國。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山東諸城,一個三代官宦世家的劉姓大宅裏誕下一男嬰,取名劉墉。五年後,他的父親劉統勳高中進士,一路高升,官至宰相;數十年後,他以官二代,恩蔭舉人身份參加會試和殿試,進士及第,也步入仕途,最後官至一品。他生在太平盛世,死後褒獎籮筐,與紀曉嵐、和珅並稱為乾隆朝三大中堂,被譽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後世稱其“宰相劉羅鍋”。不過,劉墉倒也沒有電視劇裏那樣偉光正,史載他不算羅鍋,為官也有不少閃失,遇到和珅“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沒有蠻幹大幹快幹,也沒有大智大勇鬥和珅。與他老子劉統勳相比,其從政能力屬於清湯掛麵,中規中矩。偶查閱一番,沒有找到劉墉有關吃的軼聞,吃荔浦芋頭乃後人杜撰。雖然如此,還是有吃貨嗅出了商機,網上查現在有劉羅鍋煎包加盟熱賣,號稱劉羅鍋發明此包,這真是應了一句老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吃貨有文化。

 

本章關鍵詞 宰相 諸葛亮 劉墉

                      饅頭

 

第六章預告  大觀茶;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