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天涯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正文

歐洲史筆記之三:教與俗

(2014-02-27 09:13:16) 下一個
討論歐洲曆史,無法繞過基督教。歐洲在文化上是一個整體,基督教幾乎是唯一的原因。
希臘文明從興盛到衰亡,除了各城邦自己信奉的神靈外,沒有成形的宗教。羅馬時代有正統宗教,在君士坦丁接受基督教後,羅馬教和基督教之間有過分裂與融合,但基本保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
基督教誕生於耶路薩冷,直到公元313年才被羅馬帝國正式承認,君士坦丁更是成為首位皈依基督教的羅馬皇帝。此後,基督教在宗教、政治、文化、社會、經濟、藝術各方麵,始終是歐洲曆史舞台上不可缺少的主角。
在馬丁。路德倡導的宗教改革之前,教會的勢力很大。每個王國有一位世俗的領導,也就是國王,有實力的國王如果在眾多選帝侯中有足夠聲望,他就有成為皇帝的可能,前提是必須經過教皇的認可。對不稱職的皇帝,教皇名義上有權力免除其帝號。但這一規矩更多隻停留在紙麵上,一般來說,教皇基本不幹涉皇帝行駛責任,即使是不稱職的皇帝,教皇也聽之任之,不會將其罷免。另一方麵,教皇在任命當地主教時,也會聽取國王的意見。國王的意見所占的分量,隨時代而不同。教俗雙方大部分時間相安無事,但也會經常因為權力的分配引發教俗之爭,這是歐洲史上的一個常態。
在每個王國內部,擔任國王主要助手的一般是主教或者教會的其他人,當地的文化教育也掌控在教會手中。基本上,不信耶穌基督的人沒有獲得教育的權利,異教徒不被允許擁有土地。因為這個原因,猶太人無法在當地擁有自己的土地,因此缺乏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於是隻能選擇經商。猶太人的商業傳統由此而來,他們後來在二戰中的悲慘命運,最初的肇始也起因於此。
除了教堂,教會在各地還擁有數量龐大的土地和房產,在不少地區,教會擁有的土地占全部土地的1/4,而教會無需為這些土地繳納任何賦稅。居住在這些土地上的農民為教會耕種這些地,將收獲的一部份上繳教會。采邑主不通過教會,無權使用調配這些農民。教會甚至擁有自己的騎士,其典型代表是十字軍東征時期出現的條頓騎士團,這些騎士同樣不聽從國王,而隻服從教皇的命令。條頓騎士團由於在十字軍東征期間表現突出,教皇將普魯士地區封給他們作為獎賞,成為他們的領地,這是歐洲史上僅見的 一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的例子。普魯士王國後來統一了德意誌,成為近代歐洲最不安分的一個因子。(見《歐洲史筆記之四:蠻與雅》)
基本上,教會是一個與世俗王(皇)權並行存在,並獨立於王(皇)權的勢力。這一事實是歐洲曆史上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中央集權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早期,教會在各地的文化教育中起了積極作用,當地的學校和圖書館基本都是教會建立的,但是在學校裏隻教授與基督教教義相吻合的內容。
對國王的執政,教會基本不加幹預,但如果國王試圖挑戰教會的權威或勢力,教會絕不容忍,一定會反擊。遇到不太聽話的國王,教會會去拉攏有實力的采邑主,聯合起來對付國王。教會、國王、采邑主之間既有合作,也有離間,關係錯綜複雜。這類“教俗之爭”,貫穿了整個歐洲曆史。一個典型事例是“卡諾莎之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與當時的教皇格裏高裏七世就敘任權(任命主教的權力)改革產生爭議,雙方都不讓步,亨利四世拒絕承認格裏高裏七世為教皇,格裏高裏七世則罷免了亨利四世的皇帝稱號。最後,因為大部分諸侯均站在教皇一邊,亨利四世不得不認輸,身穿修士服,徒步行走一個月來到卡諾莎城堡,向教皇請罪,最後教皇寬恕了亨利四世。
寫到這裏,不能不提歐洲曆史上另一個不同於中國的特點。封建王國(包括公國、侯國)的王位繼承一般是世襲,但時不時也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國王在確定自己的繼承人時會征求采邑主(即諸侯)們的意見,一般情況下諸侯會認可國王的選擇。但是如果國王選擇的繼承人由於品行、聲望或其它原因,無法被大多數采邑主所接受,這時教會會介入,選擇另一位大家都能接受的繼承人。在許多時候,教會選擇的繼承人並非國王的兒子,國王卻不得不接受。
皇帝的選擇也是如此,如前所述,教皇在皇帝繼承人的選擇上有比較大的發言權。利用這一點,諸侯們可以合法地將大家擁護的人推上皇帝寶座,神聖羅馬帝國的康拉德一世就是這樣登上皇帝位的。這一方式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千年曆史上,發生過很多次。歐洲曆史上,大部分改朝換代是用不流血的方式進行的。
與此相比,中國曆代王朝的更替則疼痛得多,商周 秦漢,唐宋元明清,每次更替基本都經曆了血光之災。根本區別在於,中國曆代王朝,沒有權力製衡,無論在法律(君)和道義(天子)上,皇帝都是唯一的最高統治者。
進入中世紀後,教會在社會進步和文化進步方麵所起的作用,負麵多於正麵。教會主導發動了數次十字軍東征,基本以失敗告終,雖然獲取了一些經濟利益,但卻無法彌補在宗教、道義和社會意義上的損失。中世紀後半期,一方麵教會成為進步文化的阻礙,設立宗教裁判所、燒毀傳播異端邪說的書籍、消滅他們認為的異議者;但另一方麵,有些令人意外的是,教會在無意中促進了社會的變革。前文說過,教會在各地擁有大量土地,這些土地需要人來耕種,這為那些不堪忍受采邑主剝削的農民提供了避難所和生計。農民舉家逃到教會的領地上,采邑主不能來抓,隻能向教會索要,而教會出於道義 考慮,幾乎不會把農民交還給采邑主。農民隻要來到教會的領地,就基本上獲得了一半人身自由。如果農民想追求更好的生活,他可以去城市。按照法律,隻要在城市裏居住超過一年,就可以獲得城市居民身份,也就是自由人的身份。
教會在精神領域的長期禁錮統治,和他們在世俗社會的一係列不良行為(出售贖罪卷、貪汙、受賄、酷刑等),終於引發宗教改革,以及接踵而來的一係列文藝複興和啟蒙運動。隨後經曆大航海、商業繁榮、獨立城市湧現,到民族國家陸續出現時,教會的勢力已經大大削弱,基本無法對王權產生重要影響。
新教的產生是宗教改革的成果之一,其中的加爾文教派在英格蘭和部分法國地區影響很大,該教派改變了傳統基督教義中的保守消極成分,而是主張教徒通過努力奮鬥過上幸福生活,是對上帝的回報。加爾文教派的許多信徒後來來到了美國,成為美國精神的代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