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徘徊在上古時代

曆史就是遠古的世界; 想象就是時空的隧道; 思維就是不滅的靈魂; 開始吧,讓靈魂穿越時空,回到亙古...
正文

樂談東北亞史十二

(2009-05-03 09:18:16) 下一個
前195年-108年的東北亞人群和族群(續二)

歳人的推定是一個重要的節點。東北亞曆史上的人群,最糾纏不清的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古族名稱繁多,但內涵卻不清楚,致使研究者無法把這些族名和曆史事跡以及考古資料結合起來。比如歳人和貊人,就長期糾纏在一起,無法確定曆史記錄中哪些特點是歳人的,哪些是貊人的,出土的考古資料哪些是歳人的,哪些是貊人的。雖然大家都覺得,歳貊確實需要區分一下,但歳貊之間各自一目了然而涇渭分明的特點究竟是什麽?讀了許多文獻,都不得要領。自從確認二次葬是歳人的標誌後,再讀文獻,就能感到歳人的這個特點,是一團亂麻中的一個頭緒。當然,任何推理都可能是錯誤的,但到目前為止,建立在“歳人二次葬”基礎上的諸多推論,自適應的狀態都非常好,於是也越來越有信心了。再次回顧一下這個推理的幾個要點,一方麵檢視邏輯的嚴密性,另一方麵加強概念。

首先,南歳是史書中最確鑿的歳人政權。從南歳的風土人情出發推定歳人,是最穩妥的出發點。南歳是我命名的名稱,就是史書裏談到的政權“歳”或近代文獻裏經常使用的東歳。史書對南歳的描述提供了這樣兩條信息:

1、南歳的前身是樂浪郡東部校尉所轄的7個以歳民為主的縣。
2、十月祭天。

其次,發現了南沃沮其實就是南歳,根本原因就是史家在描述南沃沮時所談的那些個縣以及這些縣在曆史上的傳承,和南歳是一摸一樣的。而且這些縣的數量同南歳一樣也是7個,縣的名稱也相同,居民也是以歳民為主。再考據一下,原來是同一地理範疇,不同時期的叫法。猜想當時的史家可能從不同來源渠道得到南歳和南沃沮的資料,又沒有現代的地圖或google可用,隻好分別描述了。南沃沮是近代文獻使用的定義,指史書中的“沃沮”或“東沃沮”的南部那一塊地界。基於南沃沮和南歳一回事,從南沃沮的風土人情出發推定歳人,等同於從南歳出發。

史書對南沃沮的描述提供了這樣一條信息:詳細描述了一種有槨而無棺的葬俗。

這個“有槨無棺”,讀史書讀到夫餘的時候,已經碰到過一次,但字麵意思好理解,內涵是什麽不甚了了。當讀到南沃沮有這個習俗的時候,人就會跳起來:哦,“有槨無棺”原來就是這麽回事,原來南沃沮的這些歳人都是二次葬的,這可是一個“uncommon”的習俗。

第三,以上兩個步驟,奠定了一切推論的公理基礎。再去查閱文獻,抓住二次葬不放,歳人的來龍去脈就一清二楚了。於是“有槨無棺”就變成了一個強定理。

第四,從南歳中還可以得到一個弱定理,就是“十月祭天”,這條弱定理是錦上添花。但它所透露出的“隧”神,很值得玩味。它已經成為一個官子,隨時準備派上用場,但在目前這個序列裏,可能暫時用不上了。

既然首先推定了歳人,深入研究一下這個古老族群,不無裨益。

如前所述,歳人是一個從事農業活動的群體。在東漢三國時期,從南歳的情況看,作物是稻米,這從他們敬獻給祖先的作物是“米”可以看出;植桑養蠶,沒有棉花;手工業有織錦、織麻布、煮鹽等;部分從事漁業,出產魚和其它海產品。飼養一種矮馬,稱為“果下馬”,從史書記載看,這種馬可以在果樹下穿行,所以得名。這種馬,容易讓人聯想起大陸西南地區的那種小矮馬。勾驪也有矮馬,看來主要是歳人在飼養。南歳附近的海域出產班魚皮,不知何許物也。猛獸見於史書的是豹子。南歳的武裝力量主要是步卒,包括弓箭手和長矛兵,使用有名的“樂浪檀弓”和一種長達三丈,幾人共用的長矛。

南北朝鮮的考古資料因語言問題,無法使用。從分布於吉林省中部的歳人遺址來看,歳人生活中常用的陶器包括罐、壺、杯、碗、豆等,基本沒有鬲。這些遺址還出土鐵製農具,如斧鐮等。也出土銅器包括銅鏡等生活用品和銅劍等武器。所以,歳人的手工業中,還應該加入製陶、冶鐵和煉銅。從出土陶器看,歳人是一個用豆的族群。豆是一種盛食器,類似於加了一個高足的盆或盤,足的底部是圈形的。史書載東北亞地區多數居民飲食用豆,所言不虛。古人眼裏,用豆是一種高雅和文明的象征。

按:圈形的足底,是和平底器,以及三足器相對的。圈形底就像我們現在的碗,下麵有個小圈圈以利於手持和避熱。罐一般是平底器,鬲和鼎是三足器。

總的來說,歳人的生活和其它東亞農業民族的生活並無二致,寧靜而祥和。

從出土文物看,歳人是無鬲的族群。上文在介紹夏家店上層文化的時候,曾經提過“有鬲”代表著可能不是“非我族類”。這裏歳人無鬲,是不是就是“非我族類”呢?答案還是否定的。豆也是典型的東亞文化,有豆也代表著可能不是“非我族類”。

夏商周三代這2000年,確實是一個有鬲人群不斷壯大的曆史。夏代,有鬲和無鬲的文化還勢均力敵。到了商代,占有統治地位的人群,毫無疑問是有鬲的人群,但無鬲的文化在商湯建國時代,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隻是後來融合到有鬲的人群裏。到了周代,有鬲的人群更是大行其道,完全獨立建國。細糾起來,這裏麵有深刻的世界曆史背景。我們看到的現象,與夏商周三代時期,整體中國文化處於較西方文明落後的狀態有關。而有鬲的文化,自從前2500-2000年代被壓縮到大陸的西和北兩個方向,反而因禍得福,最先接觸到了青銅以及後來鐵器等金屬製造技術,以及戰車等軍事技術,這足以打破均衡,支撐有鬲人群持續壯大了約2000年。

嗬嗬,有讀者可能會問,怎麽沒有提騎兵啊?這項技術也是西來的啊。這裏是有意沒有提到騎兵。自己留點寶吧,以後再討論這個問題。

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有鬲人群不可避免得整體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現象從西周中期周朝的軍隊在漢江流域“喪六師”,算是最初的跡象。隨後,隨著楚、吳、越等東方南方勢力的崛起,整體上中國曆史又開始了一個2000年的輪回。這個輪回基本伴隨著中國文明和文化“重新”崛起和超越西方這個大的曆史背景。是的,是重新。

在前195年-108年這個時間段,象歳人這樣生活在地理邊緣的無鬲的人群,恰恰是在有鬲人群壯大的這個2000年裏,逐步退卻到東亞文明的邊緣地帶。但他們是堅持的人群,看似寧靜而祥和,但內心可能很倔強。作為後人,當我們在審視這個人群時,時刻銘記在心的是,超越前2000-公元這兩千年,他們的祖先是生活在大陸的人群,是曾經創造中國文明的第一次輝煌的人群,也是我們很多人的祖先。不可避免,前195年-108年這個時間段的歳人,是當時生活在大陸人群的兄弟姐妹。

有鬲和無鬲的關係,一言難盡,有點象經常吵架的雙親,支持那個都不是後輩應該做的事情。由於本寫作係列,下個截取的曆史片段可能是商周之際。所以還是回到歳人,看看在由遼東半島,長白山區南北兩麓和朝鮮半島中部構成的這個地理範疇之內,在從西周至東漢這個長達千餘年的時間段內,他們如何頑強生存,並保持著“二次撿骨家族叢葬”這個古老特征的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