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西方價值觀與人類滅頂之災

(2009-10-19 12:03:45) 下一個

西方價值觀與人類滅頂之災

玄野

 

西方文明發展了科學,完善了民主政體,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似乎從萬物之靈躍升為世界所有生靈的主宰。事實上,這種成就與自大正在為人類帶來滅頂之災。人類所擁有的知識與智慧遠高於動物,但是當代人對自己的欲望的理解與控製,並沒有表現出比動物的優越,人類的優越在當代主要體現在可以從各個方麵去滿足自身的欲望。在以往的幾百年來,為人類所稱道的輝煌壯舉絕大部分是用以滿足人類欲望的。當人類發展了科技,發現了石油,煤炭,核能,開發了生物技術,利用這些東西發展了所謂造福人類的事業,進而幾乎完全倚重於它們。當人類陶醉在自己的豐功偉業的時候,發展在物質享樂中的毒素已經深深地浸入人的靈魂之中。環境汙染,溫室效應,資源萎縮,物種滅絕,生態災難,人類正在以工業革命以來的巨大慣性衝向懸崖。而所有這一切均來自於人類對欲望的放縱。明確人類當前的狀態,是一個無比巨大的課題。人類到底是位於懸崖的邊沿,還是距離懸崖尚有充足的安全距離,亦或是懸崖依然遙不可見,誰都不敢斷言。但可以肯定的是,以人類對自然的富具創造性的破壞力,如果繼續專注於欲望這個無底洞,人類文明的滅絕將成為必然。

 

科學的發展是人類的自豪,同時也是現代災難的起源。它在滿足人類欲望的技術方向上的發展遠遠超前於對自然認知方麵的成就。而導致這一狀態的本質原因就是西方文明的價值觀念中人受物質欲望的驅動遠遠大於人受求知欲或者精神追求的驅動。西方文明源於商業文明,商業是為滿足人類的需求而生的,市場經濟促進了欲望的增長。現在人類擁有的攫取自然利益的能力過於強大,而對這些行為所造成的後果卻所知甚少。

 

在幾百年前西方的資本主義發展初期,自然資源相對於人類的開發使用能力而言幾乎是無限的,野生動物可以任意捕殺,林木礦產可以隨便開采,環境汙染除了觀感意義沒有必要考慮。那個時代,滿足人類的需求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隻怕你的手段不夠高明。而在哲學家的眼裏,人類的需求也就成了推動社會發展的最根本動力。人類開發利用資源的能力在加速增長,而自然資源在逐漸萎縮。此消彼長之後,百餘年前的真理如今已經是將世界導向災難的罪魁禍首。

 

在影響與改變自然方麵,美國人擁有著最大的力量,然而高傲的美國總統與一半以上的美國人對自然與人類關係的認識依然停留在幾百年前的狀況。美國為了經濟發展而退出京都議定書,美國的富豪們為了享受奢華而拒絕理解溫室效應並斥巨資批駁,這種放縱欲望的態度實在令人不齒。醒來吧,美國的朋友們,舊的一天結束了,新的一天開始了,災難就要降臨。中國和印度羨慕於西方的奢華,也放棄了自己崇尚精神的文化傳統,在浮華麵前變得毫無理智,以經濟至上,為欲望驅動。三思吧,中國和印度的朋友們,自然已經昭示了經濟至上的罪過,你們為什麽還要亦步亦趨呢?

 

人類對精神的追求和對知識的渴望,構成了探索自然的原動力;同時為了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人類也必須不斷地研究自然的奧秘。是需求的滿足過程造就了知識這個副產品,還是精神的尋覓旅途伴生了物質生活的提高?且看人類文明在幾千年時間的衝洗後所留下來的警言。蘇格拉底說:別人為了吃飯而活著,我為了活著而吃飯。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也。而近代以來,人們為自己改造自然的那些壯舉驚呆了,從而覺得物質上的有形的改變更加偉大而永恒。對知識與科學的功利意義上的理解幾乎統治了當代人的頭腦。有人說,知識就是力量,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技術的確是生產力。但是,知識與科學首先是人類的靈魂,然後才是生產力和力量。人們在知識麵前的目光已經失去了自然所賦予的原始澄澈,充斥著物欲的混濁。

 

國家對物質的膜拜禁錮了人們對知識的追求。學人的信仰是知識與真理,真理能否為人類的需求所用和真理本身無關。而執政者的信仰是造福人類,一切的知識必須為滿足全人類的需求服務。這種差異導致了學術自由在以人類需求為信仰的國度中難以存在。學術自由的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對自然真理的信仰與忠誠。個人的利益榮辱不能左右它,國家民族的利益榮辱也不能決定它,人類的道德取向與生死存亡也不能控製它。中國失去了學術自由,其根本原因在於執政者將滿足人類的欲望當做了最高追求。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學術行為都是功利的,不是對知識本身的追求,而是對知識的副產物的崇拜。自然所賦予人類的原始純潔的求知本能被囚禁了,任何求知衝動都要被審查,隻有能夠創造財富的求知衝動才會被允許。這是對人類本性的悖逆。如今所標榜的理想已經超越了個人享受和資本主義的唯利是圖,達到了為全民族全人類謀福利的層次。但是,這裏麵包含著比個人的自私更加危險的東西,它不但有全人類意義上的自私,同時又增加了全人類意義上的狂悖自大。我們提倡全人類意義上的自私,否定個人意義上的自私。而後者恰恰是前者的起源與根本。倡導一種宏觀的現象,而貶斥這一現象的自然基礎,在道德範疇的邏輯推演中我們將陷於自相矛盾而無所適從。這也是當今許多中國人道德迷失的根本所在。

 

人類活動有兩個結果,在精神方麵的知識增長,和在物質方麵的自然界改變。知識的增長無疑是好的,自然對知識增長沒有設定邊界。在物質方麵的結果主要體現在對自然秩序的影響。人的活動並沒有創造任何物質,主要是改變了事物的秩序而已。地球由於不斷地吸收外來的能量從而能夠逐漸走向有序或者熵減。從道家所謂人法地的角度說,人類的活動也應該是自組織活動或者熵減的過程。應該歸應該,人類的物質活動並非必然具有熵減的特征。人類所建造的高樓大廈與公路鐵路飛機場等,對人類自己而言是更有序了。而對於其它生物來說卻如同沙漠一般,從自然角度上看是走向了混亂。生態係統是可再生循環的係統,其中的任何一個微小的元素都包含了無限的信息。而人類所構築的物質領域卻是不可再生的係統,同時在不停地消耗著自然資源,蠶食著生態係統中的各種元素。從長期來看,人類的活動正在毀壞著自然的可再生係統,而建立一個最終將被廢棄的不可再生利用的係統。這似乎是一個將有序破壞成混沌的過程。這樣的話,人類的經濟生活成了自然界機體上的一個癌症,瘋狂的吸收著自然界的資源,以超出所有自然物的生長速度膨脹,擠占了其它生物的空間,直到將這個自然界拖垮。

 

某人造物是一個熵增還是熵減,是促進了還是損害自然的秩序,會是一個複雜與困難的評估任務。這個人造物在使用過程中產生了什麽?對物質秩序的改變發生了什麽作用?製造過程中排泄了多少廢物?廢物所造成的危害是多少?此人造物的壽命是多長?在廢棄之後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為自然界所分解吸收?這一係列的問題將決定著我們活動的意義。人類已經具備了充足的信息與科學發現來完成對人類行為的評估。

 

如今的自然界已經無法承受人類在物質層麵上的肆意妄為。人類應該考察一下自身活動的價值。人類行為的價值在於通達不滯,在於樂而不淫,在於對知識的追求,既非縱欲,亦非禁欲。欲望是生命的特征,而不是存在的本質,更不是靈魂的追求。欲望即包含人類生存的元素,也推動了知識的獲取。所以徹底壓製欲望不足取,維持生存之外,源於欲望的人類活動應當限製於嚐試欣賞而杜絕泛濫放縱。遺憾的是,當代世界以物質生活作為人類社會的本質,以精神與知識為附庸,以生產力的高低作為文明的標尺。這是對欲望的過度關注。與自身的欲望賽跑,我們不可能贏得比賽。人不是欲望的奴隸。

 

人類社會的發展正在出現也必然最終形成這樣的兩個世界:人類主宰的世界,和人類作為其組分的世界。後者是自然的世界,也是世界的本質;前者是局限的世界,其中的一切元素都來源於後者,依據於後者,並服從於後者。首當其衝,這裏麵涉及到如何定義前者的邊界和如何界定人的活動範圍的問題。最典型的,如最近中國青藏鐵路的開通,這是一個巨大的經濟成功,是令中國人歡呼的壯舉,但是這對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卻是災難性的事件。當然,西方發達國家無心批評,因為他們在這一方麵的罪過更加巨大,而每一個生活在發達國家的人無時不在享用著這些罪過所創造的便利。

 

但是,有一個領域我們可以界定得十分清楚,那就是人類的食物來源。人類的食物來源必然要向兩個方向發展。第一,農業與養殖業全麵取代野外采集與狩獵捕漁,野生動植物從人類的飯桌上基本消失。野生動植物產品進入經濟生活的最大可能來源在於生態控製。這種意義上,人類成為自然世界的節欲的裁判員,而非放縱與暴虐的主宰。人類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處理農場中的動植物,但是對自然中生物的幹預必須依據自然界的利益和規則。因為從自然角度來說,一個人和一個野生生物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他們都是組成這個世界的一分子,他們都是不依附於其他生靈的精神存在。野生生物自主地而非由人類有意控製的成長起來,並適應了自己的環境。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每個野生生物所包含的能量與信息都遠遠超出我們的掌握與想像。從自然界中攫取一個生靈,我們所獲得的僅僅是其中的肉體與軀殼,世界則失去了一個適應於這一環境的元素。人類要恢複這一行為對自然造成的損害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植樹造林是很好的環保措施,但是人工林在生態圈中的作用與原生林的作用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放生是人人可做的事情,幾乎比狩獵還簡單,但是成功的放生卻需要嚴謹的科學論證,周密的計劃,雄厚的資金支持才能達到,而且效果也不能和自然形成的生態相比。第二,人類的食品生產將走向全方位的有機化,人造的化學製劑將逐漸退出食品的生產流程。這一趨勢是從人類健康本身出發,使得人類返回到原始的屬於自己的生態循環中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瓦斯彈 回複 悄悄話 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是相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