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的聲音-安妮鮮花博客

安妮鮮花(Annie.com.cn), 海外遊子創建, 精品鮮花及品牌服務的結合, 成功人士的選擇.
正文

警惕貧二代身上的富貴病

(2009-09-16 10:55:25) 下一個

近日和朋友聊天,聽到了國內孩子的這樣幾個故事:

 

一個是初中生,中考過後,家長花了1000多塊錢給買的遊戲機,據說很多孩子都有類似的獎勵;剛剛買過這個禮物之後,去買鞋,花了400多塊,沒幾天,孩子就說鞋子不舒服,要求再買一雙更高檔的,說同學都穿名牌,自己沒有沒麵子。而這位家長不過是一個月幾千塊錢的工薪族;

 

還有一位是名牌大學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因為自己想要出國,所以就和中介簽約,交3萬多塊錢的中介費(錢自然是父母出),沒有和家人做任何商量,就簽字了;後來因為申請時間太晚沒有走成。在接下來的找工作環節,自然也是困難重重。但從孩子的感覺看,對家長很有怨氣,主要就是抱怨自己為什麽是貧二代,羨慕別人的家長別人的關係,但是自己卻不做任何努力,對於一般的工作看不上眼,不肯屈就.....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我的身邊。親戚的孩子12歲到加拿大做國際留學生,剛來的時候,覺得自己相當有錢(其實家長也是國有企業的高級工薪族,每年能有幾十萬的收入,不算貧二代,但是也不能算富二代)。在和人相處的過程中,處處要別人伺候,比如別人給洗好的衣服讓他自己收一下都不肯。表現出來的就是:我爸爸媽媽出錢,你們就要伺候我。後來,無意中知道原來他的那點錢在國外實在算不上什麽,也知道原來別人的錢也不比他父母的少。於是,思想狀態發生了特別大的變化。開始非常的算計錢,隻不過這種算計不是自己在自己身上去節省,而是吝嗇於對他人的付出。有一次竟然說,我都不願意當中國人了。我驚愕地問為什麽,答曰:因為中國的錢太不值錢了!這一點在學校也有所體現,就是不肯承認自己從大陸來,不肯承認自己能講中文。甚至對於我們去學校開家長會,怕小弟講中文,都要格外囑咐:不能說中文,不要讓同學聽見!

 

以上種種,讓我越發不理解,這一代的家庭教育究竟怎麽了?過去,中國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我們的家長很多都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是那個時候出來的孩子沒有這麽多致命的弱點!而現在這些80後、90後的家長,尤其是大城市的家長,很多都受過高等教育,但是在孩子的金錢觀、價值觀教育上,卻沒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金錢意識。其實這些家庭中,真正稱得上“富一代”的並不多。但是孩子們身上表現出來的,卻是對金錢、權勢的崇拜,對平凡人包括父母的不屑,對個人努力、個人奮鬥的不齒。比如有的孩子,崇拜的是球星賺錢多,也崇拜比爾蓋茨是世界首富,但是對其他人的努力和成功卻視而不見,尤其是對於成功人士對社會的回饋更是不屑一顧!在這一代孩子的心目中,成功意味著金錢,金錢意味著不經過勞動和努力就可以輕易得到更多的成功和財富。

 

而現在的媒體環境也開始推波助瀾,沒有人提倡個人的拚搏和努力,沒有人把那些一窮二白創業的人作為英雄,倒是什麽拚爹遊戲之類的報道不絕於耳。最後給這些貧二代的感覺似乎是:這個社會不需要個人的努力,一切都是靠父母靠家庭。父母不是“富一代”,就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虧欠。既然父母虧欠了,那麽做孩子的,隻要抱怨、不屑父母就夠了,自己則不需要再做任何的努力。於是,越來越多的啃老族出現了。這些啃老族,啃的理所當然。而做父母的,一邊讓孩子們啃,一邊還要低頭作揖,為自己沒有成為富一代而謝罪連連.....

 

其實大學生畢業就業難,這不是中國特有的問題。富人的孩子更容易在起點上比窮人的孩子高,這也是各個國家都存在的問題。但是,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最後真正成功的人,能有多少富二代?就我身邊的人來說,當初畢業的時候環境並沒有比現在好到哪裏。那個時候,自主擇業剛剛開始,但是,戶口問題成了很多人的心病,因為特別多的單位都要求這個。一些看似有關係的人比較早地找到了工作。但是,將近二十年過去了,同學聚會中,真正做得好的,幾乎沒有當初的這一批人。很多北漂靠著自己的毅力,從最卑微的事情做起,靠自己的實力建立了廣泛的人脈關係。其實看這些成功的人身上,都沒有抱怨、眼高手低的富貴病,相反,他們那些窮父母,都很早就被他們接到身邊來贍養。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說的是孩子從小自立自強、能吃苦、肯付出、會感恩。但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小康家庭的孩子就不再保有窮人孩子的優點,從小就添了很多富人孩子的毛病。等到長大成人,才發現,這些窮人孩子身上的富貴病才正是毀了孩子的前程。要想讓孩子們有個好前程,管管孩子身上的富貴病吧!

 

轉貼:富二代的富貴病

有報告顯示2006年中國內地有32萬人的平均淨資產高達500萬美元。這些人的孩子的教育成為值得關注的社會話題。有對富人子女教育及其財富管理進行過專項研究的觀察人士表示,10名富孩子中有2個“還不錯”,有5個“不讓人討厭”,其餘的三四個簡直“讓人厭煩”。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2006年,中國內地有32萬人的平均淨資產高達500萬美元。這些富人的孩子的成長狀況如何呢?正在上海實習的浙江某大學大二學生小王,對身邊同學們“有錢”的程度頗感驚訝。

  在他的描述中,陳同學常常呼朋引伴去K歌、泡吧,一晚上動輒花費數千元;李同學過生日,爸爸送了一輛奔馳跑車;有的同學買一條牛仔褲2000多元,一個包8000多元;而大四男生宿舍樓下,更是停滿了各式轎車。

  這些隻是富裕家庭子女奢華生活的普通片段之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培育了急劇膨脹的富人群體,並進而產生了數量龐大的“富孩子”。先天優越的生存條件,為這些“富孩子”注入了別樣的成長激素,從而把他們的生活演繹成了值得關注的社會話題。

  美國美林證券和法國凱捷谘詢公司日前聯合發布的《亞太區財富報告》顯示,2006年,中國內地有32萬人的平均淨資產高達500萬美元,他們大多分布在離上海、北京和廣州等較近的城市帶。假定每個500萬美元富翁有一個孩子,就意味著內地目前有32萬個家產數千萬元的“富孩子”。這些孩子的成長狀況如何呢?

  有對富人子女教育及其財富管理進行過專項研究的觀察人士對記者表示,他所了解到的那些20~27歲的富孩子,每10個中有2個“還不錯”,幫父母打理家業;有5個“不讓人討厭”,但除了吃喝玩樂,啥也不會,認為“整天幹活,沒意思”;其餘的三四個,簡直“讓人厭煩”,靠著父母的積累,還趾高氣揚。“如果父母不在了,這些人靠什麽生活呢?”

  曾經擔任亞細亞集團執行董事的蘇建誠,今年以慧泉(中國)國際教育集團總裁之職創辦了企業接班人“黃埔締造營”。其後的“黃埔假期修煉營”學員王瑞進即來自一個富裕家庭,他在修煉日記裏寫道:“從前的我對生活充滿了迷茫和不自信,整天都在網上,看小說,打遊戲,那時的我隻懂得在自己的幻想中流連忘返,不去想有意義的事。”

  在蘇建誠看來,富爸爸的煩惱就是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他認為,人的出生如跳降落傘,90%跳在沙坑,使把勁就可脫困;8%跳在泥淖:使盡吃奶力才勉強爬出;1%跳在懸崖:不粉身碎骨算是幸運了;另有1%會跳在錢堆上,這是上天特別眷顧的幸運兒,但他/她也“要把錢堆做大,避免跌出錢堆”。

  蘇建誠總結了影響新生代成長的十六種品格問題:不誠實、不負責、不自製、不寬容、不謙虛、不堅韌、不勤勉、不節約、不善言、不感恩、太自我、太功利、太浮躁、太散漫、太無禮、太依賴……孩子有這麽多的弱點,原因是家境太優渥。

  蘇建誠認為,生在富裕家庭不是錯,錯在教育方法上。過去99%的家庭都秉持類似“刻苦耐勞、勤儉持家”這樣的家訓,但時代變了,富裕家庭繼續沿用這些家訓對富孩子很難起作用。“因材施教,這個材不光是資質,還包括家庭背景、生長環境,但現在的教育卻是老師和孩子不在一個價值平台上,不能產生共鳴,互相不理解。”蘇建誠說。

  吉爾達鞋業公司總經理餘進華的兒子在溫州一個重點學校念書,下午要自己步行40多分鍾回家。每天的零用錢控製在5元左右。一次,兒子因為人太多沒在食堂排隊吃飯,到外麵花幾十元錢吃了一頓麥當勞,結果遭到了父親的嚴肅批評。餘進華的教子方法在溫州廣為傳頌,正麵臨新老交替的溫州第一代企業家紛紛培養子女吃苦精神或把他們“下放”到基層。

  蘇建誠卻不讚成餘進華這樣的教育方法,他認為人都是有基本欲望的,滿足了基本欲望之後,才能將心思放在創造財富上,如果欲望長期被壓製,一旦遇到出口,可能會變本加厲。
   “作為家長,絕對不能給孩子炫耀的資本,讓孩子躺在財富上成長,要考慮的是怎麽樣讓子女很牢固地繼承和發展家業,富孩子應該窮養。父母可以適當合理地提供給孩子資金,其他讓他們自己去打拚,當錢不是用在讓孩子自己去經營、創業、學習的話,多了隻會害他們。”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的看法與蘇建誠有所不同。

  上述觀察人士則表示,目前一些富人喜歡將孩子送到貴族學校,這使得他們的孩子與普通孩子隔絕,從而很難與後者和諧相處。兩年前,他在溫州作演講,隨機調查了一下,在座的老總們98%送孩子學藝術,“具有藝術人格之後,遇到困難會逃避,從傳承財富角度看是不利的。應該培養孩子的堅強意誌。日本的富孩子從小學劍道、堅持洗冷水澡,都是為了培養意誌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