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西晉石崇啟示錄--也觀中國貪腐

(2017-10-05 06:46:23) 下一個

西晉石崇啟示錄--也觀中國貪腐

玄野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杜牧一首金穀園吊古感懷,追溯史上首富西晉石崇的斂財奢華與覆滅的悲劇。首句雙關,似寫景實際是點出石崇與姬妾逐香塵的無狀典故。二句同樣是描繪畫麵,實際卻是感慨歲月無情,一切風流都被時間衝刷掉了。三句相對單純一些,繪色成分多,但也不乏為末句吊古作鋪墊的意思。四句是借眼前實物來明點石崇和綠珠的愛情悲劇。此詩融情於景的手法堪稱千古第一,而所述典故對時下國人更有極其現實的警示意義。

石崇是西晉時期人物,他的一生也映射了中華文明主體在東漢三國之後所落入的政治文明彷徨昏暗期,而政治的腐朽最終導致了幾乎滅絕中華文明的五胡亂華。石崇果敢有才,封侯拜將,官至太仆,曾鎮荊徐二州。因斂財有方而劫掠無道,以至於積財如山,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常於府邸與姬妾嬉戲,極盡奢侈荒誕。曾以十斛珍珠換取美女綠珠,愛惜如命。一斛為十鬥,一鬥十升,十斛就是千升,大約是一兩噸重的珍珠。當時廣西人極重視珍珠,大概這石崇就把自己搶來的珍珠全都奉送以換取自己鍾愛之人。以這廝的豪放無羈本性,也隻能這樣解釋了。其前,武帝因懼怕朝中再有曹丕司馬昭之類的篡弑權臣,從而改革政體,遍封司馬氏領軍權而各據一方。後來惠帝昏庸,賈後擅權,司馬倫帥軍勤王,八王之亂的潘多拉盒子於是開啟。而司馬倫的寵臣孫秀更是中意綠珠而謀圖霸占。於是派人找石崇索取,石崇回覆說,府內美女除綠珠外都可奉送。孫秀頓生殺機,誣陷石崇謀反。孫秀派兵緝拿石崇時,他正在樓上飲酒,見兵丁蜂擁而至,便對身邊的綠珠說:“我今為爾得罪。”綠珠流淚說:“願效死於君前。”突然自投樓下而死。杜牧驚世之語“落花猶似墜樓人”就是憑吊此事。後石崇被亂兵殺於東市。臨死前他說:“奴輩利我家財”。 收押他的人反問:“知財致害,何不早散之?” 曾經才華橫溢果敢有謀的石崇一時語塞,生命最後一刻竟無言以對。善者自成,惡者自毀,害了石崇而得了錢財的孫秀下場更加不堪,惡貫滿盈之後為世人所滅。孫秀得知京城以外王侯圖謀滅他時,嚇得六神失位,天天乞鬼拜神盼望奇跡發生。此等專於誹謗構陷之賊臨機毫無章法,籠中之鼠般胡躥,延頸受戮而已。

綠珠無愧石崇之義,石崇不配綠珠之情。石崇孫秀之徒,攀附司馬氏各王,皆有謀逆之心,放縱無狀,終至社稷顛覆,生靈塗炭,中華文明幾近覆滅。禍根於晉武帝,而發於此類浪蕩之輩。石崇之死本是黨徒之爭,與綠珠無關。世人多矚目於豔事,權力鬥爭往往把女人拉上,一二文酸結出“紅顏禍水”雲雲,曆來如此。政客走鋼絲玩碟子戲法,一招不慎,碟子全砸,所逐紅顏自然難免於難。史上不乏跪著的文人,不敢忤逆權貴,手中的筆杆子就隻好給女人配汙名了。

金錢財富是社會中用以交換勞動成果的載體,世俗生活不可或缺,但聚集多了卻不是好事,對社會是個疾病,對個人是個災禍。正確安排財富的流向本是責任重大又複雜的事情,做的不好還會有罪。量入為出或知出而入,吃多少拿多少,當是正道。聚斂過多又花不了,放在那裏會招人惦記。公道自在人心。靠流血流汗辛苦攢下的產業,外人會敬重你的所有。這樣的富豪知道財富中所飽含的汗水與心酸,一般都能把錢管好用好,讓財富發揮良好的社會效果。靠搜刮劫掠得來的錢,遲早都會大白天下,人們會以劫取他家錢袋子為伸張正義。這樣的盜國盜民之賊無以了解財富的來之不易,也就談不上把財富管好用好而使之在社會上發揮最佳效果了。一個驕奢淫逸的社會無法長期見容於天道,這是古今中外曆史無數次說明的真理。當代國人過於看中財富,手中有權就要把它轉換成錢。殊不知,前有石崇橫征暴斂,後必有孫秀伺機構陷。這些明火執仗的江洋大盜若無德無能去治理社會財富,其最佳出路就是及早散財了,不要等到落得石崇下場時再悔不當初。

當代中國三十多年來發展環境比較和平,經濟一飛衝天,直逼世界霸主。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升鬥小民,心態一時間都難以調整到位,依然是目光盯在財富上。這種狀況雖說與曆史發展階段分不開,而更本質的症結在於近一個世紀以來辯證唯物主義侵淫中華。社會中事無巨細,大到國家戰略方向,小到針頭線腦,都要從物質利益上考慮決斷。人的行為對精神的影響,對心理的作用和對後代的教育意義,全部被標簽以宗教迷信封建殘餘或者資本主義流毒而排斥漠視,導致人們在信仰精神上徹底迷失。這門哲學當作方便的小工具在許多時候還能得心應手,但提高到意識形態層麵就是坑祖宗的事情了。近來中國從上到下都在憧憬中華文明的偉大複興。若要複興,必須從糾正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位置開始。

當年司馬炎昏招政改,其後不期年而爆發八王之亂,禍害中原國土兩百年。如今中國在宗教信仰層麵的問題則是更加深層的災禍,是否會招致比西晉災難更加嚴重的問題呢?雖然國民已不再瘋狂,國家領導也是佯裝唯物,但這個哲學在中國的影響力依然是所有哲學派別中最大的,現實國際環境雖非西晉也非晚清可比,但依然不容盲目樂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