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論世界三大宗教體係

(2009-10-19 10:23:12) 下一個

論世界三大宗教體係

玄野

 

人類存在的特殊性在於其超越性的主動。這個主動首先體現在人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自身以及其間關係的認識。人超脫物質的束縛而對知識和精神的追求構成了人類的靈性。對個人的關照形成人個體行為的動力,而對可預見到的人類最長遠的利益的關照就形成了人類的神性。(作者更正:人類價值度量的核心是神性,構成人類延續的根本。)人類的文化卻千差萬別,而人類的靈性和神性是一致的。固執於某知識體係而以為是天經地義的真理,就會造就特定的文化區域,當神性的光輝照耀到這片土壤的時候,這裏就會繁衍出特定的宗教信仰道德和價值體係。由於科學以確定性和可重複性作為必要條件,所以科學是沒有文化與宗教隔閡的。哲學的存在條件則寬鬆得多,其涉及的領域也就廣泛得多,同時也造成了不同文化領域對同一自然的認識分歧。政治是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縮寫,是道德與價值體係的執行者,是人類神性的衍生物。不同宗教間的神性是相通的,所以宣揚宗教的手段隻能是溝通與理解,而非征服與對抗。不同知識體係間的靈性是渾一的,所以說科學無國界,哲學家們常相見恨晚。明於神性而誌者為聖,樂於靈性而超者為仙。

 

神性形成了人類活動的目的,靈性的衍生物--知識構建了人類意識賴以站立與行走的基礎。源於自然的共性,不同的宗教信仰道德體現了廣泛的一致性;因為自然的無窮和視角的差異,不同的宗教信仰道德體現了各自的特點,從而導致了不同宗教文化與治世策略的分別。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宗教可以分成三個體係,同屬亞伯拉罕係的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起源於印度的婆羅門教,佛教和印度教,還有中國的儒道教。

 

三大教係中,人們對儒道教的認識最為模糊。儒道教是中國的主體宗教,他的存在形式異於另外兩個宗教體係,而他作為宗教的事實卻是與其他宗教具有相同的確定性。哲學認識和人類神性這兩個宗教基本元素在儒道教中十分清楚。在中國文化中,道家思想專注於哲學認識方麵,而儒家思想專注於神性方麵。中國的文化統治階層在哲學方麵信奉老子,而在治世方麵皈依孔子。儒道教是一個獨立文化圈的必然,也是客觀曆史事實。儒道教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堯舜時期。在春秋之前,兩種思想混沌在一起,春秋之後儒道各自清晰出來。曆史上二者統一在中國的統治文化中,也統一在道德與價值體係中,甚至於統一在大部份統治者與社會精英的個人思想之中。道家思想之於中國社會有兩個主要的後果,一個是入世的儒道教,另一個是出世的道教。老子先道後德以入世,莊子循道逍遙而出世。

 

人類的神性與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同時萌芽於文明之始的。哲學認識相對穩定地發展,而神性卻隨時間的推移而衰落。物質生活的逐漸豐富,經濟的積累導致了神性的墮落。文化延續的必然致使人類神性的間歇式地蒞臨,以挽救苦難中的人們。曆史上的大哲學家和宗教先驅諸如孔子,佛陀,蘇格拉底,以及稍後的耶穌和更後一些的穆罕默德等,他們的出現都符合相似的時機。當地的文化與宗教已經有了深厚的基礎,人類神性的光顧又呼喚出新的生命力。

 

既然宗教是哲學認識和人類神性的複合體,那麽,當某個宗教的哲學根基被證明是錯誤的時候,這個宗教是否還有價值呢?曆史上的眾多宗教衝突基本上是由這種想法在人們心中造成的焦慮所導致的。這種擔心是多餘的。首先,人類認識的偏差並非來源於杜撰,而是人類對自然與社會的某一側麵的過度關注和執著。因為這種執著而否定自己所未知的那一側麵是不明智的。來自於靈性的哲學認識是非功利的,不同文化間很容易溝通,所以哲學往往脫離本文化宗教而率先傳播。而神性是豐富厚重的,宗教因信眾之多而無法超越原有的哲學基礎。霍布斯說,人們的感情的力量一般說來比理智更為強大。人們在比較宗教之間的差異的時候,更多的是采用感情化的先入之見,而非理智的邏輯與抽象以確定是非曲直。這是宗教傳播的主要障礙。不過神性具有超越其哲學基礎的普世價值,所以宗教具有向其他文化圈發展與融合的能力。

 

中國人稱道的佛道儒之間的和諧是宗教傳播與融合的典型例證。儒佛的哲學基礎有著根本的不同,這種差異不是二者神性上的,而是二者所處的文化環境的差異。所謂君子和而不同,雖然有這樣嚴重的差異,佛教非但在中國發展起來而且中國最終成為了佛教的最主要傳承地。佛教在中國的影響主要是體現了佛陀神性的普渡眾生,忍耐,以及因果報應等思想;而佛教的世界觀六道輪迴卻難以撼動天道在中國文化中的統治地位。基督教在鴉片戰爭以後在中國普及開來。與佛教的傳播過程相似,中國人皈依基督教更多的是崇拜耶穌的神性,而非完全接受基督教的世界觀。有些人因為信仰了基督教的某個教派而抵觸本土文化敬天敬祖的習慣,是求之於表而悖之於裏的做法。其實,基督教在其發展的初期就是經過聖保羅之手突出了神性而減掉了那些為其他文化圈所難以接受的成份。

 

發生於特定地域的宗教文化有其長亦有其短,有其獨特的發現,也有其尚待超越的局限。亞伯拉罕係宗教以神性發達並高於靈性為特點,儒道教神性靈性平衡而且界限分明,印度係宗教神性靈性平衡而渾一。宗教文化之間以融合取舍補益為正道。儒家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基督教說人的一切來源於上帝,而道家說人的一切來源於自然造化,佛教說萬事萬物都出自因緣造化。實際上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主觀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人的先天本質主要來源於造化,而後天塑造取決於環境。好的父母會順應自然規律,以子女秉賦而揚其長避其短。望子成龍而揠苗助長的父母是不稱職的。好的父母要適應環境選擇環境,如孟母三遷。為子女的發展意欲改變環境的父母也是不稱職的。現實中人們直接體會到的是父母的價值,所謂人生於父母,隻在人性與感情意義上順理成章;哲學層麵上,道家佛教觀點為上;道義層麵上,基督的人人平等是最恰當的闡釋。在這個問題上,基督教歸於神性,儒家歸於人性,而道家佛教歸於哲學。

 

佛教的因果報應在中國的發展變化也是典型的例子。因果報應在人類社會中是廣泛存在的,但又與自然規律有著根本的區別。佛教認為,今世善惡今世不報,來世必報。傳到中國後,演變出了父輩善惡此輩不報,子輩必報。這顯然是被中國宗教中父子相承的理念所同化了。因果律是關於善惡的學說,所以就隻局限在具有明確善惡定義和統一道德行為標準的文化圈內起作用。因果律的作用必然是粗略宏觀的,而不是如自然規律一樣的準確微觀的作用,否則人類行為的主動意義就不存在了。在這一古老的宗教哲學問題上,當代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有著很大的施展空間。因果律的量化將為期不遠。

 

儒家的箋言與信條多基於邏輯和現實經驗,聖賢和權威是相對的而且缺乏神聖性,這導致了儒道教相對開放的特點。因此,儒家思想容易為其他文化圈接受,其普世價值從儒家的孝道可見一斑。孝的價值取向首先是對正統道德體係的歸依,就是家族在道義上的成就。孝道的本質不是對父母祖先在物質上的供養,而是提倡對宗廟或宗族的責任與義務。中國祭拜祖先,並非是認為祖先是神。祭拜的核心在於對抽象宗廟的崇拜,對祖先血脈的崇拜,或者說對特定DNA的崇拜。其實,西方基督教世界同樣有孝道的理解,隻是沒有儒家的深刻而已。

 

道家哲學的傳播則體現了人類靈性的輕盈。歐洲哲學家們對他的崇敬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曆史了。西方的文化宗教體係中,科學的一步步發現使得上帝的概念在學者型信徒的心中從一個全知全能的具備人形的神演變為一個抽象的決定意誌,又進一步演變成無形無象的唯一實體。與此同時,老子的道法自然,天地不仁,有生於無等斷語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人類信仰的天空中。

 

人類的宗教成就和精神果實是以一定水平的物質生活來標誌的,但是卻不能斷言物質決定精神,二者的關係是複雜的。上帝,或者天道給人賦予了物質欲望的同時,也給人賦予了精神,來糾正單純物質追求的危險趨向。人類在精神與物質上遵循著截然不同的道路。考慮現實的意義,下麵謹以形而下的視角來討論精神與物質的差異。

 

在精神領域,神性與靈性是超然的,這賦予了心靈無比強大而難以阻遏的力量。在心靈的追求過程中,經濟得失,政治榮辱,甚至於個人生死都變得無足輕重。故此,蘇格拉底泰然飲鴆,而耶穌大義捐軀。文化宗教的目的在於精神空間的拓展和對人類可預見到的最長遠的利益的關照,而經濟行為隻關心當下的物質效益。在精神與物質之間,沒有一個兩全其美的道路。宗教文化的新思維,科學的前沿發現,都因為距離人類的娛樂和消費太遠而無法創造經濟效益。科學必須經過數十上百年的應用技術發展和經濟操控才能到達人們的日常生活;而新的宗教文化具有相同的特點,也要經過數十上百年的時間用來理解消化傳播,通過文學藝術的闡發和道德法律的施行,最後才能進入普通生活並滋養百姓。一般來講,文化與宗教的創新很難給當事人創造利益。古往今來,哲學宗教文化藝術科學等領域的大家大多生活艱辛,其所得與其貢獻完全不成比例。音樂家如舒勃特,貝多芬等等,文學家如巴爾紮克,曹雪芹等等。宗教哲學領域在這一問題上表現得更加充分。耶穌創立了基督教,而生前僅是政治經濟上毫無建樹的草民。佛陀的一生更加發人深省,他拋卻了榮華富貴,放棄了至高無上的權力,轉而托缽乞食弘揚佛法。也許有人要問,佛陀為什麽不掌握並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物力財力和影響力來傳播他所領悟的佛法呢?那豈不是效率更高,傳播更遠,影響更大嗎?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政治經濟和宗教文化遵循的是完全不同的規律。人類靈性本身與經濟之間完全不相幹,自不必論。

 

文化宗教挾持於政治或者依附於經濟都是慢性自殺。文化宗教為世俗所提供的慰藉與知識,和世俗為宗教文化所提供的供養與支持之間不是一種經濟交換關係。以經濟思維去發展文化宗教是注定失敗的。佛陀刻意將宗教文化從經濟中孤立出來,殊可謂用心良苦。僧侶對世俗的關愛與精神慰藉,世俗對僧侶的供養,二者必須都是自願的,而不是互為目的,等價交換。布施者的目的應該在於信仰而不在於未來的收獲,弘法者的目的應該在於對人類的關照而不在於個人的物質得失。文化宗教遠離經濟生活,不是一個淨與汙的問題,完全是文化宗教生與死的根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文化宗教的目的”可能“在於精神空間的拓展和對人類可預見到的最長遠的利益的關照”,不過用其產生物質利益和政治影響的還是大有人在。
不錯很多文人藝術家生時窮困潦倒,不過也有不少飛黃騰達,大賺其錢,像海頓,畢加索。至於宗教的權利和力量就更不用說了。以前教會有十一稅,收入非常穩定,才能供養諸多神職人員,建大教堂,舉行宏大的宗教儀式。由宗教信仰產生的戰爭和衝突也屢見不鮮。
玄野 回複 悄悄話 回複relmagic的評論:
天體運行規律在牛頓以前同樣被認為是神的力量。對神與靈的解析是榮耀上帝與天道的最佳方式。這也是科學得以發展至今的原因所在。
relmagic 回複 悄悄話 真理是不能脫離實際的,精神和肉體也不能分開而論,以知識輪神學和靈學十分牽強,也不可能得到真知,是不知以為知。神與靈的範疇是超乎人的一切知識和經驗的,隻有從靈裏發現才可能知道。以看得見的“知”解釋那看不見的,何能能出正確之論?
玄野 回複 悄悄話 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宗教可以分成三個體係,同屬亞伯拉罕係的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起源於印度的婆羅門教,佛教和印度教,還有中國的儒道教。
道教是小教派,不能算做體係。本人觀點,中國的大宗教是儒道教,單純說儒教是不全麵的。
瓦斯彈 回複 悄悄話 你說的是中國三大宗教體係吧?BTW, 本人不認同儒和道算是宗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