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徘徊在上古時代

曆史就是遠古的世界; 想象就是時空的隧道; 思維就是不滅的靈魂; 開始吧,讓靈魂穿越時空,回到亙古...
正文

樂談東北亞史十三

(2009-05-03 09:19:26) 下一個
前195年-108年的東北亞人群和族群(續三)

魏晉史家泛稱東北亞地區的居民為“夷”,大有深意。後漢書在介紹東北亞居民時,開篇引用是這麽一段話:“《王製》雲:“東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柢地而出... ”。柢是植物“根”的意思,這和我們在前文見到的歳人祭祀“隧”神的習俗多麽吻合,而且和“東方甲乙木”的方位思想也是一致的。當然,再聰明的史家,也有摸不著頭腦的時候,東北亞眾多族群,“夷”的成分其實主要是歳人,其它的都要考慮考慮,有一些就是夷狄不分的結果。我們會一一檢視。

下文有關歳人的寫作,建立在考古資料的基礎上。著重感謝這幾篇文章和這些文章所引用的眾多考古資料報告:

一、渾河源,“大連地區考古資料”,是一篇博客文章,詳盡介紹了大連地區的考古學文化,http://liu.j.m6688.blog.163.com/blog/static/250481032009229112417210/。(博主生活在大連市)。

二、王嗣洲,“論中國東北地區大石蓋墓”,《考古》1996年第二期。

三、周向永,“遼北青銅文化中的遼南因素分析”,鐵嶺博物館,《大連文物》。

歳人在東北亞地區,到前195年這個時間點,已經大約連續生活了約1500年。最早出現歳人的是位於遼東半島南部大連地區的雙砣子二期考古文化,在長海縣上馬石墓地出土17座甕棺墓,葬具是甕棺。甕棺是較典型的二次葬具,用來盛殮遺骨。在該文化以前的大連地區及其周邊的考古文化中,沒有發現二次葬的跡象。這表明,具有特殊“二次葬”習俗的人群,來到了遼東半島南部的大連地區。雙砣子二期文化是無鬲的文化。由於該文化有強烈的嶽石文化色彩,所以考古學家參照嶽石文化的年代,來給這個文化劃定大概開始的時間。嶽石文化開始於約前1900年(晚個100年沒有問題,考古學現在無法精確到100內)。考慮到嶽石文化的中心區域在山東泰山沂蒙山周邊,向其它方向傳播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雙砣子二期文化應該開始於前1900年以後的某個時間。遼東半島南部和朝鮮半島北部靠黃海的區域在考古學文化上高度一致,傳播方向一般是遼東半島進入朝鮮半島。但考慮到兩地相距不遠,不排除類似人群同時也進入了朝鮮半島北部黃海海濱和其它地域。無法使用朝鮮的考古資料,是個遺憾。

需要說明的是:一、大連地區的雙砣子二期文化,就已知來說,是東北亞地區出現二次葬習俗最早的考古學文化。二、大連地區雙砣子二期文化以前的考古學文化,沒有二次葬,但葬俗也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積石墓。積石墓的源流和分布,先按下不表。三、雙砣子二期文化,應該不是單一人群創造的,盡管這些人群在使用器物上表現出相同性,但在葬俗上有明顯不同,除了二次甕棺葬,還有非二次葬的土坑墓。甕棺葬墓地和土坑墓都沒有積石。這表明,和二次葬人群一起到來的,還有其它族群。而原來本地的以積石墓為特點的人群,暫時還沒有在考古中發現。

創造雙砣子二期文化的人群,無論是否有二次葬習俗,最可能是從山東半島渡海而來的。因為雙砣子二期文化,種種發現表明,受到山東半島的嶽石文化的強烈影響,這種強度的影響通常是伴隨著人群的移動而傳播的。從甕棺葬習俗來看,大陸內部有久遠的曆史,而東北亞地區首次出現。這都表明人群的移動方向是山東半島至大連,而不是相反。

稍微介紹一下嶽石文化,不分別早晚的話,大致分布於山東省及河南東部,江蘇安徽兩省北部。嶽石文化晚於前2500年-前2000年的山東龍山文化,文化麵貌和山東龍山文化有較大差異,是兩個不同人群創造的考古文化。嶽石文化的發展水平,總得來說,反而低於時間上更早,分布於相同地理範圍內的山東龍山文化。嶽石文化人群的一枝,即分布於山東河南交界的部落,和從河南黃河以北以及河北南部漳河流域南下的部落(被認為是商朝統治階級的主要來源,是有鬲的族群)一起,創立了商王朝,並且是商早期的重要統治力量之一,其後這些最早參與商王朝創立的嶽石文化部落較快的融入商文化。大部分嶽石文化隨後也融入了商文化。但邊緣地區如膠東半島、皖北蘇北結束較晚。嶽石文化人群,除了渡海到達遼東半島南部的,還有部分向江蘇南部移動,到達今南京郊區、鎮江和太湖地區,創立了晚商西周時期的湖熟文化。嶽石文化是無鬲文化。但向蘇南方向移動的人群,已經有鬲了,這顯然受到了有鬲的商文化的影響。由此可見,向遼南地區移動的嶽石文化人群,應該早於向蘇南地區人群。從文化的演進關係可以看到,嶽石文化人群,主要先後融入了商文化,一部分向南移動到蘇南,一部分向東北跨海移動到遼東半島南部。嶽石文化也不應該被認為是完全單一的人群,這從移動到大連地區的人群有二次葬和非二次葬的區分中可以看出來。類似的現象在更久遠的大陸地區的其它考古文化中也可以看出,這已經是題外話了,暫且不表。

再科普一下考古文化的一些粗淺知識。“某二期”文化表示該期文化比“某三期”文化早,而且文化麵貌有差別,這種差別,可能表示兩種完全不同的考古學文化,沒有傳承關係;也可能表示一種考古學文化的先後發展,有傳承關係。不同期之間誰先誰後的排列,最理想的是直接的地層疊壓關係,如乙考古學文化的地層直接疊壓在甲文化上麵,代表甲文化比乙文化早。最著名的例子就是1930年代,梁思永先生主持發掘的河南安陽後崗遺址,殷商文化疊壓在龍山文化上麵,龍山文化又疊壓在仰韶文化的上麵,一舉解決了當時學術界爭論不已的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時間先後問題。如果沒有地層疊壓關係,那就比較難辦了,通常都會尋找其它的分期證據,如參照已知的文化分期體係。

雙砣子二期文化遺存相對較少,繼雙砣子二期而興起的是雙砣子三期文化。雙砣子三期和二期之間的先後關係界定,應該是參照已知的文化譜係。雙砣子三期可以看到有商文化的影響,而雙砣子二期看到是嶽石文化的強烈影響,大家知道了嶽石文化是早於商文化的,所以雙砣子三期晚於雙砣子二期(當然,三期和二期是後來加上去的啊,文化剛出土時,可是不標生產日期的)。

雙砣子三期文化,遺址數量比二期明顯增多。雙砣子三期的商文化因素,表明它興起的時間在商朝中期,約前1300年。這應該和山東半島一帶嶽石文化的消失,有時間上的連續性。比如,我們大概可以認為雙砣子三期是在山東地區部分嶽石文化人群南下蘇南,部分人群皈依商文化以後,才興起的。三期文化有兩個重要的特點:

一、盛行“二次撿骨家族叢葬”。
二、已知的二次葬的墓地,基本都是積石墓地。積石墓的簡單描述,就是建造墓室的材料使用石塊,如頂部和底部。

從這兩個特點,我們可以看出,大連地區二次葬人群的力量壯大了,從出土遺址看,是壓倒性的葬俗。這種壯大,是前期二次葬人群繁衍的結果,還是不斷有山東半島方向上新的二次葬人群加入的結果,無法知道。但肯定不是新二次葬人群從大連周邊,即北部的遼河流域、東北方向上的吉林、隔海的渤海西岸遷移過來的。原因有:

1、此時的遼河流域及更北、渤海西岸和北岸,都興盛的是有鬲文化,不見二次葬俗。
2、吉林地區也沒有時間相似和更早的二次葬考古文化。

北朝鮮的考古資料沒有,但北朝鮮黃海沿岸和大連地區更多表現為文化的同質性,大連地區考古文化的變動,很代程度上同時也代表了北朝鮮黃海沿岸考古文化的變動。

雙砣子三期文化時期的二次葬也表現出新的積石墓的特點。盡管在之前的雙砣子二期時代,沒有出土積石墓,但二期以前,積石墓確實是該地區存在的葬俗,盡管沒有用做二次葬。二次葬人群葬具從甕棺而改變是明顯的,受到原有積石墓的影響也是明顯的。這種影響是原有的本地人群皈依二次葬,還是二次葬人群采用了新的葬具,無法說清楚,沒有曆史記載,單憑考古資料分析的難處就在這裏。考慮到雙砣子二期時代,人口較少(遺址數量少),而且二期除了甕棺墓和土坑墓,實際沒有發掘出積石墓,我傾向於認為是二次葬人群采用了新的葬具,但無論如何,不排除有人群放棄原有,而采用二次葬俗的可能,如此,也隻能歡迎這些新的精神上的皈依者了。在“使用什麽葬具”和“是否二次撿骨家族叢葬”之間,孰主孰次的問題上,我還是堅持二次葬是本質,其它是末節。事實上,你以後也可以看到,以“石”為特征的墓葬,將分布在東北亞範圍更加廣泛的地域內,但其中僅僅是這一少部分從遼東半島南部開始新的殖民曆程的人群,堅持“二次撿骨家族叢葬”。

聊完雙砣子二期和三期文化,曆史的車輪已經滑過了早商和晚商,開始進入我們預定要考察的西周至東漢時期。切入歳人在遼東半島,長白山區南北兩麓和朝鮮半島中部構成的這個地理範疇之內,繁衍,壯大和遷移的正題。前麵這雜七雜八羅列一堆的部分隻是個引子。(深感寫點東西真不容易,比單純推理麻煩多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