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青

擁有健康的身體,保持良好的心態,創建美好的生活。
個人資料
曉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你來美國後悔嗎?續(58)

(2013-02-22 16:15:14) 下一個

跟著時代的腳步,咱們國內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來到了美國,他們有些還是孩子就離開家,離開父母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來學習、生活。經過艱難的適應期,一些孩子適應了美國的生活,一些孩子卻不能,有些孩子還患了憂鬱症不得不回國治療,也有的孩子幹脆偷偷自己跑回國去。

不知道我們的父母有沒有想過,把一個獨生子女,一個從小受寵的娃娃一下子送到陌生的環境中,最關鍵的是語言都不通的地方學習生活,他們怎麽樣才能適應,想沒有想過,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孩子們有沒有掉眼淚,有沒有想家?一個年輕輕的孩子能患憂鬱症,他們是承受了多麽大的壓力?什麽別人的孩子能行的我的孩子就能行,別人的孩子能行我的孩子為什麽不行?我感覺這樣的家長應當自己出來試試,看看是不是別人都行的你也行!

我認為,孩子大了自己有能力了能出國最好。不管將來是留在美國生活還是回到中國生活,這段經曆都是他們人生的財富,畢竟看到了,經曆了,對今後的生活一定是有幫助的。就像咱們當年上山下鄉一樣,雖然有那麽多的壞處,但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的。凡事兒都有兩麵性,再好的事情一定有弊端,再不好的事情也一定有好的一麵。

其實現在小留學生的父母擔心的還不是太多,因為孩子小,自己也還年輕對於今後自己的養老問題想的很少,而一些孩子出國讀大學的現在基本都畢業了,也有了工作,安定下來尤其結婚後都希望父母能過來看看,父母當然高興,很多父母覺得終於可以跟孩子團聚了,可以跟孩子一起生活,可以在美國養老了。

孩子們也是這麽想的,父母把自己帶大了,又花了那麽多錢把自己送到了美國,現在自己工作了也有了條件,理應接父母出來享享福了。就這樣無數個家庭在美國團聚了,開始了父母和子女在異國的共同生活。

現在的孩子能獨立的不容易,但都比較自我,很多孩子在國內習慣於享用父母的給與,來到美國這些不存在了,靠自己的辛苦勞動,靠自己的聰明賺錢養家,買房子買車,所以更覺得自己的能力超強,覺得父母現在要靠自己了,父母來到美國,住在了自己的家裏,那麽父母應當“聽話”。

咱們的父母哪兒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來到美國是看孩子的,也是跟孩子一起過日子的,沒有老爹老娘的培養你能有今天嗎?反了你了,還要老的聽你們的?很多父母對孩子的生活指手畫腳甚至對孩子的工作也要給點建議,一些孩子剛剛從學校出來找工作很難,找到了工作也很辛苦,父母就覺得怎麽人家都那麽容易就你怎麽費勁呢,於是到處尋找熟悉的人,認識的人,像在國內一樣準備找關係打探門路,幫著孩子早點擺脫困境。

這樣的事情我就經曆過。有一天我下班回到家,看見有錄音電話,一聽是我國內一個同學的姐姐留的,說她是誰誰的姐姐,來美國看女兒了,還把電話號碼留下了,我這個同學很多年沒有聯係了,突然她姐姐給我打電話,我想一定有什麽事情,我就給她回電話了,結果接電話的是我同學姐姐的女兒,她很驚訝我怎麽會知道她的電話,我說你媽媽給我打電話了,我沒在家,她說,我給你打過電話你家沒有人接,我媽一定又偷著用我的手機給你打電話了,我媽又給你添麻煩了?我一聽著裏麵有事兒,她說她現在剛剛畢業,在一家華人的會計事務所工作,每天工作很忙,現在的工作也不好找... ... 由於正在開車,所以沒有再多說。

聽到這裏就不用再聽了,也不用再問了,一定是孩子的媽媽想打聽孩子怎麽才能找到一個不累的工作。現在大學畢業的孩子都有一年的實習期,這期間很多孩子都能找到工作,但都很辛苦,賺錢也比較少,但都要有這個過程的,一來你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再就是你自己也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所以這樣的剝削我們是必須受著的,別說咱們外國人了,就是美國人也是一樣的。

我認識的美國人中也有孩子要大學畢業了的,一樣在發愁找工作,他們也說,單位用人都要有經驗的,可是大學剛畢業哪兒來的經驗呢?確實,理兒是這麽個理兒,可大家都是這樣的,怎麽辦呢?一來要看自己學的專業好不好找工作再就是要看個人能力,有些人學的專業不太好找工作可就因為人家喜歡你的能力就能找到工作,而有些人的專業不錯,可是幾年找不到工作的也有,有些人為了留下來不得不繼續念書,這還得家裏有錢供得起的。

在美國最不能做的就是跟別人比,在國內如果你有人脈也許真的想幹什麽就能幹點什麽,而在美國不行,靠能力靠運氣,靠毅力,靠耐心,缺一不可。尤其在沒有身份之前。所以父母來到美國千萬別一看自己的孩子這麽辛苦,上班工作時間長賺錢少就覺得是不是孩子傻,吃虧了。這些其實也正是國內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一看工作不怎麽喜歡,工作時間長一個月也才賺2千來塊錢,還不夠零花的呢,這樣的工作誰都不願意去做,大家都看著那些公務員,那些外企的工作好,其實那樣的工作也是工作壓力很大的。

在國內也有很多學會計專業的,聽說國內有個四大會計事務所,如果能進那裏的人好像特別厲害,可是現在並不是很多人想進那裏了,據說那裏為了留住人都是流水作業,一個人就幹其中一部分而且總是幹那一部分,你學不到全部,工資雖然高,但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很多人幹不了多久就受不了不幹了,大家看不到這些,看到的多是賺錢多,公司名氣大。

我有個國內的同事,孩子是學財經的,現在在上海工作,他們不太喜歡上海的氣候,我說那可以到北京去,到那四大所找個工作,我同事立刻說,可不能去那裏工作,都影響壽命。可見人們對那裏的勞動強度還是挺畏懼的,這個時候人們就不再考慮工資的高低了。在美國也是一樣的,沒有身份的人為了能得到身份不得不受剝削,而有了身份又有了工作的人呢,為了維持這份工作為了維持這樣的收入,也要小心翼翼,所以在哪兒都不容易。

好多父母來到美國看到左鄰右舍的人們,尤其呆的時間久了接觸到一些中國人家,比較的心理就又出來了,什麽人家的孩子怎麽怎麽厲害了,人家的房子多大了,尤其一些沒有來過美國的老人在國內看著聽著那些外邊有孩子的人說著自己家孩子的榮耀的時候,自己的內心就會覺得不平衡,然後就會跟自己孩子說,人家張家怎麽樣了,李家又如何了,人家怎麽能每年回來,你怎麽不能,人家怎麽能帶回來那麽多貴重東西你怎麽不能,等等的吧。

這些必然導致不少家庭矛盾,在海外中文網站上經常看到一些夫妻由於給家裏錢的多少的問題在吵架,現在的中國已經不能跟過去相比,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雖然大家都在對物價房價居高不下有意見,但現在很少看見父母和孩子住在一起,像過去幾代人同住的更是少了,都說物價漲的厲害什麽跟多少年前比是多少倍了,其實大家的工資也是過去的多少倍了,有些人都是上百倍了,物價怎麽能不漲呢?過去一個大學畢業生工資隻有50多塊錢一個月,現在還有人賺這樣的工資嗎?中國人口雖然有計劃生育政策控製了,但還是人口眾多的,現在十三、四億的人口,可耕地麵積越來越少了,還想吃的東西越來越便宜,怎麽可能?

人們最憤怒的就是肉價,高的不行,如果大家能像過去那樣自己給自己定量吃肉那麽就不會覺得肉貴了,就得想再貴還是有得吃呢,現在還有誰家吃飯吃菜不剩的,都說隔夜菜吃了不健康,怎麽辦了?不都扔了嗎?所以生活好了要看積極的一麵,不能看消極的一麵,任何事情都有兩麵性,當我們工資高了必然物價都高,房價也是一樣的,剛性需求不僅僅是人們需要住房,而是人們還是有錢還是能買得起房子,即便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地方,大家都在自己的家鄉買房子是不是會便宜很多呢。

都說現在日子難,什麽都貴,我剛到北京工作的時候是九幾年的時候,我不知道那個時候有沒有人家沒有存款的,而我就沒有,這是真的,現在還有人沒有存款嗎?就是農民也大多數都有存款了吧?日子還不是一樣過,一樣過的不錯呢,我常常跟老公回憶那個時候的日子,下了班我做飯他就去買啤酒,如果要冰鎮的還要加一毛錢,我們從來都是要冰鎮的,喝汽水也是,那個時候夏天天熱的厲害,在街邊上有賣汽水的,我們也是都喝冰鎮的,喝急了腦門都疼,我們沒覺得苦啊。不過現在常常佩服那個時候我們的膽量,從來沒有怕過什麽,現在就不一樣了。

現在的日子跟過去不能比了,可是我們沒有覺得生活有多快樂,有多幸福我們還是有很多的顧慮,跟大多數人一樣,我們也希望我們的財富應當不斷增加,應當有更高的奮鬥目標,雖然我們不再年輕了。

但離退休的時間還有很長,在美國要70歲退休才能拿到全額的退休金呢,而且靠政府的那點退休金是不夠生活的,自己平日還要給自己存一些退休金才行。在外邊生活再好,再適應再融入都不是自己的家,你就當成你自己的家也不是。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壓力,生活壓力工作壓力精神上的壓力,有時候還有些莫名其妙的無形的壓力。

我們在這裏生活了這麽久的人,而且生活的都相對很穩定的人們都有這樣的感受,何況剛剛來到美國的人,剛剛工作的人,還有那些小留學生們呢?更不用說那些跟著子女來到美國生活的老人,還有那些準備要在美國養老的老人了。

好多人看到美國養老也不像自己想象的那麽好,就會不想來美國了,同時也不想讓孩子來美國了,其實這也不完全對,首先孩子不會根據老人的意誌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尤其那些有條件自己能出來留學的孩子們,他們還是不會放棄出國的機會的,畢竟這不是一件壞事兒,我要說的還是孩子如果小,如果不是孩子自己願意的,父母就要考慮好是不是一定要在孩子那麽小的時候就送到國外去學習。

就為了逃避國內的空氣汙染,還有食品安全問題?要想好是不是值得,如果孩子不適應美國的生活怎麽辦,再得個憂鬱症什麽的,父母們會不會後悔?

如果孩子真的適應了美國的生活呢,等你老來時候既不去了美國養老,又沒有孩子在身邊照顧,那個時候自己會不會後悔當初把孩子那麽小就送出去了?有人說,我一輩子就是為我孩子的,隻要我孩子好,我怎麽著都願意,我還是那句話,你還沒到年齡呢,到了一定的年齡你的私心就悄悄地起作用了,就像長白發長皺紋一樣,你說了不算了,到時候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麽自己就後悔了呢。

跟著孩子來到美國的老人也不用太擔心,多數老人在美國都是跟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生活的不錯的也不少,這當然需要老人也要學著適應美國生活,適應生活在子女家的美國生活。(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曉青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林韻的評論:
是這樣的。
林韻 回複 悄悄話 個人覺得選擇了,就不要後悔了,過去的永不可改變,但未來可以。

讚樓主的勤奮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