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徘徊在上古時代

曆史就是遠古的世界; 想象就是時空的隧道; 思維就是不滅的靈魂; 開始吧,讓靈魂穿越時空,回到亙古...
正文

樂談東北亞史二十三

(2011-01-04 14:08:17) 下一個
前195年-108年的東北亞人群和族群(續十三)

樂談東北亞史一至二十三在博客: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42721

有關“辰”的第二個推論是:今中國東北地區,有一個在曆史上若隱若現的“辰”國。

記得在這篇文字開始時,我們用渤海國的國號“震”來佐證“辰”和真番的“真”是有聯係的。當時是埋下一個伏筆,以便將來切入。那麽現在,就稍微正式談談這個由粟末靺鞨人創建的“震”國吧。“震國”(後改稱“渤海國”)是唐朝初期建立的,離我們目前討論的曆史片斷有些遠,暫時來個時間跳躍吧。新舊唐書都記載了這個後來被稱為“海東盛國”的政權的創建曆程。兩書的記載稍微有些出入,所以綜合了一下。簡略講,唐和新羅的聯盟在668年擊滅勾驪後,一部分勾驪貴族和百姓,被遷徙到營州,即今遼寧朝陽。隨後,在武則天統治時期,營州的契丹人李盡忠叛亂,不知是蓄意參與,還是渾水摸魚,乞乞仲象和大祚榮父子,以及原粟末靺鞨酋長乞四比羽,抓住機會,率勾驪和靺鞨人東奔,回到今長白山東北部區域,圖謀自立。唐朝先是祭出招安政策,以許國公招降乞四比羽,震國公招降乞乞仲象,但被拒絕。接著乞乞仲象因未知原因亡故。隨後,唐朝派出大將彈壓,乞四比羽被斬殺,他的粟末靺鞨部眾悉數歸乞乞仲象之子大祚榮統領。在大祚榮的領導下,勾驪和靺鞨人隨後又擊敗了唐軍。698年,大祚榮在粟末靺鞨與高句麗故地建立起“震國”,號“震國王”。舊唐書把“震”寫作“振”。713年,大祚榮接受唐朝冊封為“渤海郡王”,史書開始稱這個政權為“渤海國”。乞乞仲象和大祚榮父子所在的家族,姓大。

有關勾驪,靺鞨和渤海的故事,暫時還不準備深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震國”這個國號。有一種研究結論認為,大祚榮采用該國號,是因為唐朝曾經試圖冊封其父乞乞仲象為“震國公”。由於隨後發生的戰爭表明乞乞仲象拒絕了唐朝的冊封,所以這個其實講不太通的,姑且不論。即便“震國”得名於唐朝冊封的“震國公”,唐朝也不會隨便使用封號的,乞乞仲象和大祚榮所代表的勢力,一定和“震”是有什麽關係才行的 。或者他們聚集的地方叫“震”,或者他們統轄的人群有很大一部分叫“震”,抑或二者都是。這和箕氏稱韓王的道理是一樣的 。再例如李淵所建立國家的國號為唐,是因為他當皇帝前是唐國公,這個唐,籠統指的是今山西這個地界,也就是李淵起家反隋的地方。可見,封號很大程度上是和地方的名字聯係起來。如此,乞乞仲象和大祚榮父子前赴後繼所使用的這個“震”所指的地域,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因為“震”和“辰”,形而上學的話,發音是相同的,曆史好像隱約在點撥我們這些研究曆史的後來者,“震”似乎是在指“辰”,即便牽強附會,但也實在不能輕易得就否定它們之間的關係。

經過考古資料的證明,現代學者已經基本考證出渤海國創立時的地望和以後的核心地域,在今鬆花江,烏蘇裏江和黑龍江三條河流圍成的三江平原和長白山東北部山區。如果不是巧合,那就是曆史再現,因為在這個地域內,曆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過和“辰”相關的人群和部落,那就是一係列和“肅慎”有關的的東北亞方國和人群。把“肅慎”和“辰”聯係起來的障礙,在於“肅慎”一詞在漢語中,可能是連綿詞,其中的“肅”和“慎”這兩個字,似乎一開始就是連用的。把“慎”從“肅慎”中單獨拿出來考據,可能是沒有任何實際意思的。看來有必要仔細研究一下“肅慎”的出處了。在中國的古典史籍中,有關先秦的曆史,學界公認《左傳》和《史記》價值最高。恰好是在這兩本史書裏,都有關於“肅慎”的記載,如下:

1,《左傳》昭公九年:“我自夏以後稷,魏、駘、芮、歧、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毫,吾北土也。”
2,《史記·五帝本紀》:“北山戎 、發 、息慎 、東長 、島夷 。”  

史記是在記述帝舜時,提到息慎位於帝舜勢力範圍的北部。對“息慎”,為史記做注的集解和正義認為是“肅慎”,現代學者也多認為是。息慎和肅慎的考辯,涉及到的時間久遠到帝舜時代,我們暫且不管。轉而仔細看看明確記載“肅慎”的左傳。左傳的權威性,一直以來都受到史家的重視。不是說左傳沒有錯誤,而是說相對來說,左傳的可靠程度相當高。左傳中,經常記錄有一些春秋時代人物對上古曆史,部落或氏族的追憶或解讀,如對鳳鳥氏,金天氏,豢龍氏等的記載,非常珍貴。左傳中這則有關“肅慎”的記載,是周景王12年(魯昭公9年,公元前533年),代表周王“出使”晉國的詹桓伯(“桓”應該是諡號,“伯”應該是爵位)的以周王的口氣,回憶性的描述了周朝建立之初,開疆拓土的豐功偉績。當時的周景王認為,周武王克商以後,周的北部疆域包括肅慎燕亳。"肅慎燕亳"四個字,被曆代學者們考證為“肅慎、燕亳”兩個方國或“肅慎、燕、亳”三個方國。如,現代學者考證“燕”作為方國,在商朝時就存在了。“亳”作為一個地名,也曆史悠久,如商朝創立時的都城,就叫做“亳”。盡管人們到現在,仍然沒有徹底解決商朝都城“亳”的確切位置。但“亳”可以作為一個地方的名稱就好辦,商朝滅亡後至周朝初期時,周朝的北部存在一個叫“亳”的方國,也不是沒有可能。

唯一的難題是“肅慎”,比左傳更早的論語裏也有相關記載:“隼之來也遠矣。此肅慎氏之矢也。肅慎,北夷之國,故隼來遠矣”。可見,“肅慎”出現在信史中時間非常早,但論語左傳以後,曆來的史家都是把它理解城一個方國。盡管孔子和左丘明的本意也許並非如此。如果,這裏再使用一次如果,論語和左傳的本意中,“肅慎”是“肅”和“慎”兩個方國的話,在曆史解釋和文字釋義兩方麵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這和史記也不矛盾。史記中的“息慎”,也是在後世為史記作傳的集解和正義中被解讀為是一個方國的,假如“息”和“慎”各有所指的話,左傳和史記記述重複的地方就是“慎”。“慎”可以單獨解釋,這很清楚了,我認為就是指“辰”,發音和地理方位上都對得上。關於“肅”,也許可以單獨解釋。在許多漢語方言中,“肅”的發音接近“許”。唐朝冊封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而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所代表的政治勢力又構成了唐朝“震國”(渤海國)的主體,這也許意義深遠:“肅慎”也許就意味著是“許”和“慎”這兩個集團在曆史黎明階段就形成的密切聯係但又有所區別的聯合體。李唐王朝深刻的北方背景,也許是非常了解北方各族群的淵源的。“許”和“肅”,連同中國曆史上經常出現的“徐”和“蘇”等等地名和隱含在地名之後的人群之間的密切關聯放在以後談,這裏稍微點一下。

綜上,我們暫時可以把“肅慎”和“辰”聯係起來,暫且在分析推理中把“肅慎”當作“辰”,而稍微忽略其中“肅”的因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