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變天 中國天時

(2009-09-03 18:41:31) 下一個
日本變天 中國天時孫安2009年9月3日天,有不測之風雲。2009年8月31日,日本居然變天了。自民黨慘敗,民主黨上台,為半個世紀來之大變。這是中國之天時。中國應該當機立斷,調整對策,利用時機,依靠地利,爭取人和,積極引導、整合與配合,開創新局,突破目前的美國長期精心布置的強大的軍事政治文化包圍圈,開辟中華崛起、東亞未來安全與持續繁榮的新格局。下麵略述時局、意義和中國對策。日本新首相鳩山由紀夫在《日本的新道路》中表達了他的思路。要點有:東亞是日本的基本生存區域,所以日本必須建立覆蓋東亞的穩定經濟合作和安全框架;美國單邊主義的時代也許會終結,金融危機使人懷疑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永久性;當前趨向多極化的時代;中國經濟將成世界主要經濟體之一,並且規模將超過日本; 希望美國軍事存在的同時,約束其政治和經濟方麵的過分行為;日本應克服過度民族主義,走以規則為基礎的經濟合作和安全之路;應邁向區域性貨幣一體化;不遺餘力地建立永久性安全框架;成立區域性經濟集體的架構已經存在;領土和軍備問題,要在更高的一體化層次解決;地區一體化和集體安全是保護日本政治和經濟獨立、追求日本利益的道路。紐約時報則在9月1日則刊登Philip Bowring文章說,由於中國已經崛起,如日中貿易總額已超過日美貿易,再加上朝核問題的出現,日本的追求,不單是經濟合作,更在於解決東亞區域的政治糾紛,包括緩和與中、韓關係,意圖成立亞洲共同組織,謀求日中兩國共享東亞共同體的領導地位,正如德國和法國共享歐盟領導權力。然而,在中國方麵,主流的看法卻是“天無二日”(一山不容二虎),因為日本是沒落的太陽,而中國則是徐徐升起的太陽。所以,民主黨的外交政策基調有二:一是改變60年來自民黨隻專注於經濟、而把大部分的國防和外交決策權留給華盛頓的做法,減少對華盛頓政府的盲從附和;二是改善與亞洲周邊國家的關係。但是,自民黨麵臨的將會比想像的困難得多。當下,中國麵臨險惡的周邊環境。印度咄咄逼人,巴基斯坦、朝鮮和緬甸等傳統兄弟最近也狀況頻出,南海和東海的領土領海爭端也漸趨白熱,美國在中國周邊部屬了十個軍事基地,形成了對中國的閉合包圍圈,而且扼守馬六甲海峽,隨時可以阻斷中國能源和經濟運輸命脈。隱約形成了美台聯盟、美印聯盟、美國印尼澳州新加坡的南沙集團、美日韓東亞集團、美日澳新的太平洋北約等或明或隱、或強或弱的幾個威脅中國安全的聯盟。如果日本脫離美國對中國的包圍圈,至少是搖擺性中立,那麽,中國將獲得戰略性轉機,取得突破包圍圈的關鍵性進展,因為涉及島鏈洞開、朝鮮半島、東亞命脈般的運輸線等。因為,日本是美國亞洲包圍圈的主要支點,以往日本是美國在亞太的鐵杆幹將,而且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僅出錢出力,還有政策輿論奧援,軍力也最強大。從控製角度看,日本大抵是經濟高度繁榮的美國半殖民地,源於二戰之後、持續至今的美軍占領,和外交軍事由美國主導。未來,如果日本回歸亞洲,不再為西方為虎作倀,那麽,不僅使美國在東方少了一個大力士打手,而且東方陣營還可能多了一個支柱。在當前日本新政府有意脫歐入亞,回歸東方陣營,並且尋求自身的政治經濟獨立,擺脫半殖民地地位,有意參與建立東亞政經組織的時候,如果中國等大國給以配合和支持,對中國突破包圍圈、實現東方的全球性崛起、推動東亞安全的價值和意義,顯然是巨大的。日本變天的中國對策,應有與時俱進的思維和理論。《現代和諧論》的“東亞文明體”章節(見附件),提供了部分的背景、思路和理論基礎。總結起來,未來中國的日本對策,大抵是,趕在4年中,使東亞體構造步入正軌,包括但不限於:* 探索亞元和準亞元,擺脫美元每時每刻都在向全世界征收的高額通脹稅。* 做好東亞的全球性產業集群鏈,優化和強化世界製造龍頭的地位,建立可調控全球影響力的柔性供應能力,減少和抑製重複建設和過剩產能,形成適度的出口規模。* 設立東亞的國際技術標準和產業標準。* 設立東亞通用的嵌入係統漢字芯片庫標準。* 建立東亞商品儲存調劑基金(亞債),建立東亞商品流通供應的柔性機製。* 共同維護東亞作為全球製造區塊而需要進口資源和出口商品格局的基本次序,形成機製性地避免銷售商品時的競相降價和采購原料時的競相加價的無序格局的體製。* 共同克服東亞兩頭在外的宏觀格局所帶來的運輸線脆弱的共同缺陷,保護好命脈般的交通線做為共同要害利益,組建東亞物流運輸護航聯合機製。* 啟動泰國克拉地峽運河項目。* 探索和建立“東亞-大西洋”的北極航道。* 東亞航線的高效率整合(海、河、鐵、汽、空的次序,打造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物流體係)。* 發展多向的區域體,如1+2(中+日韓),10+1(東盟+中),10+3,10+6的經營模塊。提倡10+6區內的勞工流通和高標準的環保和安全作業體係,和5個重點1+1(日、朝、韓、泰、緬)。與日本的交集,在於東方價值觀、共同技術標準、亞洲“政治局”(共同帶領亞洲發展);與朝的交集在於朝鮮政體穩定與無核化;與韓國的交集在於東方價值觀;與泰國的交集在於克拉地峽運河;與緬甸的交集在於印度洋出口。* 在東亞努力形成以協商代替零和競爭、以政經競爭代替軍事較量、以長遠和宏觀利益代替眼前和局部利益的機製和價值氛圍。* 鼓勵和互助東亞在農業自立和服務業的全球性發展。* 設立東亞的多邊協調機製。* 設立東亞發展安全研究所、東亞競爭力研究院、東亞聯合標準促進會、東亞產業鏈促進機構等。* 建設東亞的全球營銷經濟體。* 共同推動東亞利益的全球性規則(商業、安全和文化)。* 東亞的全球利益體建設(具有東亞利益的全球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乃至意識形態)。* 中國加強或恢複傳統文化的定位。* 東亞文化體(東亞價值觀)建設。在當下,日本回歸東方,是有厚重的曆史、文化和現實基礎的。從文化層麵看,日本的傳統屬於儒家文明圈,至今這個文化並沒有解體而消融在西方文明中,相反,日本是保存儒家文化最完好的國家之一。所以,日本注定存在強烈的回歸傳統、脫歐入亞的傾向。一個國家的文明轉型,不僅非常痛苦,而且幾乎從來沒有成功過。長期以來一直指導美國海外擴展戰略的美國戰略思想家、海權理論的創始人曼海強調:“擺在基督教世界麵前的重任,就是將包圍著自己的眾多古老的文明,納入自己的懷抱並融入自己的理念:首先是中國文明,然後是印度文明及日本文明”。目前這個戰略,已經和正在非常、非常順利地進行當中。從文化的融合看,西方的政體,在日本未必是充分適應的。日本的國家元首頻繁更迭的現象,十分激烈。如過去3年裏,由日本首相走馬燈似地實現了三番更替,其它的“短命”首相也有很多,小淵、森喜朗、橋本、村山等在任首相不過2年,細川、海部、安倍、福田等隻在任一年,羽田茲,東久爾僅任首相一個多月,這種東西文化融合不良的現象,不是日本之福。2007年胡錦濤訪問日本期間,天皇五見胡主席,似乎可能可以解讀為,日本傳統文化的力量希望借助中國而崛起。從日本追求國家民族更大獨立的角度看,由於有戰敗至今的美國駐軍,遇到大事,從科威特戰爭、伊拉克戰爭到金融危機,日本總是要有大筆的“捐款”,還要負擔他國在自己國土的駐軍給養,而且長期以來,日本的外交和軍事一直由美國主導,所以,日本目前為止,雖然經濟高度繁榮,但實際上還是美國的半殖民地。因此,日本必然具有強烈的獨立願望。脫美入亞,有其內在的民族國家的主權因素。從東亞的安全的角度看,東亞都有類似的地理戰略缺陷。人口稠密,共居一隅;都是製造見長,原料和產品,都要大進大出;都依賴馬六甲海峽的運輸線為生命線。事實上,隻有東方人才會真心地保護東方的利益,隻有東亞人才會真心保護東亞的利益,依賴外來的保護,最後結果隻是各個擊破,東方文明破碎。從東亞的繁榮看,東亞的核心利益在於東亞經濟體係的全球的持續性的強大競爭力。亞洲產品不要自相殘殺。協力治理好東亞的製造區塊,是東亞的核心利益之所在。雖然有“同行是冤家”之說,但是,在人類資源枯竭和市場確定有限, 相互傾軋的結果隻能是,原料價格漲價競購,產品價格降價競賣,而且矛盾重重難解,結局將是被他人各個擊破、共同滅亡。麵對這樣前景,就隻有爭取“共生效應”,以集體的力量克服個體的不足。地處亞洲的日本,出路也隻能是在亞洲。從世界發展的趨勢:大西洋兩岸(包括太平洋西岸)都出現集團化趨勢(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太平洋東岸也應該與時俱進,否則東亞將落後於時代進程而再次落後。東亞本來是集體主義的溫床,現在卻都陷於國家利己主義的傾軋中。東亞,是東方文明的宿地,如果東亞各方互相遏鎖乃至殘殺,東方文明在強大的西方文明之前,必將漸漸萎縮。百年來的的中國和日本、乃至韓國,莫不如此,這個趨勢並未根本扭轉。當今的東亞各國,在物質層麵上已經麵貌一新,但是在精神層麵依然萎靡不振。東亞應當力促孔子文化圈一體化進一步成形。東亞一盤散珠,容易被各個擊破。各個擊破,未必就是熱戰形式。目前就是中日被美國各個擊破、各個被治的狀況,被迫向美國持續輸血。中日如何擺脫被美國吸血的悲慘狀況,隻有首先停止東亞內鬥。沒有馬仔打手,美國是不會拚命的。東亞隻有聯合,才能爭取到全球性的地位和利益,否則,不僅被各個擊破,還可能出現自相殘殺的熱戰。另外,中印是歐美經濟主導地位的挑戰者,所以,中印和諧對雙方都是利大於弊。從現實走向看,日本政壇出現的民主黨的主張,印證了上述的分析。所以,中國應該與時俱進,進行新思維,及時推出新政策,支持和引導日本,回歸亞洲。《現代和諧論》的“東亞文明體”章節見下: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09&postID=337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