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人生教練

微信公眾號:北美姐妹話家教
正文

望子成龍, 切勿斬斷了蛟龍騰飛的翅膀

(2016-04-18 06:46:48) 下一個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平台 ”北美姐妹話家教“ 空中廣播

【妹妹的分享】玩積木留下的童年陰影

       小時候,宿舍大院裏的孩子們流行玩的是打貓尾、翻煙牌,我們家卻有一套令人羨慕的爸爸從北京帶回來的”高大尚“的智趣遊戲----積木。初玩積木,我是愛不釋手,被那些斑斕的色彩、多變的造型吸引著,我喜歡給它們按顏色分分類:紅、黃、蘭、綠;也喜歡給它們按形狀站站隊:長方形、方形、三角形;今天試著搭個小房子;明天試著擺弄個小拱橋。而每當我沉浸在自己構造的童話世界裏時,媽媽的話就響在了耳邊:“你這個孩子,真不愛動腦子,有圖不照圖擺,瞎玩什麽?”。再大一點,媽媽的嘮叨更多了:“都多大了,還在玩這種過家家的遊戲,你姐姐3歲就可以照圖一氣嗬成了,bala bala bala”, 一氣之下,我把擺好的積木推倒,從此再沒有碰過,但我的生活卻陷入了擺積木的“緊箍咒”。

       稍長大一點,每每遇上問題,父母就不自然地與”積木事件“結合起來,話外音即是:從擺積木他們就看出來了,我們家有個聰明的優等生,還有一個不動腦子的”熊孩子“。”積木“在我心裏仿佛就是一塊試金石,所以諾幹年後,當我自己做了媽媽,迫不及待地給寶寶買了一套積木,潛意識裏我一直想驗證一下:女兒是不是像我一樣是個”笨小孩“。幸運的是,那套積木除了封麵上有一張搭好的成品圖外,再沒有其它圖樣。我也就沒有機會將老媽的教育模式活學活用,女兒也算逃過一劫。

        直到今天,父母還在為他們的“教子有方”沾沾自喜,而每當我回望自己的成長經曆,常常會發現父輩的家教中,那些習以為常的“比較”、武斷地“幹預”、主觀地“臆斷”對我的傷害和影響。那些在愛的名義下,釋放的“關懷”,有的扼殺了童年的奇思妙想,有的悄無聲息地削弱著自信;更有甚者在成長的道路上投下長長的陰影。我理解父母們當年家教意識有著時代的烙印,是單一的、有局限性的、存在不少誤區的。今天的我會認為:照著圖擺是用腦(分析力),不照著圖擺同樣用腦(想象力)。了解左右大腦的不同特性和訓練方法,就不會輕易臆斷孩子不會動腦筋。觀察孩子當下的用腦形式和天生的用腦習慣,給予相應的訓練加強,才是現代的家教所推崇的。


 

【姐姐的分享】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周末到小學的 Carnival 做義工,負責“電動轉盤繪圖”,有機會觀察到在一個小的兒童挑戰項目中,家長的不同反應:有的是站在旁邊鼓勵,放任孩子去大膽嚐試;有的是和孩子一樣興奮的,享受著彼此好奇碰撞出的火花;也有的家長,看到孩子操作過程中的失誤,急躁不安,指手畫腳,發號施令,孩子成了操作工,失掉了獨自探索的樂趣。短短的幾分鍾繪圖,看到了不同家長的家教模式縮影。

         保護孩子雖是每個家長的天性,但往往卻是一個“怕”字當頭,走路時怕摔跤、學習時怕出錯,成長時怕走彎路。怕落後、怕失敗、怕丟麵子、怕“槍打出頭鳥”, 使得家長過度地保護,控製孩子們做什麽,限製想什麽,讓孩子失去了跌倒中學習的平衡、出錯中掌握的方法;走彎路時體驗的錯敗,甚至沿路的風景。一代又一代抹殺個性、用上一代未愈合的心理創傷再去造成下一代心理的傷痕,望子成龍,卻無知(敢不敢用這個詞)無情地割斷了蛟龍騰飛的翅膀 - 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

 

        在“求生存”的時代主題下,所有的限製、捆綁有著它的合理性和實用性。但是,21世紀主題變了, 迪士尼近年十年的兒童影片,片片是鼓勵孩子做真我、追夢、奮發的呼喚。越來越多的家長聽到了樹的訴說、呻吟、甚至叛逆的呐喊,回歸“園丁”的本性:給足孩子們時間去大膽嚐試,接受失敗的的考驗。失敗不是失去,有時或許是紮手的收獲。捷徑誠然有效,但也會乏味。人有各自成長的螺旋式上升的曲線,人生本就沒有相同的起跑線。養育做最佳自己的孩子,培養團隊中的協同領導優勢。他們從“愛”字出發,愛孩子的全部,愛那些沒有用途的天賦,愛那些不切實際的夢想,愛成功帶來的喜悅,也愛失敗帶來的成長。

【家教技巧簡介】 多示範少說教      

       在家教技能訓練中,經常提醒家長的是”Show not tell" - 做給孩子看比說教更有效。如果認為孩子不會或是哪裏做得不夠好,可以說“我可以示範給你看看嗎?”;對事情處理,小到如爭奪玩具,大到欺負人, 可以用角色表演:家長扮演孩子,孩子扮演朋友,家長示範如何解決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