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清華:烈士以血薦軒轅,忠魂長留天地間!
藍山煙霞
黃帝公孫軒轅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魯迅詩作有名句“我以我血薦軒轅”,意思是說,我要把一腔熱血奉獻給我的祖國。或者,我要以我的熱血證明我對祖國的忠誠。在中國近代史上。有無數為了祖國的解放和進步事業而貢獻出滿腔熱血的先烈。
在1999年國家表彰的“兩彈一星”元勳中,就有一位元勳,以自己的熱血證明了他對祖國的忠誠。他就是二十三位元勳中唯一的烈士郭永懷!
郭永懷(1909-1968),中國空氣動力學家,中國原子彈、氫彈研製過程中傑出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之一。
郭永懷出生於山東榮成縣一個農民家庭。初中畢業後考上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1933年考入北京大學物理係。1935年畢業後留校任助教。1937年南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遷長沙,後再遷昆明,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郭永懷到西南聯大後放棄原來的光學專業,改學航空。從此即以流體力學作為終身學術領域。
郭永懷1939年春天考中庚子賠款公費留學名額。當年報考庚款公費留學力學專業的有50多人,考試結果郭永懷與錢偉長,林家翹三人同登榜首。留學名額卻隻有一個,幸虧兩位物理學教授葉企蓀和周培源鼎力爭取,這三位高材生才同時被錄取為公費留學生。
郭永懷在西南聯大改學的航空專業原屬清華。幫助郭永懷等三人獲得公費留學資格的葉企蓀和周培源也是清華教授,葉企孫還長期主管清華庚款留學基金。郭永懷出國留學前,是作為西南聯大物理係研究生。於是郭永懷和清華也有了一些淵源。
郭永懷1940年1月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隻用半年時間即獲碩士學位。1941年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師從航空大師馮·卡門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並與在那裏學習的錢學森、錢偉長等結為好友。1945年獲博士學位後留任研究員。1946年起在美國康乃爾大學任教。
1956年10月,郭永懷回國。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研究院(九院)副院長等。郭永懷的事跡令筆者深為感動。所以筆者撰寫此文,以表達對郭永懷烈士的崇敬之情!
筆者對郭永懷烈士懷有崇敬之情,首先是因為他從跨出國門的那一天開始,就抱定了將來要回國為祖國效力的決心。郭永懷取得博士學位後,獲得美國一些名校和企業的邀請。郭永懷選擇了到動力學科居世界領先地位的康奈爾大學任教,但聲明隻是暫時服務,將來要回中國。郭永懷因此失去了從事涉及國防尖端技術的科研資格。
筆者對郭永懷烈士懷有崇敬之情,還因為他雖然曾經在國外工作多年,但回國以後,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精神,比起絕大多數從未出過國的人來,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郭永懷回國後很快投入“兩彈一星”等戰略項目。同時還要和錢學森一起籌劃和領導力學所全麵的工作。此外,他還擔任科技大化學物理係主任,承擔三峽大壩抗核武器攻擊的研究,為工程兵策劃建立防護工程研究基地等等。
1960年,中共中央決定自行研製核武器後,郭永懷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與王淦昌,彭桓武形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究最初的3大支柱。彭桓武負責理論部,郭永懷負責設計部,王淦昌負責試驗部。郭永懷的工作其實就是將核裝置武器化。
在核武器研製基地青海高原,在核試驗場新疆羅布泊,郭永懷擔任場外試驗委員。他在氣候環境十分惡劣的條件下,與年輕的科技人員一起喝苦水,住帳篷。在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中,領導和組織爆轟力學,空氣動力學,結構力學等研究工作,解決了許多重要的動力學難題。
郭永懷同時兼任著中科院力學所和核武器研究院(九院)領導職務,在北京和海拔3000多米青海試驗基地之間來回奔波。2003年郭永懷的妻子,85歲的李佩回憶說“他人高高瘦瘦幹巴巴的,星期六星期天都在上班。上班不開窗戶,也不喝水,總是忙忙碌碌”。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當蘑菇雲升起的時候,郭永懷淚流滿麵坐在了地上。1965年以後,郭永懷在參與氫彈研製的同時,又參加了人造衛星的設計。1967年6月,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郭永懷參於設計的東方紅號衛星響徹太空。
核彈,導彈,衛星,合稱為“兩彈一星”。在中國的高級科學家中,郭永懷是唯一一位在“兩彈一星”的研製中於多個項目都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
筆者對郭永懷烈士懷有崇敬之情,更是因為他在生命將要結束的危難瞬間,仍然將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從青海試驗基地飛赴北京匯報工作。飛機在北京上空約400米高度時突然因發動機故障而墜毀。郭永懷不幸遇難,時年59歲。
在清理飛機遺骸時,人們發現郭永懷和他的警衛牟方東緊抱在一起。當燒焦的兩具遺體被吃力地分開後,中間掉出一個裝著絕密文件的公文包,竟然完好無損。可以說,在飛機遇險,生命將盡的最後瞬間,郭永懷想到的隻是用身體保護對國家有重要價值的科技資料!
1968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授予郭永懷烈士稱號。郭永懷和他的警衛牟方東的骨灰埋藏於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中郭永懷的塑像下。
“我以我血薦軒轅”,正是郭永懷烈士壯麗生命和畢生實踐的最佳寫照!
---(完)
力學所在清華南,有俺大學同學實習,分配在那。郭永懷先生的事跡了解於80年代。今天讀到,仍讓人肅然起敬,可歌,可涕,可惜!
可歌,可涕,可惜!
乘興而來,即興而發,
好 !
那我們就握手而歸吧,
祝周末愉快.
人在異鄉為異客 敬上.
閣下的話,使我想起,以前在《茶壇》本人曾經和別的網友討論過關於“北大人”及“清華人”。
事緣有網友發帖,稱“北大心理係85級的王龍”評論,說北大清華的畢業生“沒有一個正常的,都他媽的神經病!”“清華男女都是木瓜”之類”,令我很反感。
我認為,王龍作為北大文科學子,了解北大,因此有資格評論北大。但他有什麽資格說清華學子“是神經病”,“木瓜”呢?他了解清華學子嗎?
在1952-1985年這段時間內,清華一直是一所純工科大學。我認為,王龍作為北大文科學子,對純工科的清華人是不了解的,因此他其實並沒有資格來評論清華人。
於是本人發帖,說“北大的人喜歡把清華與北大並立,拿來說事。清華的人就不這樣。”“北大的人喜歡高談闊論,愛發驚人之語,動輒‘北大清華如何如何’。清華的人(這裏專指工科)相當低調,悶頭做事,沒有時間和興致去作無厘頭的高談闊論,而且幾乎從不將北大與清華並立,拿來說事”,等等。
論壇的跟帖通常是不被保存的。所以人們發帖不像在博客這樣慎重。也許我當時的帖中也有什麽話令人感到不愉快,本人還真得表示歉意!
閣下完全沒有必要為你的前一個帖作任何“道歉”,因為我絲毫沒有感到自己被冒犯!
我覺得大家來逛《文學城》,並發跟帖,都是“乘興而來,即興而發”。真的不必太過在意。“言無不盡,盡興而歸”就好!
再次祝閣下愉快!
我相信樓主是個非常豪爽大度,而且熱血愛國的男子,起源於以前看過兄台和別的網友在別的貼子裏有清華,北大之類的爭論, 可能我太敏感了,其實我也無資格去說其他人,我的這番話落了下乘,自以為是了,在此道歉,我自己要多一點反思自省.
再次謝謝好文,也期待樓主的進一步精彩.
郭永懷到加拿大後,隻用半年時間即獲碩士學位,當然主要歸因於他本人的聰慧和刻苦努力,但也和他在出國前近一年(1939-1940)的研究生學習有關係。這一年的研究生學習就是他與清華的淵源。
郭永懷在飛機失事,生命行將結束的危急關頭,和警衛牟方東緊抱在一起,用身體保護裝有絕密文件的公文包。我想是因為他和警衛都對祖國愛得太深,而做出的一種本能的行動。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時刻,中國媒體理應負起責任,多報道正麵消息和英雄人物,以鼓舞全國人民士氣。激勵青少年“見賢思齊”。可惜國內媒體在這方麵還做得很不夠。我們海外華人是否可以略盡綿薄之力呢?
本人簡單寫一下郭永懷與清華的淵源,本意隻是想要解釋一下,為何本人既非媒體人,又非南開,北大或科大人,而要來寫郭永懷呢?實是被他的偉大精神所感動,並非要掠人之美。更不表示本人有狹隘的清華情結。其實本人是一個非常豪爽大度的人。
人在異鄉為異客 朋友的詩寫得真好!本人非常讚賞!
祝各位朋友愉快!
樓主別把好東西一古腦都歸清華了,
不以清華人看非清華人,
不以大陸人看非大陸的華人,
以中國人看其他中國人,
以中國人看其他非中國的人,
才能放眼世界,準備崛起後中國人重當老大,
哈哈,一點感慨,別放在心上。
《2012龍年春讀郭永懷前輩有感》
生死之際護公文,
今日海歸何所遁?
丹心一片耀星漢,
血薦軒轅奉忠魂。
兩彈一星奠國尊。
崛起山河年年春,
清明時節報君知,
又有北鬥照昆侖。
隻可惜今天的媒體很少為“見賢思齊”而努力。而是模仿西方大搞什麽”負麵新聞“。但願西方的衰落能給國內媒體帶來某些啟示。
在中華民族曆史上,有許多哲人先賢,誌士英烈,值得我們景仰和學習。“見賢思齊”,先賢,英烈們的精神將鼓舞後人,繼往開來,奮發圖強。
正像《中華世紀壇序》所說:前有古人,星光燦爛;後有來者,群英堂堂。……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定將舒天昭暉,磅礴東方。祝二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