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千人計劃李衛平:海歸月餘感懷

(2010-05-21 23:29:33) 下一個
聲明:《海歸心聲,非誠勿訪》暨《海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訪談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新創基金會發布並擁有版權,歡迎轉載但敬請保留此聲明,並標注原文鏈接。
李衛平:海歸月餘感懷


轉自;http://www.ustcif.org/default.php/content/782/
——信息學院“千人計劃”入選者李衛平教授訪談

李衛平回校後與中國科大新生做報告。

記者:李老師,您何時到中國科大報道的?

李衛平:2010年3月1日應是我正式到中國科大報道的日子。不過,3月1日我在微軟參加
每年一度的TechFest。我擔任科大教授的第一件事情算是訪問微軟雷德蒙研究院,開完
兩天會我就回到科大了。

歸國之路

記者:你為什麽選擇科大?您原來是裏海大學教授,也曾在矽穀創辦公司,回到30多年
前求學的中國科大擔任千人計劃教授,工資與待遇會有落差嗎?

李衛平:一次我在路上開車時陳長汶(786)教授打電話問我是否願意申請千人計劃回科
大,我很吃驚,當時並不能下決心全職回來。2009年3月,學校申請了千人計劃,後來科
大讓陳仙輝教授與我出席60周年國慶觀禮。陳仙輝教授在超導領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觀禮是理所當然;讓我去觀禮自然感到很大的壓力,不回來是不行了(笑)。 之後我
回科大訪問多次,陳長汶大多都與我一道來。我們和科大校領導、教師們交流思想,感
受到學校辦好信息學院的決心。

我們家庭包括兩位老人在美國,一個孩子上醫學院,另一個馬上要上大學。以前全職回
國支付家庭開銷的賬單會是問題。千人計劃推出後,中國科大盡了很大努力,待遇由於
有國內環境的限製,單純的薪酬與國外仍有落差。我們雙方都應盡努力,我想能滿足家
庭的需求即可。

記者:中國科大對於海外英才的吸引力何在?若幹年前已經有兄弟院校聘請您回國?

李衛平:幾年前有兄弟院校領導邀請我回國,但當時仍有限製,環境也較陌生。科大是
我的母校,環境容易熟悉;據說有些高校行政部門比教授還牛。我體會到科大行政部門
服務教授意識很強,這是科大很大的優勢。

記者:在科大的居住條件如何?您有兩個孩子上大學,太太在矽穀。怎麽說服夫人與孩
子,讓他們接受您遠離家庭回國的想法?

李衛平:中國科大分配了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千人計劃政策是免費居住,滿十年之後產
權歸教授。最近引進的教授回國都能分配到140平米以上的房子,這當然是科大的強烈優
勢。

家庭是許多人難以回國全職工作的重要因素。我的情況是:大兒子已大學畢業在醫學院
學習了;老二秋天就去上大學了。在美國孩子上大學,除了給他付賬單以外,家長責任
就算完了(笑)。

很多學者難以說服夫人。夫人沒工作好說服,一起回來就行。我太太是774的,三十多年
前她進了近代物理係,這是當年最牛的係,而我隻能進無線電係,因為她分數比我高。
我們都知道科大女生有多優秀!她有自己的事業不能辭職,但我感謝她給予我的理解。
我還要感謝劉萬東教授(物理學院執行院長,774)。去年11月,科大代表團訪問矽穀的
招待會結束後我太太和劉萬東他們一幫四係的出去聚會了。我對劉萬東說,不知道你們
有什麽魔術,激起了她對母校的美好回憶。聚會回來後,太太給予了更大的支持。

中國有更多空間

記者:您在科大一天怎樣度過?

李衛平:我現在暫住東區,到西區可以坐班車比較方便。周末上班走到西區也不遠,因
為天氣也很好。很多教授買車了,我目前不考慮,雖然以前就常回國,我對國內開車有
點發怵。

記者:我們去年11月在矽穀見麵,您是海外校友;而6月初再訪矽穀,您的身份是科大信
息學院院長。最近的經曆最想分享給大家的是什麽?正考慮回國的人們需要這種新鮮感
受。

李衛平:做任何事必然有得有失,你需要的是衡量哪邊更重。如果想嚐試事業上的新東
西,國內機會很多,這是得。關鍵是要有ideas,不能老是隻去 complain。都知道國內
有問題,但不能老是隻提問題,不提solution。如果您有ideas與solution,中國會有更
多揮灑idea的空間。我在裏海時也有想法,但那裏有幾十年的規矩,不可能有太多空間
給我去改。

但中國思想比較解放:有ideas大家都願意接受並支持。如果認為這個很重要,別的或許
犧牲一點,例如自然環境、交通,要暫時犧牲一些。

記者:海歸人才回國往往擔心會手續多,行政效率低下。您在學校兩個月的感受怎樣?

李衛平:這個自然有。如果回國,需要做好充分思想準備。肯定會有surprise。但應該
分清這是係統的問題,而非針對你個人的問題。中國科大的優點是從上到下,實事求是
。有什麽不如意之處,同事們都願意盡快改進。行政係統服務意識比較強,支持您實現
idea,這是科大不一樣的地方。

科大氛圍寬鬆、學術氣氛濃;思想開放,尊重學者,願意創新。願意改革,也願意支持
外麵的(和尚)。

記者:您提到行政部門服務意識比較強,但我們都聽到過師生對行政部門效率的抱怨?
科大的氛圍輕鬆,支持外來的和尚體現在何處?

李衛平:我可以講一兩個例子。我回來之後想在信息學院新增一個崗位,專事對外關係
。表達這個意願之後,上下都非常支持。這非常可貴,這裏沒有人認為新設這種崗位,
就是否定過去,是在批評以前的工作做得不好,科大校內的心態非常開放。

在招聘時,我了解到科大17個管理崗位有7000人申請,學校領導到人事處都花了很多精
力幫助我,我感到這是真正幫助解決問題。 我總的體會是不僅是領導,人事處員工們也
一直提供幫助,讓我不需要分很多精力處理行政事務,這非常獨特。

記者:這是不是因為您是院長?例如您深夜三點回校,司機還是來接送可能因為您是千
人計劃教授。

李衛平:這可能是外麵的懷疑。但校車隊服務對普通員工也很好。昨天早上信息學院需
要派車送清華大學餘教授。我去專家樓送他時是9:28分,車還沒有來,我有些擔心。但
司機在9:30時到了,一分不差,服務非常professional。這是信息學院普通同事聯係的
車,與誰的職務無關,我印象非常深刻。

加盟信息學院:最好的時機

記者:2009年海歸學者的意外身亡事件,使得海外學人對中國高校誠信產生強烈懷疑。
請問您回來的兩個月,科大是否兌現給您的工作與生活待遇承諾?

李衛平:我認為科大基本上兌現了承諾,有些仍在執行之中。由於千人計劃與以往的人
才引進政策不一致。各地都會發現有的政策卡殼,沒法繼續。但科大沒有這個問題,我
發現問題就去搞清楚問題在何處,誰負責?那麽你提出,事情就迎刃而解。我也建議,
回國學者需要有思想準備,會有問題,但不要怕溝通,不要怕去問。至少是中國科大,
上下都願意看問題在何處,如何解決。

記者:中國科大顯然不是十全十美的,您有哪點不夠滿意。換言之,您遇到了哪些
surprise?

李衛平:我的合同寫明實驗室多少平方米,但目前尚未兌現。什麽原因呢?因為中國科
大信息學院雙子座新樓仍在建設,落成仍需一年。但這一年不能不開展研究,現有的實
驗樓內肯定空間緊張,如果要去鬧,肯定鬧不出名堂來(笑)。我於是與同行們一塊琢
磨,希望找出solution。這時我們了解到第三教學樓信息中心一層有一間代培研究生機
房,麵積足夠,但實際利用率較低(因為代培生多數也有筆記本電腦了)。我們於是向
校領導提出協調,他們也認為比較周到,但還需要協調研究生院一下。 中間我也較忙,
經常出差,還需要幾個部門坐下來共同商議。

實驗室對我來說沒有考慮到。如果說已經兌現了承諾,這不是事實。新樓建設轉換期去
抱怨科大不兌現承諾,也不對,因為新樓落成學校肯定兌現。而如能落實信息中心機房
,就是我們的解決方案,對各方麵都皆大歡喜。我舉這個例子的意思是海歸學者要有解
決問題的思想準備,不能凡事抱怨。

記者:毋庸諱言,信息學科實力遠低於校友的期待。信息學院引進海外人才比例較小;
一度沒有長江學者、百人計劃、傑出青年基金,這會是信息學科人才選擇科大的擔憂,
您怎麽說服海歸加盟,緩解他們的擔憂?

李衛平:謝謝您指出的問題,但目前恰恰是加盟信息學院最好的時機。

首先,校領導真心實意支持信息學科,這是我本人做出回國判斷的理由之一。我回國也
感受到校領導從上到下很支持。其次,信息學院教師心態不排外,沒人認為外來和尚容
不下,同事們抱著水漲船高的開放心態。

我認為海歸學者也應該做好思想準備,我們麵臨的責任與業績壓力,要對得起我們的待
遇,要做得更好。海歸學者(即使不是千人計劃),都有啟動資金、房子分配,工資也
可能高於校內教授,我們必然要回饋業績。科大教師們非常樸實,你真做得好,大家認
可你,不會有意見。

選擇信息學院,今天是最好的時機。因為國家政策有利;學校與學院一致支持。學院同
事們歡迎海外人才,結成團隊合作。而我本人也願做出努力,我的經曆讓我會更好的理
解海外人才的理念,溝通會比較方便。

記者:剛才提到您正在建立實驗室,您是否已招了研究生。您不做教授已有年頭,重拾
教職,優勢何在?

李衛平:我實驗室已招了三位研究生了。前一段時間雖然沒在大學做學術,我仍然處於
技術前沿,這和別處不一樣。我們在工程學界中提煉了很多科學問題,正考慮如何解決
。我們一直在思考,重返高校,我很激動。——我對我們所做的學術研究有信心! 近年
來,我也與國內學術界同行保持著密切聯係,包括清華北大與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同行。
但熟悉國內funding的來源,我們仍需時間,好在千人計劃提供了啟動資金,我有信心。

記者:您對科大年輕教師的學術水平如何評價,這段時間,您與在校學生有哪些接觸,
他們將是團隊中從事研究的生力軍。

李衛平:我回國不久與學生們隻有有限的接觸,但即使出差在外,也從各個渠道聽到對
中國科大學生的稱讚。前些天遇到素不相識的中國科學院微電子所同事,他們也稱讚科
大學生好,很希望多招幾個科大研究生。科大學生的信譽,在中國已有定論。而中國科
大的年輕教師,工作非常踏實,不浮躁,紮實做事。當然他們對外交往需要加強,我發
現同事們做了很多很好的成果,但不一定做了最好的展現,這點需要加強。

附:李衛平教授簡介

李衛平於1977年從武漢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係,1982年赴斯坦福大學留學,1988年
獲得該校電機工程博士學位。他於1987年被聘為裏海大學電機工程及計算機科學係助理
教授,1998年晉升為正教授。

因其對圖像及視頻編碼算法、標準、及實現的貢獻,李衛平當選為IEEE Fellow。在國際
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中,他曾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主編(Editor-in-Chief)、學會會刊(IEEE Proceedings)客座編輯(
Guest Editor)、數個技術委員會的主席、以及電路與係統協會學術會議多媒體及通訊
課題主席。

李衛平對國際標準也做出了許多貢獻,其中他提出的精細可調視頻編碼技術和圖形自適
應小波編碼技術被MPEG-4國際標準采納。他於2001年3月在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上發表的論文“Overview of Fine
Granularity Scalability in MPEG-4 Video Standard”被他引八百餘次。他曾任國際
標準組織(ISO)運動圖像專家組(MPEG)成員、MPEG-4國際標準編輯、以及國際MPEG-
4工業協會首屆董事。

李衛平於2002年辭去裏海大學教授,加入矽穀八達網絡公司,投入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
模分布式多媒體通訊係統的研發工作,擔任公司副總裁和首席技術官。該係統於2005年
通過了美國最大的電信運營商之一的測試。他為研製成功該係統做出了決定性貢獻。

李衛平2004年獲國際標準組織(ISO)特殊貢獻證書、2001年獲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
(IEEE)期刊主編獎勵證書、2000年獲 IEEE會議主席獎勵證書、2000年獲IEEE技術委員
會主席獎勵證書、1999年獲IEEE期刊副編獎勵證書、1997年獲IEEE會議係列主席獎勵證
書、1995年獲國際神經網絡與信號處理會議最佳論文獎、1992年獲裏海大學優秀教學獎
(Spira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1980年獲中國科大首屆郭沫若獎學金


李衛平2010年3月初出任中國科大“千人計劃”教授並擔任信息學院院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