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對[慈、儉、讓]三寶的一點認識

(2011-12-06 11:23:37) 下一個
慈:

佛以慈悲為懷,儒曰悲天憫人,道門持慈濟世。慈予子樂,我們是否給了他人快樂?若是沒有,那就需要自省:我是否還有慈心。慈,不僅同情人類的遭遇,也要同情動物的遭遇。如有不幸的事情發生,即時伸出援手,幫助他們脫離困苦,不要存著隔岸觀火的心理,須持人溺如己溺,人饑如己饑惻隱之心。真心給予他人快樂,去除痛苦,扶人困危,令人歡喜,自心亦會生起無限歡喜。



行儉在於不求不貪,如有所求,便有苦惱。求之不得,更是苦惱。所謂“無求便無憂”,儒家也說“無欲則剛” 人到無求品自高,這是至理名言。不貪,不是口說不貪,必須要言顧行,行顧言,不可自相矛盾。沒有貪心,才能培養高尚的人格。這樣心才能靜下來,境界一日千裏。



道教教義有“不爭”之原則,不爭名,也不爭利,凡是旁他人所歡喜的,讓給他,不必爭。爭之不足,讓之有餘。不自私,不自利,時時能知足,隨遇而安,和平相處。一心為善,絕不造惡。

慈儉讓雖為三,實為一,相互包涵,須一生相持,不可半途而廢,不可中道自畫,得少為足,方能得大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