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出永不上演的知青戲——冷明

(2023-04-01 14:23:55) 下一個

一出永不上演的知青戲

中央1套熱播《知青》,知青議《知青》,CCTV真有一套,上山下鄉、文革這樣敏感的題材都能化腐朽為神奇。文革中有“利用小說反黨是一大發明”之說,現如今電視已經蓋過了所有傳統媒介,利用喜聞樂見的電視劇形式拍馬屁真可以申請專利。

知青的命運迥異,有的走運,有的不幸,有的是叱吒風雲的紅衛兵,插隊鍍金,回城後續寫輝煌;有的是飽受折磨的黑五類,要把插隊的牢底坐穿;有的行將隕落,有的好戲連連。有人說他們是文革的受難者,也有人說他們是文革的幫凶。有人打出“天下知青是一家”的口號。知青是什麽,是一種經曆一個過程,是特定年代上過山下過鄉的學生的總稱,坐金鑾殿的和靠工資度命的能是一家嗎?路遙賈平凹等人從來對知青不屑一顧,在書中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村裏來了一幫城裏的學生,折騰了幾年又走了。不過如此。一個國家在長時間內剝奪整整一代人上學的權利絕無僅有,但,比起臉朝黃土背朝天祖祖輩輩生活在鄉下的農民,他們的苦難又算的了什麽!“餓殍遍野”這個詞肯定是為農民造的,難怪著名作家提起知青就會不經意地流露出不滿。農民,誰來寫寫農民。文革是浩劫,插隊呢?插隊與文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齒相依,血肉模糊。

但凡能播出的知青戲,中央不管那個套都有一定的尺度。從來沒有鬧出過這麽大的動靜,可見大家對梁曉聲寄與了多大的希望。八個樣板戲聽膩了,主旋律聽膩了,人們想看點說人話的戲,失望變成了質疑和拍磚,鋪天蓋地。文質彬彬的梁曉聲坐不住了,鐵青著臉,壓抑著憤怒,發表了《答友人問》的博文。

梁曉聲是我尊重的作家,知青作品讓他大放異彩,可誰記得,改革開放後在一份大報上他寫的一篇有關張誌新的文章。張誌新被平反了,甚至成了人民大眾崇拜的民族英雄,思想解放的先驅,但時至今日,也不見得有多少大牌作家敢寫寫她,更不要說影視作品。梁對文革有深刻的認識,他的正義感體現在他一貫的作品中,“如果文革重演,我要麽出國要麽自殺,”表現了他對文革的決絕。為《講話》塗脂抹粉雪上加霜,把梁曉聲推向了風口浪尖。各位,梁曉聲不是魯迅,魯迅在那個年代冒著殺頭的危險,靠著稿費照樣活得有滋有味。梁缺少的是一點知識分子的風骨。難道他有什麽苦衷?

影視作品獲得成功從來都是導演的功勞,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田壯壯一長串名垂青史的大腕,好像從來沒編劇什麽事。《知青》這事怪了,好像都是梁曉聲的錯,導演、製片上哪兒去了?果不其然,看了梁的博文明白了一二,導演將他的劇本改得麵目全非,主題歌都不采納。

為什麽能上演這樣的作品,難道真要反思那段曆史了嗎?時間節點恰到好處,原來是為即將上位的知青領導唱一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讚歌。拍馬有學問,獻媚是藝術,可不要小看貌似憨厚樸實的山東好漢們,火候他們拿捏的準極了,梁是如今炙手可熱的知青作家,再設一個鬆不鬆緊不緊的套套。

前些天剛剛看過《肖申克的救贖》,感慨良多,發了一篇博文被槍斃了。單就導演的功力來說,《知青》比人家差五十年,若論思想性,差一百年恐怕還不止。

歐洲杯烽煙四起激情四射,俄羅斯悲情出局,那是男人的眼淚男人的戰爭,神州飛船上天女航天員吸引了眾多的眼球,當年我們揶揄蘇修的風涼話“衛星上天,紅旗落地,”會不會輪到北朝鮮笑話我們“衛星上天,退休推後。”權威人士說推遲退休年齡大勢所趨,福兮禍兮?有人歡喜有人愁。喜的是頭頭腦腦晚退休可以多撈幾年,愁的是失業下崗的工人,眾多自己交養老保險的人,正掐著手指頭等著退休工資呢。許多知青回城後經曆了國有企業破產,失業下崗,四十啷當歲提前退休,難怪有人懷念文革時代,那時大家一塊窮,從理論上好歹還說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貧下中農是可靠的同盟軍,現在再也沒人敢炫耀自己是工人或農民,除非你已成家立業。

一個善良的聲音說我們應當向前看或向錢看,不要糾纏曆史的是是非非,各位,饒了梁曉聲吧,就是魯迅再世也不會寫出什麽出色的劇本。罵歸罵,梁曉聲們也許能從中感到些微的欣慰,欺騙蒙蔽忽悠知青們的年代一去不複還了。曹雪芹沒錢打酒,窮困潦倒,終其一生沒寫完一本書,禦用作家們衣食無憂,寫暢銷書、劇本還可以發大財,這些年卻越發沒有可看的電視劇了。知青的網上文章、知青博客就是一部知青史,許多知青的故事在我腦海裏串起來就是一部極好的知青戲,我如果用後半生寫一部知青戲如何?編劇本與寫小說大不同,寫書需要文字功底,劇本可以是粗線條的,隻要講好故事就行,細節都留給導演。如果夢想成真那可能是我的絕唱,但絕對是一出永遠不能上演的戲。不必質疑我的卑鄙或崇高,原因隻有一個,我不是去嫖娼,沒必要戴那個套套。

《知青1968》序幕拉開。草原上大霧迷漫,十幾名穿著蒙古袍的北京男女知青牽著馬圍著一個小小的墳頭。(故事取自:草原戀網站,一名在東烏旗插隊的北京男知青騎馬摔死了。)知青王二赤身裸體地躺在草地上,小和尚支楞著朝向天空,上不了學,娶不上媳婦的男知青不自量力地想女人。(取自: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北京男知青被打成反革命,一個人在荒山野嶺上的蒙古包裏,長期見不到一個女人,夜裏隻能手淫,聊以自慰。(取自:老鬼的《血色黃昏》)漂亮的北京女知青右派的女兒展赤,萬不得已鑽進醜八怪一樣與自己的爹年齡一樣大幹爹的被窩;(取自:拙作《為了你走遍草原》)兵團男戰士手淫,被領導抓起來批鬥,一命嗚呼。(詳見我的博文《走上高高的寶力格汗山》)兵團戰士夜裏翻地,被拖拉機壓死;女知青戰士掉進冰冷的井裏。(取自:兵團五師43、44團發生的真事)指導員政委連長團長書記主任強奸女知青;(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一名多才多藝的上海女知青被連長奸殺後埋進沼澤,幾十年後才破案。(取自一名知青的博客。)錫盟的草原烈火燒過來了;東北平原的荒火燒過來了;雲南一條大江的水突然漫過了一幫知青的腰身;洶湧的海浪撲天蓋地;幾條十幾條幾十條年輕的生命轉瞬間灰飛煙滅。

七到八集是槍戰片。雲南一男知青被打成反革命,政治生命的完結等於宣判了他的死刑。他不服,本來就沒有的事!他不顧一切,偷出一支半自動步槍,連夜躲進密林。全付武裝的兵團戰士、軍人,把他團團包圍,槍聲手榴彈聲響成一片。後來小夥子餓的受不了,偷著潛回了連隊。眾人把他呆的屋子圍得水泄不通。小夥子吃飽了喝足了,不忍心看著他的同室戰友死於飛彈,放走了人質,在往日的好朋友們的進攻中,他打死了兩三名攻上來的戰士,最後在隻有一層薄薄的泥牆的夥房裏,機關槍把牆壁射成了篩子眼,他卻早已含恨自殺。(取自知青的博客。)當然也有洞房花燭夜,新娘拚命地跑出去,告訴指導員,“他耍流氓”的黑色幽默。(取自知青的博客。)

大戲的主角永遠是黑五類子女,因為自己的父母是地主、富農、反革命、壞份子、右派,(遠不止這些,還包括有海外關係的,父母或者親戚裏有所謂曆史問題,如參加過國民黨等,)他們從一出生就被打入了另類,是這個偉大國度的賤民,插隊是他們唯一的出路。當所有的知青落荒而逃,他們卻走不了。在農村幹最累的活,上不了大學,招不了工,入不了黨,走不進解放軍的行列,掙的工分填不飽肚子,找不到對象,生理上心理上的壓力讓這些人陷入了絕望。陝西、山西的知青挨餓是家常便飯,即便在水草豐美的烏珠穆沁草原,一位北京知青親口告訴我,他為一家牧民放牧,一天三頓茶一頓飯(飯是兩小碗麵條),餓的他在空曠的大草原上羊群邊嚎啕大哭。

宋朝的陳世美拋妻滅子遺臭萬年,殊不知見異思遷是我們天朝的光榮傳統,曆史上偉人們把換妻當成家常便飯,插隊時期,離婚回城一度成為了製勝法寶。有的幹部子弟,當父母被整的時候,無依無靠沒法活下去,嫁給了老農,盡管這些農民都是如路遙《平凡的世界》裏的孫少平孫少安一樣優秀傑出的農村小夥,但父母一平反,第一件事就是讓子女離婚,調回城市。在插隊知青這個龐大的隊伍裏,據說頭幾年結婚的70%都是與當地農民結合。據王海軍的博客介紹,在內蒙的武川縣,就有幾十名女知青嫁給了當地的農民。

女知青嫁給農民(如王海軍),男知青娶了農村的姑娘(如本人),可以演繹為不朽的愛情故事;愛情是永遠的主題,我們的初戀、青春都會貫徹始終。為回城,拋妻棄子造成了多少悲劇,偏偏有許多知青不離不棄,寧肯放棄回城,在鄉下呆一輩子。大姐嫁給了老農,這個昔日的高材生,經曆了多年的磨難後把她的丈夫帶回了北京,直至遷徙到夢中的理想王國澳洲,她們不離不棄相濡以沫一輩子。(取自:黎烈南的博客。)不少農村樸實的漢子看自己心愛的女人為回不了城而苦惱,甘願冒弄假成真的風險離婚,隻要知青愛人可以回城。在王海軍的博客裏有一段這樣離奇的故事:與農村配偶離婚回城也不行了,隻有一方死了,知青才能回城。於是,農村的丈夫們為了妻子心甘情願地進一次火葬場,把死亡證火化證辦全,讓妻子辦回城,然後“名亡實存不合法的男人”再想法進城團聚……

恢複高考後,四中畢業的高材生回北京上大學,沒工作沒收入,既要撫養孩子又要在大學讀書,上有老下有小,還要跑鄉下為冤死的父親平反,其中的艱難比插隊有過之而無不及。(取自:埂上草的博客)雲南知青臥軌靜坐下跪請願痛哭,數以千萬知青的絕望失望有悔無悔……

愛與恨,靈與肉,既有知青之間真摯的友誼,也有相互拆台的齷齪,有佼佼者成了書記隊長房產大亨黨的高級幹部,更多的落魄者下崗失業一事無成。在悲涼悠遠的長調中,故事進入了尾聲,孩子們遵從遺囑,把父親,一名英年早逝的知識青年的骨灰灑在了當年插隊的大草原。(東烏旗西烏旗各有一名北京知青的骨灰灑在了草原。)為什麽當年迫不及待逃之夭夭的知青又把草原、農村、兵團、農場變幻成了魂牽夢縈的第二故鄉,看完了電視劇其中的奧秘不言自明。

各位,當我看到了無數知青的故事,我真不知是不是要感謝政府感謝黨感謝毛主席,這麽多悲歡離合可歌可泣曠世奇聞,整整一代人的苦難,你我要不成為莎士比亞雨果托爾斯泰契訶夫天理不容呀。

若幹年後,在與抗戰博物館一牆之隔的文革博物館裏,一群穿著入時風度翩翩的年輕人熱議插隊。你看過《知青1968》嗎?看過。裏麵的故事是真的嗎?太過了吧?你沒看字幕上打的,作者說都是真的,不但電視劇裏的每件事是真的,就連每一個人在曆史上都曾確有其人。我悠閑地躺在魚肚子裏,無論多麽惡毒刻薄的貶損還是熱情洋溢的讚美都無傷大雅,也不用擔心有人對號入座。

                               2012、7、2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大榮確 回複 悄悄話 知青的親曆者能寫的還是多寫點。否則隨著時間的流逝,過往都成為雲煙,不能成為啟迪警醒後人的曆史,一代人的慘痛經曆將毫無意義,而這就是作惡者及其後人的期望。
衍波襄平 回複 悄悄話 經歷過知青的一代已經老去,很少有人再有激情,也難得能憤怒了。就象看著消亡了的右派一樣,有知識的右派帶著無文化的知識青年慢慢地都走入了歷史。最後歷史是人家冩的,但知青的路卻是我們自己走過的,眼看著他們當著你的麵把走過的路抹得麵目全非也就明白了什麽是創造歷史奇跡。
清漪園 回複 悄悄話 可以感受到筆者那義憤填膺,心潮澎湃的激情。我沒有當過知青,但我看到了那些曾經上山下鄉的知青們的苦苦掙紮和悲催人生。知青這代人還沒有死絕。凡是我懷疑是否是在編製歪曲曆史,歌頌苦難,殘害平民卻不知反省的宣傳作品我連點擊都不給一個。
友梨江莉 回複 悄悄話 關於上山下鄉,本人感到最無恥和惡心的,就是那句“青春無悔”,特別是出自那些直接的受害者之口時。
每每聽到當事者本人們對毛太祖那充滿著崇敬、懷念的感情,眼裏泛著淚光說出這句“青春無悔”時,我本能的想嘔吐。最直接的衝動就是想問:那你回來幹什麽?你有悔或不悔的資格嗎?

當一個人就一件事情(或決定)說悔或不悔的時候,是有一個沒有被說出來的前提的,
(或者說那前提絕對是屬於不說自明的,所以才沒有人說它)。
那就是那個事情或決定,得是你自己做出的選擇。
隻有是你自己做出的選擇,事後你才有資格說悔還是不悔。
那麽,當時的上山下鄉,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我請問,那是你的選擇麽?你有選擇麽?
不排除極少的人,當時是有選擇的,比如尚未失勢的紅色權貴的太子們,那是特權,不在此論。
某年畢業的要上山下鄉,某年畢業的可以去直接進工廠,在那個時代,根本就沒有可選之擇。

今天你來說你悔,你不悔?
怎麽看,你的上山下鄉,都和你的選擇沒有一毛的關係,無論現在說悔還是不悔,你隻是在裝X。
本質就是讓你幹什麽你就幹什麽,讓你去哪兒你就去哪兒,廢什麽話。不服?看你能的,嗬嗬。

太祖那時為何要你們上山下鄉是另一個話題,說來話長,按下不表。

強搶豪奪、屠人如麻、殺人滅門、綁票索錢、撒謊欺騙、威脅利誘、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可曾有我黨不幹的事情?
無論多麽肮髒的曆史,無論多麽齷齪的惡行,無論多麽卑鄙的行徑,無論多麽無恥的勾當,到了我黨那裏,一切皆可為我黨所用,一切皆可入我黨法眼,一切皆可彰我黨偉大,一切皆可頌我黨英明。
前無古人,後有來者。現在不是已經又快要到了新劇情的高潮?
坐好板凳,往下看吧。
Firefox01 回複 悄悄話 知青是毛時代的一個產物,一分為二地看,仍然是弊大於利,如同當今社會留守兒童一樣,夫妻因外出打工而提升離婚率,這些弊與利,會逐漸顯現,構成社會問題的一部分。與其他問題相比,小巫見大巫。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深刻
黎京 回複 悄悄話 王海軍,王力女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