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和講故事應該是兩回事,我很早以前就有這種感覺。好的文學沒辦法講故事,就像<紅樓夢>拍成電視劇, 就算87版的吧, 很多人也看不下去。除非你真的知道紅樓夢說的是什麽。其中黛玉葬花一個人扛著鋤頭葬了五六分鍾,這樣的電視劇在今天肯定是賣不掉的。
那麽什麽是好的電視劇呢?就應該像<潛伏>像<權力的遊戲>,他們是從頭到尾的懸念衝突,大矛盾套小矛盾,這樣觀眾才能看下去,這樣才能形成好的故事。
經典的文學作品不管是作為電影還是電視劇的腳本都是不夠格的。比如像<圍城>拍成電視劇就很讓人接受不了。劇情拖遝冗長無趣,很多時候因為書上沒有寫,演員台詞都找不到,表演就顯得很生硬。更比如張愛玲的作品拍成的電影。<紅玫瑰白玫瑰>拍的就很糟糕,裏麵情節很弱,經常莫名其妙,而且還把大段大段的小說文字直接貼的電影畫麵上。李安拍的<色戒>更是變成了一部三流的商業電影。導演為了讓它有可看性,充實了很多情節,但是這些情節卻徹底削弱了小說本身的文學性。
王小波在他的一個小說的雜文裏麵說,小說應該有它自身的韻律美,故事沒有太大成分,不然幹脆去看電影。他說讀當時很流行的小說<廊橋遺夢>就給他一種看電影的感覺。他個人比較推崇杜斯拉的<情人>。
另外還有的小說家說文學裏麵的故事其是可有可無的,它就像一條很細的絲線,作者必須得抓住它,就像抓住一根稻草,隻是讓這個故事和情節發展下去,隻是為了誘惑讀者看下去。
有一次薑文接受采訪,他甚至說到他的電影也不是講故事用的。他說你要聽故事去聽評書吧,所以薑文很多最近的電影我也看不懂。
反過來故事講得好的小說和文學就差得很遠。比如像金庸的武俠,瓊瑤的愛情,還有希區柯克的懸疑故事以及阿加莎的偵破小說。他們都無一例外的非常適合拍電影拍電視劇。
那麽我心目中經典的文學應該是幹什麽的呢?我覺得他是講人的。講人生活在這世界上的各種尷尬,各種關係,各種感受,各種無法擺脫。 說得出來和說不出來的。而且好的文學是不會讓讀者得到簡單的道德和價值判斷的,讀者由此產生的思考應該是很底層的, 涉及到個體的存在。 讀者沒辦法在一個時間裏麵說出對錯,甚至這個對錯會隨讀者自身的生活體驗不斷變化。
符合這個條件的小說, 基本都算上經典。
經典沒人看的一個原因也是因為沒有故事。 人類對故事的渴望基本上是本能, 它是進化的本源, 人們是通過故事拓寬人生的邊界, 傳承知識, 理解他人, 樹立道德標準的。 文學基本不具備這個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