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2010 1:41:35 PM

(產品圖片來自JiaHao.ca ,歡迎到JiaHao.ca 查看更多茶葉信息)

簡介
西湖龍井:西湖龍井位列我國十大名茶之一,具有1200多年曆史,明代列為上品,清順治列為貢品。清乾隆遊覽杭州西湖時,盛讚龍井茶,並把獅峰山下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封為“禦茶”。
龍井茶是我國著名綠茶。產於浙江杭州西湖一帶,已有一千二百餘年曆史。龍井茶色澤翠綠,香氣濃鬱,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即有“色綠、香鬱、味甘、形美”四絕的特點。
龍井茶因其產地不同,分為西湖龍井、錢塘龍井、越州龍井三種,除了西湖產區168平方公裏的茶葉叫作西湖龍井外,其它兩地產的俗稱為浙江龍井茶。
龍井茶得名於龍井。龍井位於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也就是現在的龍井村。龍井原名龍泓,是一個圓形的泉池,大旱不涸,古人以為此泉與海相通,其中有龍,因稱龍井,傳說晉代葛洪曾在此煉丹。離龍井500米左右的落暉塢有龍井寺,俗稱老龍井,創建於五代後漢乾祐二年(949年),初名報國看經院。北宋時改名壽聖院。南宋時又改稱廣福院、延恩衍慶寺。明正統三年(1438年)才遷移至井畔,現寺已廢,僻為茶室。
龍井是杭州四大名泉之一,水質清洌甘美。龍井泉的水由地下水與地麵水兩部分組成。地下水比重較大,因此地下水在下,地麵水在上,如果用棒攪動井內泉水,下麵的泉水會翻到水麵,形成一圈分水線,當地下泉水重新沉下去時,分水線漸漸縮小,最終消失,非常有趣。
龍井茶始產於宋代,明代益盛。在清明前采製的叫“明前茶”,穀雨前采製的叫“雨前茶”。向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的說法。龍井茶泡飲時,但見芽芽直立,湯色清洌,幽香四溢,尤以一芽一葉、俗稱“一旗一槍”者為極品。
先時此茶按產期先後及芽葉嫩老,分為八級,即“蓮心、雀舌、極品、明前、雨前、頭春、二春、長大”。今分為十一級,即特級與一至十級。一斤特級龍井,約有茶芽達三萬六千個之多。獅峰山上的龍井為龍井茶中之上品。該茶采摘有嚴格要求,有隻采一個嫩芽的,有采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其製工亦極為講究,在炒製工藝中有抖、帶、擠、挺、扣、抓、壓、磨等十大手法。操作時變化多端,令人叫絕。
清代品茶名家讚譽龍井:“甘香如蘭,幽而不洌,啜之淡然,看似無味,而飲後感太和之氣彌漫齒額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
浙江龍井茶,堪與傳統名茶”西湖龍井”相媲美,是浙江名茶譜中的後起之秀。蕭山是浙江龍進茶的發源地和主產區。浙江龍井茶在我市的社會價值要超過它的經濟價值。在招待親朋好友時或喜慶宴會後,如能飲上一杯”色、香、味、形”俱佳的龍井茶,可以增添親切熱烈的氣氛。

產地分布
龍井茶名聞中外,根據產地分獅、龍、雲、虎,即獅峰、龍井、雲棲、虎跑四地,民國後梅家塢的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人們按照五個產地的不同品質劃分龍井茶的質量排名,分別是獅、龍、雲、虎、梅。解放後,龍井茶在浙江省內得到了廣泛的種植,品質參差不齊,現在統一分為西湖龍井、錢塘龍井和越州龍井,以西湖龍井品質最佳。
【龍井茶與虎跑泉】
龍井茶、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虎跑泉是怎樣來的呢?據說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來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現在虎跑的小寺院裏。和尚告訴他倆,這裏吃水困難,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說,隻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於是和尚收留了兄弟倆。有一年夏天,天旱無雨,小溪也幹涸了,吃水更困難了。一天,兄弟倆想起流浪過南嶽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兄弟倆決定要去衡山移來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腳下時就都昏倒了,狂風暴雨發作,風停雨住過後,他倆醒來,隻見眼前站著一位手拿柳枝的小孩這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說後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兄弟二人變成兩隻斑斕猛虎,小孩躍上虎背。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著”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們夜裏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隻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
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隻猛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園裏,前爪刨地,不一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後,隻見深坑裏湧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為了紀念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後來為了順口就叫成”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色香味絕佳,現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嚐到這”雙絕”佳飲。
18棵禦茶
在美麗的杭州西子湖畔群山之中,有一座獅峰山,山上林木蔥蘢,片片茶園碧綠蒼翠,九溪十八澗蜿蜒其間,流水潺潺,雲霧繚繞,土層深厚,氣候溫和,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孕育著享譽世界的“四絕”佳茗——西湖獅峰龍井茶。獅峰山下的胡公廟前,有用欄杆圍起來的“十八棵禦茶”,在當地茶農精心培育下,長得枝繁葉 茂,年年月月吸引著眾多遊客。
“茶鄉第一村”——龍井村,因盛產頂級西湖龍井茶而聞名於世。東臨西子湖,西依五雲山,南靠滔滔東去的錢塘江水,北抵插入雲端的南北高峰,四周群山疊翠,雲霧環繞,就如一顆鑲嵌在西子湖畔的翡翠寶石。
村內旅遊資源豐富,禦茶園、胡公廟、九溪十八澗、十裏琅璫、老龍井等景點點綴其中,為茶鄉增加了濃鬱的文化氛圍。整治工程重塑了龍井村山澗溪流景觀,再現了茶鄉農居溯溪而上、擇水而居的山地景觀風貌,基本恢複了富有西湖龍井茶鄉特色的自然村落風貌。
西湖龍井茶區——獅峰山、龍井村、靈隱、五雲山、虎跑、梅家塢一帶土地肥沃,周圍山巒重疊,林木蔥鬱,地勢北高南低,既能阻擋北方寒流,又能截住南方暖流,在茶區上空常年凝聚成一片雲霧。良好的地理環境,優質的水源,為茶葉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龍井茶被譽為“中國第一茶”,也實在是得於這山泉 雨露之靈氣。
“天下名茶數龍井,龍井上品在獅峰。”獅峰龍井之所以馳名,還要感謝乾隆爺。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學著茶女采茶。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趕回京城,也帶回了一把已經幹了的杭州獅峰山的茶葉,散發著濃鬱的香氣。太後想嚐嚐這茶葉的味道,泡上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後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如同神仙 一般。”乾隆皇帝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禦茶,每年采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後。
龍井現為直徑2米左右的圓形泉池,泉水經飲馬橋,黃泥嶺,出茅家埠流入西湖。龍井之水的奇特之處在於攪動它時,水麵上就出現一條分水線,仿佛遊絲一樣不斷擺動,人們以為“龍須”,然後慢慢消失。這一奇觀,引得遊人到此,樂趣倍增。

級別品種
以往,西湖龍井茶分為特級和一級至十級共11個級,其中特級又分為特一、特二和特三,其餘每個級再分為5個等,每個級的“級中”設置級別標準樣。隨後稍作簡化,改為特級和一至八級,共分43個等。到1995年,進一步簡化了西湖龍井茶的級別,隻設特級(分為特二和特三)和一級至四級;同年,浙江龍井茶分為特級和一至五級,共6個級別樣。
特級 一芽一葉初展,扁平光滑
一級 一芽一葉開展,含一芽二葉初展,較扁平光潔
二級 一芽二葉開展,較扁平
三級 一芽二葉開展,含少量二葉對夾葉,尚扁平
四級 一芽二、三葉與對夾葉,尚扁平,較寬、欠光潔
五級 一芽三葉與對夾葉,扁平較毛糙
龍井茶的品種:
1、群體種
群體種是龍井茶最早的品種,也是目前來看茶葉品質最好的,現在人們常說的獅峰山上的西湖龍井茶就是這個品種。一般來說,群體種采摘的時間較其它品種要晚一些,大約在清明左右。該品種的種植麵積僅限於西湖產區,麵積十分有限。
2、龍井43
龍井43是中國家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從龍井群體中選育出來的無性係國家級品種。灌木型,中葉類,樹姿半開張,分枝密。特早生種,在青島地區一芽一葉期為4月中、下旬。育芽能力特強,發芽整齊密度大,芽葉短壯少毛,春茶一芽二葉幹樣約含氨基酸3.7%、茶多酚18.5%、兒茶素總量12.1%、咖啡堿4.0%。適製雀舌、龍井、玉葉等扁形名優綠茶。
特點:香味和濃度都適宜,回甘持久,龍井43一般適合炒製成綠版,湯色清綠明亮。
3、平陽特早
中葉類、灌木型、特早生種。青島地區名茶開采期4月中、下旬,發芽密度大,育芽能力強。特點:香氣高是它顯著的特點,同一時期采的茶葉,平陽早品貌上要好些,但口味稍微清淡。
4、大佛白龍井
大佛白龍井的製作原料為安吉白茶,2000年安吉白茶被處於高山雲霧之地的新昌鏡屏鄉茶農從安吉引進試種獲得成功,2002年又被該鄉龍井茶炒製高手炒製成龍井。2002年6月,鏡屏鄉主要負責人帶著幾位茶農,拎著炒製成龍井的白茶樣品,找到了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沈培和主任,得到這位國內資深茶葉專家的高度評價。沈培和認為,白茶炒製成龍井,在技術上是一大突破,其外形扁平光滑、氣味嫩香濃鬱,滋味鮮爽,葉底肥嫩、綠亮成朵,感官品質良好。經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理化檢驗,其氨基酸含量達7。1%。在沈培和的建議下,桐橋灣村炒製的白茶終於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大佛白龍井。白茶適宜在高山雲霧地區生長。其葉片呈橢圓形,淡綠色,春季嫩葉除主脈外,均為白色,尤其一芽二葉最為明顯,後隨葉片成熟和氣溫升高,逐漸變成淡綠色,夏秋時均為綠色。白茶春芽鮮葉氨基酸含量一般為6。19%左右,茶多酚10。7%左右,咖啡堿2.8%左右,適製綠茶。特點:其色澤嫩綠,口味較濃,香氣相對平陽早要低些,滋味鮮爽,營養價值較高,是消費者理想的保健綠茶。
5、迎霜
該品種係杭州市茶科所從福雲自然雜交後代中采用單株選育而成的小喬木型、中葉類無性係良種。發芽早,春芽萌發期一般在3月上旬,一芽三葉盛期在4月中旬;發芽密度中等,育芽能力強,生長期長,茸毛多,葉黃綠色,持嫩性強,但抗逆性稍弱。一芽三葉,百芽重為45.0克。產量高,紅、綠茶兼製,尤其適製名優綠茶特點:香味高並鮮濃。
6、浙農117
浙江大學選育的優質、高產、早生的紅綠兼用的無性係良種,2002年通過浙江省省級鑒定,列為浙江省重點推廣品種。持嫩性強、適製扁形與針形茶、芽壯色綠。發芽時間早、青島地區名茶開采時間在5月上旬、育芽力強、抗逆性強,特別是抗寒性突出、製成的綠茶香高持久、滋味濃鮮爽口。
7、浙農139
浙江大學選育優質、高產、早生的無性係良種茶樹良種,2002年通過浙江省省級鑒定,列為浙江省重點推廣品種。春茶開采期比早生種福鼎大白茶早7天左右,適製名優綠茶,香氣高而持久、味鮮醇有回甘,並有耐貯藏的特點,單產比福鼎大白茶增27%。葉色翠綠、產量高.優點是持嫩性好、抗寒性強,缺點是抗病性稍弱。
8、烏牛早
該品種成熟最快,一般立春一到就開始發芽,公曆3月上旬就可以開摘。由於烏牛早外形和西湖龍井相似,產量也很大,所以在春茶上市的早期,市場上有些不法商販用它來冒充西湖龍井。
[編輯本段]種植采製
采茶 “女兒紅”得之不易
“明前龍井”又叫“女兒紅”,最早的時候“明前茶”的采摘必須由未婚女孩子來完成,而且不能用手,而是用雙唇采下,因為用手指掐下來的茶葉,其掐痕在製成茶葉後仍去不掉。現在雖然已改用手來采茶,但規矩還是不少,諸如:必須小心輕柔地摘下葉片,摘一片就要馬上放一片入茶籃等,據說葉片如果在手上停留片刻,那麽手的溫度就會令葉片由綠變紅。
龍井的采製,春季分四次,品質因采摘鮮葉的早晚而定,以早為貴。驚蟄初過,是茶農采製首批春茶的最佳時機,至清明前采頭茶,稱為“明前茶”,嫩芽初迸狀似蓮心,故稱“蓮心”。一個熟練的采茶姑娘,每天最多隻能采摘嫩芽十二兩,故極為珍貴,稱得上珍品中的絕 品。再加上采摘的辛苦,還沒成茶就已先讓采茶女們付出了幾多勞苦。
而過了清明後采摘的茶葉就大不如“明前茶”那麽珍貴了,穀雨前采摘的二春茶稱“雨前茶”,量比較多,已有一葉一芽,其形似旗,茶芽稍長,其形如槍,故又稱之為“旗槍”;立夏之前采三春茶,茶芽旁有附葉兩瓣,兩葉一芽,形似雀舌,稱為雀舌;四春茶則在三春茶後一月開始采摘,這時茶已成片,並附帶有茶梗,稱之為“梗片”,在過去是供茶農的後代練技術用的。
龍井茶多種植於靠山近水,晴能受到充分日照、雨又易於排水的酸性丘陵坡地上。春采、夏鋤、秋剪、冬肥,一點都耽誤不得,古語就有“人誤茶一季,茶誤人一年”之說。
龍井茶還有春茶、夏茶與秋茶的劃分,主要是依據季節變化和茶樹新梢生長的間歇而定的。我國絕大部分產茶地區,茶樹生長和茶葉采製是有季節性的。通常按采製時間,劃分為春、夏、秋三季茶。但劃分標準不一致。有的以節氣分:清明至小滿為春茶,小滿至小暑為夏茶。有的以時間分:5月底以前采製的為春茶,6月初至7月上旬采製的為夏茶。7月以後采製的當年茶葉,就算秋茶了。
1、一般每年3-5月份采摘和製作的茶葉,稱為春茶。春茶分為明前茶、雨前茶、雨後茶。“明前茶”是清明節前(4月5號之前)采製的茶葉,分為四個等級:特特級、特一級、特二級、普通二級。“雨前茶”是清明後穀雨前(4月21 號之前)采製的茶葉,分為兩個等級:一級、二級。
2、一般6-7月份采製的茶為夏茶。
3、一般每年8-9月份采製的茶葉為秋茶。
西湖龍井茶的加工炒製,因原料等級不同,加工技術也不盡相同,產品各有特色。特級西湖龍井茶全是采取手工炒製。鮮嫩的條芽,在八十度的溫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葉的顏色、香味和美觀。炒茶每鍋一次隻能炒二兩,一個熟練的炒茶能手,一天隻能炒二斤多幹茶。
[編輯本段]品質特點
春茶中的特級西湖龍井、浙江龍井外形扁平光滑,苗鋒尖削,芽長於葉,色澤嫩綠,體表無茸毛;湯色嫩綠(黃)明亮;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帶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濃醇;葉底嫩綠,尚完整。
其餘各級龍井茶隨著級別的下降,外形色澤由嫩綠一青綠一墨綠,茶身由小到大,茶條由光滑至粗糙;香味由嫩爽轉向濃粗,四級茶開始有粗昧;葉底由嫩芽轉向對夾葉,色澤由嫩黃一青綠一黃褐。夏秋龍井茶,色澤暗綠或深綠,茶身較大,體表無茸毛,湯色黃亮,有清香但較粗糙,滋味濃略澀,葉底黃亮,總體品質比同級春茶差得多。
機製龍井茶,現在有全用多功能機炒製的,也有用機器和手工輔助相結合炒製的。機製龍井茶外形大多呈棍棒狀的扁形,欠完整,色澤暗綠,在同等條件下總體品質比手工炒製的差。
鑒別審評
鑒別方法
西湖龍井,產於浙江杭州西湖區,茶葉為扁形,葉細嫩,條形整齊,寬度一致,為綠黃色,手感光滑,一芽一葉或二葉;芽長於葉,一般長3厘米以下,芽葉均勻成朵,不帶夾蒂、碎片,小巧玲瓏。龍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龍井茶則多是清草味,夾蒂較多,手感不光滑。
四大招數:
一、辮“色綠”:乍一看,本塘、沙鱉都色綠,但通體綠得逼人眼的,必是沙鱉。我區168平方公裏的特級、高級新茶,尤其是“西湖龍井”極品的“獅峰龍井”,色澤恰恰是翠綠和龍井茶農謂之的“糙米色”相間,而且綠、黃兩色天然渾成,恰似水墨畫墨跡濃淡相洇。而沙鱉呢,仿冒手段已相當高,也綠中帶黃了,但這是火軍鍋時加大火候硬“悶”出來的,黃得死翹翹、糊糟糟,通體蒙一層陰黃若浮腫病臉色,乃至隱約炒焦痕跡;
二、聞“香鬱”:書上說西湖龍井茶“香鬱若蘭”——這比喻隻對了一半,較之國蘭幽香,西湖龍井茶香味更濃,西湖鄉茶農直觀、形象地謂之“(油煎)蠶豆瓣香”,就是“蘭花豆”香。“龍井”本塘尤其是特、高級“獅峰龍井”,放杯中先別續水,蓋兒扣上先“悶”幾分鍾,揭蓋聞之,蘭花豆特有的香氣嫋嫋升起,而且其中又摻幾絲蜂蜜的甜味兒,續水時那“香鬱”尤是濃烈撲鼻。沙鱉也香,但清淡多了,而且新昌貨“栗子香”、蕭山貨隱約“土腥氣”、紹興等地的則雜七雜八香—-均非蘭花豆香,衝泡時 和續水二三次後最易露餡;
三、品“味醇”:首次衝泡從容飲至三分之一,再續水飲至一半—-此其時也,十足外行也能立判真假,本塘的口感“香鬱”而複“醇厚”,蘭花豆香裏閃爍幾許蜜糖的甜絲絲感覺,而且味蕾有一種龍井茶農謂之“滑溜溜”的獨特質感,這質感類乎青島啤酒別於任何品牌,味蕾的份量、質感要“重”一些,同時那“醇厚”亦即滑溜溜感覺更其細膩,類乎麵粉之於芡粉。接下來,咽幾下口水“回味”,清雅甜味兒明明白白彌潤咽喉,七八分鍾後品啜之,甜味兒猶存焉,書上謂之“三口不忍漱”。沙鱉呢,一品味原形畢露,首先是香味兒明顯清淡,這感覺類乎張生記老鴨煲少放了鹽,蓋因獨缺本塘“味醇”獨有的香甜回味和醇厚質感也,同時顯明種種雜味兒:有的摻幾絲若井水的威味兒,有的間雜土腥氣,不一而足,即使是跟本塘極易亂真的新昌、諸暨有幾處高 山茶,淡淡甜味兒一律若蔗糖,蜜糖甜味兒無存;
四、觀“形美”:沙鱉精心仿冒,明前茶同樣形如蓮芯,衝泡則同樣若“雀舌”侯哺、“碗釘”直豎、“鷹爪”倒掛,奈之何?且點中沙鱉死穴:其精心仿製,每每是長短整齊劃一,炒碎的芯兒、片兒、末兒往往煞煞清爽。本塘呢,皇帝女兒不愁嫁之故、自產自銷之故,末道工序往往“粗放”些,往往長短參差,茶芯、茶片、茶末往往未扇盡。另外,一般來說,本塘往往外表“闊”一些,體壯豐腴焉,沙鱉則大多體 “瘦”苗條狀,條杆兒很爽焉。
總兒言之,概而言之,那四大招數,辯色是“基礎”,聞香屬“前提”,品味乃“關鍵”,至於觀形,除非高手,大可忽略不計。

審評內容
龍井茶的審評內容與其他名優綠茶類同,主要是幹評外形,濕評湯色、香氣、滋味、葉底,以及龍井茶產地的區分等。
1.外形審評取具有代表性的茶葉100g左右,放在茶樣盤內評外形,主要評定形態、色澤、茸毛等項因子。通過外形評定,可以判定其屬於西湖龍井還是浙江龍井。因這兩種茶外形十分接近,甚至其他茶區用龍井種鮮葉(如龍井43、龍井長葉)炒製的部分扁形茶,其外形與西湖龍井也難分伯仲,這就給判別龍井茶的產地帶來很大的難度,這也是目前市售龍井茶中標識混亂的原因。但有經驗的審評者,根據龍井茶外形的基本特征,對大多數茶葉的產地是能夠加以區分的。
2.茶湯色澤的審評高檔茶的湯色顯嫩綠、嫩黃的占大多數,中低檔茶和失風受潮茶湯色偏黃褐。從湯色不易判別龍井茶的產地,也不必硬加區分。
3.香氣和滋味的審評產於西湖區梅家塢、獅峰一帶的早春茶葉,如製茶工藝正常,不帶老火和生青氣味的特級西湖龍井和產於浙江省的特級浙江龍井在香氣和滋味上有一定的差別。西湖龍井嫩香中帶清香,滋味較清鮮柔和;浙江龍井帶嫩栗香,滋味較醇厚。若使用“多功能機”炒製的西湖龍井和浙江龍井,由於改變了傳統龍井茶的製作工藝,兩者的香氣無明顯的區別。其他扇形茶大多呈嫩炒青茶的風味。但即使是西湖龍井,一旦炒成老火茶,呈炒黃豆香後,則不易從香氣上分清其產地。在江南茶區,室溫條件下貯存的龍井茶,過梅雨季後,湯色變黃,香氣趨鈍。
4.葉底的評定葉底審評主要是評色澤、嫩度、完整程度。有時把杯中的茶渣倒入長方形的搪瓷盤中,再加人冷水,看葉底的嫩勻程度,可作為定級的參考。
5.龍井茶的級別評定龍井茶的級別應對照標準茶樣而定,若外形與標準樣有差別的(如有機茶),隻能按嫩度與標準樣相當的級別確定。目前大部分散裝龍井茶製後就上市,部分不標級別,隻有價格。若是小包裝龍井,則必須標明產品名稱和級別,這些茶應對照標準樣評定。龍井茶的級別與色澤有一定的關係,高檔春茶,色澤嫩綠為優,嫩黃色為中,暗褐色為下。夏秋季製的龍井茶,色澤青暗或灰褐,是低次品質的特征之一。機製龍井茶的色澤較暗綠。
[編輯本段]人文曆史
龍井茶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國唐代,當時著名的茶聖陸羽,在所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有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龍井茶之名始於宋,聞於元,揚於明,盛於清。在這一千多年的曆史演變過程中,龍井茶從無名到有名,從老百姓飯後的家常飲品到帝王將相的貢品,從漢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開始了它的輝煌時期。
早在北宋時期,龍井茶區已初步形成規模,當時靈隱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雲峰產的“白雲茶”和葛嶺寶雲山產的“寶雲茶”已列為貢品。北宋高僧辯才法師歸隱故地,也是當年與蘇東坡等文豪在龍井獅峰山腳下壽聖寺品茗吟詩之處,蘇東坡有“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之句讚美龍井茶,並手書“老龍井”等匾額,至今尚存壽聖寺胡公廟、十八棵禦茶園中獅峰山腳的懸岩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國都,茶葉生產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元代,龍井附近所產之茶開始露麵,有愛茶人虞伯生始作《遊龍井》飲茶詩,詩中曰:“徘徊龍井上,雲氣起晴畫。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坐我詹卜中,餘香不聞嗅。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見當時僧人居士看中龍井一帶風光幽靜,又有好泉好茶,故結伴前來飲茶賞景。
到了明代,龍井茶開始嶄露頭角,名聲逐漸遠播,開始走出寺院,為平常百姓所飲用。明嘉靖年間的《浙江匾誌》記載:“杭郡諸茶,總不及龍井之產,而雨前細 芽,取其一旗一槍,尤為珍品,所產不多,宜其矜貴也。”明萬曆年的《杭州府誌》有“老龍井,其地產茶,為兩山絕品”之說。萬曆年《錢塘縣誌》又記載“茶出龍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與他山異。”此時的龍井茶 已被列為中國之名茶。明代黃一正收錄的名茶錄及江南才子徐文長輯錄的全國名茶中,都有龍井茶。
如果說在明代龍井茶還介於諸名茶之間的話,到了清代,龍井茶則立於眾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學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龍井,江南之芥片,閩之武夷雲。”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來到龍井茶區觀看茶葉采製,品茶賦詩。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還被封為“禦茶”。從此,龍井茶馳名中外,問茶者絡繹不絕。近人徐珂稱:“各省所產之綠茶,鮮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龍井,色深碧。茶之他處皆蜷曲而圓,唯杭之龍井扁且直。”民國期間,著名的龍井茶成為中國名茶之首。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積極扶持龍井茶的發展。茶區人民在政府的關懷下,改舊式柴鍋為電鍋,選育新的龍井茶優良品種,推廣先進栽培采製技術,建立龍井茶分級質量標準,使龍井茶生產走上了科學規範的發展道路。
從龍井茶的曆史演變看,龍井茶之所以能成名並發揚光大,一則是龍井茶品質好,二則離不開龍井茶本身的曆史文化淵源。所以龍井茶不僅僅是茶的價值,也是一種文化藝術的價值,裏麵蘊藏著較深的文化內涵和曆史淵源。
龍井茶的衝泡方法:泡茶時先將85℃–90℃的沸水衝如洗淨的茶杯裏,然後投入茶葉,稍許,便可觀賞到茶葉在水中緩慢舒展、遊動的姿態。

更多參考內容:

分類:

龍井茶以四絕稱著 在清明前采摘的龍井茶叫「明前龍井」,在清明後穀雨前采摘的叫「雨前龍井」,這兩種茶,以「明前龍井」較珍貴,是龍井茶中的「貴族」。

為什麽明前比較珍貴呢?
一 斤「明前龍井」要炒六 、七個小時才製成 「明前龍井」是要在清明節前後兩三天內,茶樹剛剛吐出嫩芽時采摘下來的 ;據茶農說,一斤的「明前龍井」茶,要十個人采一天的芽頭才夠,采摘約合適時間也隻有那麽兩三天工夫 ;而「雨前龍井」則是在穀雨前後采摘的。這兩種茶的產量都不會很多,是難得的上品,又叫做「頭茶」。

龍井茶名聞中外,根據產地分獅、龍、雲、虎,即獅峰、龍井、雲棲、虎跑四地,民國後梅家塢的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人們按照五個產地的不同品質劃分龍井茶的質量排名,分別是獅、龍、雲、虎、梅。解放後,龍井茶在浙江省內得到了廣泛的種植,品質參差不齊,現在統一分為西湖龍井、錢塘龍井和越州龍井,以西湖龍井品質最佳。龍井茶的采摘:

有春茶、夏茶與秋茶的劃分,主要是依據季節變化和茶樹新梢生長的間歇而定的。我國絕大部分產茶地區,茶樹生長和茶葉采製是有季節性的。通常按采製時間,劃分為春、夏、秋三季茶。但劃分標準不一致。有的以節氣分:清明至小滿為春茶,小滿至小暑為夏茶。有的以時間分:5月底以前采製的為春茶,6月初至7月上旬采製的為夏茶。7月以後采製的當年茶葉,就算秋茶了。

1、一般每年3-5月份采摘和製作的茶葉,稱為春茶。春茶分為明前茶、雨前茶、雨後茶。“明前茶”是清明節前(4月5號之前)采製的茶葉,分為四個等級:特特級、特一級、特二級、普通二級。“雨前茶”是清明後穀雨前(4月21號之前)采製的茶葉,分為兩個等級:一級、二級。

2、一般6-7月份采製的茶為夏茶。

3、一般每年8-9月份采製的茶葉為秋茶。

龍井茶的品種:

1、群體種

群體種是龍井茶最早的品種,也是目前來看茶葉品質最好的,現在人們常說的獅峰山上的西湖龍井茶就是這個品種。一般來說,群體種采摘的時間較其它品種要晚一些,大約在清明左右。該品種的種植麵積僅限於西湖產區,麵積十分有限。

2、龍井43 龍井43是中國家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從龍井群體中選育出來的無性係國家級品種。灌木型,中葉類,樹姿半開張,分枝密。特早生種,在青島地區一芽一葉期為4月中、下旬。育芽能力特強,發芽整齊密度大,芽葉短壯少毛,春茶一芽二葉幹樣約含氨基酸3.7%、茶多酚18.5%、兒茶素總量12.1%、咖啡堿4.0%。適製雀舌、龍井、玉葉等扁形名優綠茶。

特點:香味和濃度都適宜,回甘持久,龍井43一般適合炒製成綠版,湯色清綠明亮。

3、平陽特早  中葉類、灌木型、特早生種。青島地區名茶開采期4月中、下旬,發芽密度大,育芽能力強。特點:香氣高是它顯著的特點,同一時期采的茶葉,平陽早品貌上要好些,但口味稍微清淡。

4、大佛白龍井 大佛白龍井的製作原料為安吉白茶,2000年安吉白茶被處於高山雲霧之地的新昌鏡屏鄉茶農從安吉引進試種獲得成功,2002年又被該鄉龍井茶炒製高手炒製成龍井。2002年6月,鏡屏鄉主要負責人帶著幾位茶農,拎著炒製成龍井的白茶樣品,找到了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沈培和主任,得到這位國內資深茶葉專家的高度評價。沈培和認為,白茶炒製成龍井,在技術上是一大突破,其外形扁平光滑、氣味嫩香濃鬱,滋味鮮爽,葉底肥嫩、綠亮成朵,感官品質良好。經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理化檢驗,其氨基酸含量達7。1%。在沈培和的建議下,桐橋灣村炒製的白茶終於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大佛白龍井。白茶適宜在高山雲霧地區生長。其葉片呈橢圓形,淡綠色,春季嫩葉除主脈外,均為白色,尤其一芽二葉最為明顯,後隨葉片成熟和氣溫升高,逐漸變成淡綠色,夏秋時均為綠色。白茶春芽鮮葉氨基酸含量一般為6。19%左右,茶多酚10。7%左右,咖啡堿2.8%左右,適製綠茶。特點:其色澤嫩綠,口味較濃,香氣相對平陽早要低些,滋味鮮爽,營養價值較高,是消費者理想的保健綠茶。

5、迎霜 該品種係杭州市茶科所從福雲自然雜交後代中采用單株選育而成的小喬木型、中葉類無性係良種。發芽早,春芽萌發期一般在3月上旬,一芽三葉盛期在4月中旬;發芽密度中等,育芽能力強,生長期長,茸毛多,葉黃綠色,持嫩性強,但抗逆性稍弱。一芽三葉,百芽重為45.0克。產量高,紅、綠茶兼製,尤其適製名優綠茶特點:香味高並鮮濃。

6、浙農117 浙江大學選育的優質、高產、早生的紅綠兼用的無性係良種,2002年通過浙江省省級鑒定,列為浙江省重點推廣品種。持嫩性強、適製扁形與針形茶、芽壯色綠。發芽時間早、青島地區名茶開采時間在5月上旬、育芽力強、抗逆性強,特別是抗寒性突出、製成的綠茶香高持久、滋味濃鮮爽口。

7、浙農139 浙江大學選育優質、高產、早生的無性係良種茶樹良種,2002年通過浙江省省級鑒定,列為浙江省重點推廣品種。春茶開采期比早生種福鼎大白茶早7天左右,適製名優綠茶,香氣高而持久、味鮮醇有回甘,並有耐貯藏的特點,單產比福鼎大白茶增27%。葉色翠綠、產量高.優點是持嫩性好、抗寒性強,缺點是抗病性稍弱。

采製:

西湖龍井采製技術相當考究。俗語道:“西湖龍井是靠一顆一顆摸出來的”。一斤西湖龍井一般需要四~五斤青葉,經過采摘、攤放、殺青、回潮、輝鍋、分篩、挺長頭、歸堆、收灰等工序,才能生產出上好的西湖龍井。

1、青葉采摘:西湖龍井采摘有三個特點:早、嫩、勤。有愛茶人虞伯生在《遊》中有“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之句,說明高級西湖龍井向來就強調要早采。其中以清明前采製的西湖龍井品質為最佳,稱為“明前茶”,穀雨前采製,稱為“雨前茶”。其次西湖龍井的采摘也十分強調細嫩和完整,一般一公斤極品明前西湖龍井,需要采摘至少八萬個細嫩芽葉,故極為名貴。其采摘標準是完整的一芽一葉,芽長於葉,芽葉全長約1.2厘米。

2、鮮葉攤放:采回的鮮葉在室內進行薄攤,厚度為1厘米左右。經2小時以上攤放後,使部分水份揮發,散發青草氣,增進茶香,減少苦澀味,增加氨基酸含量,提高鮮爽度,使炒製的西湖龍井外形光潔,色澤翠綠。提高[茶葉品質高級西湖龍井的炒製全憑一雙手在一口特製鐵鍋中,不斷變換手法炒製而成,炒製手式有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壓、磨等,號稱“十大手法”,炒製時還要根據鮮葉大小、老嫩程度和鍋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斷變化手法。隻有掌握了熟練技藝的製茶 師,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西湖龍井。而且因全用手工在熱鍋內操作,勞動強度甚大。

3、殺青(又稱青鍋):即殺青和初步成型的過程。當鍋溫達80~100°C時,塗抹少許植物油脂於鍋內,投入約100克經攤放過的葉子,開始以抓、抖手式為主,散發一定的水分後,逐漸改用搭、壓、抖、甩等手式進行初步成型,壓力由輕而重,達到理直成條、壓扁成型的目的,炒至七八成幹時即起鍋,曆時12~15分鍾。

4、回潮:殺青後,放於陰涼處進行薄攤回潮。攤涼後篩去茶末、簸去碎片,曆時約40~60分鍾。

5、輝鍋:回潮後的茶葉倒入鍋中,進一步整形炒幹,完成定型。通常是四鍋青鍋葉合為一鍋輝,葉量約250克,鍋溫60~70°C,曆時20~25分鍾,鍋溫分低、高、低三個過程,手式壓力逐步加重,主要采用抓、扣、磨、壓、推等手法。其要領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炒至茸毛脫落,扁平光滑,茶香透出,折之即斷。

6、分篩:用篩子把茶葉分篩。簸去黃片,篩去茶末,使成品大小均勻。

7、挺長頭:把篩出的大一點的茶葉再一次放入鍋中,將其挺直,曆時約5~1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