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儒學的信仰宗教和基督教的神跡信心

(2010-12-29 11:49:56) 下一個

儒學的信仰宗教和基督教的神跡信心

玄野

近代科學的發展和人類知識的積累導致對古來宗教信仰的巨大衝擊,諸多信條戒律神跡在清晰的邏輯麵前呈現著神秘,固執,悖離理性甚至迷信的形象。同時,科學的技術應用及人類活動範圍的膨脹造成了自然環境的災難性變化,而這些變化的原因又可以追溯到人類對宗教信仰的背棄。這個兩難矛盾導致當代人類在宗教信仰上的迷惘。其實,中國先秦諸子對此有很明確的認識。在<中庸>裏,我們可以粗略體悟到聖哲在這些問題上的智慧。

現代學術界對宗教和信仰兩個概念的定義相對模糊,往往混淆一起,進一步導致精神文化領域的亂象。原因可能主要在於儒道對這些人類文化的理解雖然清晰,卻因為語境的不同而無法直接為當代人理解,而年輕民族統治過程中的不自信導致對精神探索的壓抑,繼之以百年的曆史虛無主義對東方文化的自毀。因此,對宗教信仰的疏理雖為儒道獨具,且為人類急需,依然延宕數百年難以麵世。當代中國同胞責任之重,由此可見一斑。基督教是<中庸>所述的宗教的典型形式,因為當代基督教在華人世界的傳播中訛誤頗多,故本文後半將集中討論神跡和因信稱義等基督教支柱性理念。

<中庸>道:"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性指順乎天理天道的本性,沒有外界規範予以束縛而自然成就。自誠明是通過悟道而得到信仰,然後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再從透徹的信仰生發出係統的宜於大眾踐行的信念和信條,然後將這些信條廣布天下並形成信眾團體,則構成了宗教。世界各大宗教的立教宗師無一不是自誠明,從而能夠從個人大徹大悟的信仰衍生出與當時統治性宗教有異的宗教來。這是從靈感和啟示出發對宗教道德體係的演繹過程。以誠來概括聖哲的信仰狀態很精確,這種狀態與一般賢能的信仰狀態有境界差異。自明誠則是從宗教達成信仰,首先相信別人的觀點,皈依了宗教,然後經過長期的個人實踐和領悟,從各種戒律規範的實際履行中綜合性地達到宗教的核心信仰。

對這句名言,當代學界比較廣泛的理解是,誠為誠心相信,明為對事理的清晰或者說在哲學思辯上的明白。因此,認為自誠明描述了基督徒無條件信仰基督,從而漸漸修行到洞明真理的過程;自明誠則是描述理性思考者從明晰客觀真理和人文真理而最終發展出堅定的信仰。但是從<中庸>裏對誠與明的描述和朱子的理解,明顯是相反的意思。這裏的誠應該是指內心的徹悟,人的本心與天道的契合,而不是外界強加的不問所以的信和宗教信條。這裏的明也不是從理性上邏輯上辨明,而是人生於世的章法明確,恰是宗教信條所指明的道路,按子思的說法就是擇善而固執之。自誠明主要描述聖人在信仰和宗教問題上的心理狀態,而自明誠才是基督徒的信仰思路。

對古代經典的理解差異也和中國古今的表達習慣差異有關。子思所描述的應該是人運用宗教信仰判斷事物的狀態,而不是人達成宗教或信仰的修行過程。這是愚者的直覺。這種偏重描述靜態狀況與當代傾向描述過程的差異,在讀經過程中時有感觸,具體證據暫作闕如。在實際生活的某時刻,有的人用自己的透徹信仰來判斷事務,有的人用對行為準則的遵循來保證個人信仰的正確。如果認為這裏是討論一個信仰的過程,必然會推論出先皈依某種宗教,然後達到真理和信仰的人是自誠明;而明確事理後對天道有透徹理解和開悟,而後自然而然的達成明善的人,卻被認為是自明誠了。子思很明確:自明誠是教,也就是宗教。

因本文的體裁和篇幅限製,對誠明二字在<中庸>裏的準確意義不做學術性考證,略舉一例說明。<中庸>道:"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朱熹釋義道:"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誠之者,未能真實無妄,而欲其真實無妄之謂,人事之當然也。聖人之德,渾然天理,真實無妄,不待思勉而從容中道,則亦天之道也。未至於聖,則不能無人欲之私,而其為德不能皆實。故未能不思而得,則必擇善,然後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則必固執,然後可以誠身,此則所謂人之道也。"朱子的解釋十分恰當。他認為"誠"意指真實無妄。誠者合於天道,而中國哲學認為人道源於天道並效法天道,合於天道之後,在實際生活的道德判斷中就不必如同很多人那樣苦思冥想,潛意識中就可以達到明善。而另一條路徑上,普通信眾必須遵守信條,即擇善固執,通過許多信條或戒律的輔助來作為平時行為的準則,即使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單純堅守信條也能漸漸達到明善,達到精神純潔的境界,最後達到誠身。這明顯是對宗教信徒的描述,無論是儒教徒對孝悌忠信的執著,還是猶太教徒對律法的執著,抑或基督徒對耶穌訓誡字麵意思的執著,都是誠之者,也是自明誠。而朱子的這一段分析其實正跌出<中庸>的下文:"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必須明確的是"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一段是描述聖人的狀態,或者聖人判斷事理的過程,而不是聖人成聖的過程。這種狀態下判斷一切世事都出自本心的判斷,下意識的決策,自然地合於正道,而不必勞心費時地思考辯駁。孔子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也是同樣的味道。

儒教中側重於自誠明這個聖人成聖後的狀態,而不甚關注聖人的出身如何,有無靈異背景。所以儒教中沒有聖人是否天生的討論。相比之下,基督教那邊就糾葛得多了。其實,聖人既非生而為聖,也非全然後天修煉。首先,個人天賦,文化環境和曆史背景,大致決定了聖人的生命曆程,有天命的因素在。但是天命必須在人事的積累中才能體現出來,而不是在人事之前就齊備了。基督教重視聖誕節,認為聖靈於那一刻降臨於世界。這種觀點給世人的推論是耶穌生而為聖。過分強調上帝所賦予的使命使得耶穌人生曆程和其神性的成長過程被漠視了。而路加福音記載,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這構成了神化教主與忠實記述史實的矛盾。實際上,對曆史真實的忠誠是超越宗教與文化的信仰,大家可能暫時難以充分理解史實背後蘊藏的玄機,但是對曆史的忠誠為人類保留了未來解讀這些玄機的希望。靠主觀願望曲解曆史歪曲曆史,將導致未來理解天命的困難,甚至喪失理解天命的機會。中國文化有忠誠於曆史的傳統,所以儒界主流對孔子等聖人的記述沒有神化色彩。孔子十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其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學問上經曆了長期的悟道過程。世界上的其他聖人也是異曲同工。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而其前有數年的苦行生活,最後否定苦行,幡然醒悟而成佛。在苦行之前,佛陀對信仰的長期思索積累也是其成佛的基礎。穆罕默德四十才開始其宗教活動,這並非說其四十歲忽然得道,而是其前有了充分的思考和神靈啟示,才有能力成就伊斯蘭教大業。

自明誠是宗教的基本途徑。一般來講,信眾是通過遵守信條而達到堅守信仰,不是因為徹悟信仰而達到明善境界。當代基督教的信仰方式和內容有許多超出這一典型範疇的東西。其中對神跡的信和因信稱義的教義雖然起到了增強宗教信心的作用,但因為其本質與信仰和宗教無關,在曆史上功過參半。自明誠的宗教方式是聖人留給人類的至寶,但如果失掉了仁義的核心,隻執著於戒律,甚至以戒律之名行個人苟且之實,往往導致生靈塗炭。基督教對當代社會有巨大的積極意義。其中的主要教義教理有著深刻複雜的曆史淵源,當代華人信教者往往片麵誇大或者極端崇拜,從而導致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下麵將簡單討論神跡和因信稱義這兩個基督教教義。

神跡的意義何在?神跡是勸說人皈依某種信仰的手段,無論真偽,都與信仰和宗教的本質無關。耶穌傳播了神的話,具體他通過什麽方式得到這些話,是通過父子一體直接得到,還是通過聖靈的感應,或者通過神靈的啟示,或者通過悟道得到,都沒有區別。耶穌是先知還是聖哲,還是神都沒有區別,那些神跡是否發生過也沒有區別。天道或神諭被人接受才是根本目的。

基督教中"神愛世人"的理念可以成為信仰,但是認為神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世人的神跡完全不是信仰。這是可以考證的單獨的曆史事件,不會重複發生,隻是用以證明"神愛世人"這一信仰的真確性,其本身不是信仰。神具體用什麽方式將自己的道告知世人,派遣了什麽人來曉諭世人,並沒有什麽區別。隻有神的道可以成為信仰,神曾經使用的傳道方式絕對不能成為信仰。相信神跡可以,但信仰神跡就完全錯誤了。在精神上接受了耶穌所傳的道和信仰,相信和不相信那些神跡,從神學角度上看都是永生之路。篤信那些神跡,但是對耶穌所傳的道毫無興趣,這種信完全不是信仰,不是精神領域的事情,依然是對天堂的向往和對地獄的恐懼,依然是物欲羈絆下的奴隸,依然是在為自己未來的物質生活謀劃。相信某一曆史事件的真假是學術行為,與信仰無關。相信神跡也和宗教無關,宗教是從信條和做人的道德出發,最終達到信仰的道路,是大眾達成永生的普遍通途。

人類的曆史來源,其本身不關乎信仰,所以上帝創世是曆史揣測,而不具備信仰的資格。聖經創世紀中與信仰有關的隻是那些聖賢所得到的靈感和啟示,曆史事實與信仰無關。人的曆史足跡本身是絕對唯一的,而且可以從現時的痕跡中做一定可信度的反推。有人比喻信仰基督就象信自己的父親會照顧好自己一樣。這一比喻很恰當,但這裏可以與信仰對位的是什麽呢?不是父子關係這一既定事實,而是父子關係所導致的父子的天生責任。確鑿的父子關係並不構成信任的基礎,堅定履行父子責任的信念才值得信任。有父子的基因關係卻主動拋棄父子的責任關係在古今中外都屢見不鮮。父子關係這一事實是可以根據當下的存在證明或證偽,雖然沒有百分之百的證明。當代的基因比對也沒有百分之百的結論,而是小數點後有幾個九的區別。對某種曆史揣測的信仰和信仰父子關係一樣錯誤。聖賢悟得的道固然應該信仰,而對聖賢曆史的測度卻毫無信仰意義。人類的曆史可以根據當代的各種手段如考古,地質,基因,民族等等推測出來,結論也是小數點後有幾個九的區別。聖經創世紀不是不可能,而是在小數點後和最後的有效值前有幾個零的區別。所以,我們不會將誰是自己的真正父親當成信仰,因為在事實上一個人的父親是確定唯一的,自己有興趣求證,可以用現存事物去證明。我們應該信仰的是上帝植入人類精神中的建立在父子關係上的責任和感情。基督教中與之對位的恰是"神愛世人"這幾個字,而絕不是聖父聖子的父子關係是物理意義上的事實,還是靈魂意義上的事實,抑或是特定語境意義上的事實。

強調信是基督教的成功之處,這是耶穌的手段還是使徒的手段,如今難以考證。但是,實踐證明這種手段成功了,主要原因在於神跡所導致的信。信心是善行的種子,有了信,人更容易堅定自己的善行之路,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德行。這對普通人尤其重要,因為單獨的善行是暫時的,易於消失,信這個種子是保證其永恒傳承的良方。但是,信不是天堂的密碼,而是要保證永久的善行。基督教強調因信稱義是找到了保證大家永久善行的方法,而不是說信本身就是一切。這就象乘船渡海去彼岸。信是船,是到達彼岸的方式,而不是彼岸本身。上了船並不一定會到達彼岸,因為船不負責你行駛的方向,方向的控製在於人對道的持守。無道之信不會將人帶到彼岸,而信船不信彼岸的誤區在人類曆史上也曾導致眾多災難。當信歸宿於善行的時候,世界就是光明的;當完全為信而信,不問信的社會影響而善惡不分的時候,世界就是黑暗的。正如<中庸>所言:"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當代基督徒常常譏笑某些道德高尚的人因善行而自以為義。其實應該譏笑的恰恰是那些根據自己的信而自以為義的人。當善行不是為了某種自私的目的,超越了為來世積德之類的功利的時候,這種完全出於本心的善行恰恰是合於孔子的學習,佛陀的修行和耶穌的信的最終目的。我們不能單獨地討論善行,必須看其內心的動力是什麽。是否自以為義不是以行為或信心來辨別的,而是以其最深層的目的來區分的。當人有了保證永恒善行的種子,就不再有宗教上的問題,因為具體信什麽如何信是信仰和科學的範疇。宗教信條不是目的,而是達成永恒善行的路徑,既然一個人已經達到永恒善行的目標,又何苦讓他改變宗教為了已經達到的目標再走另一條路呢?因此,宗教間的互相尊重成為世界公認的法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2)
評論
玄野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蔥蒜的評論:
感謝真心評論和交流。我真正希望看到的就是基督徒朋友們得著正信,而不是陶醉在虛無的假信中。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是關於善行的多個層級的精確論述。
朱熹的解釋:視其所以: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觀其所由:事雖為善,而意之所從來者有未善焉,則亦不得為君子矣 。察其所安:所由雖善,而心之所樂者不在於是,則亦偽耳,豈能久而不變哉。
以此可做參照。
蔥蒜 回複 悄悄話 讀了LZ的另一篇文章《論信仰實踐的知行合一--兼論因信稱義》,有一些想法。
首先,我接觸過很多真誠尋求的基督徒,因為沒有接觸過佛教徒,所以不敢妄加比較。但就我看來,基督教更容易被接受,主要因為道理簡單清楚,沒有故弄玄虛(我並非說別的宗教故弄玄虛,也排除解經時的人為因素)。很多人就因為讀某一句話被打動而選擇了這個信仰。
其次,我也眼見或聽說一些神跡,雖然這些神跡仍然可以有其它的解釋,但很難否定神跡本身的存在,因此我傾向於接受神或內心的力量。相信神跡並非從功利的角度。用榮格的話來講,相信自己和超自然的力量有聯係,對生活方式的選擇非常重要。
基於上述兩點,我覺得基督教的神更近些。

我認為基督徒並非不重視善行,基督教所教導的善行其實是“合神的心意”的事情,這一點本來強調的應該是“內心的感動”,但因為過於抽象或誤導,很多人將其簡單地理解為傳福音或做善事,忽視了內心的帶領,易於陷入自以為義的狀態。因為真正的善行,本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既不追求獎賞,也不在乎得失。很多信徒一麵行善,一麵糾結,反而失去了心裏的平安。(我自己也多少有這樣的經曆,故此開始反省)
我同意LZ對基督教功利性方麵的分析,但感覺最難的是找到出路--如何因信讓自己行出真正的善行。我們少年時期接受的“共產主義教育”其實也強調無私的善行,但到頭來卻讓人有受騙上當的感覺。
年紀每長一歲,對於善惡對錯的結論就越小心,因為意識到年輕時認為毫無疑問的東西到後來都被自己推翻了。以我自己的經驗,凡行事之後內心平安,不再糾結的事情多半應該是對的。所以我現在所接受的是,以安靜的內心尋求“神”的引導。此事說來簡單,但卻跌跤無數,讓自己也常常疑惑。但這個道理確實是我自己悟出來的,所以我很相信。
蔥蒜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玄野的評論:
很羨慕“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的境界,可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否隻能“聽道”,而難以悟道呢?相較之下,似乎理解佛理比基督教的道理更困難,是否最後都易掉入糾結邏輯或死守戒律的陷阱?
常常覺得到神麵前(習慣了這種說法,也可說是回到本心)的方式就是安靜或“放下”。不過世事繁雜,頗難保持一顆清淨心。大約還是“修行”不夠吧。
玄野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蔥蒜的評論:
我寧願相信耶穌真是神,而穆罕默德真正遇到了神。但是從曆史的眼光看,耶穌和孔子老子和佛陀的區別主要在於語境和文化環境。同樣的耶穌,在猶太教的語境下是用那樣的詞匯,而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下很可能與孔子老子在用詞上差異不大,其思想的區別將如同儒道之間的區別。
玄野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蔥蒜的評論:
要達到心理分析上絕對的本心,可能很難,佛教唯識宗有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佛洛伊德有自我,本我,真我之謂。這些東西從成聖者的思考中可能很簡約明晰的就能表達本心,但是普通思考者或者思想者往往需要邏輯糾葛。
蔥蒜 回複 悄悄話 特別注意到文章裏這句“當善行出於本心的時候”。隻有出於本心的才可被稱為善行。遺憾的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對於“本心”的探究,而隻顧外表的“效法”。可是要真正了解本心需要走多長的路呢。
蔥蒜 回複 悄悄話 又讀了一遍上文。了解到樓主的意思是無論孔子,佛陀,耶穌都是經“自誠明”的途徑成聖,達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的聖人境界,並且受神差遣來曉諭神道的人。但無論佛陀,耶穌,都被尊為神,穆罕默德也自稱是神所差遣的先知,而孔子,老子等都是個人悟道,即使有成,但是否難免有誤呢?正因如此基督教格外強調耶穌的神性。既然是從神而來的話,就無可質疑。而對人來說,同樣也就免去選擇的麻煩。兩全其美了。
蔥蒜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玄野的評論:
基督教認為儒學應該算作無神論,因為儒學是人感悟之道,儒學也確實沒有推崇孔子為神。而其它宗教都是有神論,無論通過何種途徑,最終是到神麵前。我覺得這好像是儒教和其它宗教的根本差別。例如亞伯拉罕,是受神指引,離開家鄉去往迦南。
玄野 回複 悄悄話 儒教非宗教說和相關的爭論很多,主要是大家將亞伯拉罕係宗教當作標準導致的。按這個標準,佛教是非典型宗教,不是宗教的宗教,而儒教卻是最象宗教的非宗教。至於任繼愈先生和其學生李申定儒教為宗教並大肆批判,其實也是找了些傳統文化和曆史中的表象,並不明白儒教的實質。
宗教,從某種意義上說,應該是一個綜合概念,將地中海宗教的特點當成標準顯然是以偏蓋全。另一個角度看,宗教的發生都是如下的路徑:在一定適合的曆史環境下,有天賦的幾個聖人,在信仰層次有了豁然貫通的開悟,並突破了原有的民族宗教,根據這樣的信仰而為本族人,或者更多的情況下是為所有人類製定出行為規範,而成就了一個宗教。能夠超越宗教達到合於天道或神的信仰當然是最理想的,但這需要人先天的能力和後天的造就,絕大部分人難以達到,同時信仰又為人類所必需,所以聖人就退而求其次,為人們製定一些信條,以達到人類社會的長治久安。孔子,佛陀,耶穌的努力是為全人類,摩西則局限在希伯來人,穆罕默德的思想沒有涉獵,不敢妄言,應該是屬於前者。蘇格拉底等希臘三賢屬於理性主義,人類長遠功利與道德的角度或者說宗教的味道少一些,信仰的味道重一些。
蔥蒜 回複 悄悄話 對儒學毫無了解。有人說,儒學因為沒有為人提供“終極安慰”,所以不能算為宗教,請問LZ如何看?
蔥蒜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玄野的評論:
同感。讀耶穌的話總有大道至簡的感覺,而神學卻把人帶入迷宮。尤其遺憾的是,神學的教導替代了信徒個人心靈的尋求。
玄野 回複 悄悄話 耶穌的很多話都十分淺顯易懂,但是有貼近心靈的感覺;後世的神學貌似深奧,實際上與人心有了嚴重的隔閡。
玄野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蔥蒜的評論:"故此很多信眾將受洗的起點當作終點,即使定期去教堂,也模糊了親密“父子關係”的根本目的。"

十分同意這一點。
蔥蒜 回複 悄悄話 認真讀了幾遍LZ的文章,很有見地,也比較認同其中的一些觀點。

先糾正一個筆誤:聖靈降臨於五旬節,聖誕節是救主降生的時刻。

比較同意“因信稱義功過參半”。竊以為,對因信稱義的強調大大拉近了人和神的關係,這是基督教改教的基石,也是對其它宗教(包括基督教本身)的更本性突破,基督教也因此比較容易被接受和認同。但如先生所說,對於這個神學概念的過分強調,常常使人誤認為“信”即為彼岸,而通常對“信”又簡單地理解為“心裏相信,口裏承認”(保羅書信,忘了具體章節),故此很多信眾將受洗的起點當作終點,即使定期去教堂,也模糊了親密“父子關係”的根本目的。

特別同意基督教越來越有法利賽人固執神學教條的傾向,不容思考,不容置疑,高高在上,自以為義。

暫寫幾句,希望有更多交流機會。
玄野 回複 悄悄話 耶穌升天,導致了許多不同的信仰,有人信仰他的精神,有人崇拜他的行蹤,還有人給他穿上幾層衣服,最後不知是在拜衣服還是在拜耶穌。
曆史是從來不會重複的,但曆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當時耶穌曾在廟堂之上痛罵的那些偽君子,如法利賽人和文士等,他們隨著曆史的演進不複存在了,那樣的曆史也不會重演了,但是類似的社會現象卻以不同的形式周而複始地在各族中出現。因為人類的欲望是與人類共存的,安於欲望又超越欲望是每一代人都必須做的功課,為了此生的享樂導致了一種類型的罪惡,為了來世的享樂導致了另一種類型的荒唐。
玄野 回複 悄悄話 周末碰到一位神學生,他明確對我說,基督教內有耶穌再來的信仰,在基督教一定層次之上的許多人有這樣的思考:當年法利賽人將猶太教僵化和過於信條化了,耶穌的目的則是追溯到摩西的信仰甚至於更加切近於其信仰的本源,而超越一切戒律。法利賽人不明白,還痛恨耶穌並天天想著定他十字架。現在我們的基督教同樣有象法利賽人的僵化趨勢,如果耶穌再來,也許基督徒們並不認識他,也想著如何置其於死地。
玄野 回複 悄悄話 因為神學的超越性,基督教的某些側麵往往有水潑不進的現象。神學的確是超越的,但又和社會緊密相關,在社會學層次上沒有建立好基礎,卻因為神學的崇高而忽略社會學層次上的問題,是基督教自毀根基的錯誤。其實三位一體的神學信仰在許多基督徒的理解中也有相似的問題,這個信仰被他們認為是超越邏輯的,因為理解的困難,就要枉顧邏輯,甚至悖逆邏輯,進而摧毀自己頭腦中的自然邏輯。殊不知,邏輯恰恰是神學的基礎。
至於基督教的神學修養問題,我們還是慢慢交流吧,在下求之不得。
獨坐聽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sunjkl的評論:
若能將本來殺人放火的人感召悔悟,就是對社會的積極貢獻,不是很好麽? 這樣白白得到的恩典,朋友,你願意得到嗎?從你的評論看好像沒有人不願,那你也在其中啦?倘若如此,恭喜你。伊斯蘭的出生率很高。但完勝基督教? 嗬嗬。中東的兩億回教徒圍著幾百萬人口的以色列,打了好幾次,結果你是知道的。
獨坐聽雨 回複 悄悄話 玄野兄的文章有相當的思考和深度,所以我願意和你聊聊。以弟之愚見,竊以為,兄台對基督教尚不十分了解。基督教是神學不是社會學,此外,不知兄台對基督教的擴張性所指為何?乞賜教。
vanchael 回複 悄悄話 "基督教強調因信稱義是找到了保證大家永久善行的方法,而不是說信本身就是一切。這就象乘船渡海去彼岸。信是船,是到達彼岸的方式,而不是彼岸本身。"

這位仁兄對基督教一知半解也來撰文,真是有意思。
玄野 回複 悄悄話 基督教的擴張本性和西方貿易經濟的擴張本性結合在一起導致了當代的全球化。有一段時間中國的統治階層將基督教和帝國主義的掠奪和欺淩綁在一起,以便利用愛國主義情緒;如今則有許多一知半解的所謂精英則將基督教和西方政治的成功元素民主自由混淆,頗有愛屋及烏的感覺。這兩種情況對西方在中國的擴張一害一利,但對於中國的前途則都是害處的。
sunjkl 回複 悄悄話 “宗教間的互相尊重”?那他們就不叫之為宗教了,先生是否天真了一點。

基督教的成功與之‘唯信稱義’有關,因為人可以做盡壞事、殺人放火,隻要懺悔即可上天堂,這樣負本萬利的好事誰不願?

當世基督教南下東移的另一個因素是借了西方的通俗文化和高科技的東風,世人尤其是愚蠢的中國人都無知地把基督教與民主、自由綁在了一起。

不過在非洲兩教拚殺得你死我活的同時,伊斯蘭卻抄了基督教的後院歐洲,更多的歐洲人皈依伊斯蘭,加上3.7比1.3的出生率,伊斯蘭在歐洲的聖戰將無疑完勝基督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