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孔子的處世哲學缺乏職責與榮譽觀念

(2011-01-17 10:43:38) 下一個
孔子喜歡吃肉。這從他“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可以看出,把聽美妙的音樂與吃肉相比,可見吃肉是他的一件大的享受。當初孔子在其故鄉魯國做到大司寇的高位,相當於公安部部長。但由於一件分肉的風波,他憤然離開魯國。一次,魯國舉行祭天大禮,祭祀完畢,按規矩應該把祭肉分給各官。主管負責人卻把這事忘了, 而下麵的人又不敢去催。孔子等到第二天下午,還沒有拿到分賞祭肉。就這件分肉的小事居然成了孔子人生中的一件決定性的大事。

首先這裏並不存在有人貪汙肉、拒絕分肉的問題,隻是主管人疏於職守,沒有及時分肉。孔子認為祭肉放久了就不新鮮了:“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就這麽件事情,孔子決定不辭而別,離開自己的職位,遠走他鄉了。

也許這是一個麵子問題,也許是孔子想吃新鮮肉沒吃到,很失望。總之,孔子在這件事裏是一個有切身利益的當事人,他的看法應該被假定是帶有偏見的。按孔子的解釋,他認為沒有及時分肉是不守禮儀,所以他呆不下去了。但孔子絲毫不提沒有分到肉與自己的關係,卻把這麽一件小事作為他人的操守問題上綱上線,好像這件事不涉及自己的私利、完全是公德。 那他自己不辭而別又是什麽呢?不提道德,在事實上那至少是瀆職。當初魯國既然將給他這個官位,實際上相當於一個合同,做好他的工作是他的承諾與職責。

要求他人嚴格,對自己卻很寬容,不能正視自己的缺陷,這是人類的通病。更為有害的是,把小心眼的反應貼上金色的道德標簽,作為攻擊他人的武器。這種不就事論事,而是玩迂腐甚至虛偽的道德遊戲的做法,在自己臉上貼金,在先進文明麵前是根本沒有抵抗力的。

孔子思想裏,說來說去,是講個人處世哲學,怎麽做他所謂的“君子”(“群而不黨”、“和而不同”等等)。孔子思想隻有一種以個人為中心的道德。而孔子缺乏的是一種職責觀念、整體觀念、榮譽觀念。

西方文明自古以來推崇兩種精神,那就是職責與榮譽(duty and honor)。無論是荷馬的《伊利亞德》還是維吉爾的《阿尼爾德》都是講的這兩種精神:duty and honor。在中國,這就是遠古的大禹精神--把家族榮譽與國家職責聯係在一起的精神。職責與榮譽在漢代中國人那裏也表現的淋漓盡致。張騫、蘇武出使西域,曆經磨難,不辱使命,就是絕對忠於職守。班超“當封侯萬裏之外”則是對榮譽的追求。諸葛亮為統一中國七出祁山,為了職責與榮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永為後世傳頌。

正如很多有識之士指出的,曆史上試圖用儒學治國的朝代,都難逃滅亡的命運。漢朝被儒士王莽所篡。宋朝被蒙古人滅了。明朝被滿人滅了。宋、明兩朝亡國,漢人淪為社會劣等。漢人搞儒學,學成了遊牧民族的奴才。蔣介石推崇儒學,搞什麽新生活運動,什麽四維、八德等等。其下場呢?孔子的處世哲學缺乏職責與榮譽觀念。國軍將領按儒家哲學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盤,800萬國軍被解放軍在極短的時間橫掃殆盡,殘部潰退台灣。連國軍最忠實的將領黃維在若幹年後接受采訪時都說,蔣的那一套完全過時了,能不敗嗎?換言之,虛偽的儒家處世哲學是國民黨軍事迅速崩潰的原因之一。

而以職責與榮譽為本的大禹精神才是中華民族的靈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